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來源:才華庫 1.73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物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物理教學反思(精選15篇)

物理教學反思1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特別是通過對上期期末考試試卷分析,發現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對學生了解不夠,對學生關注不到位。新課標要求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滿足於教給學生知識和結論,更要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新課標滲透了STS(科學、技術、社會),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教學中,我對新課標的這兩點要求認識不夠,弱化了學生關注生活、運用物理走向社會的能力培養。如學生在試卷第2小題“對溫度的估計”與第6小題“對半導體材料的認識”兩題答對率只有58%。

2、有時課上講得太多,學生練習得太少,沒有把握好校正時機,基礎知識夯實得不牢固。

3、透鏡的應用、熱學知識理解難度較大,部分學生還是似是而非。如第35小題是對“凝華、液化、熔化”現象的分析。該題在練習時曾重點講過,特別是第一、第三小問還是原題講析,但該兩問答對率仍只有60%。而第二小問“液化現象”分析,由於變換了事件,答對率卻只有23%。由此可見,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缺失。

4、實驗探究訓練不夠。由於學校實驗配備的欠缺,教學中主要採用演示實驗和多媒體展示實驗。沒有盡力開創有限條件提供學生實驗,對學生課外小實驗利用不好,以致學生對實驗觀察、動手、分析、歸納、概括、探究能力比較缺失。如第33小題“沸騰實驗”。對於該實驗,本應進行學生實驗,教學中由於條件缺乏,只進行了演示實驗。教學中我對實驗中相關現象、規律、問題都進行了引導分析、詳細講解,而且也進行了與考題類似的練習。可是考試結果看來答對率仍不高,只有50%。由此反映,教師“填鴨式”教學遠不如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現象中歸納、概括規律的探究式學習效果,而且單純的演示、填鴨式講解、機械化訓練也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5、對學生認知過程認識不夠。對一些知識的講授時,總自以為很容易,滿以為自己講解的清晰到位,沒有能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映,而一筆帶過。沒有認識到學生的認知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並不是馬上就能接受的,對於一些重點特別是難點的知識點,不但要講透而且要針對性地加強練習、加強運用。沒能隨時獲取學生反饋的資訊,調整教學方式和思路,準確流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達到共識。

在今後,我將從以下方面來改進教學:

1、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兩頭。繼續做好分層教學,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積極做到分層佈置作業。強化後進生輔導。

2、全面落實知識、能力、情感三類教學目標的。認真備課,控制好講、練時間,針對性精選習題。

3、對基礎知識講解透徹、分析細膩;準確把握重點、難點,避免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不突出,誤將“難點”當“重點”講的現象,避免重點、難點錯位、失衡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

4、向紮實有效課堂努力。力求多種教學模式並用,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運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等有效的學習形式。

5、注重學法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數法、歸納法、轉換法等。加強學生對物理研究方法的瞭解,使學生加深對物理知識的領會,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學習物理的能力。

6、注重實驗探究教學與訓練。訓練貫穿教學全過程,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重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多與日常生活和現代社會問題相聯絡。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物理教學反思2

又一年緊張忙碌的高三結束了。回首一年來的點點滴滴,我不禁感慨萬千。工作9年,高三教了4年,也曾中途接班,但……沒教過這麼差的學生。我所教兩個班都是理科的普通班,大部分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學習品質及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方法呆板且單一,並且有明顯的厭學情緒。就在我越來越成熟各方面都積累了一些經驗的時候,遇到了他們,很多時候他們讓我束手無策……

由於教育的發展、各高中校的紛紛擴招等各方面狀況的變化,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生源質量在下降,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和現實的需要,我們務必及時調整我們的教學對策。

1、關愛每一個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身體及心理素質,促進學生主動、活撥、健康地發展。為了能培養出國家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確保教學質量,熱愛學生是前提。

每一個學生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如智力有高低、身體有強弱、愛好有各異、特長有不同,作為每一個具有個性的人,他有自己的優缺點。而對於一個教師則沒有理由偏愛或厭惡哪一個學生,教師務必有這樣的職業道德:熱愛每一個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

過去的“應試教育”對學生的要求往往是“一刀切”,這是不貼合學生的成長規律的,也是不貼合學生的實際狀況的。而此刻新課程的理念是要創造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方法和途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即發展學生的個性、又能使學生提高整體素質。而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就必然要了解每一個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這也必然以熱愛學生為前提。

熱愛學生務必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而尊重學生表此刻: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學生的獨立意識。一句話即尊重學生的人格,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和學生交朋友,和學生交流。在我們的教學中,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教師,再喜歡教師所帶給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他們很注重對教師的整體感覺是“喜歡”還是“不喜歡”,然後再來決定對教師的教育是“理解”還是“不理解”。因為人是充滿感情的,有著各自的需求和慾望,有著不同的興趣和愛好,有著自己的獨特心理空間。當學生喜歡一個教師後,對這個教師所給予的教育影響會產生很大的接納感,會帶著良好的情感來正面理解教師的語言,並主動理解教師的要求,以此可提高教學效果。

以前,我在這方面做的不夠,今後必須要加強。教學效果要想好,務必讓大家喜歡上這門課,讓不學的學生先能學,再解決如何學會與會學的問題。

2、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創造學習的氛圍

興趣是個體用心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傾向,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因素。個體一旦對學習活動產生了興趣,就能提高學習活動的效率。孫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內部學習動機是至關重要的。

要讓學生真正做到是學習的主人,就就應給他們有充分的選取。因為人只有幹他所能幹的、願意幹的、想幹的事情時,才會表現出主動性和用心性。在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強調課堂學習的協作環境,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互助的協作關係;教師與學生不僅僅是師生關係,更是合作關係,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這就有利於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從而激發學生的用心情緒,促進學生的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發揮自己的潛能,同時使大家在氣氛中受益,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真正的參與進來。

3、高質量掌握基礎知識,構建知識網路

高質量掌握基礎知識就是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清楚其研究的物件,適應範圍和條件等,從此入手解決具體問題,而不是憑感覺和經驗。在此基礎上構建知識體系,構成知識系統化、網路化、結構化。堅實的基礎知識,清晰的知識網路,有利於聯想記憶,有利於準確快速提取知識資訊,有利於理解潛力提高,為大學聯考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中物理知識主要分力、電、光、熱、原子物理五大部分。其中力學又可分為靜力學、運動學、動力學。靜力學的核心是質點平衡,只要選取恰當的物體,認真分析物體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來解決即可;運動學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幾種特殊運動。基本概念中,要區分位移與路程,速度與速率,速度、速度變化與加速度。幾種運動中,最簡單的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可直接解決;稍複雜的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只要將運動正交分解為兩個勻變速直線運動後,再運用勻變速公式即可。對於勻速圓周運動,要明白,它既不是勻速運動(速度方向不斷改變),也不是勻變速運動(加速度方向不斷變化),解決它要用圓周運動的基本公式。

力學中最為複雜的是動力學部分,但是隻要清楚動力學的3對主要矛盾:力與加速度、衝量與動量變化和功與能量變化,並在解決問題時選取恰當途徑,許多問題可比較快捷地解決。一般來說,某一時刻的問題,只能用牛頓第二定律(力與加速度的關係)來解決。對於一個過程而言,若涉及時間可用動量定理;若涉及位移可用功能關係;若這個過程中的力是恆力,那麼還可用牛頓第二定律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來解決。但是這種方法,要涉及過程中每一階段的物理量,計算起來相對麻煩。如果能用動量定理或機械能守恆來解就會方便得多,因為這是兩個守恆定律,如果只關心過程的初末狀態,就不必求解過程中的各個細節。那麼在什麼狀況下才能用上述兩個定律呢只要體系所受合外力為零(該條件可放寬為:外力的衝量遠小於內力的衝量)時,體系總動量守恆;若體系在某一方向所受合外力為零,那麼體系在這一方向上的動量守恆。

按照同樣的方法,要讓學生在複習中力爭自己構建各部分的知識網路。

4、調整心態,學會放下

進入高三下學期,在時間安排上已經不可能做很多難度較大的題目、或是弄懂自己學的一塌糊塗的某部分知識,那就要放下。必須要認清形勢,必須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實際的定位,只有找準自己的位置,才能成為勝利者。考場上也是這樣,務必在有限的時間內拿到儘量多的分,個性是理綜試卷,對我校大部分學生而言,要把全部的31道題做完似乎不太現實。那就就應根據平時做題的經驗,準確把握自己會做的,爭取不丟分;一些平時做起來就很吃力的問題,該放下就放下。

總之高三一年只有全面複習,主抓基礎,狠抓落實,以不變應萬變,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措施、不同的要求,才能使每個學生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物理教學反思3

在我讀過的書籍中記得,華師大葉瀾教授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必須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則可能成為名師。”由此可見在教學實踐中應不斷的進行課後總結自我反思,促進自己專業成長,同時也使我們的工作更搞笑和充實課後反思是教師對所授課程的一種補充。好的課後反思能夠起到承上啟下、畫龍點睛之作用,再完美的課堂教學或多或少都會留下這樣、那樣的缺憾。如何進行課後反思,課後反思要反思什麼?從近幾年的教學反思中,歸納了幾點:

一、資料的反思

教師的授課必先確定授課的資料是什麼,重點、難點如何把握,時間和資料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深度與淺度相差懸殊,師生互動交流並非融洽,教法與學法相脫節的現象發生。透過對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課後反思,就能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誤,可對下一知識點的教學產生催化的作用。如我在講授九年級“壓強和浮力”一章的資料時,在講授壓強時,透過練習讓學生從中瞭解密度均勻、高度相同、粗細均勻的物體在平面上產生的壓強與其底面積無關。這樣,在液體壓強的教學中,對液體壓強的大小與液體的高度和密度有關,而與液體的多少無關的認識有了一個鋪墊的作用,對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也有了一個說服作用。

二、人的反思

教學的本質是師生交往的過程,是師生透過課堂對話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共同創造好處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的好與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與教學活動的人。教學活動中師生的主角是否投入,師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學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課堂的全過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並昇華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是檢驗的標準。在大氣壓強的教學中,我先設計了幾個問題:你感受到大氣壓的存在了嗎?你能證實它的存在嗎?它的大小受哪些因素影響呢?使學生自始至終都興趣盎然,精神飽滿地投入學習,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師、學生是否到達教學設計的情感狀態,是否有更有效地途徑發展創造精神和創新潛力。

三、方式的反思

授課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包含課堂環境條件(或是課堂氛圍)是否讓參與教學活動的人產生用心向上的情緒是否提高、增強人的活動潛力,教師激情是否高漲,學生學習熱情是否高亢,怎樣樣才能創造既有舒適感又有生活情調的高雅活動場所。同時,資料怎樣處理,順序如何調節、語言怎樣運用,教學手段如何利用,課堂結構如何佈局,學生興趣怎樣激發,師生互動交流平臺怎樣構建等都是我們反思的資料

此外,物理學科的特點確定了物理教學有別於其他學科。重視物理作業的多元化及時段性也是我們要注意的資料之一。

物理作業是多元化的,有計算型、簡答型的練習,有探究實驗及實驗報告,有資料查詢、有調查報告等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比較重視傳統型的習題練習,較忽略探究實驗、調查報告等等。這幾年的物理會考中有超多的文字表述題,很多老師頭痛學生的表述潛力太差。因此,教學中教師惟恐學生說不好,所有問題的答案都由老師代替。其實,你越是不放心,不給他們鍛鍊的機會,這類作業他們越作不好。能夠說是對症下藥是良方,這類作業的佈置需注意時段性,相應的物理規律學習後,及時的佈置這類作業,然後立即讓學生口述,對於表達好的表揚,對於差的多鼓勵。讓他們在激勵中成長,在成長中收穫。

經過了以上反思,加之完善、優美的教學設計,使師生的教學活動產生一種“諧振”,課堂教學就會到達最佳效果,教師的業務成長“百尺竿鬥,更進一步”。

物理教學反思4

20xx屆高三很快進入全面複習,經過一段的複習,學生中暴露出很多的問題,反思近一段的教學,自我認為今後的複習還就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的複習

在複習中發現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基礎知識但是關是造成學生題不會做的主要方面,例如在進行浮力計算時由於公式不記得,看到浮力題感到無從下手,在分析力的有關知識時,由於對於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分析不清楚,分析不清物體受到幾個力,造成許多的力學問題無從下手。基礎知識是學習其他知識的前提,也是會考中的重點資料,因此搞好基礎知識的複習應是物理複習的重中之重。

二、搞好試卷講評,提高應試潛力;

試卷講評是下階段的主要課型之一,透過試卷講評一是鞏固深化所學知識;二是及時反饋資訊,發現、解決教學疑難,查漏補缺;三是總結吸收教與學的經驗和教訓,改善教學。四是能夠提高學生的應試潛力。只講評不練習,只練習不講評,或雖講評但卻不及時,都會影響教學效果。

①獨立審題,獨立地弄清物理情景、獨立地提取資訊,這是學生務必具備的基本的解題潛力,也是近幾年會考命題所看重的熱點問題。近幾年出現“資訊給題”、“聯絡生活、生產、社會和科技的題目”,意圖之一就是考查學生是否具備獨立審題潛力、是否能夠透過自己的閱讀理解,從中篩選出有用資訊,進行求解。為何這類題得分率低主要原因之一是學生獨審題獨立解題的潛力差。因此,在複習中,在分析例題或者講評試題的時候,教師要把審題的機會還給學生,從讀題開始,獨立完成解題全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審題、獨立解決問題的潛力。要透過例題、習題,養成對具體物理過程作具體分析的好習慣,學會分析物理情境、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維方法

②規範解題

語言規範:個性是目前比較注重探究題、論述題,要求學生能清晰的理解物理概念並能準確的表達,敘述應有較強的邏輯性、條理性,要簡明、扼要,直奔主題,要寫出主要的步驟。尤其是實驗填空題,最後結果表述不規範,就可能把解答過程所花的時間和精力全部浪費掉。書寫規範:對作圖題更要個性注意認真規範。

物理教學反思5

一、問題提出:

老師們為物理複習課辛勤勞累,有時候得不到應有的收效?原因在哪裡?經過這個問題的思考,我覺得主要在於以下兩個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識”的複習課中,老師們往往都是通過歸納成條文或畫圖表概括的手段來羅列知識,梳理知識方法,這種做法,往往表現為老師津津樂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經心,沒精打彩,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一當老師提出一些創設性的問題,則學生精神振奮,精力集中地思考問題,這就是明顯反映出學生需要通過問題來複習基礎知識的迫切要求。問題是物理的心臟,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道理就在這裡,因而也就理所應當地順應學生的心理需要發揮主導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複習課中,以往的教學往往是闡述一種方法後,立即出示一個或幾個相應的例題或練習,學生只管按老師傳授的方法套用即可,這樣,學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過程,即選擇判斷的過程,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長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學生上課聽得懂,課後或考試不會思考、不會做題的現象。在解答問題上,學生就會束手無策,無從下手,這就是當前物理複習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決途徑:

那麼,怎樣才能提高物理複習課的質量,使師生辛勤勞作,換得豐富的碩果?我認為,要想讓學生聽懂學會,就必須為學生創造和安排練習的機會。例如在複習力的平衡問題時,可以根據解答平衡問題的幾種方法,設計一組可將有關溶於其中的小題目,讓學生做,這樣就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應用自己的知識和思維方法掌握物理、運用物理的知識,解決物理問題,使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回顧所學的方法並作出相應的選擇判斷,從而輕鬆愉快地實現知識複習與能力提高,最後,老師可以再進行歸納解答相關幾種解法。為此,我認為用這種方法進行物理複習教學,是解決當前物理複習教學效率低,質量不高的有效方法。

三、方案設計:

課前針對複習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出幾組題目,將有關物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與物理思想溶於其中,換言之,即以題目為骨架編擬課時教案,在具體教學中,以題目開路(先出現題目,再出現其它),然後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分析、討論、研究和解答。教師借題發揮,畫龍點睛,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的知識,發現規律性的東西,並使學生智力與能力得到訓練與提高,變“講練講”為“練講練”,變“一法一題”為“見題想法”。

四、方案實施:

1、選題時,各題組要緊緊圍繞課時複習目標,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題規律,重複出現,螺旋式遞進,這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有助於學生掌握問題的來龍去脈,加速從模仿到靈活運用的過程,能深深印入到學生的腦海中。

2、題目的選編以考綱為綱,以教本為本,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示範作用。

3、一組題目解完後,帶領學生回過來反思,本題複習了哪裡基礎知識?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體現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溫了哪些物理方法?體現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題可以推廣,引申變式?哪些題還有哪些解法(一題多解)?把後兩個疑問交給學生,使他們不斷地反思,在反思中鞏固、深化、提高,使他們的知識由點到面,由面到體,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4、題目要能及時反饋教學資訊,隨時調節教學。因為能讓學生當場瞭解解題過程,知道正誤,及時反饋,教師由此也能立即獲得學生方面的資訊。糾正或強化,隨時解決,不燒夾生飯,這樣教與學的針對性都強,教師及時瞭解學生掌握了什麼?還未掌握什麼?哪些學生掌握了?哪些學生還未掌握?等等。

物理教學反思6

今天,還是要做練習,昨天主要做了書上的3,4題,今天,把第4題變換個問法,再來做,第4題是:如本節課文圖5—11的實驗,假設從某時刻t=0開始計時,紅蚶蠟塊在玻璃管內每1秒上升的距離都是10cm,從t=0開始,玻璃管向右勻加速平移,每1秒通過的水平位移依次是4cm、12cm、20cm、28cm……

在圖5—15中,y表示蠟塊豎直方向的位移,x表示蠟塊隨玻璃管通過的水平位移,t=0時蠟塊位於座標原點,請在圖中標出t等於1s、2s、3s、4s時蠟塊的位置,並用平滑曲線描繪蠟塊的軌跡。

這個題是練習位移的,合位移與分位移的關係,我想再通過這個題練習一下速度的合成與分解,還想練習一下加速度與速度變化的聯絡,速度變化與兩個時刻速度的關係,也就是對於水平方向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要用一下第二章的實驗的知識,得特s=aT2,還有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於初速度加末速度,再一半,等於這段時間的平均速度。

所加問法:1、求出1s,2s,3s,4s時速度的大小及方向,並在圖中標出。

2、求出0~1s,1~2s,2~3s,3~4s,每1秒前後速度的變化,並畫出來。

選幾個選擇題再練習一下,如下:

10、關於運動的合成,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合運動的速度一定比每個分運動的速度大

B、兩個勻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也一定是勻速直線運動

C、只要兩個分運動是直線運動,那麼合運動也一定是直線運動

D、分運動的時間一定與它們的合運動的時間相等BD

11、已知船速大於水速,欲橫渡寬為d的河,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船頭垂直河岸,正對彼岸航行時,渡河時間最短

B、船頭垂直對岸,正對彼岸航行,實際航程最短

C、船頭朝上游轉過一定角度,使實際航線垂直河岸此時航程最短

D、船頭朝下游轉過一定角度,使實際航速增大,此時渡河時間最短AC

上了兩節了,3班第二節,4班第三節,第四節休息一節,第五節是二班的課,三班11題只講了一個問,四班10題只講了兩個問。

上課的做法是,讓學生開啟書,86頁,把第4題再讀一遍,原題是合位移與分位移的問法,咱們再看看速度的合成與分解情況,以及加速度的問題。我在黑板上把加的兩個問法寫在黑板上,由中間的玻璃磚上起筆,寫到黑板的右側,每個問寫了一行。給同學們10多分鐘的時間做,中間看學生做著費勁,又提示了一下,某時刻的速度是由兩個分速度合成的,豎直方向的速度好辦了,水平方向的速度怎麼求,還記得期末考試的實驗題吧,要用到某段時間內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於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還有得它s=aT2,同學們有的能做個差不多,但做起來好睏難呀,這學生實在是基礎太差了,溫德爽說第一秒內的水平位移是4cm,第一秒末的速度為什麼會是8cm,這很正常,但他就是有點想不清楚,計算能力太差了,口算都能算出來,動筆算,算好半天也算不明白。

這節課這個練習題加問法,對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理解很有好處,這對下節開平拋運動是個很好的鋪墊,這個內容設計的非常好,很有利於差學苗學校學生的學習。題多了反而不好,應當少而精,不能盲目追求量,要一點點,慢慢來,不能急燥,要求應有更好的耐心。

我這個題是這麼講的,講的很細,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我講得一字一板。

不寫了,我要上課去了,上午最後一節,第五節,是二班的課。

中午回家吃了點飯,上網看了一下《物理教學反思筆記》,有20xx多次點選了,好熱的貼子,心裡很高興,回了幾句,然後就關了電腦,來到學校,辦公室還上著鎖,開啟鎖,取出膝上型電腦,放了一首丁香花,一邊放,一邊打開了沒寫完的文章,啟動萬能五筆,在wps20xx中開始了我的文字馳騁。

二班的課,同學們把書翻到86頁,做一下第4題,同學們說做完了,那就講吧,我在黑板上畫了直角座標系,橫軸很長,縱軸較短,標上了x,y,物體在1秒末的水平位置是4cm,豎直位置是10cm,在座標系中描點,第2秒末的位置在哪呢,水平位置是12cm處對不對,學生很多說對,這是在正常不過的,因為太前兩個班我已經領教過了,好好看看題,每1s通過的水平位移依次是4cm、12cm、20cm、28cm……是什麼意思?我在橫座標上4cm的點後畫了一個曲線代表第二個1秒的位移是12cm,然後畫了一個點,這個點跟原點的距離是16cm,在第二個點的位置在離原點16cm處,很多同學就這麼點意思也讀不出來,而且這是在第二章勻加速直線運動中,練習了幾遍,我的嘴皮子都摩薄了,說歸說,還得把把第二個點又找了出來,一個時刻對應的是一個點,也就是一個位置,一段時間對應的是位置的變化,也就是位移,0到1秒末這段時間的位移是,我在黑板上畫,0到2秒末這段時間的位移是,也在黑板上畫出了,1秒末到2秒末的位移是,在黑板上畫,這每個位移又是由水平方向的分量和豎直方向的分量合成的,在黑板上畫,下面該你們再做一做了,模仿一下,看能不能模仿上來,同學們紛紛動筆畫,這些學生模仿能力太差,真是想出他們是怎樣從國小到國中,又到高中的,中國的教育改革好失敗。

又過了幾分鐘,我說,書上這個題的目的是為了練習位移的合成與分解,咱們再通過這個題,練習一下速度的合成與分解,再看看速度的變化,這與加速度有關,與合力有關。我在原題的基礎上再加兩個問法,同學們再做一下,說著在黑板上寫下了兩個問法。

看同學們幹比劃,就是比劃不上,我提示了幾句,運動到某點的速度具有水平方向的分量,豎直方向的分量,這時的瞬時速度是這兩個分量合成的,現在知道豎直分量,只是不知道水平分量,把此時刻的水平分量求出來是個關健,並在黑板上畫了速度的方向,是切線方向,對吧,它是由兩個分量合成的,並把它畫出來了,水平方向的分量是由水平方向的,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決定的,是利用期末考試的實驗題的方法,有兩個知識點,一是求某點的瞬時速度,另一個求加速度,好好想想,做吧,然後就到下邊走走,看同學們做,只見同學們,捂捂扎扎,真是笨的要命,蘇東明問,老師,你那是畫的速度時間圖象呀,我這個氣呀,不是,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座標,標上v,t,這才是速度時間圖象,這個是分速度,合速度,都是速度,哪來的速度時間圖象。

又等學生做了一會,有的學生不認真做,在那玩,我板著面孔說,認真做,個別的學生不再玩了,看著他們在本上寫寫算算,心裡暗笑,真聽話,我好象在放豬,他們現在的思維能力不是一天兩天混成的,也是日積月累呀,開講了,水平方向上第二秒末的速度怎麼求呢,在黑板右側畫了一個紙帶,第二章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實驗,打點計時器,每隔0.02秒打一個點,0.02秒就是一個時間間隔,為了便於測量,我們每5個點取一個計數點,兩個計數點的時間間隔就是5個0.02秒,是0.1秒,T=0.1秒,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時間中點的瞬時速度等於這段時間的平均速度,任何一個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等於位移除以所用的時間,也就是前一段距離加上後一段距離,再除以2倍的T,在這個題中的水平速度,第1秒末的瞬時速度就等於4加12等於16,再除以2秒,就是8cm每秒,在1秒末的點上畫出水平方向的分速度是8,豎直方向的速度是10,畫出合速度,是切線方向,所以合速度的大小是根號下164cm每秒,在黑板上畫出來,第二秒末的水平速度是12加20等於32,再除以2,是16cm每秒,又在黑板上畫出了,同學們在算算後面的兩個吧,同學們又開算,總算是能明白,又會點了,我看有的同學畫的水平點不對,上面標著1秒,2秒,距離一樣,畫出來的圖象是直線,這是物體實際運動的軌跡,不是速度時間圖象,這個橫軸是x,並不表示時間,指的是距離,但學生卻會認為是時間軸,這腦袋是怎麼想的呢,我說,你們這腦袋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不知道國小老師,國中老師怎麼教的,也不知道你們是怎麼學的,真是愁死我了,你們真是豬都不如,好好學,過兩年就能攆上我了,就能趕上豬了,同學們笑。

下面看第二個問,0時刻的速度沒有水平分量,豎直分量是10,這就是此時的速度,1秒末的速度豎直方向是10,水平方向是8,這個是合速度,看0時刻的速度與1秒末的速度變了多少,在黑板上畫出向量圖,速度增量是水平的,大小是8cm每秒,再看第二秒末的速度與第三秒末的速度,在黑板上畫出向量圖,速度增量也是8cm每秒,這個速度增量可以用另外的公式算,板演,得它S=aT2,得它S是8cm,T是1秒,所以加速度是8cm每2次方秒,1秒鐘的速度增量就是8cm每秒,後邊最後一個點的速度向量圖邊講邊畫,後面還有,就點點了,繼續拓展,速度變的原因是有水平向右的加速度,得它V=at,有加速度的原因是有向右的恆力,把這個圖順時針轉90度,用手比劃,這個豎直向上的速度,就成了水平的了,水平向右的力就成了豎直向下了,就可以看成,手中拿著粉筆頭,水平丟擲,在空氣阻力忽略的情況下,就是平拋運動,學生點頭,我講這個題的目的是為了學習下節的平拋運動,這個同學們理解了嗎,同學們再仔細想想這個題,好好模仿一下吧,然後我的手往下一耷拉,不要撩下爪就忘了,咱們都屬耗子了,不要這樣,認真點,不能學點,馬上就忘了呀,學生們笑。還有不到1分鐘了,後兩個選擇題就不講了,我等了等,鈴響了。

反思:這節課上的很成功,面對這樣的學苗,真是沒辦法,但確實有好多學生在認真地學,老師的信心來源於對教育的反饋,雖然有的學生學不會,但還有那麼多同學在學,這就是對我最大的安慰,這種執著是要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退的,但我現在依然執著,我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一樣,人與人是不同的,生下來,基因就不一樣,怎麼能讓他們一樣呢,不管怎樣都要有第一名和最後一名的,只要他們能認真的跟著你學,這就足夠了,足可以使你不辭辛勞的為他們努力工作,而不是混一天是一天,抓住知識點,找到學生的出錯的地方,幫助他們改正過來。

物理教學反思7

國中物理課堂教學案例與評析 馬本琪

我是一位國中物理教師,在學校組織的一次物理教學觀摩上,我執教的是《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這次活動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課程教學資源豐富,課件製作手段先進,多種教學手段綜合運用到位;還有精彩的點評。為我們基層教師在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教學範例,結合我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點點看法:

一,物理語言的科學性。物理是一門嚴瑾的科學,物理教學中的每一句話都不能隨意,有時會給學生造成誤解或科學性的錯誤。

二、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徑。

引課階段,教師創設情境。演示調光檯燈的調節,問:燈時亮時暗說明什麼?電路中的電流大小由什麼決定?新課階段,根據學生的回答要求學生猜想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到底有怎麼樣的關係?做出猜想後,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學生先確定研究的方法,再選擇實驗器材,最後考慮實驗步驟。實驗分析後學生分組合作探究,最後綜合分析,歸納總結。

這是根據新課程理念而設計的有節規律探究課。在本課設計時,教師將演示實驗變成了學生探究,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真正參與到學習中。教師通過引導和學生的異質互補,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本課改變了以往物理課教師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主動學習探究方法,培養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在這節課中,教師還注重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的培養,讓學生提出問題,培養他們收集、整理分析資訊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這節課還能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情感,師生共同營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

在引課階段,教師創設情境後鼓勵學生大膽猜測電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決定。學生通過分組討論,教師做適當的提示,聯絡之前學過的內容,猜想可能與電壓的大小有關,因為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又猜想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有關,因為電阻對電流有阻礙作用,最後總結出猜想。這個環節從創設情境到

提出問題到猜想,引起了學生的興趣,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產生探索動機。 在猜想後教師馬上要求學生考慮實驗所用的方法,選擇實驗器材,再設計實驗步驟。學生通過激烈討論,明確研究方法:必須控制變數。教師的引導很注意次序,先要求學生講方法,方法的確定才能明確實驗分兩個大步:保持電阻不變,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保持電壓不變,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在此,教師特別強調了滑動變阻器的作用,為後面的實驗步驟設計做好準備。由此很自然的進入第二個環節:實驗器材的選擇。到實驗步驟的設計,在明確上面兩個環節後,已經是水到渠成。

實驗中,學生兩人一組,先畫出電路圖,再實驗探究,邊做邊記錄,教師巡視,注意學生的實驗操作是否合理,做個別輔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主動和教師、教材、同學交流,思維不斷活躍,在開放發散中探索,既有異又有序。

學生在實驗後分別有代表彙報實驗資料,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規律和結論,同時說明這個規律是歐姆用了十年的時間研究得出的,讓學生體會到堅持不懈的重要。實驗結論的得出,也是對學生探究的一種鼓勵和肯定。最後學生再一次回顧本課的探究過程,加深印象。

本課在探究教學上可以說是完全按照新課程的要求進行設計的,但探究課比較忌諱重形式而輕實效。如果在探究結論得出後再加上一道習題,加以鞏固,做到學以致用,同時對電流=電壓/電阻的理解加以說明和強調,那麼整個探究顯得更有實效性。畢竟,電流=電壓/電阻這個公式的理解也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學生很容易在這個公式的理解上出錯。

本課從科學探究的環節和把握上做的很好,這也花了教師大量心血和時間。從實驗的引導到實驗器材的準備,都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如何上好一堂探究課,關鍵是創設好的情境,引導猜想和實驗前的設計引導,做好這些,才能上一堂好的物理課。

物理教學案例分析 周華福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上課開始,我準備了三個能敲出聲音的物體,木盒、老師喝水的茶杯和一個小鼓。老師: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老師用細棍棒敲擊其中任意一個,看誰能分辨出來是什麼物體發出的聲音?學生:情緒高昂,在覺得物理課好玩的同時,也小看這樣的遊戲!實踐證明,學生的判別能力是過關的。老師問:聲音是用什麼器官來感知呢?學生答:耳朵嘛!

很簡單的道具,很普通的聲音,最基本的問題,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效果明顯,匯入課有質量!

教學進入第二個環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老師:請同學們將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頭上,說:“請自覺遵守課堂紀律!”你有什麼感覺?學生答:有振動感覺。老師繼續引導學生觀察鼓面上小紙屑的振動,發現鼓面振動時,紙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歸納,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老師問:我們還能做哪些實驗來驗證這個結果?學生思考,學生答:手指彈動琴絃會發聲,琴絃在振動;冬天的電線,狂風吹過會發出“呼呼”的聲音,電線在振動(老師:很好!你能想到這一點,真棒!觀察仔細!老師為你驕傲。)??。老師:老師還補充幾個實驗,發聲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動發聲。但老師再做一個實驗,你們看這是怎麼回事。老師用手觸擊正在發聲的鼓面,鼓聲立即停止,這說明了什麼?通過實驗進一步證明,聲音是由於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聲音隨之停止! 教學的第三個片段,聲音是怎麼傳到我們耳朵的呢?用“聲音傳播演示儀”演示聲音的傳播。演示:(1)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2)聲音能在水中傳播。關於固體傳聲,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做實驗。動手實驗:同位同學,一位敲擊桌面,另一位將耳朵貼在桌面上聽聲音。在做這個實驗時,調皮的學生熱情高,他們忙於熱鬧,使勁敲擊桌面。但動手實驗起到了調動差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說明物理教學,需要儘可能地創造物理教學情景,面向全體學生。做此實驗值得注意:抑制學生情緒,保持教室安靜,不能誤把空氣傳來的聲音,當作桌面傳來的聲音。實驗需要在教師的主導下,實現學生自主探究。接著老師拿一個事先做好的“土電話”,(兩個一次性紙杯和一根棉線製成的“土電話”),介紹“土電話”的使用,老師問:誰想上來試一試?。學生個個躍躍欲試,課堂效果不難預測。就此鼓勵學生自制“土電話”。在真空不能傳播聲音的教學中!一般情況下,老師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推理這個結論(我也是這樣做

的)。由此聯想,太空中宇航員在艙外的對話途徑:利用電子通訊裝置;用亞語;寫字對話等。艙內有空氣,宇航員可以直接對話。

教學的第四個片段,也可稱為教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片段。首先帶領學生學習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傳播速度,檢視課本提供的速度資料,比較說明聲音在不同物質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聲音在液體中的傳播速度大於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小於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其次,介紹資訊窗,《天壇迴音壁》。本環節主要是通過資訊窗中的資訊激發學生對聲學的好奇心,喚起學生對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聲學水平的讚許和敬佩,引領學生認真學習物理學,樹立科學學習文化知識的思想。

反思本節課教學,有以下幾點:

反思之一:物理教學要巧用身邊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罈罈罐罐做實驗,一來實驗器材學生能找到、有親近感,做物理實驗不難;二來物理實驗就在身邊,可以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興趣高。這不僅符合新課改思想,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作為希望學生喜歡上物理課的老師,何樂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提出問題是物理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生有問題提出,說明學生動腦筋了,是對老師教學內容思考的結果。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就是充分張揚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並通過師生互動,肯定了學生的思考。使學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機、自然聯絡起來了,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物理與學生的距離。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為教育、紀律教育與物理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如:感覺聲帶振動,請他們說:“請自覺遵守課堂紀律!”之類的話;介紹小河流水潺潺,問:河水要是被汙染了,還有這個心境嗎?

反思之四:聲音是由鼓面的振動產生的,用手按住振動的鼓面,聲音立即停止,進一步證明聲音是由鼓面的振動產生的。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維的能力。

本節教學也有不夠滿意之處:如:真空不能傳播聲音,“聲音傳播演示儀”的抽氣效果不太好,結論幾乎是教師口說和引匯出來的。可以改為其他實驗方式。如:用注射器對密閉的試管抽氣,聽音樂晶片的聲音變化。

通過這節課教學實錄,使筆者感覺到: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啟發、引領的過程,教學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反思的過程。關注並充實教學過程,能有效提高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水平、情境設定能力,教學效果自然能得到長足的提高。

國中物理教學案例分析

根據“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提出有關摩擦力的問題,簡單介紹摩擦力的概念之後,提出“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這個問題,並組織學生進行探究,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對摩擦現象,學生們有豐富的感性認識。本節課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一步,認識摩擦力的存在和對物體運動的作用;認識決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認識摩擦力的利與弊,以及增大和減小磨擦的方法。新課程標準中的對摩擦的表述是“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摩擦。”可見,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給我們的實際教學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空間,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本節教學的重點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整個過程,通過猜想學習科學猜想,通過“設計實驗”學習控制變數法,學習設計實驗表格,通過分析資料學習“分析論證”??..學習交流、合作、評估。要讓學生在經歷探究的過程中,感悟科學探究方法,要把科學探究當做科學內容來學習。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激發學生從身邊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學規律的興趣。

教學案例:

根據“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提出有關摩擦力的.問題,簡單介紹摩擦力的概念之後,提出“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這個問題,然後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根據探究實驗的程式幫助學生完成整個探究過程,在這個探究過程中,教師強調指出: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摩擦力等於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在這個實驗過程中,通過彈簧測力計拉動木塊,在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當學生找出結論之後,教師再提出:請同學們開動腦筋,利用自己學過的知識,能不能設計出一種更好、更合理、更準確的測量方法。

師:“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們探究出來了,根據自己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誰能指出咱們實驗過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動木塊在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不能保證木塊完全做勻速直線運動。

生:有時在木塊運動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在變。

生:木塊在運動時,有時會被絆住,導致讀數不準確。

師:那哪一些同學能利用咱們前面學過的知識來改進這些地方呢?下面分組討論,看哪一組能設計出更好、更合理、更準確的測量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

生:根據相對運動的原理,咱們可以把彈簧測力計和木塊固定,拉動木板,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師:大家討論一下這種方案行嗎?如果這種方案好,好在哪裡? 學生討論。

生:這種方案比咱們做實驗用的方法好。優點在如果拉動木板,木塊就不會動,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也比較穩定。

生:用這種方法讀出的結果更接近真實值。

生:而且這種方法還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與木板拉動的速度無關。

物理教學反思8

在第一學期很快進入全面複習,經過一段的複習,學生中暴露出很多的問題,反思近一段的教學,自我認為今後的複習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的複習

在複習中發現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基礎知識不過關是造成學生題不會做的主要方面,例如在進行浮力計算時由於公式不記得,看到浮力題感到無從下手,在分析力的有關知識時,由於對於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分析不清楚,分析不清物體受到幾個力,造成許多的力學問題無從下手。基礎知識是學習其他知識的前提,也是會考中的重點內容,因此搞好基礎知識的複習應是物理複習的重中之重。

二、加強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物理新課標要求要注重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的聯絡,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近幾年的物理與生活的聯絡越來越緊密,讓學生從具體的情景中分析出有關的物理知識,並能讓學生應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許多實際中的問題,20xx年大學聯考中就有近一半的考題涉及到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三、加強實驗的複習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新課標又加強了學生的探究能力的考察,從20xx年到20xx年在大學聯考實驗的考察逐步加強,且考察的範圍不斷增大,既有學生的分組實驗,又有演示實驗,既有結論的考察,又有過程的考察,既有現象的考察,又有實驗的設計,既有從現象中進行猜想,又有實驗中問題的處理,等等,總之,考察的範圍之大,考察的範圍之廣,加強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的考察。因此在今後的複習中加強學生的實驗複習將是一個重要方面,實驗中做到“一個瞭解、五個會”。即瞭解實驗目的、步驟和原理;會控制條件、會使用儀器、會觀察分析、會解釋結果得出相應結論,會利用學過的原理和方法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以實驗帶複習,組合歸類設計新的實驗。在實驗中進一步樹立動手操作意識;安全規範意識;創新質疑意識。學會正確、簡練地表述實驗現象、實驗過程和結論,特別是書面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多視角地觀察、思考、理解生活、生產、科技和社會問題,學會知識的應用,積極開展課外的研究性課題實踐活動.

分析今年命題的基本趨勢,一是基本的實驗技能、基本的實驗儀器使用題要考;二是以實驗為背景材料的試題將增加;三是帶有探究味道的題、設計型試題還會出現,考查實驗方法的遷移運用能力;四是現場操作性試題還有可能出現,五是對於實驗過程的感悟、發現和改進也可能出現。

四、搞好試卷講評,提高應試能力;

試卷講評是下階段的主要課型之一,通過試卷講評一是鞏固深化所學知識;二是及時反饋資訊,發現、解決教學疑難,查漏補缺;三是總結吸收教與學的經驗和教訓,改進教學。四是可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只講評不練習,只練習不講評,或雖講評但卻不及時,都會影響教學效果。

五、要進行答題規範訓練

①獨立審題,獨立地弄清物理情景、獨立地提取資訊,這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的解題能力,也是近幾年會考命題所看重的熱點問題。近幾年出現“資訊給題”、“聯絡生活、生產、社會和科技的題目”,意圖之一就是考查學生是否具備獨立審題能力、是否能夠通過自己的閱讀理解,從中篩選出有用資訊,進行求解。為何這類題得分率低?主要原因之一是學生獨審題獨立解題的能力差。因此,在複習中,在分析例題或者講評試題的時候,教師要把審題的機會還給學生,從讀題開始,獨立完成解題全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審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通過例題、習題,養成對具體物理過程作具體分析的好習慣,學會分析物理情境、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維方法

②規範解題

語言規範:特別是目前比較注重探究題、論述題,要求學生能清晰的理解物理概念並能準確的表達,敘述應有較強的邏輯性、條理性,要簡明、扼要,直奔主題,要寫出主要的步驟。尤其是實驗填空題,最後結果表述不規範,就可能把解答過程所花的時間和精力全部浪費掉。書寫規範:對作圖題更要特別注意認真規範。

總之,在今後的複習中仍有待於不斷的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不斷的改進複習的方法與程序,提高教學的質量,將是我們的目標。

物理教學反思9

國中物理新課程標準要求物理課程在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的同時,更需重視技能的訓練,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學生通過從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就能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並將所學應用於生產生活實際,讓學生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因此物理課程的構建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在此我就近幾年新課標下國中物理教學寫幾點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一:物理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

物理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於知識的傳授,強調接受式學習。新課標下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著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培養。重視物理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絡,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對剛接觸物理的學生來說,唯一的基礎材料則是現實生活,這就要求教學活動必須圍繞著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來展開,教師要抓住時機不斷地引導學生在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創設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便能順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規律。

例如:在講慣性知識時,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在車上豎直向上拋東西時,為什麼車子在快速開動,人卻站在車上不動能夠接到丟擲去的東西?同學們會想,是的,東西拋上去了,我們和汽車一起在快速前進,怎麼還能正好接到被豎直丟擲去的東西呢?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產生這種想象的原因。

在講聲學和光學時候,可以問為什麼打雷和閃電明明是同事發生的,為什麼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再聽見打雷的聲音?

地球時刻在自西向東自轉,並繞太陽公轉,為什麼我們在地球上筆直向上跳時,地球走了,我們落下來怎麼還會落在原來起跳的地方呢?

在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候,可講述為什麼溜冰時候,你向前推牆壁,自己卻反而是向後運動了,人划船時候,怎麼是要向後划水,船才會向前?

這樣學生通過不斷地設疑,不斷地質疑,有利於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會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物理現象和規律,為下一步學習物理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反思二:教師教學中要“敢放”“能收”。

新課標下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就國中階段的學生所研究的題目來說,結論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學生去探究,去發現,是想叫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學,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於得出結論。

教學反思三:善用學生實驗及趣味實驗。

學生對實驗的興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實驗時候,連最不學習的學生也會目不轉睛的看著實驗,物理教材中有許多學生實驗及有趣小實驗,既生動又形象,能使學生在分工合作,觀察、記錄、分析、描述、討論等過程中獲得與概念、規律相聯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千萬不要因實驗儀器或教學進度的原因放棄實驗,而失去一個讓學生動手的機會。有趣小實驗更能發揮這種作用。

例如:在講述壓強一節時,我用以玻璃片蓋住裝滿水的杯子,然後倒過來,發現玻璃片並不會象我們所想的一樣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樣被緊緊的吸在杯子上面了;激發他們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讓教學內容事先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營造一個寬鬆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習的內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講慣性一節時,我先給大家演示一下慣性小球的實驗,然後讓他們自己做一下,來體會一下,把筆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張紙上,迅速抽出紙張時發現放在紙上的物體並沒有隨紙一起運動,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迫使其回到課本中找到答案。

在講授聲音的發生時,可讓學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嚨,讓學生驚奇的發現原來每天都聽到的聲音是由聲帶的振動而產生的等等,這樣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掌握物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瞭解這些知識的實用價值,懂得在社會中如何對待和應用這些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應用能力。

總之,物理知識和科學技術、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關注現代物理科學技術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動向,都能使使學生真正瞭解到物理知識的實用價值,使物理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過程,讓學生感悟到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規律,從而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科學知識的最大潛能,真正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物理教學反思10

物理教師要進行教學反思,固然依賴於自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起來的經驗,但是僅僅停留在經驗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教學是一種複雜的社會活動,對教學行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識的教學理論和專業學識為基礎。

1.轉變物理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學行為的理論支點。新課程背景下,物理教師應該經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學行為,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新課標理念認為,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共建,而這樣的教學所蘊涵的課堂文化,有著鮮明的和諧、民主、平等特色。在教與學的互動活動中,要不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要轉變教學理念,還應加強對歷史與社會教學理論的研習,如通過一些物理專業雜誌或網路資訊、部落格論壇開闢的一些欄目的討論,儘快更新教學理念,進入新的狀態。

2.豐富物理專業學識

學科專業知識對於新課程的實施以及開展教學反思至關重要。高中物理教師如何提高專業修養、豐富專業學識呢?關鍵是多研讀物理學名著、物理學史、物理學論文、物理著作等。這樣不但能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分析史料、推理證明以及論斷評價等研究方法。而且提煉物理學研究方法,為教學打下基礎。

3.教學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學理論和學科專業基礎上,物理教師還要在新課標指導下以課堂為中心進行以下教學反思,縮短適應新課改的週期。

(1) 進行物理課案例研究,反思教學的可行性。

教學案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偶發事件、有意義的、典型的教學事例處理的過程、方法和具體的教學措施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對此進行分析、探討。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來看三個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課堂,並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觀察別人的課堂,從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時注意蒐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進行物理課案例研究,其實是一種教學反思,有助於我們在新課程改革環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學。當代國內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師即研究者”。教學反思中的“反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教師的一種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教學活動中各種現象進行檢查、分析、反饋、調節,這無疑會促進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通過反思意識到人的認識是從感性到理性的發展的,那麼知識的掌握也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律。

2.物理課的聽課活動,提升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

聽課作為一種教育研究正規化,是一個涉及課堂全方位的、內涵較豐富的活動。我校的“週週點評”已經形成教學常規,同事互相聽課、不含有考核或權威指導成分,自由度較大,通過相互觀察、切磋和批判性對話有助於提高教學水平。聽課者對課堂中的教師和學生進行細緻的觀察,留下詳細、具體的聽課記錄,並做了評課,課後,再與授課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分析,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通過“週週點評”活動,教師學會了評課,這在無形中會促進物理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

3.課後小結與反思筆記,促成教學反思的常規性

課後小結與反思筆記,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稽核自己的教學行為。新課程下,以物理學科來說,其實平常物理教學中需要教師課後小結、反思的地方太多了。物理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觸,自己認為備好了一堂十分滿意的課,在上課的過程中也總感不足或不妥,常規性地做好課後的反思筆記是快速適應新課程的階梯。

雖然新課程下關於物理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是個新課題。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學反思對物理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物理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有效途徑,也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物理教師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複合型教師。

物理教學反思11

緊張忙碌的一學期即將結束。回首一學期來的物理教學工作,可以說有欣慰,更有許多無奈。工作20年,各方面都積累了一些經驗。然而隨著教育的發展、高中擴招等諸多問題使得我們的生源質量在下降,很多時候我感覺高中物理越來越難教了。

我所任教的四個班都是平行班,每個班的特點不同。4班因為本人是班主任,很多同學有著不敢不學、不得不學的心理,因此歷次考試平均分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然而從上課的狀態來看,我感覺大部分同學沒有對物理真正產生興趣,也就不能真正學好物理。而且一部分同學雖然也想學好物理,也很認真、很努力,然而由於基礎薄弱、理解能力差,始終不能真正掌握學好物理的方法。2班是所有任課教師公認的上課氣氛比較活躍的班,因此在上課時需要花費一定時間維持紀律,紀律保證了才能讓那些想聽課的學生有所收穫。1班是四個班中上課的感覺最好的一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物理很感興趣,也肯動腦思考,接受能力比較強,只是課後的功夫不足,有的同學憑藉小聰明課後從不看書看筆記複習,作業也要催著要才能交上來。

四個班的學生總體來講都存在“懶”的特點,懶得動筆、懶得動腦懶得總結。針對這種情況,我儘量做到以下幾點:

1.課堂紀律要求嚴格,決不允許任何人隨意說話干擾他人。這一點雖然簡單但我認為很重要,是老師能上好課、學生能聽好課的前提,總的來說,這一點我做得還不錯,幾個“活躍分子”都反映物理老師厲害,不敢隨便說話。

2.講課時隨時注意學生的反應,一旦發現學生有聽不懂的,儘量及時停下來聽聽學生的反應。

3.儘量給學生最具條理性的筆記,便於那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回去複習,有針對性的記憶。

4.注重“情景”教學。高中物理有很多典型情景,在教學中我不斷強化它們,對於一些典型的複雜情景,我通常將其分解成簡單情景,提前滲透,逐步加深。每節課我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情景”,每講一道題,我都會提醒學生“見過這樣的情景嗎?”“你能畫出情景圖嗎?”“注意想象和理解這個情景”。

5.重視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首先重視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使學生知道它們的由來;對每一個概念要弄清它的來龍去脈。在講授物理規律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物理規律的表達形式,而且更要明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和單位,規律的適用條件及注意事項。瞭解概念、規律之間的區別與聯絡,如:運動學中速度的變化量和變化率,力與速度、加速度的關係,動能定理和機械能守恆定律的關係,通過聯絡、對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過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的語言表達能力。

6.重視物理思想的建立與物理方法的訓練。物理思想的建立與物理方法訓練的重要途徑是講解物理習題。講解習題時我把重點放在物理過程的分析,並把物理過程圖景化,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過程。物理習題做示意圖是將抽象變形象、抽象變具體,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從高一一開始就訓練學生作示意圖的能力,如:運動學習題要求學生畫運動過程示意圖,動力學習題要求學生畫物體受力與運動過程示意圖,並且要求學生審題時一邊讀題一邊畫圖,養成習慣。解題過程中,要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答物理問題的能力。

一學期來,我也遇到很多困難。由於課時有限,沒有足夠的課堂練習時間,高中物理對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學習能力要求又比較高,很多時候物理課後沒有作業或者作業很少,但是一些概念、規律及情景需要學生在課下加深理解,然而很多學生所欠缺的正是課下的功夫,導致很多學生反映“一聽就懂,一做就不會”。這一點是我教學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繼續研究探討這個問題。

物理教學反思12

當前物理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一體實驗課,學生往往熱情高漲,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一旦進入實驗室,許多學生急於觀察、擺弄器材,甚至動手安裝,弱化了教師講解示範,學生在實驗桌旁“議論紛紛”、“搬弄器材”,學生接受的視聽資訊互相影響,教師對學生實驗中的安裝技巧、注意事項,對記錄的資料如何分析和處理等難以貫徹,大大的降低了教師的的引導作用。

物理教學反思13

認真觀看了六節優質課,對我個人的觸動很大,自己的課堂好像更關注個人應該做什麼,怎麼做,忽視了一些東西,比如板書的字型是否後面的同學能看清楚?老師的語言是否優美還是惹人厭煩?老師的肢體語言是否干擾要講的內容?通過觀看這些老師的課,也給了我很多啟發。現把觀課的收穫和我所學到的亮點和大家分享。

一、幾點收穫

1.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著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與他人合作。努力將教會學生向教學生學會學習理念轉變。從而促進學校教育重心的轉移,使新課程的理念切實體現到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

2.追求課堂的紮實有效,實事求是、拒絕花架子突出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善於合作交流。要引導學生善於使用已有的學習方法、手段在學習中靈活運用,形成社會所需要的有更高的自學能力、技術能力的人才。

3.課堂個性化。我的課堂我做主,教師的設計思路不同,體現方式不同、特色明顯。看到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深入鑽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重難點設計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根據不同的教學活動設計不同的教具、課件。並鼓勵學生創造性的學習,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得到表現和發展,從而挖掘出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

4.課堂上加強物理與生活的聯絡,構建生活化的課堂。引導學生用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物理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物理是有用的,既提高了興趣又解決了問題。

5.加強研究性學習與探究能力的培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驗證、推理等物理活動,形成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使知識得以內化,方法得以遷移,能力得以形成。

二、幾點感觸

1.源於課本,不拘泥於課本,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注重於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所有參賽的教師在執教過程中或更變教材的順序;或將教材敘說式改為探究性實驗研究;或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和廣度,更重要的是將方法的掌握寓於知識點的學習之中,這些改變都著力於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注重教學方式多樣化,幫助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物理知識和技能,注意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

教師根據所教內容的特點,採用自主探究性實驗、邊教邊實驗、學生參與的演示實驗和觀察演示實驗等不同的實驗方法,共同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而對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在師生的共同討論之中,逐步對現象進行分析,深入到問題的本質,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對實驗資料實事求是的進行分析,也能幫助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誤差產生原因的分析又可提高學生改進實驗設計的能力。

3.師生在教學中地位的悄然改變,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導演。

4.多媒體技術的合理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老師們視訊、影象等資料的選用也恰到好處,使教學效率大大提高。但他們的運用是合理的,並沒有用其取代真實的物理實驗。

總之,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學到了不少新鮮的東西,對自身素質的提高和教學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物理教學反思14

往往一個知識點要連續講解多遍才能掌握。最近教學密度的相關知識,學生的表現令人沮喪。現在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加強的。

什麼是密度?當時我想,學生是不理解密度的概念,有什麼好方法能使學生較容易理解呢?在密度新課的教學中,我按照教材中的探究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係的方法引入新課,分別測量出不同體積的銅塊和鋁塊的質量的大小,列出表格,再以體積V為橫座標,以質量m為縱座標,在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線起來,得到m—v的影象,請同學們通過表格資料和影象,進行總結,得到用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例關係,從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及公式。課堂上我發現,許多同學在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線起來,得到m—v的影象有困難,描點都不會,經過個別指點,還是很茫然!恨自己不是數學老師!

接下來在密度知識的應用的講解中,物理量與物理符號有的同學就搞不清了,運用公式計算更不行,後來看到有個物理老師講解密度時用到了人口密度感覺比較淺顯易懂,靈感馬上來到我的腦海中,於是我也嘗試用人口密度來幫助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

開始,請學生回答什麼是人口密度,接著給出我們這一居民區的人口總數和麵積,請學生算出人口密度,接著,再給出甲草地2平方米的面積內有400棵草,乙草地3平方米的面積上有480棵草,請學生說出哪塊草地的草長的密,學生用草的棵數比面積,求出草的密度。然後我又啟發怎樣比較物質的密度,學生馬上回答,用物質的多少除以體積,我又啟發物質的多少叫……,學生異口同聲回答質量,那麼物質的密度應該怎麼計算呢?學生回答:質量除以體積。顯然每個學生都能很好的理解了密度的概念,而且對單位,公式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也掌握的較好。

物理教學反思15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在教師。作為一名教師,不能習慣於只用一種教學方法即講授法進行教學,而是要根據學科、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慣性》這一節內容。對於慣性的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所瞭解,但理解不深。而且慣性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因此,在教學中緊扣物理學科的特點,突出實驗教學,讓學生充分動手,動口,動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增強實踐能力。

這節課我主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地採用直觀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本節課我共設計了五個實驗,即

1.慣性球;

2.小車運木塊(起動和剎車);

3.用鋼尺打擊疊在一起的彩色木環;

4.套緊鐵錘;

5.杯子倒水等。

通過在課堂上演示這些實驗,化抽象為具體一,由靜到動,由易到難,使學生更易理解所學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個課堂十分輕鬆活躍。

二、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1、通過讓學生動手的形式來探求知識。這節課設計的五個實驗全部由學生自己動手完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從實驗中發現規律,探求知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2.通過讓學生講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的講為主,貫穿“猜測—→演示—→分析—→歸納”這麼一條主線。在做每一個實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會出現什麼樣的實驗現象,看看誰猜得對?然後再讓學生演示,邊演示邊說出操作的方法,最後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歸納出實驗中包含的物理知識。通過讓學生多講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充分地採用發散性提問,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向學生提問的過程中,儘量避免“是不是”、“對不對”的提問,這樣提問對學生的思維作用不大,儘量少用“為什麼”的提問,這樣提問雖然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確答案,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應積極採用“有哪些觀點”、“有什麼不同的看法”的提問,來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例如在本節課中,當學生完成利用慣性將錘頭與手柄套緊的實驗,並說明其原理後,老師不是簡單問“對不對”,然後就此結束,而是接著提問學生“想一想,還有什麼其他辦法?”。這樣一問頓時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有的學生說可拿其它鐵錘來錘緊;可用錘頭撞擊地面或牆面;還有的說可在鬆動的錘頭與手柄的間隙裡打入釘子或木條等等。老師首先肯定同學們能積極動腦,多想辦法解決問題非常好,接著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方法與利用慣性的方法的優劣,從而加深了學生對運用慣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認識。通過積極採用發散思維提問,有利於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十分有益。

四、充分地利用知識特點,積極滲透德育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與生活密切相聯絡,它的許多知識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根據慣性知識的特點,結合本市正在進行的城市管理,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揚中市交通秩序管理違章處罰條例》第六條規定:自行車轉彎前不減速慢行、向後瞭望、伸手示意、突然猛拐的處5元罰款。教學中,讓學生利用所學慣性知識充分展開討論,使他們充分認識到違章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從而增強安全意識,提高嚴格遵守交通秩序的自覺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