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這土地詩歌

來源:才華庫 1.09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詩歌吧,詩歌能使人們自然而然地受到語言的觸動。那麼你有真正瞭解過詩歌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愛這土地詩歌,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愛這土地詩歌

【原文】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賞析一】

詩人艾青是一位擅長抒發內心的深沉情感的傑出歌手,《我愛這土地》,寫在抗日救亡的最艱難的歲月。

如何表達對於祖國的最為深沉的愛?詩人沒有直呼"熱愛呀"之類的口號,也沒直接渲洩自己的感情,而是運用象徵的手法,讓抒情主人公化作一隻小鳥,把心底的全部情感濃縮在小鳥那"嘶啞的喉嚨"的"歌唱"中。

"歌唱"也不是輕柔空靈的,而是無比凝重深沉。因為祖國那"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正慘遭蹂躪,面臨淪亡。最後,詩人以小鳥之死,把詩情昇華到頂點,而死後也要與祖國的土地渾融合一,則是詩人赤誠之心的真實寫照。

【賞析二】

此時的詩人,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閱歷。無論是社會的動盪,民族的危機,還是民眾的苦難,都給過或正在給著詩人以強烈的震撼。而這一切,都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一直關懷著、思考著這片國土的詩人,此時對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對土地的感情更濃烈了。詩人出生在金華農村,從小就對南方的土地有著血肉一般的情感。而後,隨著生活的顛簸,詩人到過上海、常州,又到過山西、陝西,深深地為北方的土地所感動。對於這片生育、養育自己的土地,對於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對於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對於這片正在燃燒著抗戰烽火的土地,詩人作為一個時代的歌手,該如何對待這片土地呢?詩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內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達出自己對這片土地的強烈的愛……

這濃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詩《我愛這土地》。

從這首詩的題目看,詩人的意圖很明顯,就是突出這一個“愛”字,斬釘截鐵,毫不含混。而詩人是怎樣寫出自己對這土地之愛呢?讀了詩,使我們對它五體投地。

詩人對於土地之愛,在他的許多詩篇中都表達過。而像這首詩寫得這樣集中,這樣濃烈,這樣撼動人心,還是不多見的。

對於土地的感情如何,這首詩可以說是詩人的'自白。詩人採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詞”一樣嚴肅,又像“血”一樣莊嚴。

【賞析三】

太陽與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詩歌特色的兩個概念。詩人對於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常常藉助太陽這一意象得以表現,艾青彷彿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尋著太陽、光明和理想;作為另一面,與詩人血脈相連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無法割捨的眷戀。他曾說過:“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和無限豐富的農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獻給鄉村的詩·序》)艾青對土地的關注,就是對農民、民族、祖國的摯愛。寫於抗戰爆發後1938年的《我愛這土地》就是艾青這種特有的土地情結的代表作。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艾青向祖國捧出一顆赤子之心,愛國深情的抒發,波瀾起伏,層層推進。

一、點出土地情結。先欣賞起始兩句:“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詩人對土地的酷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於是,他只能捨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愛情,在詩人看來,這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真誠熱烈的。形容詞“嘶啞”,已不能再唱出美麗悅耳清亮動聽的情歌,但這“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著。於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二、傾吐土地情結。可分四層。

第一層:隱喻人民苦難。“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暴風雨”、“悲憤的河流”這些意象告訴我們,艾青魂牽夢繞地愛著的土地,是佈滿痛苦、軀體上有太多凝結成塊的流不動的悲憤的土地。當時日寇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等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有著相似的描寫:“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風,/像一個太悲哀了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用著像土地一樣古老的話/一刻也不停地絮聒著……”詩人用“寒冷”、“雪”、“風”、“封鎖”等意象勾勒出扼殺著一個個求生的生命的悲慘處境。兩首詩寫於同一時期,都表現出詩人對人民苦難的深情關注。

第二層,隱喻人民反抗。“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一句象徵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養育了中華民族,也養育了一種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無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傳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強大,由悲土地之苦難轉入贊土地的抗爭,詩人的土地情結深了一層;

第三層,“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鬥爭前景的象徵,也可以更“實”一點,看作是充滿生機的解放區的象徵,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象徵。總之,詩人的情思已由悲憤、稱頌進入憧憬,表現出堅定的必勝信念,構思又進一層。

第四層,“—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詩人沒有沉溺於對“溫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鄭重莊嚴的抉擇。這種獻身精神可以作這樣的詮釋:我來自土地而最終歸於土地,這樣,愛才得以昇華,得以永恆。這是一種多麼超凡脫俗、悲壯高尚的土地情結啊!

三、昇華土地情結。第二節的一問一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入直抒胸臆:“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之愛,已使詩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深沉”一詞也許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應的表達強度,於是,其後緊跟的六個沉重的省略,似乎湧動著潛流地火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著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的共鳴。全詩在這問答中達到高潮,那熾熱、真摯的愛國情懷,留下不盡的餘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