《小白兔和小灰兔》教案模板

來源:才華庫 2.53W

一、教材簡說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案模板

這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片文章,說的是兩隻小兔子的故事。小灰兔和小白兔都是好孩子,他們都能主動幫老山羊收白菜。可是,面對老山羊的答謝,小灰兔接受了老山羊送的白菜,吃完了又去要;小白兔不要白菜要菜子,自己種白菜,收了很多白菜,還給老山羊送去一擔。原來,小白兔懂得勞動的意義──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本課是一篇童話故事,巧妙地寓熱愛勞動的教育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

二、設計理念

童話之於兒童,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童話作品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語言美,在感中體悟情感美,在演中感受文學形象美,在思中領悟文學意蘊美,在講中初識文學表達美,在品中品味多彩生活美……不管採用何種形式,其最終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感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體會其中的審美情感,讓學生體會到一種審美的愉悅。

課文是以對比的形式呈現的,並且配有插圖,怎樣抓住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表現,結合插圖進行對比教學,在此基礎上在進行深入思考,明白做法不同,所以收穫不同,從而懂得“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這句話的意思。最終明白“求人不如求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此案例結合了看一看,講一講,議一議,品一品等不同形式,在師生合作中,在情感的共鳴中達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案例再現:

(一)勞動著是快樂的

師:小白兔和小灰兔分別帶著老山羊送的菜籽和白菜回家了,請小朋友看插圖,小灰兔回家後在幹什麼?

生:在地裡幹活。

師:幹什麼活呢?

生:在給白菜澆水。

生:小白兔平時還會給白菜除草、施肥。

師:你是個善於思考的孩子,能看出圖上沒有畫出的內容。

生:白菜長這麼大了,是小白兔播下的種子。

師:是的,孩子們,我們再仔細看看圖上的`小白兔,他幹活辛苦嗎?

生:辛苦,他滿頭大汗。

生:他汗流浹背。

師:說吧,說出你能想到的形容這場面的詞。

生:勤勞。

生:腰痠腿痛。

生:耕耘。

師:說得好啊,此刻,小白兔滿頭大汗,腰痠腿痛,他辛苦的耕耘著。他有沒有抱怨?

生:沒有,圖上的他在微笑。

生:他微笑說明他快樂。

師:說得對,此刻的小白兔辛苦卻快樂著。是什麼給他帶來了快樂?

生:勞動。

(二)小灰兔目前的生活

師:我們再去小灰兔的家中看看,圖上的小灰兔在吃著老山羊送給他的現成的白菜,他此刻的心情如何?

生 1 :他也快樂。

生 2 :他很悠閒。

生 3 :他很舒適。

生 4 :他很滿足。

生 5 :他在享受。

生 6 :他很得意。

師:他為什麼很得意?

生 6 :他在想,小白兔啊,你現在那麼辛苦的幹活卻吃不上一口白菜,說不定還餓著肚子呢。瞧我現在多舒服 , 多自在。

(三)求人不如求己

師:如此說來,勞動給小白兔帶來了快樂,可小灰兔也快樂,甚至比小白兔更加舒適、更加滿足和安逸。那我願意做小灰兔,你們同意嗎 ?

生:不同意。

師:要用理由說服我。

生 1 :小白兔靠自己生活,而你卻靠別人生活。

師:靠別人有什麼不好,我比小白兔更舒適啊。

生 2 :你的白菜總有一天會吃完的,那時你怎麼辦呢?

師:我再找老山羊去要唄。

生:老山羊第一次送你白菜,是因為你幫他幹了活。那車白菜其實也是你用勞動換來的。

師:原來我享受的也是我自己的勞動成果呀,謝謝你的提醒。那我第二次去要他會說什麼?

生:他會不高興的。

生:他會說你是隻懶兔子。

師:(做沉思狀自語)那樣我就成了一隻好逸惡勞的兔子了?

生:是的,你別再去要白菜了,還是學小白兔要包菜籽吧,那樣才會有吃不完的菜。

生:求人不如求己,你明白嗎?

師:老師真高興,咱們近一年的《增廣賢文》沒有白背,能學以致用了。

生:《增廣賢文》裡說的“使口不如自走”也是一樣的道理。

師:孩子們,太謝謝你們了,因為你們深入淺出的給我講了這番道理,我明白了,勞動,只有勞動才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師:這節課你們學得特棒,老師要送你們禮物了。

學生表情驚喜。

師:我要送你們“魚”,我還想送你們“漁”。(師板書:魚 漁)

生:“漁”是什麼?

師講解“漁”後,問:你們要老師送你們“魚”還是“漁”?

生指著後一個“漁”字,異口同聲回答:漁―――

師:你們真是非常聰明的孩子,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了《小白兔和小灰兔》這篇課文,老師從你們剛才的選擇中就知道你們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

四、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小白兔和小灰兔前後有三次對比,老師沒有平鋪直敘,一一分析每一次對比產生的不同效果,而是直奔重點,比較“自力更生”和“不勞而獲”兩個不同的思維產生不同的收效。以最短的時間解決最棘手的問題,提升教學時效的同時讓學生充分明白“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而那些“求人不如求己”“使口不如自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之類的語言也在師生的問答,思考,品讀,感悟的過程中深入人心了。

再一次明白,課文只是例子,藉助這個例子,挖掘文字背後深植的教育因素,藉此開闊學生的人文視野,拓展孩子的閱讀面,提升學生的生命感悟,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