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79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篇1

一、以學定教:緊抓瞬間機遇

“實踐出真知”。一些教師常會因在課堂上有一兩處信手拈來般的妙舉而在課後仍興奮不已,也有一些教師會因執教當時沒能把握住機遇而事後嘆惜。關鍵在於,教師必須注重品味得失、總結教訓,不斷提升“課感”素養。請看一位青年教師在教學《五彩池》後寫的一則反思型的教後感——

課堂交流時,一位學生問:“五彩池裡能否游泳?”當時我想“這不是有意搗亂嗎?”也就裝作沒有聽見,只是含糊著過去了。其實,這個學生的提問雖出於其天生的好奇心,但卻頗具探究價值。如果順勢讓他們展開思索,或許將大有收穫。因為五彩池裡能否游泳,至少取決於三個方面:一是池水深淺如何,二是池水是否乾淨,三是池中有無危險。而這些內容,在課文或明或暗都可以找到相關材料資訊,可惜課堂上未能再次讓學生展開研讀。

品味得失的最佳方法是評課和寫課。評課包括自評和他評,而寫課就是在評課以後再用教後感的形式記下來,便於今後不斷回顧和反思。上述案例中,教師正是在自評基礎上用寫課形式領悟到“軟設計”策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敢於應變:追求隨機生成

聽《高大的皂莢樹》一課時,一名學生提出:“《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中規定國小生不準玩火,為什麼課文中的同學可以燒枯樹葉?”面對這一“節外生枝”,執教者似乎成竹在胸,她說:“書上的小同學們燒樹葉真是玩火嗎?請大家找出依據來談談。”學生興致勃勃地再次研讀、思索,一會兒就紛紛發言:

——“我認為不是玩火,書上寫‘枯黃的小葉子,打著旋兒,不斷地飄落,在草地上鋪了一層又一層’,如果不燒掉樹葉,校園太髒了。”

——“他們燒樹葉是有計劃進行的,是在老師指導下的安全勞動。課文中說他們先把樹葉掃攏,集中在牆腳下,然後再點著火。”

——“小作者他們很愛皂莢樹,他們燒樹葉絕不是玩火圖高興。把樹葉燒成灰還可以作為花草肥料,如果當垃圾搬出去,就太可惜了。”

……

課堂教學具有強烈的現場生成性特點,如果教師悉心演繹細密教程,迴避學生多元感悟,則必將導致課堂異化為“教案劇”的表演舞臺。值得警惕的是,這種狀況即使在一些上層次的“觀摩課”、“研究課”中也時有所見,令人憂慮。而上述教例中,教師面對課堂“意外”時不“堵”不“繞”,反而以此為契機,再次激發了學生的“頭腦風暴”。這種隨機而發的教學機智和當堂生成的教學程序,怎能不成為令人關注且值得吸納的亮點?

教學反思 篇2

“相差多少”是新教材二年級數學第二學期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通過比較形象的算線來進行加減法的計算。學生只要畫一根線,將數的位置粗略地標出,是學生自己能完成的草圖,能幫助學生思考,算線清楚、直觀,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柺杖”,下面我結合教材,聯絡實際教學,談談體會和收穫。

算線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在教學中讓學生藉助算線自己探究加、減法:如64+19=和64—19=學生在探究中會出現下列幾種情況。學生自己畫算線,對數感的促進、模型的建立均有好處。有了算線的幫助,學生可以用“補充”和“減去”來求得兩數的差。如用不同的方法直觀地算出麗麗與鼕鼕相差多少釐米。(1)補充法:麗麗還必須長高多少釐米才能和鼕鼕一樣高。

(2)減去法:麗麗必須站在多高的凳子上才能和鼕鼕一樣高。學生從鼕鼕和麗麗的例項中探究“相差”、“少了多少”、“多了多少”的關係。這些是學生自己在學習中得出的,這個獲取知識的過程才是最有價值的,算線使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活躍,對其自主學習起了積極推動的作用。

學生將原有知識與能力遷移到新的知識與能力中,而算線就是學生實現遷移的橋樑和紐帶。如477+5=?從77+5=82遷移477+5=482,算線清楚地顯示了遷移的過程,學生自然而然得出結果,悟出方法。整個過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己通過畫算線完成。減法完全由學生獨立完成。如903—7=?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先減到整百數“900”,903—3=900在減去餘下的4,900—4=896。有了算線的幫助,對於那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也能完成這類計算,使解題過程變得更簡潔、更方便,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教學空間。

總之,算線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因為算線讓學生對數學有了更濃厚的興趣,學生喜歡算線,善於運用算線幫助自己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同時,學生髮現自己所學的算線還能解答一些課本上未出現的知識,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以後的學習中會主動挑戰自我,這才是教學改革的真諦!

教學反思 篇3

教學時,不能把著眼點只放在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上,簡單地選取兩種對比材料,教師進行演示再加說明就算解決問題,如分別敲大鼓,大鼓聲音強、小鼓的聲音弱,就算學生知道了聲音的強弱。這樣對聲音的認識過程是達不到本課在能力上對學生的要求的。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多種材料,讓學生充分擺弄研究,並對發現的事實加以充分完整地描述。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會以兩種具體物體發出聲音的不一樣進行比較。教師要善於把多個學生對多個物體聲音的比較加以歸納整理,引導學生認識到:聲音有的強、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音色也各不相同。一些學生往往認為音調就是響度大,音調低不是響度小,這可能與日常說話中常用“高”、“低”來表示聲音大小有關。如“高聲大叫、”“低聲細語”的“高”、“低”,實際指的是響度。可以告訴學生:日常用語中涉及聲音時的“高”、“低”,有時指響度,有時指音調,要注意分辨,不要一聽見“高”就認為“響”。音調和響度不是一回事,音調高的聲音不一定響度大,響度大的聲音也不一定音調高。對於學生描述中所講的“聲音尖、粗”,可直接告訴學生較為科學的說法是“聲音高、低”。

應緊扣聲音的發生和傳播,並強調減噪聲最終目標是降低人耳處的聲音響度,以此為線索來引導學生從發聲處、聲音傳播過程、人耳處尋求減弱噪聲途徑,也可以愛過實驗加以驗證。實驗可用玩具電動機做振動源,把旋轉的電動機放在桌子上會產生較大的聲音。將電動機用軟泡沫塑料墊起,減少桌面的振動,噪宣告顯減弱(在發聲體處減弱噪聲)。將電動機置於空制罐頭盒上,盒用軟泡沫塑料墊上,使空盒成為聲源,用軟泡沫塑料擋在電動機與學生之間,噪音明顯減弱(在傳播過程減弱噪聲)。

教學反思 篇4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稍有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句名言。閱讀教學,特別是閱讀帶有文學色彩的課文,雖然不等同於文學欣賞,但同樣也有學生對課文形象的感受問題,而且這種感受也應該是因人而異的。

但令人遺憾的是,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課文形象的感受卻是共性多,個性少。教學參考書上的形象分析或主題定性,往往成為師生們一致的“標準感受”。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人格的發展。

正因為如此,《語文課程標準》特意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這種新理念,對語文教學中長期存在的越俎代庖式的“教師分析”和“統一標準答案”,無疑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如今,鼓勵、尊重、珍惜學生的獨特閱讀感受,已成為閱讀教學改革的重要話題,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可。

前不久,筆者在與學生一起研討課文《驚弓之鳥》時,有意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大膽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在多數學生根據課文後面的思考題,對射箭高手更羸的經驗之談表示認可和讚揚後,也有少數學生談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甲生說,我覺得我們應該從這隻可憐的驚弓之鳥身上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從小就要培養自己經受挫折的'能力,不能像這隻雁一樣,只因為被箭射傷過,後來一聽到弓弦響就驚慌失措地墜落到地上。我們班上不是有的同學曾經因為某次考試不及格,受到家長的訓斥,現在一聽說考試就心慌嗎?——這個學生由落地的驚弓之鳥談到了當前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要注重培養青少年經受挫折的能力。這是本課教參書書上並未涉及到的內容。我帶頭為他的獨抒己見鼓掌。

乙生說,我覺得更羸的所作所為不值得稱讚,因為他缺少人道主義。他明明知道那隻受傷的鳥不能再受驚嚇了,但為了在國王面前顯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動弓弦,使那隻可憐的鳥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擊,摔落在地上。鳥是人類的朋友,更羸的惡作劇有點殘酷無情了。——這位女學生獨闢蹊徑,居然能從保護鳥類的角度來談感受,體現了女性注重情感同情弱者的心理體驗特徵。同樣,這樣的感受內容也是教科書上沒有的。雖然有的學生認為此說有點牽強附會,但她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且言之有理,這一點就值得充分肯定。我又一次帶領全班學生熱烈鼓掌。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之後的語文課上,學生們獨抒己見越來越踴躍,甚至經常會發生面紅耳赤的爭辯,爭辯的內容既有對課文形象的不同感受,也有對詞句的不同理解。七嘴八舌的發言,不同思維的碰撞,使課堂上顯得有些亂,但我卻由衷地高興——因為這正是我所期望的教學效果。

當然,讓學生各抒己見談感受,並不等於放任自流,教師撒手不管。對於某些明顯錯誤的看法,我在表揚其大膽發言精神之後,也會選擇不同的方式予以糾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啟發學生自我糾錯,教師絕不作當眾宣判式的否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