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圖序》教學設計 (河大版七年級下冊)

來源:才華庫 3.04W

                                      樹行中學     李霞

一、教學目標:

瞭解序、認識荔枝。

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說明語言。

學習條理清晰的說明順序。

二、教學重點:

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說明語言。

學習條理清晰的說明順序。

三教學難點:

學習運用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說明語言。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同學們,你們見過荔枝嗎?說說你們見過的荔枝是什麼樣的?談談你們對荔枝的瞭解。(板書“荔枝“)

(課件出示荔枝圖片)荔枝由於其色香味俱佳而被公認為果中的珍品,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喜愛和讚美。杜牧的《過華清宮》中“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課件出示古詩,生齊讀)這裡“騎”是什麼詞?(名詞,騎馬的人)一騎快馬從山下跑上山來,山上行宮的大門一個接一個地開啟,大家以為緊急軍事情報到了,結果呢?(送荔枝的到了)楊貴妃特別喜歡吃鮮荔枝,可是荔枝的產地在南方,唐玄宗李隆基為了博她一笑,便詔令產地官員,動用傳遞緊急軍情的驛使,一路翻山越嶺,馬不停蹄,疾馳入京,將荔枝送到驪山的華清宮裡,由於楊貴妃的偏好,使荔枝身價百倍,成為一種極具神祕色彩的果中珍品,荔枝在唐代大約可以稱為“國果”,。生於楊貴妃死後14年的白居易從小就知道荔枝的故事,但由於他生長在北方,卻無緣一飽口福。(插入:白居易何許人也?)機緣巧合,白居易49歲那年(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從九江到忠州(今忠縣)任刺史,喜出望外地見到了生平未曾見過的荔枝,品嚐之餘乘興賦詩:“早歲曾聞說,今朝始摘嘗。嚼疑天上味,嗅異世間香。潤勝蓮生水,鮮逾桔得霜。胭脂掌中顆,甘露舌頭漿……讚美之詞溢於言表。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學習的《荔枝圖序》。(板書“圖序”)

二、解題:

何為“序”?誰能通過你課下的預習給大家介紹一下。“序”一般是寫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寫的,多說明寫書的宗旨和經過;也有別人寫的,多介紹或評論本文內容。而本文是白居易為畫工所繪的荔枝圖寫的一篇序。課下通過查閱資料你認為大詩人白居易為官如何?(預設:勤政愛民,關心農桑)從我們現代的角度,在那個“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一個父母官為當地特產荔枝作廣告,讓天下人知荔枝,真是首屈一指,敢為人先。

《荔枝圖序》受歷代文人推崇,明代狀元楊慎稱此文“可歌可詠,可圖可畫”。這節課我們學習《荔枝圖序》看看作者向我們介紹了荔枝的哪些知識。

三、誦讀感知:

1.初讀。讀書的要求是:讀通、讀懂、讀好。學習古文首先要學會斷句,準確掌握句子中的停頓。古人云: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聽讀:聽讀錄音,評頭論足,客觀地指出其優缺點。

3.速讀。結合註釋快速閱讀課文,用白話文講述課文大意,理解課文內容。 

在對荔枝進行介紹時,作者運用高超了攝影技術:首先是一個遠鏡頭從群山起作一片蔥蘢,這就是荔枝的產地,即荔枝的生長環境;鏡頭推進枝繁葉茂的荔枝樹,先介紹樹形,再介紹葉、花、果(同時按冬春秋的時間順序);然後一個特寫鏡頭定格在果實上,按照從內到外的順序,層層剝開荔枝依次介紹果實的朵、核、殼、膜、瓤肉、漿液的形狀、顏色、味道。最後花絮:介紹荔枝離開本枝以後的變化。

四、探究質疑,賞析內容

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荔枝的,請同學們動手設計內容板書,並板演。

2.你認為白居易介紹的好嗎?好在何處?

第一,層次清晰。文章先從大處落筆,介紹荔枝的產地。接著描繪樹形,給人一個總體印象。然後分別介紹它的葉色、開花和結果季節、果的形狀,顏色,外殼及果肉,味道特點和它離開樹枝後不易保鮮的特性,最後交代寫此序的緣由及目的。文章在介紹荔枝時採用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區域性、外觀到內部的順序,一一寫來,層次清晰,形象具體。

質疑:既然是按照由外到內的順序,那“核如枇杷”的位置放得對嗎?

第二,詳略得當。本文著墨較多的是荔枝開花及果熟季節,果核的形狀,殼膜的顏色,果肉的顏色及味道等,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因為這既是人們關注的東西,又是畫上傳達不出來的。而對作畫的時間、作者、及作序的目的次寫之,簡單交代就收筆。

第三,善用比喻。文章介紹荔枝的特質頗具特色。作者採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他採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10種物體作比,由樹形到樹葉、花朵、果實;再具體詳盡地重點介紹果實的核心、外殼,果實殼內的薄膜,果熟的肉質,果實的漿液等。讀者完全可以藉助帷蓋、桂、橘、丹、葡萄、楷杷、紅繒、紫綃、冰雪、醴酪這10種熟悉可感的東西,對荔枝獲得具體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貼切形象,對比鮮明生動,使人如睹其害、如見其形、如觀其色、如聞其香、如品其味,可觸可感。

質疑:賈祖章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評論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的確也有不足之處,繒是絲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枝殼卻是粗糙的。”作者的言下之意,“殼如紅繒”的比喻是不夠恰當的,“粗糙”的荔枝殼和“滑潤”的絲織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 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這並非白居易的錯喻,而是課文的作者對這個比喻句的誤解。“荔枝殼”和“紅繒”的相似點不在於兩者的形狀,而是針對兩者的顏色。白居易所描繪的是新鮮紅色荔枝,因此,寫時才有“實如丹”、“殼如紅繒”之說。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迎春的肖像時用了一個比喻叫“腮凝新荔”,這顯然是指迎春的腮像新熟的荔枝那樣鮮紅,而決不能認為迎春的腮像荔枝殼那樣粗糙吧。 

   3.你覺得哪些句子寫得特別好?

對偶句、比喻句、排比句,讀來生機盎然、情趣洋溢、空靈活潑、寓莊於諧。

4.也許正是因為這篇《荔枝圖序》也讓蘇軾愛上荔枝,要不怎麼他在《惠州一絕》中寫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呢?為了每天能吃到荔枝,情願永遠作嶺南人。嶺南可是詩人被貶的地方啊,為了每天吃到荔枝,他情願永遠呆在被貶的地方,可見荔枝多麼誘人啊。

質疑:文章一開始就說“荔枝生巴峽間”,你們知道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嗎?(四川東部,湖北西部)現在巴峽間已經沒有荔枝了。

同學們很吃驚,對嗎?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的研究結論是:唐代氣候溫暖,四川可產荔枝;後來氣候變冷,荔枝就滅絕了。這一結論,另外國科學家非常吃驚,氣象學研究不過100多年的歷史,而竺可楨卻知道1300多年前唐代的氣候。他們不知道竺可楨根據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種荔枝》知道唐代四川可產荔枝,從而推出唐代氣候溫暖。由此可見,我國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生動簡練的語言和優美的意境,它更是一座科學研究的寶庫,在地震學、氣象學、天文學、軍事學、醫藥學、哲學等諸多領域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例如我國中醫藥學著作中有治療癌症的方法,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有世界上最早的UFO的記載……學好文言文,能夠讀懂文言文,就掌握了開啟這座寶庫的鑰匙。因此,老師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叫做《古文觀止》,相信大家讀了以後,會有所收穫的。

五、拓展訓練:假使我們真把本文作為一篇介紹荔枝的廣告,要想讓它更有感召力和影響力,你認為還應該加入什麼內容?(提示:對比今天的廣告。如;名人效應,營養價值,藥用價值等)

1.白居易與荔枝很有淵源:白居易與荔枝核

    荔枝核,就是吃荔枝剩下的果核,多數人都把它當作廢物扔掉了,至於它如何成為一味中藥,還有個膾炙人口的故事。

   相傳有一天,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正在家中修改詩稿,有位南方的詩友來看望他,還帶來一些剛成熟的荔枝。於是兩人一邊研究詩稿,一邊品嚐鮮美可口的荔枝,吃著吃著,白居易不由得詩興大發,揮筆寫了一首讚美荔枝的詩句:“嚼疑天上味,嗅異世間香,潤勝蓮生水,鮮逾橘得霜。”這時,他的妻子春蘭進來,看見桌子上擺著許多荔枝核,就包在一起,隨手放在桌子的抽屜裡,時間一長,就忘掉了。

一個月後,白居易因受涼得了疝氣病,行動不便。春蘭到郎中家取藥,郎中問明病情後,把預先包好的一包中藥給了春蘭。春蘭回到家,因為家務活兒忙,沒有立刻煎藥,就順手放在原先放荔枝核的抽屜裡。過了一會活兒忙完了,春蘭從抽屜裡拿出郎中包好的中藥,開啟一看,是幾粒荔枝核。她忽然想起了自己存放的荔枝核,“是不是拿錯了?”於是開啟另一紙包,一看也是荔枝核,兩個包兒一個樣。她低頭思索了一會兒,難道郎中給的藥就是荔枝核,這荔枝核能治疝氣病?為了慎重起見,春蘭又到郎中家詢問,郎中說他給的藥就是荔枝核,荔枝核是治疝氣病的良藥,他曾治癒過不少疝氣病人。春蘭這才熬了荔枝核水,讓白居易服用。沒過幾天,白居易的疝氣病就好了。以後,他逢人就說,見人就講,荔枝核能治疝氣病。後來,白居易到京城居住,又告訴了一個御醫。御醫在編修“本草”時,收集了荔枝核,就這樣,荔枝核成為一味中藥流傳下來。

    後世的《本草綱目》記載:“荔枝核治疝氣痛,婦人血氣刺痛。”《本草備要》也記載:“荔枝核入肝腎,散滯氣,闢寒邪,治胃脘痛,婦人血氣痛。”

     現代中醫臨床也常用荔枝核,作為散寒祛溼佳品,肝經血分良藥,能行血中之氣,祛溼散寒通滯,治療因寒而致的疝疾、胃痛等症。文/劉建英 摘自《健康生活報》

2、荔枝因果實成熟時枝弱而蒂固,不可摘取,只能用刀連枝剪下,故名荔枝。荔枝因形色美豔、質嬌味珍、超凡出眾而被古人寵愛,稱譽為人間仙果、佛果。荔枝種類繁多,如三月紅、桂綠、凝冰子和糯米餈等,我國秦嶺以南多有栽種。

    中葡萄糖高達66%,還含有蛋白質、多種維生素、有機酸、果膠及多量遊離氨基酸等營養成分。中醫認為,荔枝味酸,性平偏溫,具有生津止渴、補氣養血、理氣止痛等功用。尤其是病後體虛、氣血不足、胃脘脹痛、胃陰不足及口渴咽乾等症的食療佳品,具有神奇的醫療保健作用。  

民間多用荔枝作藥療補品,《本草綱目》中有關於荔枝“生津、通神、益智、健氣、益人顏色”等功效的記載。荔枝核中醫臨床上常用為散滯祛溫寒,行血中之血,治因寒而致的疝疾或胃痛等症。荔枝殼還能治婦女血崩及小兒痘瘡。

荔枝的食療方法很多:兒童每天吃荔枝幹10枚,可治遺尿;荔枝幹果、大棗各7枚水煎服,每日1劑可治婦女貧血;胃寒腹脹,鮮荔枝30~60克,水煎後加紅糖調服,有顯著療效。荔枝食療方劑不勝列舉,確為果中絕品。

荔枝雖好,但不可多食,否則人會感到噁心、四肢無力,嚴重的還會出現頭暈、昏迷等低血糖症狀,俗稱“荔枝病”,食用時以飲用荔枝飲料為佳。

宋朝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對荔枝曾有“日啖荔枝三百顆,此生長作嶺南人”的讚譽。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只能以生食荔枝為主,不如當代人有口福,可以直接飲用現代工藝加工釀製的荔枝飲料。

五、學以致用,寫作提升

作者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按從外到內的順序把荔枝描寫得生動、具體、形象。我們也仿照這樣的寫法,寫一寫我們常見的水果。(仿寫,交流)

板書設計:

                    荔枝圖序

 

事物特徵:形、色、香、味                       寫作方法

          產地:巴、峽間

   整體  形狀;如幃蓋                                  層次清楚

          葉:  如桂

          花:  如橘                                   詳略得當

          

                          朵:如葡萄         外

                          核:如枇杷

區域性  果實:如丹 殼:如紅繒                   善用比喻

                    膜:如紫綃

瓤肉:如冰雪

                    漿液:如醴酪        內

 

 

 

李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