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被刺》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97W

—、教學目標:

《甘地被刺》教學設計

1、情感與態度目標:體會印度人民對甘地的深厚感情,瞭解訊息的深層內涵。

2、知識與能力目標:體會訊息的結構特點,比較訊息與通訊的不同,學會訊息的寫法。

3.過程與方法目標:用心感受課文中有特色的語言,評價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綜合運用比較閱讀,課外閱讀的方法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出訊息的各要素,能分析訊息的不同結構形式,能具體地區分通訊與訊息的不同。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訊息的各個組成部分(導語-主體-結尾)和結構形式(倒金字塔形式)

2、比較訊息與通訊的不同。

三、教學時數:一課時

學習方法:感知課文,比較閱讀、合作探究

課前預習

1利用自習課時間要求同學們閱讀課文《甘地被刺》P51頁

2利用自習課時間要求同學們閱讀《真實快速地報道生活》P57-60頁

教學過程實錄

(一)匯入新課

師: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份報紙,請大家找出你最先看到的新聞標題和新聞內容,思考一下,何為新聞以及新聞的特點。

生:各自讀出自己手中報紙中的新聞,回答問題:“新聞就是寫出新鮮的事;新聞要真實;新聞要吸引人,特別是標題……”

師: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感覺,很好,下面我們來準確地概括一下:

新聞是一種事實的資訊,也就是說它的本質就是真實,我們說新聞新聞,為什麼新聞姓“新”而不信“舊”呢,記者最忌諱“昨天”這個詞,快是新聞的競爭條件,也是新聞的質量體現,也就是說快速是新聞的生命,那好,根據新聞的兩個特點,我們可以給新聞下一個定義: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板書: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特點:真實(本質)快速(生命)

當然,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包括訊息、通訊、調查報告、報告文學、特寫等文體;狹義的新聞指的就是訊息。今天我們主要是學習的是訊息這種文體。

好,現在我們詳細瞭解一下關於新聞的知識,請同學們開啟書P58頁從第二自然段看一直到59頁中間那一部分,邊讀邊畫重點,2分鐘時間,然後我叫同學來回答問題。好,現在開始。

師:提問:新聞訊息的結構有哪幾部分?

生: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師:完整的訊息標題包括什麼?

生:引題、正題、副題

師:什麼叫做導語?它通常包含什麼?

生:訊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的一句話叫做導語,它包含五個“W”和一個“H”: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板書:訊息的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標題:引題、正題、副題導語: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二)新聞結構

1.關於導語

現在我們用這些新聞的知識來看我們的課文《甘地被刺》,請同學們翻到51頁。

用三分鐘時間通讀全文。

提示:想象你是在印度的一名記者,印度發生了什麼事情?作為記者,你怎樣對這一事件作一個最簡單最直接的報道?(教師巡視課堂)

三分鐘完畢。

師:好!記者們,回過頭來,~~~同學,你來作一個現場報道?

生:~~~

師:~~~,你來評一下,他報道得好不好?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你說他報道得不好,如果讓你來報道,你打算怎樣報道?

生:~~~~

師:其實對這一事件最簡短最直接的報道出現在文中第幾自然段?

生:(引導學生說出第一自然段)

師:它在新聞中稱作什麼?

生:(導語)

師:對,導語展示了新聞的核心資訊,它有揭示主題的作用。大家想一想,你看報紙與看小說的心理是不同的,看小說往往是慢慢來,高潮在後;而看報紙,我們最希望獲得最關心和最重要的事實,所以訊息的開頭一般要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把新聞的要點突出來。

師:這些新聞要點就是我們剛才說過的導語中的5個W和1個H,,現在我請同學來分解一下導語。

~~~同學,你來。

生:~~~

師:明確:人物(甘地),時間(今天,即1948年1月30日),地點(印度新德里)、,事件經過(行刺身死),結果(悲慟不安、驚恐欲絕、孟買騷亂)

注意一下,這篇訊息中的導語部分還缺少“何故”,其實,無風不起浪,新聞的發生總有原因,必須交代,有時原因過於複雜,如果在導語中加一大長段加一大段背景材料,把新聞的事實壓在最後邊,這好比一個人,別人想很快見到他的面容,而記者卻用一層厚厚的布把他的面貌遮住,這不是太令人失望了嗎?這叫做“埋沒了導語”,為了使導語開門見山,所以有時候以獨立的“新聞背景”加以配合,在導語中可能不出現。

板書:導語:(1)甘地被刺,印度舉國悲慟欲絕,孟買騷亂。揭示主題,開門見山。

導語的作用:1.反應新聞的要點。2確定新聞的基調。3.喚起受眾的注意。

2關於主體:

師:我們說訊息的導語可以成為一條簡訊,但是讀者我還不滿意導語中的資訊,還進一步的瞭解,想了解事情的具體方面,作為記者,你能在哪一方面給我提供資訊呢?也就是說你可以詳細些什麼?主體要做的就是把每個分句擴充套件為幾個句子或一個複句,哪一部分不能擴充套件,也許就是你採訪工作薄弱的地方,那麼就從這個地方再去深入。(提問幾個學生)

生:~~~

師:板書:主體:(2~15)甘地被刺的來龍去脈。時間、地點、凶手具體情況的敘述和補充

師:好,同學們都是不錯的記者,其實呢,我們的主體是對導語六要素作一個敘述和補充就行了。

3關於結尾:

師:主體敘述補充完了,如果你還想作一個結尾,那麼你想這個結尾達到什麼效果?

大家思考一下,它有什麼作用呢?

提問學生。

生:??????????????(引導學生解答在什麼情況下用到結尾?)

師:大家談了一些結尾的作用,現在我來明確一下

1.只有當結尾能夠加深讀者對新聞的感覺和理解;

2.能夠深化新聞的主題、增強新聞報道的社會效果;

3.能夠恰當地“旁人它事”、增加訊息的資訊量;

4.或者是為“後續報道”作伏筆的情況下,訊息才有必要寫結尾,並盡力寫好它。

深化主題,後續伏筆。

板書:結尾(第16段)噩耗使印度上下驚恐不安。深化主題,後續伏筆。

(三)走進甘地

匯入:《甘地被刺》是一篇新聞訊息的經典之作,除了它擁有比較規範的新聞結構之外,它還是歷史的真實記載。我們學過的《史記》中有一句話“網羅天下放失舊聞”,歷史即昨天的新聞,新聞即今天的歷史。

師:在座的各位同學聽說過甘地,瞭解他嗎?

生: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宗教,絕食……

師:有一位哲學家帕斯卡爾曾經講到過三種偉大:一種是帝王、首領的偉大,一是精神、理智的偉大,還有一種是仁愛、心靈的偉大。這三種偉大一個比一個高,後者比前者高,最後者最高。甘地就是一位因為心靈而偉大的人。(引導學生學習甘地精神)

(四)賞析評價文字表現手法。

師:這則訊息被評為百年新聞佳作,它的成功“細節”起到了重要作用。細節真實、運用細節是新聞重要的表現手法之一,這樣文章就豐富、生動。大家可以比較一下課文與平時我們做的一些壓縮的簡明新聞有什麼不同,找出本文中的細節描寫。(給學生5分鐘時間,老師巡視課堂)

生:有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等細節描寫。

師:對,大家找的都不錯,下面我們更深入地討論一下,這些細節描寫的作用及出色之處。請大家在原文中找出,齊讀,並分小組討論(在文中找出依據)

生:第三段“子彈射進了他那由於多年苦行和經常絕食而變得衰弱不堪的身軀”。

師:細節描寫主要表現在何處,有什麼作用呢?

生:“那由於多年苦行和經常絕食而變得衰弱不堪的”是細節描寫,以此表現甘地為和平事業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犧牲,凸現其執著、堅韌的人格魅力。

師:對,分析的很好,如果按照新聞簡明的特點,作者只要寫:“子彈射進了身軀”就可以了,但那樣就不足以表現出甘地偉大的品格。在課文中還有類似的描寫嗎?最好自己能夠分析一下作用?

生:第五段“甘地穿著平日愛穿的口袋一般肥大的土布印度袍。”這一穿著細節,表現了甘地生活的樸素。

師:回答的好。還可以表現出什麼呢?為什麼特地強調是印度袍呢?

生:是對英國殖民統治的反抗。

師:對,因為當時英國在印度傾銷商品,摧毀印度的經濟,甘地主張自己紡紗縫衣,抵抗英國的剝削。

生:第六段“他用印度教徒常用的雙手加額表示寬恕凶手。”作者抓住了甘地在被子彈擊中後的'動作細節,來表現出甘地寬大的胸懷以及堅定的信念。

師:(提示)可以找一下場景中的一些細節描寫。

生:第六段“三顆子彈在近距離射穿了他的身體,一顆命中右腿,一顆擊穿腹部,第三顆則射透了胸膛。”寫出了凶手的殘暴。

師:這個細節描寫也充分體現出新聞客觀真實的特點,它不僅寫出了凶手的殘暴,還把血淋淋的真實暴露在讀者面前,讓我們觸目驚心,為之動容。

師:請大家留意一下第七段的語言描寫“你來晚了”。甘地為什麼要這樣說?

生:說明他早已做好了準備。

師:對,當時甘地已經為自己的信仰,為印度的解放奮鬥了幾十年的時間,他對自己的奮鬥抱有這樣的信心:“我”的精神已經影響了成千上萬的追隨者,即使“我”此刻死了,“我”的精神也不會死,還有許多人會沿著“我”的足跡繼續走下去。所以這個語言細節表現出了甘地的自信,表現出他對未來印度最終將走向和平和團結的樂觀態度。

師:再看第十段:“過了一會,她對悲痛的人群——其中有印度總理潘迪特?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說:‘巴普(父親)死了!’”她的孫女為什麼說父親死了?

生:~~~~~(較難回答)

師:大家不太瞭解印度的習俗,在印度,尊敬的人都被稱為父親。從血緣關係來說,甘地是瑪妮的祖父,那麼,她這裡稱呼“父親死了!”是一個血緣關係的稱呼嗎?

生:不是。

師:對,顯然不是,那是從什麼角度稱呼呢?

生:是從精神領袖的角度來說的,甘地是印度民眾的精神導師,自然也是瑪妮尊敬的導師。師:對,這句話其實也表現出作者寫作新聞的真實性,如果作者只憑自己的生活常識,就可能把這句話寫成“祖父死了”,那就違背了客觀事實。

師:下面,我們來對課文做一個小結:這則訊息成功地運用大量的細節,將聖雄甘地遇刺前後的真實景象報道出來,使人得以洞見“印度的偉大靈魂”。在文章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甘地的崇敬,感受到他也在為甘地之死的痛惜之情。作者的感情隱含在客觀描述之中,對公眾起到導引的作用。

(五)比較閱讀。

師:下面我們來比較一下新聞中訊息與通訊的不同,請大家快速瀏覽《喜看稻菽前重浪》,分析訊息與通訊的不同。參考點選連結。(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教師明確:

板書:

訊息通訊

報道物件:側重寫事情側重典型事件或者典型人物

內容:高度概括,簡潔細節的生動描繪,詳細而完整

表達:記敘為主表達方式多樣,語言靈活

時效性:更注重時效,報道快速及時;時效性要求較寬鬆

(六)作業設計:

學習訊息的寫法,就校園裡新近發生的事件如校運會,寫一篇新聞訊息,要求訊息的基本要素完整,精短簡要,不多於800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