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衛戰》說課稿參考

來源:才華庫 2.08W

《大江保衛戰》這篇課文真實的記敘了1998年解放軍幾十萬官兵英勇抗洪的動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於一體的文章。課文可分為三個版塊:險情危急、保衛大堤、救護群眾。作為教師或許對1998年的那場世紀洪水,還可說記憶猶新,讀著文章,那些解放軍官兵與洪魔奮戰的鏡頭便會重現在腦中,便會激起心中的情感。但是學生沒有這種情感體驗,而且,這是一篇簡潔的通訊報道,如果僅用常規的教學手段,就難以讓學生僅僅依靠文字實現情景的再現,從而完全投入進去,進而影響理解的深度。那麼,如何實現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呢?針對本文的特點和新課程標準:“通過閱讀加深感悟”的要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運用各種手段,通過激勵、點撥、引導,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之深刻體會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惡浪面前,為了保衛大堤和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課堂上我努力指導學生經歷如下的情感體驗。

《大江保衛戰》說課稿參考

一、怦然心動,以情激情

德國教育家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身,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因此,課一開始我就播放了當年長江流域洪水肆虐的場面,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情境,有力地渲染了課堂氣氛。無需多言,立刻就使學生感受到了情勢的危急,激起了學生的情感,喚起他們探究的慾望,使之怦然心動。

接著,錄影停止,我便深情並茂的引導他們誦讀課文第1自然段中的部分語句。由於先前的實況錄影已經扣動了他們的心絃,再加上激昂的敘述,很容易就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們的意念很快走向了文字,走向了98,走進了那令人心驚肉跳的現場,課堂上學生的誦讀明顯的讓人感覺到洪水的瘋狂,情況的緊急,為下文“險中見英雄”做好了情感的鋪墊。

二、情動辭發,以讀激情

保衛大堤與保護群眾是本文兩大動人的場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場面描寫,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寫。在教學這兩部分時,考慮到六年級的學生已有了較強的學習能力,於是我給了他們較大的學習空間,讓其自讀2——6小節,找出最令自己感動的場景,並劃出有關語句細細品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讀著課文,腦中便會自覺不自覺地想象文字所反映的一些畫面,此時讓他們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緒,是讓其在讀與思中充分的獲得文字資訊,這便是文字向“主體”的流動,是用文字去感動學生。

在2、4小節的處理上,我將第4小節作為第2小節,官兵們奮不顧身運沙包的一個補充,這是因為,我細細品讀了文章,翻閱了大量當年抗洪的資料後,感覺第2小節中“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腳趾”還遠遠不能表現戰士們遇到的艱辛與困難,而黃曉文連長的典型事蹟正好是一個有力的補充,不僅是內容的補充,也是情感的補充。學生在感動的狀態下,思維和情感積極活動,所有的積累都被啟用,這樣就對文字繼續進行補充,產生出新的資訊,在交流了一些蒐集的事例後,原有的認識更加“有血有肉”,便能更深刻的體會到官兵們運沙包的不易與艱難。這時學生是用自己的創造進一步感動自己。於是,學生在交流中使感動升級,並通過“言”與“聲”盡情抒發了自己的'感情。此時此刻我再讓學生觀看錄影。通過播放解放軍抗洪錄影,以聲和形再現當年氣壯山河的長江保衛戰。學生親眼看到了人民子弟兵在洶湧的激流中,怎樣與洪水搏鬥,怎樣在泥水中搶運沙包,怎樣為了保住大堤日夜奮戰甚至犧牲生命的英勇壯舉,不由自主的受到感染和教育,形象地體驗到了人民子弟兵那種大無畏的精神。學生的感情本已在心中激盪,此時情感的閘門一開,感動便傾瀉而出。

在教學保護群眾一段時,我也是藉助學生已有資訊的積累,去再現官兵們在湍急的水流中救人的艱難與危險。然後,通過激情引讀使感動昇華。

當學生的感動達到一定程度時,他們的思維與感情已完全貫通,一觸即發,但憑藉已有語言積累表達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有難度的,因為“所有的語言此時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讀代講”:讓學生盡情地誦讀,讓激情在讀書中飛揚。此刻學生朗讀文章,就會將文中的語言與錄影中的一個個鏡頭聯絡起來,這樣文字所包含的資訊便通過錄影這一中介再一次傳遞給了學生,使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場面、那一個個高大的形象,因而他們的讀書是投入的,是聲情並茂的。

同時第5自然段也是課後要求背誦的一段。課上我便讓學生嘗試著背誦三個飛向組成的排比句,情動詞發,學生很容易便有感情地背誦了出來。

總之,在這堂課上,我注意了通過體驗鍛鍊學生讀的能力、背的能力以及資訊處理等多種能力,並且注意通過激勵、點撥,引導學生朗讀,加深學生感悟。不當之處還請各位領導、專家批評指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