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一數說課課件

來源:才華庫 9.8K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作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一數說課課件,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數一數說課課件

篇一:一年級數一數說課課件

一、說學情。

我們知道,一年級的學生在入學前經過了學前教育,大多數兒童在未學習這一課前,已能數出100以內的數,甚至會寫,而且在他們的生活體驗中,常常會接觸到100以內的數。但孩子們的頭腦中,還未必有10以內數的概念,這一課教學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10以內數的概念,為以後學習數學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但是學生剛剛結束幼兒園生活,進入國小,對課堂學習還不適應,容易疲勞,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較短,然而對校園的一切都充滿著好奇心,只要是新奇好玩的注意力就會被吸引。

二、說教材。

《數一數》是人教版國小一年級數學教材上冊第一章第一節內容,也就意味著這是國小第一堂的數學課。教材選擇了兒童樂園裡的一些場景圖畫為切入點。內容大致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具象性的場景圖,裡面有許多物體,各種物體的個數都不相同,分別為1~10個。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圖及相應的點子圖。每幅小圖裡只有一種物體,是從綜合場景裡分離出來的。點子圖表示物體的數量。主要教學活動是觀察場景,瞭解裡面有些什麼,數出各種物體的個數,並用畫圓點的方式表示各種物體的數量。

三、說教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初步學會按順序數數的方法,如懂得從左

到右,從上到下地數,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事物,如能數出生活中事物的數量,並在數數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樂趣。

四、說學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認識按順序數數的方式,從場景圖中抽象出數再用點子圖表示數的過程去操作。讓學生在感知、體驗、交流、合作比較中靈活地掌握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五、說教學過程。

最後,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我簡短地介紹一下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本節課我設定了五個環節,分別是情境創設—數學活動—應用拓展—鞏固深化—總結迴歸。

1、情境創設:利用多媒體,在螢幕上展示動態的兒童樂園,一方面是為了切合教材,另一方面是知道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剛剛升入一年級的學生。對於第一節數學課,通過有音樂的ppt,以兒童樂園遊玩作引子,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從上課開始便能全心投入,進入一個最佳學習狀態。

2、數學活動:我設計了兩個小部分。一是初步感知。二是數數交流。首先在初步感知裡,讓學生通過看圖,自由探索交流,目的是滿足其好奇心,讓他們能定下心來進入接下來的學習交流。二就是數數交流。就是讓他們從樂園裡找出與老師手上卡片物體數量一致的物體。由於這是一年級的第一節數學課,剛接觸學生,所以並不馬上能說很瞭解他們的學習水平。於是在我的教案裡,我設計了AB計劃。A計劃就是,如果答案有錯的話,說明有些同學還不沒掌握數數的方法。因此要展開討論,怎樣才能數得又對又快?讓學生思考,並請他們提議。最後總結一定要按順序數。B計劃就是,如果答案都全對的話,也不能太掉以輕心。因為這隻能說明大家數數能力良好,但不一定就又對又快,因此設定一個“摘蘋果”遊戲,增強趣味性的同時也能檢測學生數數能力,並訓練其數數速度。

3、應用拓展:應用拓展這環節的目標是讓學生運用點子圖來數數,並初步體會其對應關係。因此我把這環節分成兩個個小部分。一是大笨象難題。二是猜猜小圈圈。大笨象難題裡,先在ppt裡展示一隻大象,然後又一隻,最後不斷疊加到10只。讓他們數數。這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視覺刺激效果,從而引導他們把具象的東西轉化為抽象的東西來清點就更快更準。接下來馬上就是猜猜小圈圈。先是準備5張畫了圈的卡片,然後讓他們看看黑板上的10幅圖裡,哪張圖片對應哪張卡片。在家教時發現學生作業上因為畫圈大小不一而被老師扣分。所以我接下來就弄個小變式。請學生上黑板前對應其餘五張沒有圈圈卡的,補上圈圈。畫圈最後從他們畫圈的方法上加以指導,比如說圈圈都是多胞胎,個個都要一樣大小才好看等等。

4、鞏固深化: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維持時間較短,約15到25分鐘。加上孩子才剛入學,則可能更難維持了。這時課上了一半,是注意力最易分散的時候。所以要採取適當的措施去維持。因此這裡設計了一個火車鑽山洞的遊戲,分組進行。運用遊戲法,寓教於樂,既集中了學生注意力,又能鍛鍊學生數學的口頭表達能力。

5、總結迴歸:第一節數學課,讓學生喜歡上了就是一輩子的事情。現在新課改對於數學其中的教學理念是數學生活化,因此上完本節課,就引導學生試著探索生活上的數學,讓學生從第一節課就能體會到數學的無處不在。

六、板書設計。

我針對剛入學第一天學生的實際,沒有用過多的文字來表現,而是採用顏色鮮豔的“點子”,從易到難,從少到多,排列成一個五彩的金字塔,並以此來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難點,達到教學目標。同時,通過數數,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篇二:二年級數一數說課課件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數》第一節《數一數(一)》P19-20頁教學內容,在我校三年級使用。

2、教材分析、整合,及其地位作用

本課教材內容《數一數(一)》,實際上就是對“千“的認識和感受,這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100以內數的基礎來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進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數位間的十進關係,發展學生的數感。這是進一步學習 “萬”及以上數的認識和多位數四則運算的基礎知識,因此一定要讓學生理解掌握。

本課內容是普通學校教材,主要針對的是普通學校學生,主要包括了四個知識點,第一個問題由撥計數器的情境出發,從序數的角度,由千以內的數和一千之間的關係引出對“千”的認識。第二個問題結合拼擺小方塊的活動,體會“個”、“十”、“百”、“千”之間的十進關係,直觀感受“千”的大小。第三個問題就是結合數數活動進一步感受“千”的意義,掌握三位數的數數方法。第四就是安排的“試一試”,集合估計和對比想象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針對普通學生這是2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安排解決前三個問題,這對於我們聽障學生來說課時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課只有30分鐘,尤其是第三個問題數數更是難點,遇到9加1變十、99加1變百、999加1變千時的轉化更是難點,所以本節課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個問題,並且在教學第一個問題“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變十、99加1變百、999加1變千”的內容,為學生下節課學習數數分散了難點,提前做好了鋪墊。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體會“千”的'由來,體會個、十、百、千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即“滿十進一”的道理,初步發展位值概念和數感;掌握千以內三位數的組成;在探究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藉助計數器的操作與課件的直觀演示活動,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撥一撥、說一說、看一看、想一想、擺一擺、塗一塗等方法,使學生充分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掌握學習的方法,從而形成技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並在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以上三個目標密切聯絡,相輔相成。目標的確定適中,符合本班大部分學生的認知特點。

4、教學重點:

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初步感受“千”的大小及意義;理解個、十、百、千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

本課緊緊圍繞著重點,通過誘導準備、新知探究、遷移運用三個主要環節,讓學生理解掌握本課的重點知識。

5、教學難點:

計數單位“千”概念的建立與個、十、百、千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的理解。

因為“千”是新的計數單位,又比較大,尤其聽障學生在生活中對千以內的數接觸較少,缺乏感性認識,比較抽象,所以“千”概念的建立是本課的難點。另外學生對幾個幾的理解不夠清楚,表達能力也較差,所以對四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的理解也是本課的難點,不給定義,只需理解就可。

 二、說學生:

本班共7名學生,年齡在9——15歲之間。整體上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能力都較差,需要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才能進行。其中A類生4名,有較強的學習意識,B類生3名,需要老師的不斷關注, 1名學生聽力特別好,語言清晰能正常的溝通交流。

 三、說教法和學法:

(一)本課教法主要是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誘導啟發法、講解法。

本課創設了生活圖畫情境與問題情境,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千”概念的建立比較抽象,利用計數器與課件中方塊動畫的直觀演示,既直觀又生動,便於學生理解建立概念,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成為學習的主人。三年級聽障學生理解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都很差,課堂上必須通過老師不停的誘導、啟發才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理解掌握所學知識。

(二)為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體驗樂趣,發展創造性。本課重視學生在實踐中的體驗和感受,讓學生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興趣盎然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為此我準備的教具、學具有:多媒體課件、計數器、方格圖等

四、說教學設計

本節課安排了五個環節。1、誘導準備;2、探究新知;3、遷移運用;4、回顧總結;5、拓展延伸。

(一)、誘導準備:

首先讓學生看圖讀話,感受生活中的大數,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以及學習大數的必要性;其次順其自然的揭示出本課課題。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一:再添一個珠子是多少?

就是9——10, 99——100, 999——1000的變化過程

本環節藉助計數器上的撥珠活動,幫助學生從序數角度體會到“千”的由來,同時也強化了“滿十進一”的道理,這一環節有利於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位值概念的體會。同時這也是下一步學生具體數三位數時的一個難點,教學中我穿插了其他的幾十九加1、幾百幾十九加1的訓練,為下一步數數分散難點提前做好鋪墊。

2、探究二:裡面有多少個?

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自己猜想,小組討論說說自己是怎麼樣想的,然後進行彙報,最後在老師的帶領下集體觀察課件演示活動,依次得出結論。

然後讓學生觀察並感受一千個笑臉圖、一千元人民幣、一千米的長度(學生親身跑過)來進一步體會一千的大小以及生活中的應用。

本環節主要藉助課件展示的數方塊活動讓學生認識“千”,建立“千”的概念,初步發展學生的數感,並在活動中讓學生理解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為今後學習三位數加減運算的計算方法做好鋪墊。

(三)、遷移運用:

主要安排了三道題:看圖說數、用圖擺數和填空題。

這一環節緊緊圍繞本課重點,讓學生進一步掌握三位數的組成、理解數位間的關係及變化,觀察性、操作性較強,學生比較有興趣,達到了理解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

(四)、回顧總結:

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說說通過本課學到了什麼,這既是對本課知識的一個回顧總結,也是發展學生語言表達的極好方式。

(五)、拓展延伸:

1、佈置拓展延伸題:你能從八百八十七數到一千嗎?

這是把下節教學內容佈置給學生進行提前預習嘗試,為下節課學習做好鋪墊,也是考察學生能否用今天所學知識獨立解決新的問題。

2、佈置作業,完成《練習冊》P16——18頁習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