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這土地》教案四篇

來源:才華庫 2.02W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愛這土地》教案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愛這土地》教案四篇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重音,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識記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瞭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3.理解飽含著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

4.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關鍵詩句的理解

2.理解飽含著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兩節詩之間的關係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交流表達愛國主義感情的詩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這些不朽的詩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愛國志士發自內心的呼喊。今天,我們來學習同一題材的現代詩歌名篇《我愛這土地》。(板書:我愛這土地艾青)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後,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勳章。

三、解題,背景介紹

詩的題目是《我愛這土地》,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土地的熱愛,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土地”象徵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本詩寫於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鬥爭的洪流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於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物件、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範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參考: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探討本詩的感情基調:悲愴而深沉;

第四步:朗讀練習,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

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第七步: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概括兩節詩的內容

第一節詩以一隻鳥兒眷戀土地作比,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第二節詩一問一答,直接抒發了“我”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

二、賞析第一節詩

1.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鳥歌唱的“土地”“河流”“風”“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義。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河流”“風”代表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黎明”預示著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2.詩中三個“這”字所指代的分別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三個“這”字分別指代後半句的中心語“土地”“河流”“風”和“黎明”。“這”字與題目中的“這”字呼應,強化了“鳥”與“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的關係,突出了鳥兒護衛祖國的主動性,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之情。

3.鳥兒歌唱的“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麼?

回答: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突出了鳥兒的“愛國者”“吹號者”的形象:歌唱“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即是雖然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做為一隻在炮火中力薄勢單的鳥兒,卻勇敢地護衛著生於斯長於斯的祖國,不但不會棄之而去,而且為它的解放加油吶喊;歌唱洶湧著“悲憤的”“河流”,吹颳著“激怒”的“風”,就是在為中國人民滿懷悲憤滿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而呼號禮讚,目的是等到“無比溫柔的黎明”來到的那一天。

4.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這隻“鳥”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對此應如何理解?

回答:“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千難萬險,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這隻“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後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生前和死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著的愛,實際上寄寓了詩人願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這真是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至死不渝。

5.詩人將自己虛擬成一隻鳥來表達強烈地愛國之情,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回答:詩人以“假如我是一隻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願望。這種寓情於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於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

三、賞析第二節詩

問:第二節詩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它與第一節詩是會麼關係?談談你的理解。

1.揭示全詩主旨。2.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裡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3.最後兩句也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艾青以這兩句詩,抒發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

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因果關係的一問一答,是愛國者目睹滿目瘡痍的祖國,愛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憤表情的特寫。在這一節裡詩意得到了提煉和昇華。

這兩節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就詩的感情發展而言,第一節蓄勢,第二節感情的迸發,感情的昇華。詩意層層遞進。

四、學生自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與疑問(每小組選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傳誦的名句:“為什麼我的眼裡長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五、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鳥←──—假如────────我

歌唱 愛

∣ ∣

──→土地(祖國)←────—

六、課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隻鳥,聯絡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麼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這高峽出平湖的山峽大壩,這可上九天攬月的神州飛船……

2.閱讀理解並背誦劉湛秋的《中國的土地》,然後回答下列問題。

(1)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兩節詩的內容。

(2)詩中( )一詞表達詩人對中國土地的讚美;( )一詞抒發詩人對中國土地的眷戀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這句詩?“微風下的湖水”和“一洩千里的長江”表達的詩意分別是什麼?

(4)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說說它們有什麼異同?

七、作業佈置

課後思考練習一、二、三。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1、引起同學對新詩的興趣

2、增加對新詩的瞭解

3、體會本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教學目的1、3

2、難點:教學目的1

三、教學設想

由同學分小組自主備課,選出優勝組所推薦出的一名小老師上臺授課(說明:在我校課改年段每班都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

四、教學過程(以下內容為授課同學的.教案)

(一)、匯入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在這悠久的歷史過程中,蘊育了豐富的中華文化。唐詩、宋詞、元曲,這些都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精華。宋詞是唐詩的進化,他們的不同在於宋詞的每個句子長短不一,而且不那麼講究押韻。而元曲是宋詞的進化,為了適應老百姓的需要,變成了唱的,為普通百姓所接受,那麼新詩是怎樣誕生的呢?今天我們就要為《我愛這土地》找找媽媽。

(二)、新詩

1、提問:同學們都有備課,你們能說說嗎?(由同學各顯身手)

.總結:關於新詩的產生也即現代詩的產生主要有三點:

(1)、“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使規律的古詩變成了文學聖地的LKK,放進了“博物館”;

(2)喝了洋墨水的文人把現代主義移植了過來;

(3)“五四運動”時期,胡適的《嘗試集》出現了新詩花園的第一隻玫瑰。

2、提問:那麼請同學們說說:什麼是新詩呢?

明確:現代詩有幾個特點:

(1)自由,不押韻,不必對仗,不論平仄;

(2)抒情,“以我手寫我口”,著重個人的直覺;

(3)新的手法----要顛覆,要新穎,要不俗,不膚淺;

(4)要能向人的心靈進軍----感動人心。來讓我們看看這首詩:

心絃

丟失了陽光海浪的沙灘

殘留著的是蝕人的黑暗

就好像是

丟失了的心靈

殘留著迷茫的無知

終於

在那一天

發燙的淚水就那樣奪眶而出

像落了一地的透明的玻璃珠

碎了

卻留下了動人的旋律

它說:“我是不是早該走了”?

無語 沉默 靜寂

那旋律終被微風遏止

它是真的走了

同學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她就是我們班的葉燕雪。下面我們再來看一首胡適先生《嘗試集》中的一首詩:

蝴蝶

兩隻黃蝴蝶

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麼

一隻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

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

天上怪孤單

同學們我相信我們也能開出更美的詩園牧瑰的

3、講授新課(以下內容隨處可見,恕不煩敘)

背景介紹

作者介紹

重點內容分析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我愛這土地》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首詩歌。《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選擇了“鳥”這一意象,表達了作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表達了他渴望祖國拜託日寇侵略,獲得解放的心情。

學情分析:

現在的九年級學生處在和平年代,沒有什麼體驗,對我愛這土地的理解、對領悟詩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的教學設計是把本課教學分為五大模組,即“導課—介紹作者—朗讀吟誦——品味欣賞--總結”。通過聽說讀品等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互動中使理解加深,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我對本課做出以下安排:

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欣賞、聯想等方法,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學重點:

學習現代詩歌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讓學生體會美。

三 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四 教學過程

⒈匯入新課

作為中國人,我們因為有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但是,我們也要記得,中國不只有文明,有輝煌,還有恥辱。這份恥辱始於*片戰爭,盛於日本侵略。即使這些都已成為過去,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依然要銘記,無論它是光榮的,還是屈辱的。

抗日戰爭雖然帶給中國人民巨大災難,但同時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歷史。(生活在和平年代養尊處優環境中的學生做到讀詩悟情,把詩人那種特殊的內涵極其複雜的情感理解深刻卻並非易事,這裡的匯入可幫學生進入情境,利於他們理解詩歌主題。

⒉作者及背景簡介

1938年抗戰初期,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他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詩歌《我愛這土地》。(再次強化特殊背景,加強愛國氛圍)

⒊ 朗讀吟誦

在這一步,著重讓學生讀,並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方法指導。通過反覆朗讀,理解“鳥”這一意象,體會作者對日本鐵蹄蹂躪下祖國深沉的愛和為國獻身的熱情。

⒋ 品味欣賞

讓學生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來感悟和體驗,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並說明理由。注重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觀點,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⒌ 總結

總結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再細細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⒍ 作業

熟讀成誦

⒎ 板書設計:

鳥——歌唱——土地

我——熱愛——祖國

教後反思:

這節課的設計依據了詩歌體裁特點,教給學生學習詩歌的一般方法,即品讀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 讓學生了解《我愛這土地》一詩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善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整堂課教學氣氛熱烈,學生學習興趣高。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現代詩歌的特點,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瞭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3、學習有關象徵的表現手法。

4、深刻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關鍵詩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詩的主旨。

教學難點:

1、象徵的表現手法。

2、詩歌描寫物件的象徵意義。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 一 課 時

一、匯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樑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鍾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隨著詩中所迸發的愛國情感的火花而燃燒。(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x—199x),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後,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勳章。

三、背景介紹:

本詩寫於抗戰初期的193x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於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輕重緩慢,抑揚頓挫,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物件、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讀會意,以會意促讀。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範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四步: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

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第七步:背誦全詩。

第 二 課 時

一、學生在熟悉詩歌的基礎上,緊扣“土地”,師生討論分析全詩。

1、點出土地情結。起始兩句,詩人對土地的酷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於是他只能捨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感情。在詩人看來,這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真誠熱烈的,“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著,於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2、傾吐土地情結。“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無比溫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物件,詩人沒有沉溺於對“溫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莊嚴鄭重的選擇。

3、昇華土地情結。一問一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情結,已使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深沉”一詞也許表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適應的表達強度,於是其後緊跟的沉重的省略號,似乎湧動著潛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著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的共鳴。

二、問題探究:

1、“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回答: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願望。生前和死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什麼?談談你的理解?

回答:“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回答: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裡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3、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的象徵意義。

回答:“土地”象徵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河流”、“風”象徵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徵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4、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麼?

回答: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 ,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5、詩人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描寫,蘊含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回答: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

6、本詩的抒情色彩濃烈,詩人為何將自己虛擬成一隻鳥來達到這種抒情效果?

回答:詩人以“假如我是一隻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願望。這種寓情於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於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無有依。

7、“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應該”前面為什麼著一“也”字?“嘶啞”一詞換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為什麼?

回答:“也”一詞表明詩人以天下為己任,主動請戰於民族解放運動中。

“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鬥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所以不能換。

8、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絡?

回答:這兩節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就詩的感情發展而言,第一節蓄勢,第二節感情的迸發,感情的昇華。詩意層層遞進。

9、本詩出現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衝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回答:我們知道,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敢於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物件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物件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於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10、結合詩歌內容,說說文中兩個省略號和破折號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個省略號,表示列舉內容的省略。第二個省略號表示餘意未盡,情深綿綿。破折號表示意思的轉折。

三、寫作特色:

1、意象內涵豐富(象徵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歸納:

作者運用象徵手法,創造了一系列鮮明意象,抒發了對祖國真摯深沉的愛。

五、板書設計:

比喻、對比、象徵、直抒胸臆

六、作業佈置:

課後思考練習一、二、三

七、課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隻鳥,聯絡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麼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這高峽出平湖的山峽大壩,這可上九天攬月的神州飛船……

2、艾青在詩中,含著淚水說:“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例:當我們抵禦外侵,我們會記得岳母刺給岳飛身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當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氣節,我們不會忘記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著往下寫,相信你會寫得更精彩)。

3、閱讀理解並背誦劉湛秋的《中國的土地》,然後回答下列問題。

(1)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兩節詩的內容。

(2)詩中( )一詞 表達詩人對中國土地的讚美;( )一詞抒發詩人對中國土地的眷戀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這句詩?“微風下的湖水”和“一洩千里的長江”表達的詩意分別是什麼?

(4)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說說它們有什麼異同?

附文

中國的土地

劉 湛 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奼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面板、黑頭髮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裡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