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釐米》教學設計(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2.78W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釐米》教學設計(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釐米》教學設計(通用5篇)

《認識釐米》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懂得測量物體的長度要用尺子,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能力目標:使學生學會用釐米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度目標: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2、以發展為本,營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諧的課堂氛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團結合作的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學習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掌握用釐米做單位的測量方法。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教學準備:課件、學生尺、長方形紙條、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 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師:新學期到了,在螞蟻王國裡有一所螞蟻學堂,它馬上要開學了。看!這就是螞蟻學堂,漂亮嗎?小螞蟻們每天上學都要經過一座小橋。一天,一陣狂風吹過,把小橋的一個扶手給刮斷了!這可怎麼辦好呀?小螞蟻們決定重新再做一個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長呢?

小朋友,你們能幫小螞蟻們解決這個問題嗎?怎樣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長呢?

生:用尺子量。

師:用尺子量,這確實是個好辦法,那你們有尺子嗎?

生:有!

【設計意圖:利用《螞蟻王國》的故事引入,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通過讓學生幫小螞蟻解決問題這一情節吸引學生對新知產生學習的慾望。】

二、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一)觀察尺

1、讓學生觀察尺子,仔細瞧瞧,你發現尺上有些什麼?把你的發現與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機引導學生認識尺子上有數字、刻度線、“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點的意思。

3、當學生說到尺子上有“cm”時,介紹“cm”表示釐米,釐米是一個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來認識釐米。(板書:認識釐米)

(二)感知1釐米

1、師:那你們知道1釐米有多長嗎?我們來聽聽小螞蟻的介紹(課件介紹一釐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釐米嗎?(學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臺說一說、指一指:1釐米是從哪兒到哪兒?

生回答:從0刻度到1刻度是1釐米。(學生邊說邊指)

4、你發現1釐米其實就是什麼?(一大格)

5、除了從0刻度到1刻度是1釐米外,你們還能找到不同的1釐米嗎?

生1:從1刻度到2刻度是1釐米。

生2:從2刻度到3刻度也是1釐米

……

6、比一比,請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劃一下1釐米有多長,舉出來看一看,1釐米長嗎?閉上眼睛想象一下1釐米有多長。

師:1釐米很短,所以我們一般用釐米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

7、找一找,生活當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生舉例、課件展示:圖釘、牙齒、小正方體、小鈕釦……)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觀察尺子、認識1釐米,形成表象。學生能從尺子上找到1釐米,並體會方法的多樣性;從周圍物體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體驗了l釐米的具體長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

(三)感知幾釐米

1、師:剛才我們知道了1釐米是1大格,那2釐米有多長,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嗎?(學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2釐米是從哪兒到哪兒?

生:2釐米是從0刻度到2刻度。

師:有不同想法的嗎?

生:從1刻度到3刻度之間也是2釐米。

……

師:你們怎麼能找到這麼多2釐米的?你們有什麼法寶嗎?

生:2釐米其實就是2大格。

3、2釐米有這麼長,不用直尺,你能來估計一下5釐米有多長嗎?指名估計比劃,小朋友自己估計一下呢?

4、那5釐米到底有多長呢?還是請我們的好朋友——尺子來幫忙,請小朋友在尺上比劃一下,同桌互相說一說:5釐米是從哪兒到哪兒?

指名回答:5釐米從哪兒到哪兒,有不同的嗎?

不管從哪兒到哪兒,5釐米就是幾大格?

5、你還想知道幾釐米的長度,指名說一說。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計一下,再拿著尺比劃給同桌看一看。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利用知識的遷移,學生在認識認識1釐米的基礎上大膽猜想、探索幾釐米的長度,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量一量

1、猜一猜紙條有多長。(學生猜一猜、估一估)

2、課件展示量紙條的方法,學生細心學習。

3、學生自己動手嘗試量紙條。

4、集體交流用尺子量紙條的方法。

(紙條的左端對齊0刻度線,把尺子與紙條放平,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5、唱一唱。

《測量小兒歌》

小朋友要牢記,

物體要放平。

用尺子兩物體,

左端要和0對齊,

右端指向刻度幾,

物體就是幾釐米。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通過猜想、自學用尺子測量的方法再嘗試測量,歸納測量的方法這一系列活動,學生自主學習獲得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力。這個環節還設計了唱一唱活動,既鞏固了測量的方法又活躍課堂氣氛,調節學生的情緒。】三、 實踐應用,練習鞏固

師:同學們,既然我們已經學會測量物體的長度了,那現在是時候幫小螞蟻的忙,測量一下小橋扶手的長度了。

1、 量一量扶手的長度。

(1) 學生動手量一量。

(2) 指名上臺展示測量的方法。

2、 闖關遊戲。

師:小螞蟻非常感謝大家的幫忙,它們帶來了一份大大的禮物,準備要送給大家,可是需要同學們闖過三關才能獲得禮物哦!有信心嗎?小精靈兒童網站

(1) 第一關:眼明手快(填一填)

(2) 第二關:火眼金睛(判斷測量的方法對嗎?為什麼?)

第三關:心靈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

這裡長方形的寬是接近4釐米,引導學生像這樣接近4釐米的可以說它是大約4釐米。

【設計意圖:學生經歷了二十多分鐘的學習已經開始出現疲倦,此時設計闖三關獲獎品的遊戲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通過遊戲鞏固新知,一舉兩得。】

四、 回顧全課,總結延伸

同學們,通過本堂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嗎?

【設計意圖:學生說收穫,是更好的對知識進行梳理。這樣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同時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對下一節課《認識米》作知識性的鋪墊和延伸。】

《認識釐米》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髮現不同方式測量物體帶來的混亂,會選擇合適的物體做標準測量。

3、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協作意識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幫助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讓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4、教具及學具準備:

學具名稱 1角硬幣 三角形學具 回形針 小刀 小方快

(長、寬、高都是1釐米)

個數 8 5 6 6 30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談話: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孝順的小南”,小南在故事中遇到了問題,你仔細聽,看能不能幫助他。從故事中,你能明白什麼道理來。

師:課件演示,教師口述故事。孝順的小南知道媽媽過幾天就要生日了,他決定用零用錢給媽媽買一雙新鞋子,小南問媽媽:“媽媽,你的腳有多大?”媽媽回答:“一拃多一點點。”小南到商店挑選了雙漂亮的鞋子,用自己的小手認真地在新鞋子上拃了“一拃多一點點”心想:這雙鞋媽媽一定合適。小南高興地跑回家,急著把鞋子送給媽媽。可是當媽媽開啟這份禮物時,媽媽笑了,奇怪的問:“這鞋子這麼小,到底是買給我的,還是買給你自己的。”小南捎了捎後腦,怎麼也想不明白 ,自言自語的地說“明明就是‘一拃多一點點’嘛。”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回事嗎?

學生髮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引入,這樣就會事半功倍。】

二、 觀察操作,探究新知

談話:同學們,今天是新學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有一本嶄新的數學課本,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課本的寬有多少,你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麼辦法?_小精靈 兒童網 第一步: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體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每人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測量數學書的寬。

2、操作方法的指導:

①注意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

②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3、學生填寫並彙報測量結果。

學具名稱 測量結果(數學書的寬)個 得出結論

1角硬幣 7 ①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量的結果不同。

②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該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三角形學具 4

回形針 5

小刀 3

小方塊 15

4、小組討論、彙報結果:為什麼都是數學課本的寬,量的結果卻不一樣?[得出結論1]5、讓全班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的測量結果。

如:每組中都選用“回形針”量的同學,他們的結果都是:數學課本的寬有5個回形針那麼長。

6、啟發學生思考:在量數學課本的寬時,想要得出相同的結果應該怎樣辦?[得出結論2]

第二步: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二)測量不同的長度

1、用你喜歡的方法量數學課本的寬和鉛筆盒封面圖片(課前準備)物品的長度。

小組操作,教師巡視。

2、全班彙報交流,提出質疑。

啟發學生根據彙報結果提出問題。

生:為什麼數學課本的寬為5個“回形針”長,而鉛筆盒封面圖片也是是5把小刀長,都是5但它們並不一樣長呢?

小組討論。

得出結論:

①因為選用不同標準去量,他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與事實不相符。

②測量時,應該選用統一物品計量單位去量。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體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體作標準量不同物體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衝突,體現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

①讓學生看圖,並說明圖意:有5種蔬菜,左端對齊,橫放在5個豎排的隔層中,隔層下面橫排這5個□,讓學生看圖直觀判斷出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那麼長,看不清的可用尺子對準格子的豎線比一比

②學生獨立完成,在交流。

【設計意圖:鞏固強化用同一物體為標準進行測量的重要性。】

2、“做一做”第2題。

①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和“高”。

②學生獨立測量後再交流。

測量方法指導(與前面有所不同): 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著量,而是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設計意圖:用同一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使測量變得更簡化】

3、“做一做”第3題。

用長、寬、高都是1釐米的小正方體作標準,讓學生看圖估計所測物體大約有幾個正方體長。部分有困難的學生也可用正方體實物進行實際測量。

【設計意圖:為過渡到用釐米作為長度單位做準備,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現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 梳理知識,總結昇華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你收穫了哪些知識?關於測量物體的長度,你還想知道什麼?

【設計意圖:學生說收穫,是更好的對知識進行梳理。這樣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同時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對下一節課《認識釐米》作知識性的鋪墊和延伸。】

《認識釐米》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二年級上冊第1——3頁,認識釐米。

教材及學情分析:

教材首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用蠟筆估測鉛筆的長的活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測量課桌長,通過交流使學生體會到測量五題的長度有不同的方法,接著讓學生討論交流“為什麼測量結果不同,”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使用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最後引導學生觀察直尺,認識釐米,學習用直尺測量以及用釐米為單元進行估計,在練習活動中,讓學生估計和測量學習用品的長度。 學生對物體的長短有了初步認識,但對物體的具體長度是多少並不瞭解,在生活中關於測量的知識知道的很少,更少參加測量的活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認識長度單位的過程,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作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能夠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並能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掌握用學生尺量長度的方法。

教學準備:學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塊新橡皮,一支新鉛筆,教師準備課件及直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談話: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長嗎?好,請大家自己選擇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學生彙報測量結果。

質疑:為什麼量的結果會不一樣呢?(測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結:對了,如果要使量的結果一樣,我們就需要一種統一的測量工具。你知道這種工具是什麼嗎?(尺)要知道物體的長度,我們可以用尺來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認識尺

1、談話:尺子你們有嗎?拿出來一起看看。(教師投影一把尺子)請大家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麼?

2、學生彙報,老師介紹。(投影出示:尺子)

(1)許多數: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些數是按什麼順序排列的?

(從小到大)都從幾開始?(0)這裡的0表示什麼呢?(起點)

(2)刻度線:尺上這些長短不一的線叫做刻度線,每條長的刻度線下面或者旁邊都寫著數,第一條刻度線下面寫著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釐米”。“釐米”是測量長度的常用單位,人們一般用它作單位量比較短的物體。

3、揭題: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釐米。(板書:釐米 cm)

(二)認識釐米

1.認識1釐米

(1) 師:你們想知道1釐米有多長嗎?

指出:0到1這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

問:從1到2這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嗎?從2到3這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呢?

(2) 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說一說:還有哪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

2.體驗1釐米有多長。

(1)仔細觀察1釐米的長度,並用手比劃一下,再記在腦子裡。

師: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嗎?(學生舉例)

師課件展示書上三個例子。

(2)親身體驗:

談話:剛剛我們都比畫了1釐米的長度。那2釐米怎樣比畫呢?

請學生說一說。(從0刻度開始,到2刻度)學生舉給老師看。

師:那5釐米你能找出來嗎?(學生自己找)

1名學生演示,並說是怎麼表示出來的。(從0開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師:下面有兩個小朋友在量鉛筆刀和一條線段的長度,你能幫他們看一看嗎?(出示書上例2圖)

提問:鉛筆刀有多長?(7釐米)

你怎麼知道的?(讓學生講清楚從0刻度開始,到7刻度就是7釐米)

師:說得真好,那線段呢?2—3名學生說一說怎樣看出來的。

師:我們在用尺子量長度的時候都是怎樣測量的啊?

(從0刻度開始,到什麼刻度就是幾釐米)

這兩個小朋友在測量的時候是這樣量的(出示想1的兩種不正確的方法)

問:你覺得他們量出來的結果正確嗎?為什麼?

2、動手測量

師:剛才看了他們的測量,你想自己動手量一量嗎?

課件出示藍和紅兩條線段。學生自己動手測量。

師提醒:線上段的上面標上長度。(展示2—3名學生的測量結果)

提問:你覺得在用尺量物體的長度時,有什麼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你們自己總結了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從0刻度開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幾刻度就是幾釐米)

3、估計和測量

(1) 師:剛才我們量的物體都正好是幾釐米,有的時候我們量的物體不是正好幾釐米。就像這樣的兩條線段。(多媒體出示兩條線段)

讓學生先看圖回答。師指出大約的意思。

(2)師:下面我們來看看手掌寬和食指長大約多少釐米。

出示課件,學生看圖填空。集體交流核對。

(3)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食指的長度大約是5釐米,你能估計一下你的中指長大約是多少釐米嗎?(2—3名彙報)

師:請小朋友們選擇一種物體(鉛筆或橡皮)進行估計,然後再測量出它的長度大約是幾釐米。(每組一種)

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較交流。再彙報。

三、總結提升,自我建構。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那在測量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從0刻度開始) 畫的時候注意什麼呢?

如果我們用今天學的釐米單位去測量教室的長,你覺得方便嗎?釐米一般是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而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我們學習大的單位才行。

作業設計:用直尺測量家中較短物體的長度。

教學反思:在本課的學習中,安排了動手操作,討論交流等學習方式,讓學生認識到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掌握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但學生在測量時有兩個問題,一是動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標準,還要加強練習。

《認識釐米》教學設計4

長度單位是在學生已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學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長短的基礎上,來學會一些計量長度知識的。

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建立長度的觀念,瞭解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進率。

難點是讓學生認識線段,瞭解線段的特徵。關鍵是在教學中注意呈現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使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再讓學生親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中,瞭解1釐米、1米的實際長度。並初步認識線段、學習量、畫線段的方法。

第一課時

課題:認識釐米 用釐米量

教學內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選出身高不同的兩個同學來到講臺前,讓同學們觀察誰高?誰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出示例1情境圖。)

觀察這些圖,你瞭解到了哪些資訊?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呢?學生自由發言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麼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彙報:課桌的長是幾拃?指名回答。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後,量的結果也不同。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二)整體感知,認識釐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後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2、認識1釐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裡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釐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釐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麼?(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釐米的長度怎麼樣啊?(很短。)是呀,1釐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3、認識幾釐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釐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釐米,從O到7呢?學生自主學習。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釐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彙報交流。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著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麼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5、實踐應用。拿起數學書,找到封面上比較短的那條邊,估計這條短邊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是否準確。再量一量數學書長邊的長。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釐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釐米的長度,並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認識釐米》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2、使學生進一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的方法,學會用直尺畫定長線段。

教學過程

一、複習什麼是線段?

二、新授

1、引入新課。

(1)請同學們看看自己的課桌的寬。

提問:你們覺得這條邊有多長?

現說說你是用什麼方法得知的?

(2)提問:想一想為什麼他們說的數不同?

(3)小結:為了更加準確,我們在一般情況下用尺子來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體的長度,首先要認識尺上的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先來認識較小的長度單位“釐米”。

說明了:量比較短的東西,可以用釐米做單位。

2、認識釐米

(1)觀察尺上“釐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訴學生:

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個一個的刻度叫刻度線,刻度線的數字表示所對應的刻度長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數字寫著“0”,說明刻度由此開始,從0到1是1釐米,從1到2也是1釐米……每個這麼長就是1釐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兒?

B、0到1的長度是幾釐米?1到2是幾釐米?3到4呢?從刻度0到5這麼長是幾釐米?從0到10呢?

(3)請學生用食指、拇指比劃一下1釐米大概有多長。

(4)請每位學生觀察一下2釐米、5釐米各有多長,再用手比劃出它們的長度。

3、找一找。

讓學生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51~52頁“想想做做”第1~6題。

1、“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教師組織學生共同核對。

4、“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完成練習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題。

做題時,可利用已有的各種表象作為參照來估計,估計的長度與實際長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學生的估計。

6、“想想做做”第6題。

讓學生畫一條7釐米長的線段,畫完後,同桌之間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對方所畫的線段的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