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習慣的教學反思範文

來源:才華庫 1.79W

篇一:養成教學反思習慣

培養習慣的教學反思範文

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教師專業發展,高素質教師隊伍是改革成功的保證。在強調教師專業素養的背景下,教學反思逐步成為提高專業素養的重要途徑。新課程改革的重點是課堂教學改革,加強課堂教學反思,便切中了新課程改革的關鍵。

第一個必問:“這節課學生感興趣嗎?”

這應該是一堂課結束後的首要問題。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課堂表現入手進行反思。反思學生的課堂參與狀態,是積極主動的,還是被動應付的?是全體參與的,還是幾名尖子生的活動?課堂有沒有討論,是否熱烈?學生課堂是否投入?學生思維是否活躍等等。

可將學生課堂興趣分為A、B、C三個等級,A等:學生很感興趣,課堂效果很好;B等:學生反映平平,課堂效果一般;C等:學生不感興趣,課堂效果不理想。課後教師要及時客觀評價學生課堂興趣等級。反思課堂引入是否有吸引力,課堂語言是否生動,課堂上有無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等。當然學生的興趣等級還受教學內容的難度,下午第一課學生易瞌睡等客觀因素影響。通過反思的日積月累,教師的教學藝術性、學生歡迎度將有大幅度提高。如經過反思後再次學習“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一節時,將直接引入改為用生活中常見的加酶洗衣粉作為情境來展開教學。學習“免疫”一節時,將免疫系統引入改為巴斯德發明預防接種故事引入新課,學習“基因的分離定律”一節時,通過介紹孟德爾生平和他潛心研究的經歷激發學生興趣等等,通過反思改進後的生物課堂學生興趣等級顯著提高。

第二個必問:“這節課讓學生得到什麼?”

傳統教學課後教師首要關注的是教學內容有沒有完成,新課程理念首先關注的是學生學得如何、收穫怎樣。所以,這一問題實際上是不同教學理念的體現。只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反思才富有實效。

學習“減數分裂”一節後,我沒有反思教學內容完成了嗎?而是反思學生學會了模型構建的方法了嗎?學生能否說明減數分裂的過程?能否區分減數分裂過程中各時期的典型圖形?能否說明減數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和DNA的變化規律。學習“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一節後,反思學生理解假說-演繹法了嗎?學生從模擬實驗中體驗了遺傳因子通過分離及自由組合產生的配子的型別及比例了嗎等等。以學生為出發點的反思才是真正有實效的反思。

第三個必問:“這節課學生收穫了沒有?”

這是課堂教學效果的反思,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狀態入手進行反思。看學生課堂答題狀態,學生答題的正確率如何?思路是否清晰?基本知識的掌握是否準確、熟練?能不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看學生課堂思維狀態,學生思維是膚淺的,還是深入的?是短暫的,還是持續的?有沒有提出富有見解的問題?是否形成了師生、生生思維的碰撞?看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看學生課後提問情況等等。

如學習“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一節時,發現提及配子種類時,學生總是一臉的迷惑,經過反思第二節課將減數分裂過程與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進行結合講解,學生恍然大悟。學習“種群的特徵”一節後,看起來學生都掌握了,但通過練習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一片森林中的桉樹苗組成一個種群”,這說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同種生物的總和”既包括幼體還包括成體的所有集合。學習“伴性遺傳”一節後,發現同學們在做遺傳系譜圖的題時錯誤率極高,通過反思,整理出遺傳概率解題“三步曲”:確立遺傳方式、確定基因型、拆合法求概率,學生正確率大大提高,通過反思能將教學效果落到實處,既夯實了學生的基礎,同時教師個人專業素養也獲得顯著提升。

第四個必問:“通過什麼方式讓學生得到的?”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將知識“告訴”學生,學生理解消化,被動接受,在這過程中逐步形成能力;新課改倡導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疑難處相互討論、師生互動,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同時形成能力,在探究過程中也培養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課後反思這一問題的目的便是強化課改理念的自覺實施、有效實施。經常堅持這樣的反思,先進的教學理念才會逐步代替陳舊的觀念,新課改教學的實施才會更自覺、更富於成效。整理前幾年的個人課後反思記錄,驚喜的發現傳統教學方式的課堂所佔比例呈逐年遞減的趨勢。

第五個必問:“有沒有比這節課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這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反思,也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反思。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最善於揣摩同行的教學方法,善於借鑑名師、特級教師的教法。新課程推進過程中,兄弟學校間經常舉辦同題異課教研活動,這是不同教學方法展示的平臺,是不同教學個性展示的平臺,是教學思想碰撞的平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平臺更新觀念,挑戰自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成為更成熟的有效教學、優效教學。

教無定法,教無止境,我們應追求教學方法的精緻、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如反思改進後的細胞的衰老與凋亡和人類健康的關係,可以嘗試文獻調查等探究活動,結合生活經驗,提出科學的健康計劃與建議;減數分裂教學中可通過演示、觀察和模擬等活動為主,選擇圖片、動畫、錄影等輔助手段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再通過學生自己嘗試建構模型來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數目和行為的變化;激素調節教學中可通過激素髮現的討論啟發學生建立科學發現的思想與方法;神經調節教學中可通過電位計測定神經纖維膜電位的變化,引導學生推測出神經傳導的方法和有關的原理,使學生的科學思維得到初步的訓練和培養等等。

第六個必問:“學生有哪些建議?”

課後反思特別要反思學生的建議,因為學生意見是自己教學效果的反映,也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渠道。根據學生建議對課堂的教與學和得與失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閃爍,總會有一些獨到的見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講授“真正光合速率”和“淨光合速率”時,學生不理解,有一位學生建議說可用政治經濟學中的“毛利潤”和“純利潤”來理解。學習“有絲分裂”時,染色體行為的變化情況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點。一位同學建議用口訣:“間期複製加倍,前期兩現兩消,中期清晰排中,後期分開加倍,末期兩消兩現”進行記憶。對於這些具有創新性的獨到見解加以反思有助於開闊我們的教學視野,督促我們更加認真備課,實現教學相長。

以上“六個必問”可設計成電子表格,每節課後自己如實填寫。

布魯巴赫指出:“反思性實踐是使教師在其職權範圍內,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成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創見的行家的工具”。教師應該養成教學反思習慣,堅持課後“六個必問”,將課中的教學行為和相關體驗上升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充實自我,完善自我。

篇二:讓教學反思成為一種習慣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語文教學愈來愈重視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不斷的反思、總結,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關鍵詞:課堂教學;反思習慣;教學水平

《荀子·勸學》中有:“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為教師,“省”自己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想使自身的教育教學境界不斷實現超越自我,除了博學、豐富的經驗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對每節課進行反思,找出優點與不足,然後針對性地解決,有目的地改正,這樣才能做得更好。因為,再優秀的教師也不可能把每節課上得十全十美。

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來說明反思的重要性。

案例:為了上好《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我在課下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給學生找相關的視訊資料,製作了精美的且內容豐富的課件,印發了關於《紅樓夢》的介紹資料,讓學生在課下預習這一課。我自認為,準備得很充分。但上過之後,我發現,效果並非我預期的那樣。 經過徵求學生的意見和自己的分析,我發現自己在講這一課時存在如下問題:

1.文字比較長,因此我安排了3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播放與課文節選相關的內容;介紹曹雪芹與《紅樓夢》前五回的內容;簡單把握情節結構。但我在介紹前五回內容時,過多聯絡了整部作品的相關內容,結果,結束得有些倉促,這是這節課最大的失誤。

2.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瞭解賈府環境,賞析王熙鳳的形象。整節課講得很順利,目標也完成了。但我發現我說的很多,學生參與得不夠,學生學得很被動。

3.第三課時主要是比較賈寶玉與王熙鳳出場的不同,賞析寶玉、黛玉的形象,總結人物塑造的方法。這節課我採用的是多媒體的形式,賞析寶黛形象時,還補充了一些與之有關的內容,目的是想讓學生對這些人物有更全面的瞭解。但我發現,學生在總結黛玉的形象時有些偏頗,黛玉形象的某些特點其實在這節課中並沒有表現出來,我知道,是我拓展得過了,有些脫離文字。

這一課結束之後。我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反思:(1)越是名著、名篇,越要注意立足文字,否則,分析人物形象時就會出現偏頗。(2)朗讀不夠。為了能完成教學目標,說得比較多,分析得多,因此學生朗讀得就少,這是比較失誤的。語文課離不開對語言的品味,不單是

詩歌、散文需要朗讀,小說也需要朗讀,《紅樓夢》這樣的經典尤其要反覆朗讀,認真品味。

(3)課件製作要“務實”,不能一味追求視覺效果,應該以實用為主,讓學生真正有所得。 總之,教師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讓學生真正“吃飽”、學好,就必須時時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深刻的反思,讓教學反思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常態,這樣教師才能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篇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教學反思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課型的教學,很多教師稱之為“雞肋”,教者教得枯燥,學生聽得無味,可是放棄了不上又覺著可惜。這種課究竟應該怎樣上,怎樣才能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呢?聽了很多這樣的課,惟獨這節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受這節課的啟發,我覺得,

要上好這種課,起碼要做到以下幾點:

1、教學方法的趣味性。課上得生動有趣,學生就愛聽愛上,這是我們每個教師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在上這種型別的課時,我們的教師往往忽視趣味性,使得本來就枯燥的內容更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這除了需要我們教師提高對這種課的重視程度之外,還需要我們教師多動動點子。我們教師可以採取“講講故事”“學習名人名言”甚至是組織學生“玩玩遊戲”“演演小品”等等方式,這樣做,也許很費時間和精力,有時,甚至完不成任務,但“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為了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做,是值得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教學目標的針對性。上面的這節課之所以給別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主要還是由於教師在針對本班學生寫日記時覺得沒有內容可寫的情況下,確定了“拓展學生寫日記的內容”這個十分恰當的教學重點。這個教學重點的確定是有的放矢的,是有著很強的針對性的。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圍繞重點展開討論,拓展了學生寫日記時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克服了對於寫日記的畏難心理。學生上到這裡時,十分興奮,各個躍躍欲試,紛紛要求說出自己假想日記的題目和內容,這是我在聽這種課型時,從來沒有見到過的。這也說明教學目標的針對性是如何的重要。

3、教學內容的拓展性。我們的教師在進行這種型別課的教學時,往往,只是就教材講教材,只是引導學生看看圖,說說圖意,這樣的課必然是枯燥的。相反,我們的教師如果能在充分地利用教材的基礎上,努力拓展教材,不斷地豐富教材的內容和內涵,增強教學內容的時代性、針對性、實用性,學生就會感到了十分新鮮有趣。因為,這是在他預習和獨立閱讀時,無法知道的,就會使他覺得學有所獲,而不是像就教材講教材那樣,使學生覺得聽老師講課和不聽老師講課一個樣,課堂氣氛也就當然不同了。

4、教學過程的互動性。教師用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只知道來迎合教師,這也是教師在上這種課型時,經常出現的一種現象。這必然促使學生產生一種消極心理,對上這種課喪失興趣。我們的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只有多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多觀察圖畫,多表達自己的見解,才有可能發揮出這種課型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方面的應有的作用。上面的這節課,無論是“拓展學生寫日記的內容”還是“複習寫日記的格式”等環節,都是讓學生自由討論,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的,像這樣,才能使學生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地放飛學生的心靈,才能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平等、自由、對話的課堂。

“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案例

案例:裴順志,男,十一歲,五年二班學生。該生性格內向,沉默寡言,與同學的交往很少,班級的工作從不參與。上課時很少認真聽課,從來不舉手發言,總是搞一些小動作,課後作業總是不完成,簡直到了他的作業哪天若完成了都是奇蹟的地步。老師找他談話,態度很誠懇,事後依然我行我素,真正讓所有教師都感到了教育在該生面前顯得非常蒼白無力。

作為他的班主任,我對該生的情況十分了解,對於該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我曾經對他進行了多次的說服教育,也和其家長交談過,甚至我對他還進行了一次恫嚇和武力,依然毫無用處。我對他的教育一度陷入了僵局,我曾經想起放棄,但教師的使命感和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又迫使我不得不加強對該生的教育。

難道真的“軟硬不吃”嗎?從此,我一改對他的強硬對策,注意發現他的.良好習慣,因為該生的學習成績屬於班上倒數五、六名,我原以為這樣成績的學生可能什麼都不會。我想為何不從他特長這個習慣中鍛鍊他同其他學生的交往呢?於是我在班上適時表揚了他,我從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他的些許微笑。

從那次表揚以後,該生在特長課上表現的十分活躍,在班級工作中表現的也比以前十分積極,記得在一次的收拾廁所的勞動中,他不怕髒、不怕累的精神使得我十分感動,要知道有許多男同學偷懶、怕髒的表現我至今還記憶猶新。在那次勞動以後,我在班上認真總結了勞動情況,還再次表揚了孫祥鵬同學。逐漸地,該生的班級工作積極了,作業有時也會完成一點兒,上課時也敢舉手發言了。我覺得他的良好習慣正在養成。

我們班級設立了《班級百分考核制度》,全班設立了四個學習小組,每個學生每天的學習、勞動、紀律、衛生等方面都有獎勵分數,班級每週給每組同學按成績排隊,以此來規範學生的學習、勞動、紀律、衛生習慣。裴順志同學所在的小組因為他的存在老是最後一名,小組組長和組員沒少埋怨他。但該生抱著“破罐子破摔”的觀點,毫無起色。有一次我想,如果讓他來幹組長,情況能不能好轉。當時讓他當組長他還挺吃驚,為了打消他的顧慮,多給他打氣,我在班上還列舉了該生平時的一些好的表現,我看到了他信心十足的表情。通過當組長,我發現他為了多給組內獎分,他的學習、勞動、紀律、衛生等方面都較以前有了很大的轉變,尤其是作業完成的次數明顯增多,質量也比以前有了明顯好轉,我對該生充滿了 希望 。

反思:人類社會已經高度資訊化,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無不經歷著一場變革,新生的和發展的事物正像潮水一樣湧到了二十一世紀當代學生的面前,如何能讓每個孩子正確認識,並容納這些新鮮事,養成能與他人良好“共處”的好習慣,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務。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各自現有教育資源,結合各種教學活動,把“做人、做事、學習”的正確習慣的培養融入平常的教學活動中,持之以恆,自然成習慣。

我認為“沒有失敗的學生,只有未盡力的教育者”,只要我們從細微之處抓起,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對孩子一些像對自己孩子一樣的關愛,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就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孩子的良好學習和行為習慣。

篇四:教學反思-好習慣

在《讀者》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一群曾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們在一起聯歡,記者採訪其中一位老者,問他在哪所大學的學習或者是哪間實驗室的工作與他獲得諾貝爾獎有直接關係。這位老科學家想了想,回答是“幼兒園”,這個回答,讓我們感到驚訝,不過他的回答其實告訴我們基礎的重要性。

國小階段的學習是一個人終身學習的基礎,對於剛接觸英語的三年級學生而言,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在近段的教學中,我發現國小生學習英語不能只講結果,還要看過程,還要不斷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堅實的英語基礎。從我們學習英語以來,老師一直要求聽,說,讀,寫,譯。而對於我的學生現在要求他們養成的英語習慣也不外乎這些。1.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習慣。每次上課我都會先給學生放教學視訊,讓他們認真聽示範發音,聽清後再模仿,用心聽他人說英語。只有聽得清,聽得懂,才能說得準,說得好。2.養成良好“說”的習慣。英語作為一門交際性語言,就得大膽開口說英語。從每次的測試及課堂表現來看,凡是上課積極主動,大膽開口說的同學都能認。如果不張口,不說英語就失去了學習英語的用途。3.養成良好的“讀”的習慣。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不單單他們會說,

還得能夠正確認讀。要求他們能夠正確拼讀單詞,聲音響亮,流利地朗讀課文。語音,語調等基本正確。4.養成良好“寫”的習慣。“寫”對國小生來說,主要是指“書寫”,要求:書寫姿勢,方法正確,大小寫,筆順,標點符號和格式正確。要糾正學生容易書寫錯誤的字母。如:“f”、“j”、“k”、“i”、“y”等,對學生英文書寫進行反覆練習。

總之,“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打下好的基礎,養成良好的習慣,才會讓他們終身受益。所以在平常的教學中我需要不斷地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幫助,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篇五: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反思

好習慣讓人終生受益,蘇教版教材每冊書的開篇就安排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我從不敢懈怠。針對班級實際情況,我一改傳統式的看圖說話、模仿操練,以學生朗讀活動替而代之,教學中,我以一篇小詩《今天我真快樂》讓學生去練習朗讀。在朗讀活動中貫穿讀書姿勢的訓練與讀書品質的培養,學生的興趣也隨之高漲,朗讀能力也在自己練習與欣賞同伴中不知不覺提高了。

另外,在教學中,我也告訴學生,朗讀時,光讀也不行,應該帶著思考去讀,每次訓練時,提醒學生要養成身正、肩平的讀書姿勢,以及讀書時的專注。當然,光靠課上幾分鐘練習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在平時的學習中,生活中,時時提醒學生,關注學生,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把朗讀、背誦、閱讀變成一種真正的樂趣。當然,課堂上我們只能教學朗讀背誦的方法要求,課題中的“勤於”兩字要在課後落實。所以,習慣養成功夫在課外。 現在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對我們班極大部分同學能逐個養成一個又一個好習慣充滿信心,但班級裡大概還有那麼五六個同學我也很擔憂,今天的習慣課堂都是我行我素,東張西望,一直在做小動作,甚至今天的小燁就坐在校長的眼皮底下還是一貫常態,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有所改變,期待!不知各位同仁有什麼妙招,能改變這些讓我頭疼的小傢伙,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