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1.97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1

上完這一課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語文閱讀課的教學要針對學生身心特點,強化語文誦讀訓練。因為:

1、國小生的思維具有形象性的特點,他們需要畫面豐富自己的認識。

2、國小生的性格具有情感性的特點,他們需要激情點燃自己的智慧。

3、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活動中,要重視“讀”,讀出畫面來,讀出情感來,在讀中激趣、啟思、燃情,在讀中品味、積累、應用,紮紮實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4、誦讀要注重形式豐富多樣,時間充分保證,練習層次遞進,讓誦讀成為一種靈活有效的語文訓練,成為學生喜歡參與、主動參與、全身心參與的重要學習活動。

5、《大江保衛戰》一文情感豐沛、語言生動,需要少一些理性分析、枯燥問答,多一些感情誦讀、情境體驗,讓誦讀聲聲在課堂迴盪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2

《大江保衛戰》裡敘述了在1998年的夏天,長江流域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澇災害。奔騰不息的長江,轉瞬間變成了一條暴怒的巨龍,瘋狂地撕咬著千里江堤,吞噬村寨……的情景。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在引導學生理解、學習解放軍戰士與洪水勇猛搏鬥的大無畏的樂觀主義精神時,還引導學生去明白這洪水為什麼會形成?原來,這是因為由於長江上游的人們亂砍亂伐,使長江兩岸“茂密的森林”變成了“貧瘠的沙土”,暴雨使沙土大量流失,日積月累,河床抬高,河道淤塞,碰上特大暴雨,就引發了洪水。由此可見,植樹造林多麼重要!課文所描述的內容是發人深省的,現實展示的景象是觸目驚心的。人類破環環境,環境也會給人類以致命的打擊。教學時,學生紛紛聯絡實際講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有學生說,看看我們村裡的環境,人們把垃圾隨意扔,到處汙七八糟,再看看公園裡,湖河變成了臭水河,冬天還好,一到夏天,臭氣熏天,蚊蟲飛舞;有學生說,因為我們住宅旁邊有工廠,他們把廢氣直接向空中排放,我們那兒的人家一般都不開窗戶,那氣味太難聞了……學生們通過課內、課外的新聞感知和親身體驗,對環境汙染、破壞的現狀獲得了感性的認識,深深地喚起了他們對環境汙染、破壞的憂患意識,增強了他們對環境保護的使命感、緊迫感。因此,利用語文課加強對國小生環境保護教育是一個很好的渠道。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3

98年的那場洪水對於我們來說記憶猶新,但是學生對於那場災難卻所知甚少,甚至對於其中某些語句覺得不可思議,所以在教學開始之初,我便找來一段抗洪時的視訊,讓學生從真實的畫面中體會洪水的肆虐,接著範讀文章第一段,把學生帶入到這個萬分緊急的情境中,讓學生感覺當時刻不容緩的形勢,為下文的教學打下基礎。在下文的教學中也採用了多媒體展示了洪水中的人民子弟兵形象,深深地打動了同學們的心,在教學的尾聲部分,我播放了歌曲《為了誰》,將教學推入到了高潮,體會戰士們勇於奉獻的精神。雖然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一向倡導以紮實平實為重,但是對於這樣的文章,離學生如此遠,如果不借助多媒體資料,學生、教師、文字很難融入到一起。有一次聽公開課時有幸聽到這一課,執教老師熱情高漲,下面卻有學生在笑,我想就是因為沒有將學生引導文字中來的緣故。

緊接著,讓學生讀課文第2-5節,劃下讓你最為感動的句子,說說你的體會。這一環節的設計對於學生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教師在平常經常放手讓學生去自主理解課文,此時會輕鬆不少,學生彙報感受,教師加以提煉和引導就是了。教師在使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中,要清楚地明白重點在哪?難點在哪?在學生髮言的過程中,對於學生不理解的知識點要有敏銳的感悟力,在學生的感悟和回答中了無痕跡地落實重難點,跟學生一起經歷學習感悟的過程。

美讀感悟是教學這篇文章的一個重要的手法,學生如果能夠抓住關鍵詞句說出體會,教師應當要求學生把這種體會讀出來,對於這樣激情澎湃的文章,學生若能走進文字,相信定有至深的體會,並深深為之感動,多花些時間在讀上,會覺得花得很值得。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4

課時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惡浪面前,為了保衛國家和人民財產安全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聽寫“讀一讀,再抄寫”中的詞語。

2、讓我們看看子弟兵怎樣戰鬥的?戰鬥的結果如何?

二、精讀第二自然段

1、描寫場面1:大堤搶險

2、畫出描寫子弟兵動作神速、奮不顧身、豪言壯語和英雄氣概的詞語。

3、討論:“驚心動魄”可以用在哪些情況下?

4、男生、女生分層次朗讀。

三、精讀第三、四自然段

1、描寫場面2:鐵漢本色

2、你認為黃曉文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顧全大局、意志堅強、動作敏捷)

3、指導朗讀。

四、精讀第五自然段

1、默讀,找出四個排比句,圈出排比詞。

2、說說從中可以看出什麼?

3、“閃爍”可以用來形容什麼?

4、男生、女生分層次朗讀,齊讀。

5、練習背誦:試背,齊背。

五、精讀第六自然段

1、齊讀。

2、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六、完成練習

1、畫出感人的語句,自讀。

2、造句:回憶使用情境和物件,自己造句,交流,修改。

七、作業

1、背誦課文片斷。

2、完成《練習冊》。

3、完成《拓展閱讀》。

4、完成感想文。

教學反思:

針對學生身心特點,強化語文誦讀訓練

國小生的思維具有形象性的特點,他們需要畫面豐富自己的認識。

國小生的性格具有情感性的特點,他們需要激情點燃自己的智慧。

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活動中,要重視“讀”,讀出畫面來,讀出情感來,在讀中激趣、啟思、燃情,在讀中品味、積累、應用,紮紮實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誦讀要注重形式豐富多樣,時間充分保證,練習層次遞進,讓誦讀成為一種靈活有效的語文訓練,成為學生喜歡參與、主動參與、全身心參與的重要學習活動。

《大江保衛戰》一文情感豐沛、語言生動,需要少一些理性分析、枯燥問答,多一些感情誦讀、情境體驗,讓誦讀聲聲在課堂迴盪!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5

之一:語文課,是以教師為起點,還是以學生實際為起點?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直以來我都非常重視課文的匯入設計。然而在《大江保衛戰》一文的教學中,我發現設計的過程中,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即語文課,是以教師為起點,還是以學生實際為起點?假如設計是從教師的興趣愛好、知識結構為起點,那麼,就會造成本課中“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冷場”局面。建夠主義理論又一次提醒我: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才是教學活動的起點。脫離了學生的生活認知去解讀文字,絕對產生不了超越文字的情感和精神。所以,作為一個教師,我們要學會“從下看上”,即從“學”的角度看問題,關注學生的需要,學生的發展狀況,以及學生髮展能力和素質,以此為出發點來設計、反思“教”的行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否則,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將成為一句空話。

之二:語文課,有了“摳”課文,是否需要“開”資源?

以前我總是認為,閱讀教學只要能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進行“咬文嚼字”,引導學生以各種形式進行朗讀,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並有所體驗,語文課就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了。《大江保衛戰》一文的教學使我明白,如果語文教學把教學目標僅僅定位在學生學習語文這個層面上,起點應該是很低的。新課程不僅關注學生“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還非常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因此,現代的語文教學,不僅要用好教材,更要廣開各種有利的資源,使這些資源為閱讀教學服務,讓學生的朗讀感悟真正融進自己的精神和靈魂,從而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更能獲得享受語文所帶來的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悅。

之三:語文課,在新理念的引領下,如何穿上新鞋走新路?

綜觀全過程,我發現,情感激發的“忽冷忽熱”主要是我教學理念的“鐘擺式”造成的。採用“電影鏡頭特寫”的方式匯入課文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未讀文就先有其情”,教師應該抓住這個良好的開端,披情入文,直奔課文重點內容的學習,然而我卻“淺嘗輒止”,回過頭去釋題審題,硬生生地把原本以進入扮演角色的演員拉出了劇本之外。這種“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學,使我屢次錯過了把課堂的“情緒場”推向更高層次的最佳機會。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6

《大江保衛戰》記敘的是1998年解放軍英勇抗洪的情景。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對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戰士的讚美之情更是溢於言表,但又回味無窮、震撼人心,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薰陶、語言品味、人格影響的好教材。文章結構嚴謹,夾敘夾議,重點突出。在教學課文第四自然段時,我從四方面入手,理解這個片段的顯著特色。

一、調動生活積累。

當我們學到黃曉文的腳被一根鐵釘紮了一下,忍痛拔出,繼續扛沙包時,我問學生:“你們曾經因不小心被小刺兒或小釘兒扎過嗎?請說一下當時的感受。”學生談得很多,有的講自己被花刺兒扎時的疼痛,有的談劃破腳時的難受,有的談被小木刺扎後的痛苦……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便能使學生切身體會到黃曉文被鐵釘重重地扎進腳底後的劇烈疼痛,更能感同身受,體會他的英勇頑強,捨生忘死。

二、憑藉插圖想象。

本篇課文中有好幾幅插圖,第二幅表現的就是戰士們肩扛沉重的麻包在稀泥中艱難奔跑的情景。我告訴他們黃曉文就在這個行列裡,想象一下他會怎樣做。有的說:“黃曉文腳底鑽心地疼痛,他幾乎連站起來的力氣也沒有了,但為了保住大堤,他又挺直了腰板。”……根據插圖展開想象,使得人物形象更為豐滿,人物精神更為感人。

三、體會用詞準確。

作者描寫黃曉文這位典型人物時,運用了一系列連貫的動詞,充分顯示了人物的可貴精神。當講到黃曉文“扯下一綹布條”時,我請他們換成其他的動詞“撕”或“拉”等,可他們說:“不行,‘扯’字表現了黃曉文撕布時的速度非常快,因為他想快點包紮好,快點去保大堤。”有的說:“‘撕’字太斯文了,似乎沒有多大力氣。”有的說:“‘拉’字更不妥,讓人覺得黃曉文力氣也沒有了,怎麼還能去扛沙包呢?”……後來,我們還對“捆”字進行了換詞訓練,同學們也發表了很多看法。通過這些換詞訓練,使學生更能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傳神,深化了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訓練了學生的語感能力,便於指導學生今後寫作中的準確用詞。

四、藉助多媒體課件。

教學黃曉文事蹟,在學生交流課外收集的抗洪英雄事蹟的基礎上,播放李向群的相關錄影,那直觀的人物形象,一下就抓住了學生心,李向群的感人事蹟也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學生,也使子弟兵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變得高大起來。最後,伴隨著感人的圖片,一曲感人之深,頌揚抗洪英雄的歌曲《為了誰》,在學生與文字交融、激昂的情緒中驟然響起,讓積澱學生內心的情感噴薄而出。這首歌既唱出了學生的心聲,也唱出了學生對子弟兵的無限敬意。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7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課標對各年段學生閱讀教學的共同要求,也是語文教學中教師們共同關注的問題,如何有效地進行朗讀指導,我想就一節課的朗讀談開去:

《大江保衛戰》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記敘了1998年夏天幾十萬解放軍官兵在抗洪救災前線的英勇事蹟。第一自然段介紹事件的起因,渲染了“急”:告急、危急,解放軍急在心頭,日夜兼程。

本段的朗讀指導如果僅僅停留在“急”上做文章,哪裡都是急,怎麼讀,學生就只能在語速上做文章,且隨著教師的“我覺得還不夠急”更加加快語速。

筆者認為,在研究教材時如果能抓住“日夜兼程”一詞挖掘開去,引領學生走近——走進文字,使情感浸潤於文字之中,將情感與外在語言表現相一致,朗讀指導會水到渠成:

請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解放軍戰士為什麼日夜兼程?

想象一下白天解放軍戰士怎樣趕路?夜晚解放軍戰士怎樣趕路?戰士們會休息嗎?

採訪“士兵”A,軍官B:你們擔憂什麼?信心在哪裡?

由此本段的情感主線進一步明瞭:憂——急——有信心戰勝困難。對“暴雨,大暴雨,一場接著一場。……九江告急!……”的朗讀,學生就不僅是語速的加快,而更多了一層沉重,將子弟兵與百姓心連心的情、急人民之所急的意,救百姓於危難之中的堅強決心一併表達出來,語速由慢而快,聲音由低沉而高昂,再加上對重點詞的處理,相信朗讀指導的效果一定會有所區別。

有效朗讀指導要建立在教師對文字的深入研讀基礎之上,建立在注重學生內在情感的浸潤與外在語言表現相統一的基礎之上。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8

《大江保衛戰》一文主要讚頌了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們在到處肆虐的洪水前,是怎樣忘我地保衛大江、救助人民群眾的事,謳歌了新一代人民子弟兵在危險和困難面前毫不畏懼、全然不顧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再現了他們光輝的形象。在教學此文時,我主要從審題入手,引導學生確立課文的研讀主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圍繞研讀的主題,開展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即讓學生進行批註式的閱讀,取得了較好的閱讀效果。

要進行批註式的閱讀,需先確立課文的研讀主題,從研讀主題入手開展有針對性的、有重點的批註閱讀,避免出現學生不著要領,在課文的“外圍”上轉圈圈,不能深入地把握文字主旨,從而導致閱讀效率的減低。《大江保衛戰》一文的研讀主題在師生的共同討論下得以確立,即“人民子弟兵們是怎樣保衛戰的?表現了人民子弟兵們的一種什麼精神?”學生根據研讀的主題開展批註式閱讀。

教師根據學生批註閱讀的進展情況,安排學生先進行同桌間的相互交流或小組內的相互交流,以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交流彼此的收穫,探求別人獨到的見解等。

最後,學生就研讀主題進行批註閱讀的情況進行全班彙報,在彙報中引導學生感悟文字,閱讀文字並指導朗讀,促進學生對文字的.理解進一步地深入。如在彙報“在這危急關頭,幾十萬……”時,學生分別說出了自己的批註情況,有的說“說明解放軍叔叔不畏艱險,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有的說“解放軍叔叔為了人民群眾的安危,白天黑夜地忙著趕路,日夜兼程,多麼偉大呀!而我們呢,只要是略微晚了點睡覺,第二天早上就起不來。”……通過班級交流,使他們共享學習成果,讓他們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合作學習中達到學習的目的。

可見,批註式閱讀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其學習是高效的,課堂是充實的,活躍的。同時放手讓學生在生活中搜集資料,促進了語言的積累,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9

《大江保衛戰》記敘的是1998年解放軍英勇抗洪的情景。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對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戰士的讚美之情更是溢於言表,但又回味無窮、震撼人心。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薰陶、語言品味、人格影響的好教材。並且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們多數教師對98年的那場洪水記憶猶新,讀著文章,那些解放軍官兵與洪魔奮戰的鏡頭便會重現在腦中,便會再次動情,教師與文字的對話便水到渠成。但是,學生沒有這種情感體驗,那時他們還比較小,可能還沒有關注到這件事。那如何實現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呢?我最大的想法是藉助媒體,讓學生耳聞目睹,在如臨其境中激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激情中記住這次奮戰,學習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惡浪面前,為了保衛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是情!

針對本文的特點,我在課堂上努力指導學生經歷如下的情感體驗。尤其是在上這一課時,四川災區的殘酷,讓世界人的目光又對準了我們的人民子弟兵,通過本文的學習和解放軍在四川災區的表現,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子弟兵是人民的大救星。

一、要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

課一開始我們就應該以一些詞語去描繪當年大洪水的情景,抓住學生的心,激起學生的情感,喚起他們探究的慾望。再加上課前上網去查過相關資料,學生很快進入了那種情境,學生的意念很快超脫現實,走向文字,走向98,走進那讓人驚心動魄的抗洪救災的戰鬥中去,為下文“險中見英雄”作情感鋪墊。

二、要引導學生去體驗情感,用心去悟情之深

如果說教師充滿感情的語言對學生的情感是一種激發、引導,是一種薰陶感染,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的話,那麼促使學生對課文入情入境,對課文的語言評賞玩味,則是引導學生親自去體驗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腦去思言之妙。在教學第二段時,我首先讓學生說說解放軍官兵與洪水奮戰的情景,營造濃濃的感動氛圍,然後讓學生在感動中“潛心會文”,與文字對話。讓學生輕聲細讀課文,畫出最讓自己感動的地方,並細讀所劃之處進行品味。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讀著課文,腦中便會將文中語言與錄象中的一個個鏡頭聯絡起來。這樣,文字所包含的資訊便通過錄象這一中介傳遞給學生,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場面,那一個個高大的形象。學生在感動的狀態下,思維和情感積極活動,課堂上,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想說出來,就“一觸即發”了。

三、“以讀代講”使學生激情飛揚

當學生的感動達到一定程度時,他們的思維和情感已完全貫通,一觸即發,但憑藉已有的語言積累表達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學生一時間有難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讀代講”,讓學生盡情地誦讀,讓激情在讀書中飛揚。最後,我還安排了聽歌曲《為了誰》這一環節。這首歌就是為這次大江保衛戰寫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場面,學生的激情在歌聲中飛揚!因感動,學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著唱,歌聲雖不美,卻飽含深情!

當然這節課還有不少缺點,最主要的就是出現了拖堂現象,主要是前面的內容沒有做到有取有舍,學生感悟課文的能力還不是很強,經常冷場,這有待以後教學中不斷加以訓練,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