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22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兩首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1

經常在網上看名師的講課實錄,體會他們如何一步步引導學生,如何提出一個個問題,如何信手拈來引用資料。感覺名師準備的就是細緻,瀏覽者的回帖也是好評不斷。可到了課堂上,我仍然覺得不知如何給學生講,尤其是現代文和詩歌部分。

前幾天學生自學了《蒲柳人家》,我先讓他們讀了兩遍課文,要求他們體會人物的描寫方法,分析出人物性格。學生讀完後,我又回答了他們提出的幾個問題,完成了幾個鞏固練習題就結束了。有學生問我:“老師,這就結束了?”我說嗯。其實我是真的不知道再講點什麼。我只是覺得該小說人物形象描寫的這麼栩栩如生,故事情節也這麼通俗生動,自己細心默讀品味,該是多麼愜意的事情,假如這時有個人在你耳邊絮絮叨叨,那又是如何地大煞風景。

但學生說的話畢竟起了點作用,讓我覺得不講點什麼似乎對不起學生,於是在準備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時,我這樣設計了教學流程:

一、學生預習課文,教師範讀

二、學生熟讀

三、合作探究,讓學生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土地的象徵意義。

2詩中出現了哪些意象,他們各象徵什麼?

3詩中的鳥是個什麼形象?為什麼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4這首詩的第一節和第二節有什麼聯絡?

5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我本來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後就讓他們討論回答這些問題,可心中又有些擔心:他們能答對嗎?要是答不出來,冷了場,還不得我來說?

可一讓學生預習課文,他們就剎不住了,不知是因為詩寫的動人,還是現代詩比文言文好懂,一個個都讀的那麼專注,那麼動情,以至於我都不忍心打斷他們。

我忽然想,為什麼不讓他們先背過這首詩,然後再回答這些問題呢?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許讀熟了,就更容易理解詩中意象的含義了。

於是我改變了計劃,範讀一遍後讓他們背誦這首詩,果然效果很好,半節課下來,連平時背的最慢的也背過了,背的稍快的一些同學已開始看文下的註釋及課後題了。

後面再進行這些問題就容易多了,學生都能答個八九不離十,我也感覺很輕鬆。

由此看來,學生熟悉文字是最關鍵的一步,他們通過閱讀體會了解課文內容並能提出相關問題,這比老師挖空心思給學生提問題並滔滔不絕地講解要好得多。學生如果能真正進入文字,即使老師不講,效果也一定不錯。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2

時代的發展要求教育教學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師應學習課改理論,遵循課改要求,體現課改特色,尊重學生自主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教學的雙邊互動,注重閱讀方法的訓練和指導,使學生能把握文字的精要,學有所得。

在教學《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時,由於時代背景與學生現實生活相差甚遠、理解詩歌又需要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發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會予以否定。因為,我覺得我們不能把我們的理解方式強加給學生們,他們的閱歷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們長大後再來理解這首詩時,肯定又與現在不同了。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進而進行朗讀訓練。在朗讀中,生生之間互相進行評價,使師生雙方都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堂上,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學習這首詩,我採用的方法是:創情境──曉詩人──知背景──重朗讀──析意象──品意蘊──賞意境──作比較──重背誦。根據以上方法學習詩歌,條理比較清晰,由淺入深、由易入難,有利於學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詩。

意境是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誦讀是進入古詩詞意境的入口,是開啟體味詩詞情感大門的鑰匙。只有反覆吟誦,那文句,那意境,才會縈於心頭,如發於己心,如出於己口。因為《我愛這土地》這首詩的意境是深沉、激昂的,所以我特地找了《黃河大合唱》和肖邦的奏鳴曲,來襯托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樂是情感的,用音韻之美誘導學生身臨其境,把詩詞意境與音樂意境融為一體,使學生得到真正的情感體驗。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對於學生的發言不能給予有效的,科學的引導,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的技巧方面還有待提高。

以上這些是我對《我愛這土地》這堂課的一些想法,不足之處請給予指正、批評。總之,詩歌是正值詩的年齡的學生較感興趣的一種文學體裁,在教學中還有不少獨特的方法等待我去嘗試,去挖掘。

在我備課的過程中,教研員邢泰老師做了大量,細緻的指導工作,每一個小細節都認真把關。在這裡,我衷心的向他表示感謝!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3

《我愛這土地》是當代詩人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又是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第一篇課文。為了有一個好的開端,在備課上我下了功夫。寫好教學設計後,我反覆地朗誦了這首詩,又從網上下載了這首詩的朗誦錄音,對照著自己反覆地讀,爭取在課堂做好示範朗誦。為了每一節課能夠精彩一些,在課前我都要做比較充分的準備,雖然是平常的課,不是公開課,但是我也付出努力。如果到了公開課展示課時,才下功夫備課,而忽視了平常的課,那麼這樣的教學就是不負責任的行為,這樣的教師是不合格的。

經過認真考慮,我把朗誦作為本節的教學重點,把理解詩中的象徵意義作為教學難點。我認為詩歌教學就是朗誦課,只要讀好了,詩歌的內容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朗誦,特別是高水平地朗誦是一個個性化的理解過程,是一個藝術加工的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一篇文章平鋪在紙上,黑字白紙,僅僅是一樣東西而已,但是經過讀者的用心讀,文字便活了,山青了,水流淌起來了,鳥兒飛起來了,書中的動物們可愛了,人物有了思想。語文課本上都是精選出來的世代流傳下來的文章的精華,都是極其典範的文章,因此,把朗讀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任何時候都可以。特別是一些優秀的現代抒情詩歌,其充沛的感情,明快的節奏,細膩的思想,自由的表達方式,都需要用朗讀來品味。

當然朗誦是個性化,不能強作要求,不能作統一的要求,教師只能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朗誦方式。重音,節奏,語調,語速,等等要根據文字的內容和自己的理解作恰當的安排。感情的表達是重點。在朗誦之前一定要先醞釀好感情,把自己放在詩歌中,放在當時的背景之中,自己就是作者,只有這樣,才能朗誦好。

朗誦者不一定都要聲音圓潤、渾厚、優美,不一定非得普通話標準,不一定都要講究高超的朗誦技巧,只要做好得體、大方、自然就可以。像方明、濮存昕這樣的朗誦名家畢竟是少數。我們語文教師當然可以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通過訓練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朗誦水平。在我們的示範帶動下,學生能夠認真朗讀就可以了。當然,如果學生有朗誦的潛質,我們不妨重點培養。

在這節課上,我帶領學生朗誦就佔去了大約30分鐘的時間。只討論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土地”“鳥”“河流”“風”“黎明”的象徵意義;一個是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這兩個問題用時不到十分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