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一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3.22W

 一、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數學一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在“數與代數”領域,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教材對傳統的教學內容作了調整,保留了100以內數的認識,精選了100以內的加、減計算,提前安排了乘法的初步認識和1~6的乘法口訣。各部分內容的編排順序也作了調整,使教學內容更易為兒童所接受。

100以內數的認識不再按照數數、讀寫、比大小的順序安排,而重新分成三段。第一段認識整十數和一百,結合教學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第二段認識幾十幾,結合教學幾十加幾和相應的減法的口算;第三段教學10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比較。這樣安排,學生容易在操作中發現規律,先認識整十數,再認識介於整十數之間的幾十幾,可以加深對數的大小關係的認識;把口算和認數相結合,可以用數的組成作為口算的基礎,使口算可以進行,通過口算又可以加深對數的組成的認識。在這裡安排的口算內容又成為兩位數加、減口算和筆算的基礎。

本冊中安排的加、減計算只有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和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口算,沒有安排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和口算。這是因為考慮到一年級學生對於動筆列豎式計算困難較大,也不樂意,而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思考過程比較複雜,宜於安排在筆算之後。本冊中的加減口算內容又分為兩個單元安排,分別教學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和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以及兩位數加、減一位數(進位、退位)。這樣分散安排不僅降低了教學難度,而且突出了學生探索的不同重點,前者重點是感悟相同數位上的數直接相加、減這一條重要的算理,後者重點解決加、減計算的進位、退位問題。

由於一年級下冊不教學兩位數的加、減筆算,就騰出了時間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和部分乘法口訣。由於用“小九九表”教學乘法口訣,2~6的乘法口訣句數不多,容易記憶,用口訣計算表內乘法也比較容易,所以安排在一年級學習是可行的。這樣安排還可以使學生在同一學期學習不同的運算,增加對所學知識的新鮮感。

在“空間與圖形”領域,教材安排了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這五種平面圖形。在學生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礎上認識這些平面圖形,符合兒童感知事物由整體到部分、由粗略到細微的發展規律。

在“統計與概率”領域,教材安排的統計內容是讓學生探索收集、整理資料的方法,繼續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認識簡單的統計表,培養統計觀念。

教材還安排了四次實踐活動,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合作意識,獲得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二、 精心選取教學素材

供數學教學用的素材應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絡,應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應該蘊含所要教學的數學知識。基於這種認識,本冊教材注意選取密切聯絡學生生活、生動有趣、有數學內涵的素材。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教材主要從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話世界中選取學習素材,例如,數全班學生人數,計算生物組養金魚的數量,認識黑板、課桌、衛生紅旗等物體面的形狀,統計本小組同學幾種文具的個數和家中電器的件數,計算爸爸比自己大幾歲,動物運動會,小貓釣魚等。此外,教材還開始從學生能夠接觸到的'社會生活實際中選取素材,如在商店裡買東西、計算飼養場裡的家禽只數、統計一個月裡各種天氣的天數等。這樣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和現象,從中提出數學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可以幫助學生藉助熟悉的事物理解數學知識,還可以使他們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

教材還注意同一單元採用的素材相對集中。如“加和減(一)”的主要素材是有關汽車的座位數問題,“加和減(二)”的主要素材是三個學生的畫片張數,“乘法口訣”的主要素材是兒童樂園裡各項活動的人數。素材相對集中,便於教師組織教學,也利於溝通知識間的聯絡。

教材還注意素材的思想性,注意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如讓學生說說家中每個人的年齡,為媽媽折生日紙鶴等素材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關心家人、尊敬長輩的傳統道德教育。又如計算成人牙齒比乳牙多多少顆,結合場景圖比較三個地方的溫度,把寫在毛毛蟲身上的數學問題變成寫在蝴蝶身上的算式等都承載了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三、 注意改變呈現方式

按照新的教學理念,數學學習是學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的一種自我的、能動的、有意義的建構,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材應該為學生提供學習活動的線索,教材的呈現方式應該適應並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

本冊教學內容的呈現一般體現“創設問題情境——學生主動探索——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應用和拓展”的過程,並採用圖片、對話、活動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研究現實問題的基礎上主動地展開數學學習。教材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對於每個領域的每堂課都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觀察、操作、猜測、探索和交流。

例如,在教學數的計算時,一般是先創設情境,讓學生從中提出數學問題,列出算式,再主動探索計算方法,經歷“在問題情境中產生計算慾望——運用自己的學習策略設法計算——在相互交流中修正或確認自己的演算法——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在練習過程中反思、校正、提高”的過程。由於學生的認識水平、思想方法不同而可能產生不同的計算方法,教材積極提倡演算法的多樣化。有的計算內容用列舉卡通人物的不同想法和演算法的形式,反映教材編者對學生可能產生的計算方法的預測,啟示教師這裡應該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有的計算內容不出現計算方法,只提出“在小組裡說一說你想怎樣算”的要求,放手讓學生探索、交流。有的教學內容先扶後放,例如教學乘法口訣時,對2、 3的乘法口訣,在學生自己圖列式計算的基礎上示範性地出示全部口訣,而4、 5的乘法口訣則留一部分讓學生自己填寫,6的乘法口訣就全部由學生自己獨立填寫出來。

又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教材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用不同的方式呈現認識圖形的過程。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是通過觀察已經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一個面抽象出來的,引導學生經歷“對積木分類——分化出要研究的物體——觀察物體的一個面——抽象出圖形——給予圖形名稱——列舉生活中見到的此類圖形的例項”的過程,由直觀到抽象,初步認識這三種平面圖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則讓學生自己動手“製造”出來——把一張正方形的紙對摺成一樣的兩部分引出三角形,把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經歷“折、拼圖形——得到一個新圖形——給予圖形名稱——出示含有此類圖形的一些實物——全面認識此類圖形”的過程,由特殊到一般,初步認識這兩種平面圖形。

再如,在教學統計知識時,教材用一系列的統計活動呈現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自己參與的統計活動中學習統計知識,感受統計思想。本冊教材中統計的教學重點是收集和整理資料,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比較的基礎上自主確定收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例題是統計散亂放置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三種學具的個數,以一人報名稱三人作記錄的方法隨機統計,教材呈現了三個學生的不同記錄方法,並要求討論“誰記得既清楚又方便”。這樣安排,在於啟示教師在教學資料收集的過程中也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 關注數學意識的培養

數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等核心概念所涉及的數學意識,是學習者對數學研究物件帶有感性色彩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些感受、體驗和理解可以幫助人們在解決複雜問題時選擇有用的策略。這些數學意識從屬於學習者個體,不像前人總結出來的、普遍認同的數學基礎知識那麼明顯,但卻是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習內容,是新的數學課程的主題。

本冊教材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數感。在“認數”單元的教學中,讓學生利用對鉛筆、木塊、小棒等實物的觀察並藉助計數器理解100以內數的意義,安排一些用100以內的數表達交流資訊的活動,結合現實情境學習數的大小比較,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生活用語表示數量的懸殊情況,組織猜數遊戲加深對數序和數的大小的理解。在認數和計算教學中加強了估計和估算。例如,讓學生在數軸上填寫整十數後看一看“80接近100還是接近30?”想想“六十幾比六十大還是小?比七十呢?”在學生初步理解“多些”、“少些”等詞語的含義後按要求做一些選擇數值的練習,這些都是以後進行估算的基礎。教學加、減計算結果的估算時,先示範65+30得九十幾,然後讓學生由模仿估算髮展到“說出下面每題的得數各是幾十多”,再發展到“你能說出哪幾題的得數比50小,哪幾題的得數比50大嗎?”本冊教材中的估算不但有序,而且量多。“認數”中安排了15道估算題,加、減口算中安排了7大題50小題,這些估算練習除了有助於形成估算意識、發展數感外,還有利於學生對是否需要進位、退位的把握,起到了對計算結果的預測、監控和檢驗作用。

本冊教材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統計觀念。在認識每種圖形時,教材注意聯絡實際,加強操作,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實物的面與圖形之間的聯絡,能夠互相轉換;還讓學生通過摺紙、剪紙、拼圖等操作活動進行圖形的變換,形成和發展空間觀念。在教學統計時,讓學生參加統計活動,經歷統計過程,在填寫完統計表後,提出“你從表裡知道了什麼”的問題,引導學生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到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可以用統計的方法去解決,從統計的結果可以瞭解情況,幫助我們做出決策,初步培養統計觀念。

五、 重視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要緊密聯絡生活實際,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為此本冊教材作了如下安排:

1. 改造“應用題”。

傳統數學教材中應用題教學的主要弊端是不給學生提供從現實情境中收集資訊、整合資訊、形成數學問題的機會,把整理好的已知條件和問題直接呈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到是在做作業,而不是在解決問題;另外,用成人的思考代替兒童的思考,讓學生沿襲固定的解題思路反覆模仿訓練,降低了開啟智力的功能。本冊教材對“應用題”作了改造,使其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部分。首先,不單獨安排應用題單元,能直接根據四則運算的意義建立數學模型的,安排在引入計算內容的起始位置,既是解決問題,又使計算源於生活實際。而對“求兩數相差多少”、“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結合計算教學安排例題。其次,不教學成人思考出來的解題思路,在給學生充分提供感知材料的基礎上,讓他們憑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策略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求兩個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前,教材在練習中用一一對應的形式把公雞與母雞、蘋果與梨排列好,讓學生憑對圖形的觀察,填寫母雞比公雞多幾隻,公雞比母雞少幾隻,蘋果比梨多幾個,梨比蘋果少幾個。到教學例題紅花片比藍花片多幾個時,學生就會想到“把兩種花片排一排”的辦法,進而發現在排好的花片中,一個藍花片對著一個紅花片,最後剩下5個紅花片,於是建立數學模型13-8,把現實問題抽象成了數學計算題。最後,在“想想做做”和“練習”中,用圖畫、對話、表格等形式安排了一定數量的題目,而其中許多題目需要學生從反映生活實際的畫面中收集資訊、組合資訊、提出並解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這就是在解決問題,而不僅僅是在做作業。

2. 安排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中安排的實踐活動的內容都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絡,例如在“我們認識的數”中安排學生到校園裡看一看、走一走、數一數,用數來描述景物的數量,描述一段距離的長度。“認識人民幣”的教材是以購物活動為主線編寫的,在“小小商店”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參與購物活動,經歷付錢、找錢等購物過程,產生對購物的體驗。“假日小隊”和“快樂的隊日活動”都用情境圖展現內容豐富的小隊活動場面,前者在教材中用文字表達了9條資訊,提出了5個具體問題,後者只用文字表述3條資訊,提出1個具體問題。教材如此安排,很顯然不是把這兩次活動設計成綜合練習,而是啟示教師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從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進一步瞭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此外,本冊教材還十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方面的發展和對他們的自信心、意志、品格等方面的培養,從更高的層次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