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1.4W

一、匯入簡潔,直奔主題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學反思

“同學們,通過《我們身邊的物質》這一節課的學習,知道我們的世界都是由物質組成的。並且知道物質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那麼到底我們身邊的物質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我認為這樣的匯入直奔主題,讓同學們一開始就明白這節課的學習目的,也為後面的實驗節約了時間。

二、部分實驗設計不夠嚴謹

(1)在“混合沙和豆子”的實驗中,我先讓學生們觀察混合前沙和豆的特點,然後進行彙報。這裡我沒有提醒學生怎樣去觀察。即運用多種感官(看、摸、聞等)進行觀察。這樣的疏忽導致了學生們觀察沙和豆子的特點時抓不住主要特徵,回答時南轅北轍。雖然我提醒了學生們從顏色、狀態、氣味幾方面進行彙報,但還是有的學生回答沙裡面沒有雜物;有的回答沒有磨損;更有的說沒有變化等。這樣也導致了我的課堂語言有些凌亂。甚至有那麼一會兒被學生誤導了。當有的學生回答說沙沒有變化時我不能理解他的意思,只能牽強的幫他補充“放在那裡沒有任何變化”,但我現在也不知道他是不是這個意思。

其實,這樣的提醒在科學課尤其是象我教學的很少做科學實驗的班級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科學實驗的能力,還能減少教師一些不必要的囉嗦和尷尬,更能對下一環節“白糖加熱”實驗的教學奠定基礎,在下一環節的觀察活動中就可以不用提醒學生觀察方法了。可謂是一箭三雕!

(2)“混合沙和豆子”的實驗對六年級的學生而言是一個很簡單的實驗,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教師可以先提醒這個實驗的目的,然後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步驟。教師只根據他們的設計提出疑問或者作一些必要的補充就可以了。我沒能也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實驗。他們在我的引導下先觀察混合前沙和豆的特點,然後進行混合、分離、再觀察比較。這樣的教學不僅抹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抑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說明我對學生的學情分析不到位,也說明我的教學觀念還沒有完全轉變到以學生為主體上來。

(3)這一個實驗也應該填寫實驗記錄單。如果填寫了實驗記錄單,學生們對混合後沙和豆子“沒有生成新的物質”這一結論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4)第一個實驗結束後應該提醒學生收拾好實驗材料,然後再進行下一個實驗。

(5)“加熱白糖”的實驗自我感覺還比較滿意。對學生實驗前的要求提醒也很到位:

1、取少量白糖放在鐵勺中央,用溼紙包住鐵勺放在蠟燭的'外焰上加熱。

2、眼睛不能靠得太近。

3、觀察到白糖一有變化就馬上暫停。記錄員做好記錄,然後繼續加熱直到白糖不再發生變化為止。

4、運用多種感官(看、摸、聞等)進行觀察。

5、加熱結束後把鐵勺放在溼紙上。

6、留心蠟燭的變化。

三、學生的科學素養有待培養

我對該班級的整體素質和學生的習慣等不夠了解。在上這一節課時就遇到了幾次冷場!比如在我提問沙和豆的特點時,居然沒有一個同學舉手回答問題。雖然我努力地鼓勵他們回答錯了也沒關係,並儘量以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面對他們,舉手的也仍寥寥無幾。回答問題的也就那麼五六個人!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下課。

在提問“預測混合沙和豆子後會發生變化嗎?”全班同學都回答會發生變化。他們說:豆子會變黑,沙會變小,豆子會變得沒有光澤。這樣的回答我並不意外。我感到意外的是全班同學都保持同一個觀點——會發生變化!這隻能說明有的同學沒動腦筋,人云亦云!

在引導學生討論“加熱白糖”時的注意事項時,學生們都不知道要注意什麼,更不知道要觀察什麼。討論的氣氛也不夠活躍。我只好把要求一一告訴他們。

一節好的課需要一位善於引導的老師,但也需要同學們的積極配合。科學教學在咱們縣是一個薄弱環節,如果學生們平時堅持做實驗,堅持大膽發言,我想整節課的感覺會更好!

四、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精煉

整節課仍有部分語言顯得還不夠精煉。比如請學生回答問題時不要加“你說”兩個字,可以給他一個手勢或一個眼神,這樣就不會覺得整節課很繁瑣。

學生的回答教師沒有必要跟著重複一遍等。

五、教師的評價語言也有待加強

不是每一個學生回答完後都說“你說得很好”。說得不好的教師應及時的給予糾正或批評。其實這個道理一直都知道,只是在上課的時候就不知所措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心理承受能力還沒有磨練好,聽到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或者是出乎意料的答案時還是有些沉不住氣,甚至亂了陣腳。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了一輩子教案不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了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我不想成為什麼名師,只求在我的課堂上我的學生們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懂得更多的道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