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1.36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1

本節課重點是蒸發和沸騰,對於蒸發現象學生有大量的生活經驗,不必在此細講。主要使學生了解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和蒸發的特點,同時在實驗中對學生滲透物理實驗方法教育。水的沸騰現象學生幾乎每天可見,但大多數學生並未對其進行過仔細觀察,在實驗中可事先提出要注意觀察的現象後,讓學生自己動手、觀察、的出結論。

本節課,我感覺以下方面是值得肯定:

1、在研究“影響蒸發快慢因素”時創設“怎樣使衣服乾的最快”的大討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2、列舉的例子貼近日常生活,有助於降低知識的難度,同時使學生意識到物理是有用的,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情感。

我所欠缺的有:

1、提出問題後,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少,沒有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在回答問題時,出現“滿堂吼”,從而掩飾了能力較差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2、在研究“影響蒸發快慢因素”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控制變數”的思想方法教育。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2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創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突出了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思想,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學科特點。例如:本節課一開始通過複習上一節課的習題,結合學生生活中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作為學習物理的基礎。讓學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感到物理有趣,在情感上喜愛物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也為科學探究提出問題創設了情景。通過生活中的例項,猜想得出凸透鏡分別成倒立縮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引導學生提出“凸透鏡成像有什麼規律”,緊接著讓學生大膽猜想並利用實驗桌上的器材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出實驗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分組探究就很順利的得出實驗資料、實驗現象。通過實驗學生對凸透鏡成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由於凸透鏡成像規律非常抽象,對於初學物理的學生來說,如果讓他們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是非常困難的。我利用學生分組實驗資料,使學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總結主動獲取知識。總之,我認為本節課設計比較合理、講解比較到位、學生思維比較積極、氣氛比較活躍、通過動手、動腦、動口,主動的獲取知識,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不足之處是時間比較緊張,部分學生完成實驗不夠徹底。如果能讓學生結合凸透鏡成像光路圖探究認識到物近,像遠大、焦點是成虛實像的分界點、二倍焦距點是成放大縮小像的分界點、什麼是實像、什麼是虛像,就更完美了。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3

把書上的演示實驗給學生示範後,引導學生得出書上的結論,再讓學生自己做實驗。這樣,雖然教學過程循循有序,然而教學效果並不佳,學生的興趣沒有被調動,思維被束縛,課堂氣氛沉悶,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活動,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訓,我改變了教學思路,努力打造活力課堂,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入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們怎樣區分聲音

課前我先選擇的紙屑,(覺得用紙屑比較乾淨)可是實驗幾次效果很不明顯——紙屑幾乎不動,我又換沙子實驗結果也不好,又找來了很細的鹽粒,實驗現象超好,我很滿意,看來還是比較輕小的物體效果才明顯。每次實驗前對材料的選擇我們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實驗成功與否。

我們怎樣區分聲音續

本節課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以實驗為基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概念的認識為主線,運用實驗、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執行任務,把傳播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等有機結合在一起。算是比較成功

讓聲音為人類服務

文中對次聲的應用沒作介紹,可向學生適當補充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光世界巡行

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仔細觀察過的學生,加以表揚,以鼓勵同學們多去觀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讓同學們仔細的觀察並積極思考總結實驗結論。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4

對於學生而言,學生是主體,教師的觀念應該改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個人認為傳統的教育方法已經不太適用,我們應該讓學生大膽的去猜想,不能對於學生的猜想不加考慮的一票否決,當有學生問到:房屋究竟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人站在車裡向上扔東西東西會怎麼樣物體為什麼下落而不向上掉?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生的為什麼卻是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如果當初牛頓沒有在蘋果樹下看書或者牛頓坐在榴蓮樹下看書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無疑是學生的創新思想,學生的思想很活躍,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是我們教師所不及的,當我們所講到這些知識的時候的答案也就一目瞭然的呈現出來,對於學生提出的答案當他們知道答案後印象非常深刻,這樣不斷的質疑不斷的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開端。物理可以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學生可以從生活中去找到問題也可以從生活中找到答案。這樣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為學習物理打下一定的基礎。

任何一門學科、一項技術都是以興趣為先,物理也不例外。對於學生而言應提高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思維,讓物理從生活中發現,也要讓物理走進他們的生活特別是一些生活中有趣的實驗比如說降落傘實驗比誰的成果下降的速度慢,自制電動小車實驗比比誰跑的遠、誰跑得快,這些實驗都是學生所喜愛的,因為這些都貼近於生活中的玩具,但在物理中讓玩具變成工具。還有很多的有趣的實驗都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物理興趣。

物理是以實驗為主的學科,所以實驗必不可少,當然由於學校的實驗條件限制,不能夠達到所有事實驗都能夠做的目的甚至一些實驗不能進行。那麼教師可以根據實驗的目的、基本步驟自制生活中的小實驗,比如說:聲音是怎樣的?音是有振動產生的,但是我們要以實驗的方法去告訴學生,這節的實驗器材需要音叉,我們不能說沒有了音叉這個實驗就不能做,教師可以改進方法,在沒有音叉的條件下,我們可以用學生常用的刻度尺(直尺)放在桌邊,讓學生撥動刻度尺,當刻度尺振動的時候聲音也及產生了,當用手按住刻度尺的時候發聲停止,這樣簡單的小實驗既讓能每一位同學動手做,也讓學生了解了聲音產生的原因----振動,學生知道這些事生活中的實驗,也能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激發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從而學習也就不會產生很大的困難。有很多的同學都是學習物理很困難,其實國中物理是從生活的實踐出發,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產生及過程,所以物理的學習不是盲目的記一些概念,關鍵是掌握實驗方法,是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

對於複雜的實驗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告訴學生實驗的過程,不能簡單按照教材所說來告訴學生,這樣做法讓很多的學生很疑惑,甚至根本不知道方法的原因、過程、影響從而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物理的教學方法是重點但興趣是前提,是我們教師應該考慮的重點問題。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5

首先通過課本9-26和圖9-27中所示的兩位同學做功快慢的比較出發,自然的引出功率的概念,以及功率的公式和單位;並通過給出人、一些動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進一步幫助學生認識功率概念和對功率單位“瓦特”具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還通過資訊窗關於機器名牌中標出“功率”這一參考資料的介紹,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功率”這個概念的實用價值和意義。

本節內容有:怎樣比較做功的快慢;功率的概念;測算功率。功率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功率的單位是本節的難點。本節教學方法有討論、實驗、講解等,但以討論為主。在本節教學中,首先要組織學生分析討論課本圖9-26、圖9-27所提供的例項,總結出判斷做功快慢的方法:若做功相同,比較做功的時間;若做功的時間相同,比較做功多少。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6

在物理教學中,習題課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課型,它貫穿於整個物理教學的始終。習題課上,雖然老師總是強調要求學生按照規範的步驟解題,並不厭其煩的宣講其重要性,但有的同學總是自行其是,解題思路亂,呈現出的解題步驟讓人費解。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是老師沒有把問題講清楚,顯然不是。學校組織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方法之後我終於悟出,問題出在規範解題的重要性不是學生親自體驗得出的,他們反而會覺得自己怎麼想就怎麼寫更方便。

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在熱量計算習題課的教學過程中加以運用。

我首先從佈置的作業中抽出三道題目,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寫出各自的解題結果。然後讓全班同學都來感受這幾位同學呈現的解法是否容易看得明白,並請同學上臺來評講一下,怎樣寫才能把解題思路表達得清楚,最後老師適時總結。由於同學親身參與到規範解題步驟的總結過程中來,有了親身感受,建立深刻印象,在後來的月考中,幾乎很少有人再出現這方面的問題。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7

最近剛剛上了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這兩節課的內容。這兩節規律、概念特別多,還有要畫的圖形多。一開始上課俺就知道這一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雖然我也佈置了學生課下預習,但是大部分學生是不預習的,所以在課堂上我儘量給學生時間讓學生去記,但是又不能給學生“很充足的時間”去記,因為課堂時間是有限的,還必須完成本節課的內容,因為在我們辛集中學,課下沒有學習物理的時間,只能在課堂上完成相關的教學內容,因為我們辛集中學的課下時間分的是在太細了,老師又是在太賣力了,學生沒有課下預習的時間,沒有預習的課堂別說高效,能有點效果就不錯了,這嚴重的違反了教育規律。

通過兩節課的學習,很多同學對於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鏡的成像特點都背不過,更別說應用了,光路圖畫出來,問題實在太多了,並且是大面積的,有的班甚至是全軍覆沒,沒有充足的時間是不可能練好的,但是時間有限,好無奈。再就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對一些實驗有的做了演示,有的到實驗室做了學生分組實驗,但是學生對一些實驗步驟記不住,每一步用到了什麼器材,怎麼用的,需要觀察什麼現象,需要記錄哪些實驗資料,通過這些現象和記錄的實驗資料能說明什麼問題,即能得出什麼實驗結論。都用心去記,不想動腦思考,實驗更是掌握的一塌糊塗,因為我對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經常考的內容,書上沒有答案的我都整理了、印發給了學生,但是在學生哪裡成了廢紙一張,不去背、不去記。教師盡心去教,但是學生不用心去學,怎麼才能保證教學效果和教學成績呢?

最近剛剛上了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這兩節課的內容。這兩節規律、概念特別多,還有要畫的圖形多。一開始上課俺就知道這一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雖然我也佈置了學生課下預習,但是大部分學生是不預習的,所以在課堂上我儘量給學生時間讓學生去記,但是又不能給學生“很充足的時間”去記,因為課堂時間是有限的,還必須完成本節課的內容,因為在我們辛集中學,課下沒有學習物理的時間,只能在課堂上完成相關的教學內容,因為我們辛集中學的課下時間分的是在太細了,老師又是在太賣力了,學生沒有課下預習的時間,沒有預習的課堂別說高效,能有點效果就不錯了,這嚴重的違反了教育規律。

通過兩節課的學習,很多同學對於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鏡的成像特點都背不過,更別說應用了,光路圖畫出來,問題實在太多了,並且是大面積的,有的班甚至是全軍覆沒,沒有充足的時間是不可能練好的,但是時間有限,好無奈。再就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對一些實驗有的做了演示,有的到實驗室做了學生分組實驗,但是學生對一些實驗步驟記不住,每一步用到了什麼器材,怎麼用的,需要觀察什麼現象,需要記錄哪些實驗資料,通過這些現象和記錄的實驗資料能說明什麼問題,即能得出什麼實驗結論。都用心去記,不想動腦思考,實驗更是掌握的一塌糊塗,因為我對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經常考的內容,書上沒有答案的我都整理了、印發給了學生,但是在學生哪裡成了廢紙一張,不去背、不去記。教師盡心去教,但是學生不用心去學,怎麼才能保證教學效果和教學成績呢?

最近剛剛上了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這兩節課的內容。這兩節規律、概念特別多,還有要畫的圖形多。一開始上課俺就知道這一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雖然我也佈置了學生課下預習,但是大部分學生是不預習的,所以在課堂上我儘量給學生時間讓學生去記,但是又不能給學生“很充足的時間”去記,因為課堂時間是有限的,還必須完成本節課的內容,因為在我們辛集中學,課下沒有學習物理的時間,只能在課堂上完成相關的教學內容,因為我們辛集中學的課下時間分的是在太細了,老師又是在太賣力了,學生沒有課下預習的時間,沒有預習的課堂別說高效,能有點效果就不錯了,這嚴重的違反了教育規律。

通過兩節課的學習,很多同學對於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鏡的成像特點都背不過,更別說應用了,光路圖畫出來,問題實在太多了,並且是大面積的,有的班甚至是全軍覆沒,沒有充足的時間是不可能練好的,但是時間有限,好無奈。再就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對一些實驗有的做了演示,有的到實驗室做了學生分組實驗,但是學生對一些實驗步驟記不住,每一步用到了什麼器材,怎麼用的,需要觀察什麼現象,需要記錄哪些實驗資料,通過這些現象和記錄的實驗資料能說明什麼問題,即能得出什麼實驗結論。都用心去記,不想動腦思考,實驗更是掌握的一塌糊塗,因為我對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經常考的內容,書上沒有答案的我都整理了、印發給了學生,但是在學生哪裡成了廢紙一張,不去背、不去記。教師盡心去教,但是學生不用心去學,怎麼才能保證教學效果和教學成績呢?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8

時間過得真快,一個學期又過去了。以下是我經過了該學期教學後得到較深刻的反思與總結:

一、課前:就備課方面來說說

1、要提前幾天備課。物理不同於語文、歷史等學科,我覺得最大的區別是:物理有不少的實驗要做。不管是老師的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實驗,都要提前準備好實驗儀器,而且要預先做過,確保實驗能成功且效果較好才能在課堂上做。

2、在備課時要從多個渠道獲取相關資料。通過看相關的資料書、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或下載相關課件等方式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思路。

3、要精心設計好教學環節。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等來設計好教學環節。比如,在設計課堂練習時要注意涉及所講的知識點,最好題目有創新,不枯燥,這樣學生學習興趣就會高,使學生鞏固知識達到最佳效果;而且要有梯度,這樣才可以達到培優撫差的目的,儘量顧及每位同學。

4、備課時可考慮利用多媒體資源。通過多媒體播放聲音、圖片、動畫、相關視訊等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形象生動,使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科技的發展,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平臺,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二、在課堂上

1、要控制好課堂氣氛。太沉悶固然不好,但太活躍也不好,因為學生過於活躍,就會影響部分同學的聽課效果。

2、注重學法指導。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出來的。所

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

3、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數法、轉換法等。學生如果對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將對物理知識領會的更加深刻,同時也學到了一些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能力。

4、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儘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例項,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在課堂上要注意講授正確,語言規範簡練。良好的語言功底對一名一線教師非常重要。物理學是有著嚴密邏輯性的學科,首先不能講錯,推導流暢,過渡自然。其次,語言要規範簡練,表達清晰,語氣抑揚頓挫,充滿熱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三、課後

1、要注意及時反饋,這樣才好及時調整自己下一步的教學方案。給學生做的檢測試卷要精心設計,題型和題量要恰當,並不是越多越好,關鍵是要有質量。

2、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所以,課後應鼓勵學生多觀察身邊的事和物,並利用身邊的物品動手做小實驗和小製作。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和動手能力。

以上是我這學期教學過程中感觸較深的。其實,很多東西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教學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反思與總結。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9

首先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分別獲得定滑輪和動滑輪在使用過程中,起作用方面的規律性的結論。然後引導學生應用槓桿平衡點的條件,進行實驗探究,讓他們去尋找提重物所用的拉力與承擔物重的繩子股數的關係。最後通過幾種升降機介紹,讓學生知道複雜的機械中有許多部件是由槓桿和滑輪組成的。教材還利用資訊窗介紹機器人,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知道任何先進的機械都是可分機械控制系統和機械傳動系統,其中的機械傳動系統實質就是簡單機械的組合,簡單機械在高科技領域內也是不可缺少的。這也是簡單機械的價值所在。

教師教學時先讓學生觀察瞭解滑輪的構造,然後將學生按學習小組分成幾大組,每組重點探究一項內容,並向全班同學彙報探究結論。探究活動可同時展開,每組同學除要重點探究一項內容,每組同學除要重點探究的內容外,其他探究活動也要完成。在學生討論交流以後,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槓桿,用槓桿的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不省力的原因。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10

有關《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一節知識,在舊的物理教材中,與聲音的產生合為一節內容進行講解,而在新物理教材中,單獨作為一節課的內容,知識點相對少一些,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把重點放在了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以及人耳怎樣聽到聲音這兩個知識點。正因為如此,給教師和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通過課堂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思索:

一、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

在這節課中我認為應該在把握書本知識點的基礎上,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去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是本節課的關鍵。上課伊始,我便引發學生說出每天都能聽到哪些聲音,學生認為物理其實很簡單,所以不再認為物理難學,有了很濃的學習興趣。接著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人為什麼能聽到聲音?”這種懷境的創設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接著引入新課,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為了使學生帶著問題一步步地探究性學習,我又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舉例證明或設計小實驗證明聲音能在哪些物質中傳播。學生不僅有真實的體驗,而且能充分體驗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在這種學習氛圍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也符合他們的思維特點,使他們能更有興趣地帶著問題去學習。而通過具體的實驗探究,學生很自然地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此時我也深深地體會到危機的到來,不得不馬上“充電”迎接新課改的挑戰。

二、處理好知識點之間的關係,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

在備課時我發現這節課的知識點有些亂,只有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絡,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於是我便決定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並設計小實驗,學生理解起來簡明易懂,這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三、及時探究,共同合作。

我認為本節課的精彩之處是對錶格中的資料進行比較,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探究,總結出知識點,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體現了探究式學習的優點。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學生受益匪淺,使全班同學都行動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行合作性學習,及時地解決問題。

四、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設計多種教學活動使學生時刻具有新鮮感

本節課的知識較多,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累呢?我認為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和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非常重要。如在複習鞏固本節課知識時,我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動畫,讓學生看到漁民捕魚使用的電子發生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讓他們不會感到物理知識枯燥乏味。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以討論、實驗探究為主線,讓學生分組討論並設計實驗。這時候教室頓時變成了實驗室,同學們互相合作,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討論,在討論中共識。教室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此時我也成為學生的一員,不斷地在各組之間穿來穿去,共同參與、共同探究,不斷地指導,同時也掌握了學生活動的情況,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我還設計了搶答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新鮮感,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活動多樣化,使學生具有新鮮感,是課堂達到最好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真控不能傳聲的匯入,如果能演示真空鈴實驗我想這節課會更完美,但是由於獲得真空有一定難度,學校實驗器材(抽氣機)有限,影響了教學效果,應及時改進。另外本節課由於知識容量大、活動多,要控制好每個環節的時間,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學生討論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加強引導,這也是本節課的待改進之處。

通過本節課學習,使學生能充分地感受到學習物理的趣味和意義,在老師的引導下獨立探索,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是一種任務和負擔,而是精神上的充實,渴望更多的物理知識成為生活中博學之才。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嘗試,使我也感受到了改變教學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得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快樂,同時也看到了學生的那種渴望創新、探索、渴求表現的要求,看到了學生們的巨大潛能、更大的發展性和可塑性,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盡最大的努力,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11

質量及其測量歷來是物理教學的重點,一方面由於質量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其測量是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學習密度的基礎。

《質量》這節課的學習目的是: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單位;知道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位置、狀態的改變而改變;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我的教學過程設計是:

1、學習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單位。

2、認識托盤天平的結構。

3、講解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4、課堂基礎習題過關檢查。

一節課下來教學內容多,師講得多,學生處於被動地學,課堂教學效率低。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基本技能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覺得這一節課應該分為兩課時來上。對於托盤天平的使用,因為現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說明書,所以在學習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時,先讓學生先閱讀課本討論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嘗試用托盤天平測物體的質量,師點撥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在課堂上把學習主動權、思考權、發現問題權還給學生,師起到引導和點撥作用,這樣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學生邊玩邊學,學習興趣很高,課堂學習效率高。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12

本節課表面上看沒有多少東西,實際上內容較多,分兩個課時應該是可以的。本節課涉及到三個活動,有兩個重點:一是長度單位換算;二是刻度尺的使用。

單位換算是容易被忽略的,其實要想講透,學生也真正弄明白很不容易。另外它是進行復合單位換算的基礎,也是今後一系列單位換算的基礎。基於此考慮,我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講了長度單位的換算。過程是循序漸進,首先從單位臺階入手,要求用科學計數法逐步找到其中規律,然後過度到稍微複雜些的換算。方法是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即意義並用乘法寫下來,指出單位換算的原則是等量代換,用特殊記號如顏色的區別讓學生慢慢理解其換算過程。接著馬上練習,並請學生板書,當場找出可能存在的問題。

從課後作業看,個別學生依然存在些問題,如單位漏寫、錯寫等。另外,在時間單位的換算上,只要略提一下即可,但是“一秒等於多少小時”這樣的問題還是會給學生帶來些麻煩。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13

本堂課教學時間足夠,30分鐘可以完成;主體內容昇華和凝華的概念,生活中的現象以及應用。

昇華和凝華概念,主要是生活中學生即使看到過或者觀察到這樣的現象,他都不一定知道這是昇華或凝華,因為是否有中間狀態液態是本節需要突破的知識。

昇華定義用碘來做,先鋪墊碘的熔點(113攝氏度左右)和沸點,然後再利用熱水(開水最好)做碘昇華實驗。效果比較明顯,能看到碘蒸汽,但試管中看不到碘的固態。(用碘加熱,比實驗室現成的裝置感覺更有說服力)

凝固實驗,可以利用剛才加熱的碘,放入冰水中,但現象太快,學生是否能看到液態的碘不得而知,固態碘顆粒倒是很容易看到。

我另外做的一個實驗,水蒸氣的凝華現象。將冰塊和鹽混合(主要是得到低於零攝氏度的水),也可以直接凍冰鹽水。我用的冰塊和鹽混合,放入金屬盆中或易拉罐中,在盆的周圍看到明顯的霜。肯定不是水凝固的冰。老師可以先做鋪墊,冰是一塊塊的透明的,而本實驗現象看到的白色的小冰晶。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14

一、問題提出:

老師們為物理複習課辛勤勞累,有時候得不到應有的收效?原因在哪裡?經過這個問題的思考,我覺得主要在於以下兩個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識”的複習課中,老師們往往都是通過歸納成條文或畫圖表概括的手段來羅列知識,梳理知識方法,這種做法,往往表現為老師津津樂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經心,沒精打彩,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一當老師提出一些創設性的問題,則學生精神振奮,精力集中地思考問題,這就是明顯反映出學生需要通過問題來複習基礎知識的迫切要求。問題是物理的心臟,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道理就在這裡,因而也就理所應當地順應學生的心理需要發揮主導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複習課中,以往的教學往往是闡述一種方法後,立即出示一個或幾個相應的例題或練習,學生只管按老師傳授的方法套用即可,這樣,學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過程,即選擇判斷的過程,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長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學生上課聽得懂,課後或考試不會思考、不會做題的現象。在解答問題上,學生就會束手無策,無從下手,這就是當前物理複習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決途徑:

那麼,怎樣才能提高物理複習課的質量,使師生辛勤勞作,換得豐富的碩果?我認為,要想讓學生聽懂學會,就必須為學生創造和安排練習的機會。例如在複習力的平衡問題時,可以根據解答平衡問題的幾種方法,設計一組可將有關溶於其中的小題目,讓學生做,這樣就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應用自己的知識和思維方法掌握物理、運用物理的知識,解決物理問題,使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回顧所學的方法並作出相應的選擇判斷,從而輕鬆愉快地實現知識複習與能力提高,最後,老師可以再進行歸納解答相關幾種解法。為此,我認為用這種方法進行物理複習教學,是解決當前物理複習教學效率低,質量不高的有效方法。

三、方案設計:

課前針對複習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出幾組題目,將有關物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與物理思想溶於其中,換言之,即以題目為骨架編擬課時教案,在具體教學中,以題目開路(先出現題目,再出現其它),然後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分析、討論、研究和解答。教師借題發揮,畫龍點睛,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的知識,發現規律性的東西,並使學生智力與能力得到訓練與提高,變“講練講”為“練講練”,變“一法一題”為“見題想法”。

四、方案實施:

1、選題時,各題組要緊緊圍繞課時複習目標,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題規律,重複出現,螺旋式遞進,這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有助於學生掌握問題的來龍去脈,加速從模仿到靈活運用的過程,能深深印入到學生的腦海中。

2、題目的選編以考綱為綱,以教本為本,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示範作用。

3、一組題目解完後,帶領學生回過來反思,本題複習了哪裡基礎知識?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體現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溫了哪些物理方法?體現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題可以推廣,引申變式?哪些題還有哪些解法(一題多解)?把後兩個疑問交給學生,使他們不斷地反思,在反思中鞏固、深化、提高,使他們的知識由點到面,由面到體,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4、題目要能及時反饋教學資訊,隨時調節教學。因為能讓學生當場瞭解解題過程,知道正誤,及時反饋,教師由此也能立即獲得學生方面的資訊。糾正或強化,隨時解決,不燒夾生飯,這樣教與學的針對性都強,教師及時瞭解學生掌握了什麼?還未掌握什麼?哪些學生掌握了?哪些學生還未掌握?等等。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學反思15

一、說教材

本節是八年級人教版物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光的傳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對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為主線,讓學生經歷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體現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本節“平面鏡成像特點”是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在通過實驗得出平面鏡成像的有關知識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中的成像問題學生在經歷此探究過程中,學習對實驗過程中資訊的記錄和處理。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通過對平面鏡的應用的瞭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二、學情分析

大部分學生對平面鏡成像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這個認識中由於視覺的問題存在一個誤區“物體離平面鏡越遠像越小”,在實驗中,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把此問題糾正過來。教學中,要通過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對平面鏡成像成像的規律學生易受到錯誤生活經驗的影響,不能正確的瞭解鏡中像和物體關係,特別是對像和物體大小相等不能正確理解。在探究實驗中讓學生通過觀察鏡中像和放在鏡子後與物體大小相同的物體重合了,來體驗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同時通過強調人眼對遠近的物體大小感覺不同來加深對像和物體大小相等的瞭解。其次學生不能正確的理解平面鏡成虛像的現象,通過在像的位置放在一個光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來正確認識虛像。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通過實驗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總結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動手與合作能力與習慣。

三、設計思想

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資料、分析論證等科學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學習通過科學探究的方法去獲得答案。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認識生活、解釋問題。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瞭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瞭解平面鏡成虛像,瞭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資訊的記錄和處理。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

3、通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通過對平面鏡的應用的瞭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五、重點與難點

重點:設計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探究活動,

難點:虛像概念的建立過程。

六、教學手段

本課採用“科學探究”的方法,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分析論證等實驗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具體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討論。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法一:

提問:水中的蠟燭能燃嗎?

演示實驗:把一塊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隻蠟燭,在玻璃的後面,放一隻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間的距離,要和蠟燭到玻璃之間的距離完全相等。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

提問:你能解釋一下嗎?

同學們想知道這神奇現象的原因嗎?

法二:猜謎語:“表面平平的一塊鏡,你對它笑來它就對你笑,你對它變鬼臉它就對你變鬼臉”。(鏡子)

(二)、新課教學

1、平面鏡成像特點

提出猜想:

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

(教師不做任何暗示,讓學生充分想象)

[學生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許有不正確猜想)

(1)、像與物等大;

(2)、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與物左右相反;

實踐:拿起桌面上的鏡子照一照。

提問:你在鏡子裡看到的是不是真實的自己?

教師邊演示邊介紹鏡中的像。

請學生繼續觀察鏡中的像,並前、後、左、右移動平面鏡,觀察平面鏡中像的變化。

教師總結學生提出的問題:

為什麼用玻璃板作平面鏡?用鏡子做該實驗有什麼不方便?

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有關係嗎?

③我們怎樣確定像的位置?像是否真實存在?

④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與物體大小關係?

⑤實驗過程中,刻度尺有什麼作用?

⑥物體和像到鏡面的距離有什麼關係?

⑦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的左右、上下與物體是否一致?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老師給學生思考空間,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我們採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像與物是否相等呢?[設疑]

——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明確探究方法]

——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同學們找桌子上的器材試試看,行不行。[白玻璃暫時不取出]

——用兩支相同的筆

——用兩隻相同的蠟燭。

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麼障礙?

——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後面的像位置上,從平面鏡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為什麼像不見了呢?[學生:思考、討論]

——平面鏡成的像不是真實存在的。

有沒有真實存在的像,你們見到過嗎?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線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儀投射到銀幕上的像

——電影院放映機投射到銀幕的像。

——樹林裡地面上圓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陽的像。

平面鏡成的像是不是有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呢?——不是的,平面鏡的背面有一層漆,光線是不能透射過去的。

[小結] 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夠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們叫它實像,而平面鏡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實光線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虛像。

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替身物體”?

[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要同時觀察到像和替身物體,必須要讓物體通過鏡面的反射光線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都能進入人眼。(教師在此可作適當解釋“光的反射”,具體下面要學習)

好![激疑] 我們看見物體(棋子)在平面鏡內成的虛像是由於物體射出光線(或反射)經過鏡面的反射進入人眼的。怎樣才能同時看見鏡後的替身物呢?—必須使平面鏡後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麼現在鏡後的替身物射出光線為什麼沒有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被塗在平面鏡後面的漆擋住,光線無法透過平面鏡。

那麼怎麼辦?——把塗在鏡後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沒有其它辦法?——換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現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選擇器材試一試實驗。[學生選擇器材實驗]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像較弱,看不清。

同學們,筆的像比較弱,看不清楚,你有辦法讓物體所成的像明亮起來?——增強光的亮度(照度)。用點燃的蠟燭做。

[學生選擇器材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一)實驗時間長,點燃的蠟燭燒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蠟燭不容易放置,有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點燃的蠟燭時間長燒短了,像比物短。

——蠟燭不容易放豎直。

——蠟燭容易倒下。

想什麼辦法改進實驗呢?看看裡面桌還有什麼器材。[兩把手電筒]

——用手電筒作為物體,代替蠟燭。

你們再試一試看。

[有的學生沒開亮做,像較弱,看不清;有的學生開亮手電筒,但燈光豎直向上射出同樣效果不好]

同學們,手電筒的像為什麼比點燃的蠟燭的像弱;看不清楚,動一動腦筋,有沒有辦法使手電筒成的像明亮起來?——把當作物體的手電筒開亮,並把手電筒的頭旋下來做。

對,這樣可以增強光的亮度。再來試試看。

[啟發]作為替身物的手電筒(沒開亮的)應移到什麼位置上。——直到看上去它與開亮的手電筒的像完全重合。

[學生的主動積極探索實驗,幾經挫折,實驗成功後能很好地體會到科學探究成功後的成就感。]

平面鏡成的虛像與物體的大小?——等大。

實驗驗證: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把上面實驗放在白紙上做,只要記錄兩手電筒和玻璃的位置。改變開亮手電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實驗兩次。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實驗中兩手電筒的位置。

分析實驗記錄:

量出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到玻璃板的距離。

連線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的位置,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係。

[得出實驗結論]交流與評價:

(1)、同學們各自的探究結果是否相同?

(2)關於平面鏡成想的特點還有那些猜想?準備怎樣去驗證它?

學生課後自己探究:

改變物體與平面鏡的距離,像的大小是否改變?

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左右相反的嗎?

2、平面鏡成像原理

讓學生回憶“猴子撈月亮”的故事。

提問:猴子最終有沒有撈到月亮?為什麼?

人眼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物體,是因為由物體發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視神經的感覺,並不是光從眼睛發射向物體的。

如圖所示,人眼是根據光的直線傳播來判斷物體位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為有光線入人眼。點燃的蠟燭上p點射出的任意兩條光線pa、pb經平面鏡反射後的反射光線e1a、e2b的反向延長線相交於p′點,人就會感到p′點是一個“發光點”,而p′點就是p點的虛像。同理,蠟燭上的其他點也都能在平面鏡內產生對應的虛像點,它們共同組成了蠟燭的虛像。因此,平面鏡中的虛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發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所形成的。(這是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八、課堂小結: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以下要素(視學生的具體情況,可明確):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試驗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5)分析與認證

(6)評估

(7)交流與合作。

九、佈置作業 :

讓學生在理解科學探究的情況下寫出簡單的探究報告(包括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結論)

自讀教材“球面鏡”部分。

十、教學反思

本節課基本的思路是讓學生自主的探究。對教師來說,實驗探究課是一節非常難以駕馭的課,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到進行實驗探究,都有相當的難度。儘管探究的目的非常明確,無非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的規律。但學生初次學習物理對物理中的科學探究過程還不是非常熟習,特別對制定實驗計劃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認真考慮並進行積極突破的問題,必要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克服難點。學生根據實驗的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進行猜想,在此教師只要引導好學生開啟他們的思路,使學生能大膽的進行猜想。對於學生的想法教師不要評價對與錯,只是引導他們,使其想法儘量合理。但在探究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好,即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現包辦的現象。

這節課的學習效果如何?學生的感受就能說明一切。課後,一名學生深有感觸的說,上這樣的課,就知道怎樣去學了,也會學了。還有的學生說,假如能經常地這樣去訓練,那我們對科學實驗探究的興趣,必超過對足球、對電子遊戲的迷戀。因為他們急於去探究科學的奧妙。所以,這節課沒把重點放在知識結論上,而是放在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上,讓學生經歷有意義的探究活動,體驗正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這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認為比較成功的一面。雖然有些問題還不能用現有的知識來解決,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本身就是探索。這種以實驗探究為手段,讓學生自己解開科學之謎的方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利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