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2.45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1

《山谷中的謎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語文(蘇教版)第十二冊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用簡練的文筆,通過記敘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文章前半部分有自然界的奇異景觀之謎說起,主要寫謎底如何被揭開的,側重寫實;後半部分主要由揭開謎底而獲得的啟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體、真實的事情來說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這是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陶冶性情和培養意志的好教材。

根據新課標對高年級段學生的要求並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讀懂課文,瞭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3、聯絡課文內容及生活實際,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深刻含義。

4、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文敘事簡潔,內容較易理解,學生在學習時不會遇到太大問題。朗讀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是教學的難點。根據上述情況,我設想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後我佈置家庭作業

1、書寫本課生字新詞

2、讀熟課文。

3、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

下面我說說第二課時的導學設計,主要分三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上課一開始,我先複習提問:魁北克的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個什麼“謎”?學生回答加深印象。然後匯入第二個環節。

二、學習課文,朗讀感悟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朗讀本節課的目標後,讓學生按三卡學案學習

我首先從細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解讀“雪松的本領”入手,設計題:有人說:“雪松面對風雪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群膽小的弱者,應該自始自終都挺立不動,頑強地抗爭,那才是勇者。”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進一步理解:“雪松的本領”明白雪松是怎樣作出適當的讓步,才得以生存下來,而東坡的其他雜樹沒能生存下來又是什麼原因。通過學生利用課文語言對這一看法進行反駁達到更好地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有了理解作依託,學生一定會讀出真正的感情,讀出對雪松的敬佩和讚美。

接著,我讓學生聯絡舊知,領會“雪松的本領”。

1.“確實,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眼前的雪松使我想起三年級所學《臥薪嚐膽》中越王屈尊為奴,臥薪嚐膽十年,不是(),而是();上冊《負荊請罪》中藺相如躲避廉頗,不是(),而是()。(溫馨小提示:組織好語言。)

通過這一練習,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積累了語感。

最後,我讓學生聯絡生活,學習“雪松的本領”。生活中有許多充滿智慧的“彎曲”思想,聯絡這些人和事想一想你對“確實,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的理解。(要有事例)(溫馨小提示:①組內挑選較好的事例展示②形式可多樣)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在第一課時之後,我安排學生們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這兩句話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為深入而形象在理解這兩句話作了輔墊。用收集到的事例來證明著句話的正確性。

三、展示交流:

但這個環節中由於第一個問題在設計時導學不夠精準,展示要求不夠明確,使學得快的組,展示第一個問題時,利用第二三環節的內容進行反駁,使得後兩個題就沒時間展示。雖然在彙報過程中,學生思維敏捷,發言非常積極,所列舉的事例也很有說服力。但聽的同學是否進一步地理解“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不得而知。

雖然不成功,但我認為,語文教材只不過是一個載體。通過這一載體,我們應該對“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這一目標進行有效的實施。因此,在課堂上要改變原來課堂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收集資料,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2

通過兩堂課的學習,學生們對於重點的掌握,對於難點的理解,都有了比較明顯的突破。

達成了這個預設的目標,我們都感到很開心。課後,我情不自禁地問學生,你們覺得這篇課文學得怎麼樣,學生們笑著說:“好,感覺不錯!”

下面就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作一個回顧和反思。

在第一堂課上,我們主要學習了生字詞語,讀通讀熟了課文,並且學習了課文的第一段。字方面,主要掌握了“柘”的讀音,“惟”的字形。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讓學生分清了文章的層次,第一段為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寫魁北克山谷奇異的自然景觀是個長期沒有揭開的謎。第二段為第三自然段,寫兩位旅行者通過仔細觀察,揭開了這個謎底。第三段為第四、五、六自然段,寫兩位旅行者發現謎底以後的談話,指出了這一自然現象給我們的啟示。在學習第一段的時候,為了讀懂“南北走向的山谷”“西坡長滿鬆、柏、柘、女貞等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等句子,我請同學們用簡筆畫把讀到的內容畫下來。

從學生畫的簡筆畫中,我發現,學生們有的把“山峰”理解為“山谷”,對於“東坡”“西坡”的理解也有混淆,經過辨識,影象漸漸清淅了,對於課文內容也就有了感性的認識。從而為第二教時的學習作了很好的的鋪墊。

第二課時一開始,我先複習提問:魁北克的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個什麼“謎”?學生回答後,師用多媒體演示簡筆畫,加深了印象。接著學習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先圍繞“為什麼西坡長滿鬆、柏、柘、女貞等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呢?”這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們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能夠說出“由於特殊的風向,山谷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雪來得大”和“雪松的枝幹富有彈性,能把積雪抖落下來”這兩個原因。這時,教師的點拔非常關鍵,我根據學生的回答,告訴他們,“特殊的風向,造成東坡的雪來得大”這是外部原因,而雪松那特殊的本領則是雪松能夠在東坡生存的內部原因。這種適時的點拔可以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層的理解。為解決課文的難點作好輔墊。接下來,我出示了課文中的關鍵句子:“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開始向下彎曲,於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又立即反彈回來,雪松依舊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姿。”我要求學生找出反映雪松特點的詞語“富有彈性”“向下彎曲”“立即反彈”“依舊保持”,先讀好這四個關鍵詞,再讀好這個句子,循序漸進,效果較好。為了理解“彈性”“反彈”等詞語,我還有鋼皮尺作了演示,理解了雪松的有彈性,能彎曲,會反彈的特點。

接著,又出示了“就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無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一句,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說一說,哪些詞最使你受感動,為什麼?從而使學生理解:“反覆地落:雪大,狂;反覆地彎:雪松承受的壓力大,且作出了適當的讓步;反覆地落,退讓成功;反覆地彈:雪松不屈不撓。不論……始終……雪松是個勝利者”等內涵,加深理解,朗讀因為有了理解作依託,學生會讀出真正的感情,讀出對雪松的敬佩和讚美。在這個設計上,學生的理解沒有如老師設想得那樣完整,透徹,於是,我在課堂上生成了一個教學環節,那就是要學生說一說,當積雪,當厚厚的積分壓在雪松身上的時候,雪松會怎麼說?這一富有童趣的提問,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他們爭先恐後地說:“哎呀,真重啊。我得堅持一下”“哎呀,我一定能挺過去的”“沒有關係,我能行。真好,雪終於被我抖下來了,我又可以挺起腰桿了”等句子,通過這樣兒童化的語言,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體會了雪松堅韌不屈的個性特徵。

在學習課文最後一個段落,這一奇特的景觀給兩位旅行者的啟示的時候,我重點放在理解第二位旅行者所說的話,和最後一小節的句子。“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確實,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兩句話,學生比較難以理解,因此,也是本課的難點之所在。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在第一課時之後,我安排學生們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這兩句話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為深入而形象在理解這兩句話作了輔墊。在第二課時教學這兩個句子的時候,學生們舉了一些例子,很能說明問題。比如:“臥薪嚐膽”、“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自己沒有考好試,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態,準備在其它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出示了一個口頭作業:口頭完成練習(至少選一個)

1、藺相如的躲避不是,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十多年不是,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日裡同學們的謙讓不是,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雪松彎曲一下,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一練習的設計,既進行了說話訓練,又突破了課文的難點,一舉兩得。

在小結時,我特別強調了“正面抗爭”的重要,要學生懂得,面對困難,挫折甚至打擊的時候,首先應該做的'不是彎曲一下,而是“正面抗爭”,要盡最大的可能去承受,去主動挑戰,但當困難已經大到你無法承受的地步的時候,就要學會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以求反彈的機會。

至此,我要求學生以“雪松的啟示”為題,說說學習了這篇文章以後的感受。

在交流中,楊同學說:“我知道了,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張同學說:“雪松,我敬佩你,你是一種能屈能伸的樹,是樹中的大丈夫,真君子。”吳同學說:人生如戰場。如果你遇到困難而無法克服的話,不如像雪松那樣,先作出適當的讓步,以進為退。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困難,外部的,自身的,如果你找不到有效的克服的方法,你就會迷失生活的方向。”

說得多好啊,學生們不僅對課文有了深入的理解,還有了自己的思考,這正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3

課文前半部分由自然界的奇異景觀之謎說起,主要寫謎底是如何被揭開的,側重寫實;後半部分主要寫由揭開謎底而獲得的啟示,重在揭示哲理。根據新課標對高年級段學生的要求,我把本堂的教學目標定會這樣幾點:

1、抓住關鍵詞,展開思辨,理解雪松“彎曲”的智慧;

2、聯絡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

學習的難點是領悟雪松的特性和啟示之間的聯絡,理解“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深刻含義。由此,我設計了這樣三個環節展開教學。

首先是複習匯入環節。我讓學生聽寫了四個詞語,這是對學生上堂課字詞教學的反饋,“篷”是最容易寫錯的,因此我特別強調了“篷”這個字。然後複習提問了謎面和謎底,並採用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了“東坡雪大,西坡雪小”的原因,由外在原因,引入到形成這一奇異景觀的內在原因,也就是樹木的自身原因,由此,很順暢地匯入到本堂課的第二個教學環節,由雪松的這個本領,領悟雪松的生存智慧。

雪松的本領是什麼?“彎曲”和“反彈”,要體會其蘊含的意思,是理解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我抓住“彎曲”這一關鍵詞進行輻射教學,問學生雪松的彎曲是屈服嗎?是毀滅嗎?是軟弱和低頭嗎?抓住這一矛盾衝突,學生通過詞句去讀悟、去思辨,再加上教師進行點撥,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對“彎曲”有了全新的解讀:首先,從“一定程度”明白了彎曲之前雪松拼盡了自己全部力量去承受與抗爭!其次,從“立即反彈”也讀出彎曲只是暫時的,它蘊藏著抗爭的力量,目的是為了反彈和存活下去!第三,抓住四個“反覆”,讀出這是雪松不斷彎曲反彈、不斷抗爭的過程,由此水到渠成地總結出雪松的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一種能屈能伸的生存智慧,這樣很好地詮釋了“彎曲”這個詞的內涵。

在領悟雪松特性的基礎上,旅行者得到了啟示,作者也總結了人生哲理,如何理解這兩句話,由雪松的生存智慧談到做人的智慧,是第三個教學環節的重點也是難點。我主要讓學生聯絡實際,來活化啟示,設計了這個問題:這段文字,這個啟示裡面,有很多的人,很多的故事。此時,你想起了誰,想起了什麼故事?學生思維擴散,談到名人,也談到了周圍的人,現象等,在這樣的交流中,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了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積累了語感,同時學生的認識、情感、智慧也自然得到了昇華,

對於最後一句話,“有時”這個詞十分重要,因為,有的情況下,彎曲就是一種屈服退縮的表現,所以,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彎曲的策略不能成為苟且偷安、放棄抗爭的藉口。通過能否去掉“有時”這個詞的對比閱讀,讓學生談體會,舉事例,使孩子有了正確的價值觀認識。

最後的作業積累卡,關注的是學生對本堂課所學詞句的積累,也是學生學習的反饋。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4

《山谷中的謎底》記敘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景象。課文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近。課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本課第二個旅行者說:“我得到了一個啟示——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最後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並能從中受到啟發,是本課的學習難點。要突破這個難點,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應該營造一個寬鬆、民主、合作的空間,以喚醒、啟用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並以“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力求讓學生“以讀求悟”、“讀中見悟”,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一、自讀自悟,大膽質疑

1、鼓勵學生自己讀題、審題,圍繞課題質疑。如:是什麼山谷?山谷中有什麼謎底?謎底是什麼?讓學生獨立初讀,捕捉課文主要資訊,把握課文整體內容,同時劃出不懂的地方。

2、圍繞課文基礎內容和學生事先設定的問題討論。如:魁北克山谷在哪裡?那兒有個什麼謎?是誰揭開了謎底?你讀懂這個謎底沒有?兩個旅行者說的話你能讀懂嗎?教師相機與學生討論,解決疑難。

3、教師疏理學生的問題,提出下一步的學習目標:讀懂謎底,讀懂兩個旅行者說的話——謎底給人的啟示。

二、合作交流,突破難點

1、在初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讀懂揭示謎底引發小組合作討論:A、為什麼東坡雪大,西坡雪小?B、雪松有什麼本領?“雪松有什麼本領?”是一個關鍵問題,要求學生在合作討論時緊扣第三自然段,圈出關鍵詞句,各自談談對關鍵詞句的理解。教師巡視點撥。然後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雪松是如何運用彎曲反彈的本領達到最終目的。教師讓學生有感情地讀“就這樣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始終……”這一段話,突出“反覆”一詞,注意“積、彎、落、彈”這一系列連貫的動作,想象暴風雨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壓力之大,感悟雪松與風雪抗爭的過程與艱辛,領悟雪松是強者、勝利者。

2、指導精讀,理解給人啟示的第五自然段。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充分地讀,邊讀邊思,結合自己的經驗,得出自己的理解。然後分小組組織討論交流,讓學生充分自由發表意見,說出他們各自真實、獨特的感受與認識。

三、課外延伸,構建聯絡

1、啟發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或以有知識,說說像雪松一樣以退為進的事例或詞句。事例如,韓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臥薪嚐膽等。句子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2、學習了這篇課文,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讀書感受等談談自己受到的啟示。由讀導思,由思導說,重在感受體驗,突出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動。教學中要讓學生自主疏理重、難點,緊扣重、難點自能讀書,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在理解的過程中談閱讀,談感受,讓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映。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需要與發展,以生動精當的引導及課文所特有的魅力啟發學生,感染學生,使他們入境入情。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5

在學習《山谷中的謎底》(蘇教版國小語文第11冊)一文時,教師讓學生聯絡瞭解到的歷史人物、事件或生活實際,說說對“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談到了“臥薪嚐膽”的勾踐,談到“紅軍長征”在歷史中的作用,甚至談到了拳擊手只有收回拳頭才能更有力出拳的事例。這些富有創見的體會都較為準確地把握了文字的意義。這時一位學生也表達了他的“獨特”體驗:“既然要學會彎曲,再尋找反彈的機會,那麼《紅巖》中的江姐等革齤命烈士為什麼不彎曲一下,再求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呢,他們犧牲了,是不是白白送掉了性命。”

這樣的感受和理解看似有一定的獨特性,但背離了文字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獨特,教師覺得這其中的原因既是價值觀的衝突,又是學生對“彎曲”一詞內涵把握不準造成的,因此沒有輕易加以否定。於是引導學生就這種觀點進行爭鳴,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學術氛圍中對話、溝通,認識到“彎曲”不是人格的屈服,不是信仰的放棄,而是智慧的前進,就這樣通過生生、師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拓寬了視野,豐富了體驗,對課文的把握和理解也由膚淺到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使學生在對作品交流的準確感悟中進入作品的“精神家園”。

獨特而“文不對題”,要巧設疑,清其障。

在閱讀過程,由於種種原因,學生出現了錯誤的理解和體驗是常有的事。如在《狼和小羊》(蘇教版國小語文第3冊)一課中,討論“狼為什麼不直接吃小羊,而要找茬吃小羊?”時,一位學生說:“因為狼覺得不可以再說謊了。”對於這種完全“文不對題”式的獨特體驗,教師要在不傷害學生自尊的前提下,敢於說“不”,並且可以循循善誘、巧施疑問:“哦,狡猾凶惡的狼什麼時候變得誠實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認識的謬誤之處,一笑之間領悟並接受文字的價值取向。千萬不能不置可否,因為這不僅是對這位學生的誤導,更是對其他學生的誤導。

真實的閱讀教學過程是一個漸進的、多層次和多角度的非線性序列,是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預定的軌道運作,常會生成一些有意義或無意義、重要或不重要的“意外”,這些“意外”或許打亂教學的節奏,教學機智就是正視“陰錯陽差”,重視“節外生枝”,珍視“靈光一閃”,這樣,我們的語文閱讀課堂將走靈動,走向睿智,許多不曾預約的精彩也會不期而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