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奇妙的世界》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3.32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奇妙的世界》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奇妙的世界》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我們奇妙的世界》第二課時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認識藏、呈等11個生字,學寫寸、呈、幻等13個生字。指導寫好蠟、燭、幼等左右結構的字,幻書寫時注意“么”和“糹”的區別。

2.能讀準字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世界的奇妙。

3.瞭解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世界的奇妙。

4.初步學習整合資訊,學習怎樣介紹奇妙的世界。

教學重點:

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熱愛世界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感悟世界的奇妙,學習把事物寫具體。

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課件。學生:課前觀察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可以是玩具、花草、石頭、玻璃等等),生字卡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鞏固識字

1.聽寫生詞。

2.課文從哪幾方面介紹了世界的奇妙?

(板書:天空地球)

二、品讀感悟,體會感情

1.自由讀課文,思考:

(1)全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全文按總——分——總的順序寫。

(2)找出文中概括寫世界奇妙的句子。文章開頭一段概括寫世界奇妙。

(3)讀讀課文的開頭和結尾,看看二者有什麼關係?文章開頭和結尾呼應。

2.自由讀課文第2—8自然段,思考:

(1)2—8自然段是圍繞哪個自然段來寫的?

(2)天空展示的哪些寶藏讓你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畫出相關的語句。

(3)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這些寶藏?(顏色形狀)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讀出熱愛之情。

(5)說話練習

有時,雲彩在藍色的天空中飛行,如同經過雕飾一樣,呈現出個只能夠奇妙的形狀,告訴我們許多奇妙的故事……

你能想象出哪些形狀?它們會有什麼故事呢?

【設計意圖:通過反覆朗讀來理解天空的奇妙,以學生的批註閱讀為主,反覆朗讀,讀出世界的奇妙之美。說話練習啟發學生豐富的想象,更能體會出天空的奇妙。】

3.自由讀課文第9—16自然段,思考:

(1)找出這部分圍繞那個自然段來寫的?(第9自然段)

(2)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讓你覺得奇妙有趣?劃出相關語句並簡單寫一寫你的感受。

(3)仔細讀讀這些語句,從中你體會到什麼?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5)練習。

讀下列句子,說說從中體會到什麼。

冬天,我們看到了冰雪,它們有時像一把把鋒利的刀劍,在陽光下閃耀。雪融化時,房簷上落下的每一滴水,都像一個閃光的水晶球。

預設:從極普通的事物中發現美。

3.學習17、18自然段。

(1)指導朗讀

(2)讀這兩段你有什麼想法?(生活處處都有美,我們要善於發現)

三、小練筆

作者寫的天空和地球都是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寫出了奇妙之美,你能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寫一個片段,把你課前觀察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具體嗎?試著在其中表達出自己的感情。

四、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課後再去發現大自然中奇妙的事物。

板書設計:

天空

奇妙 總—分—總

地球

《我們奇妙的世界》第二課時教學設計2

一、創境匯入,引出課題

1. (課件出示、配樂)展示日出、日落圖片、山川、河流和其他風光照片,感受自然界的魅力與神奇,教師板書課題。

2.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英國著名作家彼得·西摩的散文——《我們奇妙的世界》。(生齊讀課題)。

3. 剛才,我們用自己的眼睛發現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奇妙。現在,我們再來跟隨作者去語言文字中感受他眼中奇妙的世界。

二、藉助思維導圖,釐清文章脈絡

1. 課文究竟寫了哪些奇妙的景物呢?下面我們進行小組合作學,利用集體的智慧嘗試繪製思維導圖,把文中描寫的奇妙的景物呈現出來。出示小組合作學單:

(1) 組內推薦1名代表朗讀課文,其餘成員認真傾聽,邊聽邊圈畫描繪的景物。

(2) 小組內討論怎麼畫這張思維導圖,可以有哪些要素?

(3) 討論後,組長或組員代表完成思維導圖,其他組員協助。

(4) 一人代表小組準備彙報。

2. 小組合作學,教師巡視。

3. 選擇一個小組(有條件的話,每一小組的思維導圖都貼在黑板上),結合組內繪製的思維導圖進行彙報學成果。

生1:通過學,我們找到作者描寫了天空中的這些景物:太陽、雲彩、雨點、落日的餘暉、群星。

生2:我們找到了描寫大地上的這些景物——植物、水果、大樹、蝴蝶、鳥兒、秋風、冰雪、小水滴。

小組組長:展示小組畫的思維導圖(圖1),師生根據評比要求逐項評點。(抓住了主要描寫的景物,按照作者描寫的順序,發現了作者謀篇佈局的祕密……教師要給予鼓勵和肯定,像這樣,利用思維導圖便能把零散的內容串聯起來。)

4. 其他小組自我修改和完善後,教師追問:老師看到有一個小組是這樣畫導圖的,大家看看天空和大地每一部分,又是分別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呢?(圖2) (“天空”部分按照一天從早到晚的順序,“大地”部分按照四季的順序。)

5. 小結:畫思維導圖可以用不同的圖式、不同的角度來繪製,幫助我們釐清課文脈絡,文章結構也就一目瞭然了。

三、品味文字語言,品讀感悟內涵

1. 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讀。點紅“有生命”,作者說世界上“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下面我們開火車讀課文第2~8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在作者描繪的“天空”奇妙中,哪些景物讓你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圈畫出相應的詞語或句子。

2. 指名交流。(預設:太陽每天升起,天空的顏色也在不斷變化;雲彩在天空飛行,好像也有生命一樣,形狀也在變化;雨點落到大地上,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感受到了雨點的生命力;夜晚星星一閃一閃的,像孩子的眼睛一眨一眨的,也像有生命一樣……)

3. 生說到之處,師聚焦和提升:

(1) 聚焦“雲彩”,創設情境,出示雲彩的圖片,學生感受雲彩的絢麗多姿和變幻無窮。朗讀體會。

(2) 聚焦“水窪”和“對映”,出示課文句子:雨後,我們會看到……對映著我們的臉。問: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雨後水窪?你最想幹什麼?“對映”把水波映照的動感表現出來了,怪不得作者說“有生命”呢。(朗讀體會)

(3) 聚焦“群星”,師出示比喻句,追問:作者把“群星閃爍”比作“極小的蠟燭在發光”,兩者有什麼共同點?你覺得這樣比喻好不好?(“群星”和“千千萬萬”都說明數量多;它們發出的光都很微小;讀者腦海中會浮現出星光閃爍的畫面……)朗讀體會。

4. 生交流過程中師相機點紅:升起、帶來、飛行、呈現、告訴、降落、對映、變幻、塗上、閃爍,交流完關注螢幕上顯紅的詞語,問:你們發現這些詞有什麼共同的特點?(都是表示動作的,都表示事物在發生“變化”)

5. 小結:是呀,色彩、形狀等都在變,因為是在“變”,所以就像是有生命的一樣。你能讀好這幾句話嗎?

6. 總結剛才的學方法,出示小組合作要求:(1)組內朗讀課文第9~17自然段。(2)思考:在大地這個奇妙的世界裡,哪裡又讓你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圈畫出相應的詞語或句子。(3)組內交流圈畫之處,互相補充。

7. 小組展示。

生1:小種子生根發芽,不久能開花,具有生命力。

生2:秋天道路上好像灑滿光芒,蝴蝶翩翩起舞,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生3:鳥兒會銜著泥土振翅飛翔。

生4:秋風能將樹葉吹得飄落下來,樹枝都搖晃了……

(生說到之處,師相機在PPT上圈畫)

8. 聚焦大地的“五彩繽紛”,出示水果誘人的句子,讀一讀,你發現了什麼?師相機拓展表示顏色多的成語。(五彩繽紛、五顏六色、色彩斑斕)五顏六色的水果讓大地充滿生機,你們都有發現美的眼睛。指導讀好這句話。

9. 聚焦大地的“形態萬千”,對比出示:

(1) 冬天,我們看到了房簷上垂下的冰柱,很尖很亮。等到積雪融化,從房簷上落下的小水滴,亮亮的,圓圓的。

(2) 課文原話:冬天,我們看到了冰雪,它們好像……玩具氣球。

10. 自讀,想一想你們喜歡哪一句,你眼前好像看到了什麼?(看到了冰柱的鋒利,看到了水珠的晶瑩剔透)指導學生朗讀好比喻句。

11. 小結:我們先要有“美的發現”,然後再用美的方式來表達,眼中奇妙的世界就會呈現在大家面前。

四、遷移運用,寫出世界的奇妙

1. 配樂播放一組表現美好事物的圖片,將學生帶回生活情境。

2.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許多看似普通的事物都很美,都很奇妙。瞧,柿子樹上結了一個個紅紅的果實,就像給樹掛上了小燈籠;天牛頭頂著兩根長翎子,活像戲臺上的武將……你能試著寫一寫生活中看到的奇妙景物嗎?想一想它們的顏色、形態等,把你眼中的.奇妙事物寫下來,寫1句話得1顆星,2句話得2顆星,3句話就得3顆星……比一比,看誰擁有發現美的眼睛,看誰擁有表達美的能力。

3. 自主寫話,小組交流。

(1) 秋天的楓葉,遠看像一團火焰在跳動,看又像一隻只紅色的小手掌。

(2) 荷葉上的顆顆小水珠,就像翡翠盤中的一粒粒珍珠。

4. 全班交流,互相評價。重點評價是否寫出事物的美或趣,能用上比喻會更好。

五、由文及詩,感受語言的奇妙

1. 今天,我們從課文中發現了世界的奇妙,我們還將生活中看到的奇妙景象用美的語言表達出來了。其實,不光是在課文中,我們的詩歌中寫到了世界的奇妙,而且語言充滿奇思妙想。

2. 出示當代兒童作家班馬的詩歌:《我問大自然》。(指名讀)

3. 你從這首詩中發現了哪些奇妙的事物?

4. 總結:天地間隱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祕,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尋找,用心去感受,去體驗,就能發現世界的奇妙和美好!

【評析】

這篇課文文體特點明顯,語言生動,描寫細膩,聯想豐富,使文章讀起來畫面感極強。作者具有一顆童心,他站在兒童的視角來觀察瞭解世界,探究世界,尋求世界的真善美。金老師關注了文章的文體特點、文化底蘊和語言表達,力求讓學生擁有發現“美”的眼睛,能發展表達“美”的能力。

1. 巧妙運用思維導圖。瞭解作者佈局謀篇的妙處,有助於學生整體把握主要內容,也有效地落實了單元語文要素。分述部分,金老師通過小組合作,繪製思維導圖,抓住關鍵詞瞭解寫作順序,使零散的內容顯得有章可循。

2. 學生是課堂學的主人。在學“天空的奇妙”的時候,金老師問:“哪些景物讓你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啟發學生圍繞這個主問題自主學,然後再交流討論。接著學“大地的奇妙”時,也是運用剛才的學方法,學以致用。先學後教,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學以致用,這樣的學才能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才能讓學生和文字充分地對話交流,學才能真正有效地發生。

3. 珍視學生獨特的理解和感受。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奇妙”的世界理解和感受各不相同,教師善於引導,通過說話和寫話練,遷移運用,加深理解,提升了學生語言的感悟和表達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