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2.83W

今天開設了一堂公開課《海岸》,現在將其準備過程大致的寫下來,以此來回顧圍繞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可能由於雜事的干擾,無法一時完成,但如果一些基本的意識能在此保留下來,以後便有借鑑的地方了。

海岸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設計首先肯定是一個技術活,因為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環節、師生互動、學生基礎等等。而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的教學過程,是一個更像藝術的活——它更多地需要結合課堂現場進展,制定策略,組織教學。

我還有一個想法,好的課堂教學一定是有一個理論基礎的,缺乏理論基礎的課堂往往只是從經驗出發。而基於理論的教學,它的立足點是有科學論證作為其實施前提的。

在準備海岸這堂課的時候,我先翻閱了一些教學理論書籍。在崔允漷主編的《有效教學》中,對建構主義進行了非常簡明扼要的介紹,裡面提出大多數建構主義者對教學有以下四點共識:

1.學習者建構自己的理解

2.新的學習依靠現有的理解

3.社會性的互動可以促進學習

4.意義學習發生在真實的學習任務之中

它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但需要提供一定的支架;需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並能現學現用;強調互助學習;建議營造真實的複雜情境。

建構主義教學的一種主要正規化是拋錨式教學。主要包含以下幾個環節:

一是創設情境,要提供與真實情況基本一致或類似的情境;

二是拋錨:即從情境中選出與主題相關的真實事件或問題來有針對性的進行解決,這就是所謂的拋錨;

三是主動學習。學生各自獨立解決問題,但教師需要提供資料作為解決問題的支架;

四是寫作學習,通過先學之後的互學,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問題的解決;

五是效果評價,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同時關注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能夠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思想。

基於對上述理論的學習和認識,在海岸這節課的巨集觀把我上,我以“一帶一路”開發為巨集觀背景(複雜問題),以認清各型別海岸在我國海岸線上的分佈為具體問題(拋錨),通過提供五個具體地點的典型海岸的資料,先預習課本,再結合資料小組協作學習,歸納出典型海岸的特點及開發方向,最後落實在我國的海岸線上。

結構定下後,下面的事情就是尋找資料了。本以為應該是一件並不是麻煩的事情,但難度卻超出我的預料。比如原先我想選擇鹽城作為淤泥質海岸的典型地區,並且鹽城的`鹽字,同時反映了沿岸海生產的悠久歷史,但網路查詢很難找到關於鹽城淤泥質海灘較為詳細的解釋,大部分網站所呈現的,往往是歷史、經濟發展條件等等,對它擁有的海岸往往一帶而過。在視訊資源選擇上,原本以為央視“沿海行”中會找到些許對海岸的形象展示,但最後下來,我只擷取到了廣西銀灘的一段砂質海岸,大部分鏡頭對準的是城市、景點、經濟等等,實在是可惜。

總之,在查詢教學資料的過程中,或許是由於我搜索方式的不準確,資料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多,甚至對教學來說,資料是比較的貧乏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