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集錦8篇

來源:才華庫 3.34W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常常需要提前準備一份具體、詳細、針對性強的方案,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著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那麼大家知道方案怎麼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集錦8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過程:

一、匯入,瞭解詞和詞牌。

1、在中國的詩歌寶庫中,有很多詩詞是寫釣魚的。例如:胡令能的《小兒垂釣》

2、這節課,我們去欣賞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感受他的釣魚世界。

3、咱們先來讀讀標題——漁歌子(指名讀)。

4、“漁歌子”是這首詞的詞牌。什麼是詞牌呢?

5、看到《漁歌子》,你能想象這首詞的內容嗎?

二、初讀,讀得有點“詞”味。

1、自由讀。下面我們來自由地讀讀這首詞,至少讀三遍。

2、指名讀。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後進生、中等生試讀。

糾正讀音:白鷺、鱖魚、箬笠、蓑衣?

注意停頓:劃出節奏,讀出節奏。

注意押韻:白鷺飛,鱖魚肥,不須歸。

3、齊讀。評價:真好!不少同學登上第三個臺階了,有點詞味兒了。

三、品讀,感受詩詞畫面美。

過渡語:接下來,我們一起進一步品味這首詞。詞的作者張志和,一個很有個性的人,他的詞更有特點。張志和有個好朋友叫顏真卿……

板書:詞中有畫? 畫中有詞

1、讀出詞中畫。

*聽。我們要想讀出詞味兒,除了注意停頓、注意押韻,還要讀出詞中的畫面來。閉上眼睛,聽聽配樂朗誦吧。

*再聽。你的腦海中有畫面了嗎?再聽一遍。

*說說。畫面上都有些什麼?把相關詞語用橫線劃出來。

*再讀。誰能把詞中的畫面讀出來?點兩名優等生試讀,評價。

*齊讀。全班同學齊讀一遍。

2、畫出詞中畫。

過渡語:讀得真好!老師都清楚地感受到那個美麗的畫面了。這樣吧,我們一起共同用粉筆畫出來,好嗎?

師生小結:畫面美嗎?美在哪兒呢?引導學生看黑板,師生共同描述:第一,美在色彩協調……第二,美在動靜結合……

3、品讀詞中畫。

過渡語:這畫面太美了!幾支粉筆哪能表現出來呢?一起讀出來吧。

*師:瞧,這桃花,這流水,讓老師想起一句詩——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師:這斜風,不就是 “吹面不寒楊柳風”嗎?讀句子

生:吹面不寒楊柳風,風裡帶著……

*師:這細雨,也正是——讀句子

生:雨絲細細的,像牛毛……

*師:此景此情,讓我們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漁歌子》

?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師跟上節奏指點黑板相應的畫面)

4、想象畫中人。

過渡語:“斜風細雨不須歸”。誰“不須歸”啊?呵呵,原來是這位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的漁人。讓我們把目光定格在這裡。這位漁人雖然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但非常耐人尋味。他是誰?為什麼“不須歸”呢?

*詞人簡介。

到底是“不用歸”還是“不想歸”呢?看看詞人簡介。你讀懂什麼了嗎?“貶官”、“隱居”、“煙波釣徒”,這位漁人很有可能就是詞人張志和!

*想象神情。

師:(引導看黑板漁人背影圖),如果說這位漁翁就是張志和,那麼此時你一定看到他的神情了。想象一下,他的神情是怎樣的呢?

生:……

師:選一個最準確的詞語來描述他的神情吧。板書:悠閒自在

小結:看樣子,“不用歸”也好,“不想歸”也好,“不願歸”也罷,都對!但都不及一個“不須歸”來得爽快,來得自在!

*情境誦讀。

來,讓我們靜靜地坐在烏蓬船上,或者站在古老的石橋上,任清風撫面,任細雨飄灑,任帶著桃花味兒的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閉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氣,悠閒自在地吟誦——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重複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四、拓展讀,品味詞人“釣”之蘊。

*過渡語:好一個“斜風細雨不須歸”!

*拓展:我們的猜想究竟對不對呢?有詞為證,驗證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輕聲讀出來。

*品味:哥哥的這首詞寫什麼?讓我們對照兄弟二人的詞,仔細品味。我當哥哥張鬆齡,你們就是弟弟張志和,咱們來一次作詞、和詞吧。

五、回味讀,昇華詩詞“釣”之情。

1、讀蘇詞。

瀟瀟春雨灑江天,漁人垂釣好悠閒!《漁歌子》這首詞流傳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爭相填寫傳唱。

出示蘇軾《浣溪沙》,學生試讀。讀著讀著,發現什麼了?是啊,蘇軾也曾貶官黃州,他太喜歡這首詞了,於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納入自己的詞中。

2、吟唱。

詞是用來唱的。最後,請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這首詞,讓它在我們心中定格成一幅清麗自然、醇香久遠的永恆畫卷吧!

板書設計:

漁歌子 張志和

詞中有畫 畫中有詞 悠閒自在

(畫面)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一、教學要求: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焦急、巴望、筋疲力盡。

2、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做事不要急於求成,要按事物規律辦。

3、 朗讀和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

通過讀懂詞句,理解寓意。

三、教學過程:

(一)、 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寓言兩則》。寓言就是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以前,我們也學過幾篇,誰能說出它們的名字?

1、 下面來學習另一則寓言《揠苗助長》,看它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2、 板書課題,齊讀。

3、 釋題:理解助、長、揠。

4、 聽故事。

(二)、 初步感知課文:

1、 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1) 把字音讀準,不要多字少字;

(2) 邊讀邊標出課文的自然段。

2、 檢查初讀情況,認讀生字。

3、 請四個同學分別朗讀,其它同學思考三個問題,在書上劃下有關詞句。

(1) 那個人為什麼幫助禾苗長高?

(2) 他是怎樣幫助禾苗長高的?

(3) 幫助長高的結果怎樣?

(三)、 學習課文:

1、 學習第一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一個問題。

(2) 理解:巴望。

(3) 思考:為什麼那個人覺得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4) 還有哪個詞能看出他非常著急?

(5) 指導朗讀,體會那個人著急、渴望的心情。

2、 學習第二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二個問題。

(2) 理解:筋疲力盡。

(3) 指導朗讀,體會他高興的心情。

3、 學習第三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三個問題。

(2) 禾苗為什麼沒和長高,反而都枯死了?

(3) 教師演示。

(四)、 總結全文,揭示寓意。

1、 指名學生表演,再現課文。

2、 揭示寓意:《揠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於求成,要按事物規律辦,否則就要把事情弄糟。

3、 指名學生舉出生活中類似揠苗助長的事。

4、 看板書,指導背誦。

四、板書:

揠苗助長

巴望長得快些--一棵一棵往高裡拔--禾苗都枯死了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智慧目標: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標:

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感受文字美。

2、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的意境,學習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說話訓練,進入秋景

同學們,你能以秋天為內容,說一句或幾句描寫秋天景色的句子嗎?

(生說話練習)

二、故事匯入,揭示課題,介紹杜牧,嶽麓山

1、下面請同學們先聽一則故事,然後猜猜他是誰?

故事發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時期,有一位文學家,他從小就有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學習,認真創作,25歲就考上了進士。他的詩立意新奇,優美雋永,骨氣雄勁,在當時文壇別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當時,動盪不定的社會環境,使他有志難伸。他在長安做過幾年官,但沒有實權,長期在江南求職,最後還到我們湖州做過刺史,相當於市長。對江南美景獨有鍾情,寫下了許多詩篇。在江南如詩如畫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雖文武全才,卻無人領會,所以他的詩大部分較為低沉,但一首詩除外,這首詩以它幽美清新的風格傳唱千古。這首詩就是──,這位詩人就是──

2、山行是什麼意思?這座山在哪裡呢?

湖南長沙的嶽麓山。(課件:嶽麓山)

嶽麓山地理:位於長沙市區湘江西岸,屬南嶽衡山山脈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愛晚亭環亭全是楓樹,每逢深秋時節,這裡成為觀賞紅葉的絕佳之處。特色:嶽麓山腳下,是我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古木森森。在嶽麓山腰青楓峽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詩“停車坐愛楓林晚”為命名來由的愛晚亭。亭的周圍到處生長著一人抱不住的楓樹,盤根錯節,一片連一片。每到深秋,楓葉流丹,紅舞秋山。嶽麓山景區秀如琢玉,山上遍佈名勝古蹟,自西漢以來,歷代都有遺蹟可覓,以愛晚亭、嶽麓書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為有名。愛晚亭環亭全是楓樹,每逢深秋時節,這裡成為觀賞紅葉的絕佳之處。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去湖南長沙的嶽麓山觀賞紅葉似火的楓葉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詩意

1、(課件:山行)讓我們一起來跟著朗讀,自由朗讀古詩,個別朗讀。

2、學生根據註釋,理解詩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來,準備提問。

3、小小組交流詩意。

4、檢查自學效果:

誰願意來檢查大家的自學情況呢?如:

我想請問──同學,……回答正確的同學有權請後面的同學回答他提出的問題。

5、預設問題:

⑴詩人首先遠遠地看到什麼──

寒山石徑。

①什麼叫寒山?什麼叫石徑?“斜”是什麼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麼意思?

⑵接著詩人又看到了什麼?──

白雲人家

①“生”是什麼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麼意思?

⑶詩人為什麼停下車來呢?“坐”是什麼意思?“晚”是什麼意思?

第三句是什麼意思?

⑷“霜葉”是什麼意思?“紅於”呢?

第四句是什麼意思?

6、同桌互相說說詩句的意思,再自由讀古詩,體會哪幾個字寫得特別好,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詩,體會詩韻

1、你認為古詩中哪些地方寫得好,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來。(生提問)

2、生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先獨立研究再小組討論。

3、集體交流:

⑴“寒山”點明瞭季節,這個“寒”字使人彷彿看到了……

“石徑斜”的“斜”給人以立體的感覺,把人們的視線引向山頂。

⑵“白雲生處”說明山高,“有人家”使整個畫面充滿生機,起到靜中有動的效果。使人彷彿看到了……聽到了……

你和杜爺爺在山腳下看到了什麼?此時你們為什麼突然停下來了呢?

⑶前兩句描寫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是啊,畫面上蒼茫的山,潔白的雲,隱約可見的黃土茅舍已經很美了,這時眼前突然出現了一片火紅火紅的楓樹林,在晚霞的照射下顯得格外迷人,詩人置身這紅豔豔似火的滿山楓林中,激動不已,怎能不停下來細細觀賞。你認為第三句中哪個字最能表現詩人此時的心情──“愛”

(課件:楓樹。)下面請同學們欣賞楓樹,邊欣賞邊想,此時我們與詩人一起來到了楓樹林,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⑷夕陽下的楓樹林是如此美麗,詩人突然覺得,這楓葉比──

哪個字最能表現楓葉的特點──“紅”透過這個紅字,我彷彿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鮮花是紅豔的,可在夕陽映照下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更紅豔。詩人僅僅是讚美楓葉的顏色紅嗎?詩人更重要的是在讚美什麼呢?(請注意“霜葉”的“霜”。經霜打過的葉子一般都是怎樣的?可我們的楓葉呢?你認為詩人在讚美一種怎樣的精神呢?)楓葉那種不屈不饒,頑強抗爭的精神不正是詩人一生的追求嗎?

四、指導誦讀詩句

詩句這麼美,風景這麼美,我們要怎樣才能讀得美呢?找出你認為重要的詞句,帶著讚美的語氣朗讀。閉眼,邊背邊想象剛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種形式反覆讀,直到背誦。)

五、課外作業

改寫《山行》或畫一幅山行圖:

一首好詩是美的,一幅好畫是美的,一篇佳作會更美,你願意把剛才你和杜爺爺一起遊覽嶽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嗎?你願意把它畫下來嗎?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 數學》六年級上冊第2~3頁。

【教學目標】

1.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會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2.通過形式多樣的遊戲與練習,讓學生熟練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發展其空間觀念,初步體會到數行結合的思想,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確定位置的全過程,從而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

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過程】

一、從實際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景中用數對確定位置

1.談話引入。

今天有這麼多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同學們歡迎嗎?

老師們都很想認識你們。咱們先來給他們介紹一下我們班的班長,可以嗎?

2.合作交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組為單位,想一想,可以用什麼方法表示出班長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寫或畫在紙上。

彙報:班長的位置在第4組的第三個,他在從右邊數第二組的第三排…

哪個小組也用語言描述出了班長的位置?

請班長起立,他們的描述準確嗎?

剛才同學們的描述有什麼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長的位置,有的同學說第幾組,第幾行,第幾排……)

看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組、排、行、等多種方式,還可以從不同的方位來描述物體的位置。為了我們在確定位置的時候語言達成一致,一般規定:豎排叫列,橫排叫行。

板書:列 行

老師左手起第一組就是第一列…,橫排就是第一行…

班長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還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嗎?

畫圖的方法:

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師這個位置看全班的座位,這張圖應該怎麼放?(課件)

把座點陣圖轉過來,班長的位置變了嗎?為什麼?

(沒變,還是第四列第三行,因為老師和我們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沒變)

(2)探究新知。

在這張座點陣圖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嗎?

師指圖:這是誰的位置?(我的,我的位置在第五列,第4個)

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

同桌說說自己的位置。

今天老師還要教你們一種更為簡潔的方法來確定位置,想知道嗎?

板書:(2,5)

你們知道,這是誰的位置嗎?

2,5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像這樣用兩個數來表示位置,我們稱它們為數對。(板書)

下面我們就來研究用數對的方法來確定位置。(板書)

(3)鞏固新知。

A、誰能用數對錶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兩個,說出數對的含義,板書出來。

老師板書:(5,2),請這個同學起立,回答問題:(2,5)(5,2)這兩個數對都由數字2、5組成,他們表示的位置一樣嗎?為什麼

(兩個數字組成順序不一樣,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樣)

B、老師出示圖中的點,相應的學生說數對,其他同學判斷對錯。

(1,5)(4,2)(3,3)

當出示(3,3)時,問:兩個3的意思一樣嗎?

在我們班的位置中,這樣的數對還有嗎?

如果有個班級最後一個同學的位置是(7,7),你知道這個班有多少人嗎?為什麼?

(49個,因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遊戲:接龍。

老師先說出一組數對,相應的同學起立,說出下一個同學的位置,以此類推。

先讓學生在心中想好你想叫得同學的位置。

D、尋找新位置。

同學們都會用數對錶示自己的位置了嗎?下面這個環節要檢驗你們每一個同學是否真的會了。

收拾好你的東西,根據你手中的數對,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學生的數對裡有兩個特殊設計:

二、通過多種練習,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1.出示動物園示意圖。

你能看懂這張圖嗎?圖上的數字表示什麼意思?

請你用數對說出飛禽館和南門的位置。

請你寫出獅虎山,猴山,大象館的位置。

觀察這三個地點在圖中的位置和他們的數對,你有什麼發現?

週六,小紅和媽媽去動物園玩,她們的遊玩路線如下

請你說出她們的參觀路線。

請你設計一條路線:

(1)從南門進,從北門出。(2)經過所有的景點。(3)不走重複路線。

用數對寫出路線方案。

2.老師的禮物。

老師相送給每位同學一份禮物,但是隻有掌握了今天所學的知識的同學才能看到這份禮物。

學生按照數對塗色。

介紹經驗:這麼多數對,你是怎麼做到不丟不重,又準確的找到位置的。

看來這些同學取得成功時有方法的,老師真心祝賀你們,沒有成功的同學也彆氣餒,老師把信心送給你們,只要吸取好的經驗,下次一定會成功。

思考:在這幅圖中,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和之前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方法一樣,一組數對錶示一個方格,而不是一個點)

3.第5頁第4題第(2)小題:描出下列各點並按字母順序依次連成封閉圖形,看看是什麼圖形。

這道題的構圖方式和剛才的心行構圖有什麼不同?

三、生活中的數學

用數對確定位置,在生活中應用廣泛,你能舉出例子嗎?

教師出示:地圖、圍棋圖…

四、小結

五、小小設計師

以小組為單位,任選構圖方式,用數對確定位置,設計一個圖案。把設計方案和效果圖都記錄在圖表紙上。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屏”的有關知識。

⑵ 瞭解中國古代的屏風,進一步瞭解中國古代傳統文化。

⑶ 瞭解文中引用的古詩詞的意思。

2、能力目標:

⑴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說明物件及特徵,進一步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⑵ 揣摩語言,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力。

⑶ 掌握說明文的基本寫法,提高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

⑷ 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堂活動,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⑸ 在活動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組織語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 初步學習推銷的方法,增強競爭意識。

3、情感目標:

以屏為媒介,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體會作者的感情,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裝點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屏”的有關知識

2、體味語言,弄清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3、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堂活動,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4、在活動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組織語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學難點】

1、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堂活動,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2、在活動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組織語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查詢有關屏的圖片,或上網查詢。如果學生家中有屏的小藝術品,也可借來一用,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

2、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課件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1、展示一組屏風的圖片,並輔以簡單介紹。(課件展示)

2、這些圖片很漂亮,有誰知道它們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3、也許我們有的同學家中還在使用,但對於我們大數同學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它雖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多見,但它獨有的魅力仍能牽動我們的情思,今天,讓我們與陳從周先生一道說“屏”。

二、走近作者

陳從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築園林專家,並擅長文、史,兼工詩詞、繪畫。(通過預習說說你對作者感興趣的地方。)

三、檢查預習

四、整體感知

1、在生活中,你見過屏風嗎?在哪裡?

2、教師配古箏樂曲,學生聽音樂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讀課文並思考:

⑴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麼是屏?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作一解釋。

⑵ 作者介紹了關於屏的那些知識?

3、讀後學習小組討論明確:

⑴ “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風,用作遮擋、阻隔的東西。

⑵ 屏的作用,屏的種類,屏在設定上應注意的問題。

五、研讀賞析

1、請你來當設計師:瞭解屏的作用——遮擋視線;起分隔作用;藝術點綴;擋風。

2、但是,你能告訴我,我應該買什麼樣的屏風呢?它有什麼樣的分類嗎?

明確: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們能告訴我,總的說來,屏風的設定要注意什麼樣的問題呢?

明確: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定全在一個“巧”字。

4、所以,難怪作者說,“屏風”,是一個很富有詩意的名詞?可見,作者對“屏”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提示:抓住關鍵語句把握:“富有詩意”、“心生嚮往之情”、“更覺得它實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與“屏”相關的詩句,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句,說說為什麼喜歡?

⑴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放在文章的開頭的作用是…………)

⑵ “銀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放在屏風定義後是起了……的作用)

⑶ “閒倚畫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結尾是為了說明……)

6、課文多處引用古詩詞,有什麼好處?

本文多處引用古詩詞,為文章增加了濃濃的詩意和韻味,和所介紹的古色古香的屏風相稱,突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由此我們體會到了作者古典詩歌的深厚底蘊。

7、賞析歸納

⑴ 文中運用哪些說明方法?並分析其作用。

明確:舉例子、分類別、引用等。

⑵ 體味語言,把握寫作特色。

明確:

本文是一篇輕鬆、隨意的小品式的說明文。

① 作者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相關知識,使讀者在欣賞文章的同時瞭解屏風,不覺文章枯燥。

② 多處引用古詩詞,文白相雜,不僅很好地為說明物件服務,且使說明語言更生動。

六、總結拓展

1、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藉此喚起建築師和傢俱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著,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重新大放異彩。

2、拓展延伸:積累與屏風有關的詩句。

南朝《閨怨篇》“屏風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獨眠。”

李商隱《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

李賀《洛妹真珠》“金鵝屏風蜀山夢,鸞裾鳳帶行煙重。”

《屏風》“月風吹露屏外寒,城上烏啼楚女眠。”

七、課堂拓展活動:“屏風”推銷會

1、根據文中所介紹的關於屏風的知識,每個學習小組設計一座屏風並向同學說明自己的設計意圖。

2、分組準備發言材料:畫好設計圖、寫好發言提綱。

3、學生聽完介紹後投票評出最具創意設計獎,並談談本次活動的收穫。

八、佈置作業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風一樣,曾牽動過古人絲絲情懷,但已經在今天這個主流生活中逐漸退卻的物品呢?請以“說?”為題寫一篇說明文。(提示:可以寫扇、銅鏡、繡、瓷、墨、硯、陶……)

【教學設計說明】

《說“屏”》一篇說明文,本課的教學要求是掌握說明文的基本寫法,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屏”的有關知識,把握說明物件及特徵,進一步提高說明文的讀寫能力,並能對課文知識活學活用。因此我的教學思路如下: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願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比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這樣處理,學生自然會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改變了以往那種不管學生有無興趣,都必須按照教師所提的要求進行朗讀的被動局面。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還應該體現在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上。語文課上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所以所設計的教學環節有難易度,學習小組也由好、中、差三類學生共同構成,這樣便於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學習。課堂上詞語的檢測練習,朗讀課文的練習,整體感悟的練習,都是全體學生都能參與的,體現出面向全體的思想。而且隨時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注重知識的積累和運用,加強綜合能力的訓練。如果學生上完《說“屏”》只瞭解了屏風是什麼,那麼這堂課就失去了語文課的意義。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藉助課文內容,設計各種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如果能創設新的情境,將學過的知識用一用,給學生有實踐的機會,這樣對學生內化課文的內容,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極有意義。這堂課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知識並加入美術知識的綜合練習。由於不是對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各種層次的學生在小組中都能參與,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練習設計是比較好的。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注重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最有興趣的是在開端段,可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往往第一課時是掃除生字新詞,讀懂讀通課文,教學的重頭戲是在第二課時上。從教學的實際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課時“逛西湖”,第二課時“打老虎”;從學生的興趣看,實際上是錯過了學習課文的最佳時機。因此如何優化課堂教學效率,很值得研究。教學中我先用大量的優美圖片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以期先聲奪人,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後設計能調動他們積極性的環節,讓他們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實踐證明,這個設計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另外,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學生拓展活動中,能很好地訓練學生的.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摸弄,引起幼兒對球在斜面上滾動的現象感興趣。

2、學習用語言和圖表表達自己的操作和體驗。

二、重點與難點

1、物體在斜面上會移動的。

2、在不同的坡度上,物體移動的速度是不同的。

三、活動準備:

1、幼兒在科學角活動中已對物體的滾動發生興趣。

2、已學習過作單一物體的觀察記錄。

3、網球、洗衣板、積木、記錄紙、筆等。

四、活動流程

設疑探索——討論體驗——記錄延伸

五、活動過程

一、初次探索

1、設疑:怎樣不用力推,球也能滾起來。

2、探索:幼兒自由的操作擺弄,教師巡迴觀察。(可能出現: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積木上,手拿著板的一端往上提等等)

3、討論:

(1)幼兒講述自己的方法並演示。

(2)小結:板的一端墊高了,不用力推球就會從高的地方往下滾。

二、再次探索

1、設疑:請小朋友兩個人一起玩,想辦法使兩隻球在板上滾的快慢不一樣。

2、探索:幼兒自由結伴操作擺弄,教師巡迴觀察。(可能出現:兩塊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積木墊的高低不一祥。或者是,一塊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塊板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積木墊的一樣高)

3、討論:

(1)幼兒講述合作的經過,並進行演示。

(2)小結了兩塊平整的板面,積木墊的低不一樣,的滾動快慢也不一樣,墊的高的板球滾的快,墊的低一點的球滾的慢。兩塊積木墊的一樣高,平的一塊球滾的快,凹凸不平的一塊板球滾的慢。

4、幼兒體驗

三、 記錄

1、請小朋友把玩的方法記錄下來,讓大家一看就明白。

2、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記錄。

四、延伸:

今天我們玩的是球,那麼別的東西放在上面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設想

教學本文,宜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複述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於本文是學生入校後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課前可安排預習。

教學目標

1.背誦,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一一物外之趣。

3.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點、難點

理解文言詞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方法

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反覆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矯正自己在朗讀上諸如語氣,節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後進一步朗讀,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在內容的理解上,教師可以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難點問題可採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合作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教學手段

錄音機、投影儀。有條件的地方可採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掃除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2,反覆朗讀,感悟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

(一)匯入 新課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對世界,他們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小時候,我們都玩過過家家遊戲,幾個小朋友在一起,有的當爸爸,有的當媽媽,有的當孩子。有句兒歌唱道(教師唱):小板凳啊擺一排,小朋友們坐上來啊坐上來。我當司機把車開啊,我當司機把車開。轟隆隆隆,轟隆隆隆,轟隆隆隆,鳴一一。看,小板凳排起來就成了火車了。多有趣!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麼意思嗎?

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板書課題

(三)出示教學目標

(四)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閒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清代文學家。

(五)採用多種形式反覆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習以點撥和指導。對學生的課堂訓練,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鼓勵。

以下內容應出示投影儀或彩屏顯示。

1.檢查預習,讓學生試著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讀一讀,寫一寫。

童稚(zhì)藐(miǎo)小項為之強(jiáng)鶴唳(lì)雲端怡(yí)然稱快凹(āo)凸(tū)土礫(lì)壑(hè)龐(pá)然大物蝦(há)蟆(ma)

2.認真默課文,仔細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雲端。(唳,鳥鳴。)

(7)凸者為丘,凹者為壑。,(丘,山丘。壑,山溝。)

(8)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9)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於,在。)

(11)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12)徐噴以煙。(以,用。)

(13)使之衝煙而飛鳴。(之,蚊子。)

(14)蹲其身,使與臺齊。(其,自己。)

(15)以草為林。(以,把。)

(16神遊其中。(其中,這裡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18)驅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3.在大體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請試著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雲白鶴/觀。

(6)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鬥草間。

4,聯絡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想一想該怎樣翻譯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裡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3)蹲其身,使與臺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4)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遊覽。)

(5)見二蟲鬥草間。

([我]看到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

(6)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二、佈置作業

1.完成研討和練習第二題。

2,寫一個複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3.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麼?作者為什麼會產生物外之趣?

這對你有什麼啟發?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通過理解作者對人生的體驗和思考,豐富自己的社會知識和情感體驗,使學生熱愛生命、珍惜時光,努力學習。

2、能力目標:

⑴ 加強學生對事物觀察欣賞的能力,學會抓住景物的特徵進行描寫,抒發感情。

⑵ 培養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3、知識目標:

⑴ 掌握文章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的方法。

⑵ 體會作者含蓄地表達感情,從而提高自身文學鑑賞的水平。

【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的分析】

1、教材內容的分析:

文章集文學性與抒情性於一體,情感較充沛,主要寫10年浩劫給作者帶來許多不幸,心情壓抑,但睹花釋懷感悟生命永恆。要使學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必須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因此,採用情境教學,通過配樂朗誦,通過展示畫面來達到這一效果。

2、重點分析:

⑴ 對景物的分析是文章的重點,為突出這一效果,通過放映畫片來加強學生能力的訓練。

⑵ 文章抒情性濃,表達感情的方式較含蓄,這些是大家所要領會的;為突破這一目標,主要是通過“配音朗讀”展示畫面、“配音背景介紹”設定情境與《熱愛生命》的片段進行比較等手段來實現的,以便加深學生領會文章主旨。

3、難點分析:

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是本文的難點,借何景、言何志,“景”與“志”與“情”之間的內在聯絡是什麼是這堂課所要解決的,因此,主要採用分析、引導。

【教宇物件的分析】

1、七年級的中學生,其情感的兩極性較為明顯,易激動、愛動感情。因此,設定情境教學較為容易調動學生的情感,陷入課堂營造的情感氛圍,從而達到理解把握文章的感情。

2、中學生的自我意識正趨於成熟,因此,“借景抒情”遊戲能夠順利進展,這樣一方面加深對自己的自我評價,另一方面確立正確、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3、七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精力容易分散,而多媒體教學的視聽系統有利於調動學生各種感覺器官全面接收新知識。

【教字策略及教法】

1、情境教學法:

兒童心理學家卡哈娜指出:如果兒童在學習前情感已做好準備,能控制自己的衝動,則他的思維會得到良好的發展。因此,課堂上調動學生的情感是有效發揮學生為主體的重要途徑,故選擇配樂朗誦,因為音樂所包括的感情資訊是語言所難以表達的。目的是:

⑴ 使學生在音樂的氛圍中,情感被同化,加以誘導。

⑵ 隨著音樂的起伏,朗讀的進行,初步把握文章的感情脈絡。

2、實施巴甫洛夫經典性學習條件作用學習說:

刺激→反應→假設→突破的理論,即讓學生回答問題,學生評議,不標準的答案讓學生採用歸謬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覺發現錯誤,以便強化能力。

3、寓教於樂,知識遷移:

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因此培養他們的能力最好的途徑是:加強遷移能力的訓練;主要運用在“借景抒情”的訓練,“景物的細緻描寫”的訓練。採用的方式是學生看畫面描繪事物,並用“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的手法比襯班級某位同學,然後用文字寫下來。

【教學媒體設計】

本課主要採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運用Frontpage 製作,穿插Powerpoint 。因為它能產生一系列的動畫效果,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較強的作用。多媒體課件貫穿整個課堂,它包括放映畫面、朗讀、分析、訓練、板書。

【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花與人的友好關係體現在兩方面,一類是花解人語,如“感時花濺淚”,“淚眼問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還有一類是人解花語,如《紅樓夢》中“黛玉葬花”,因為解花,所以“質本潔來還潔去,一杯淨土掩風流”。大家看且聽《紫藤蘿瀑布》,並思考一下這篇文章屬於哪一種型別,你的根據是什麼?

二、朗讀,熟悉課文

總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及情感基調,以便順利進入下一個環節。它屬於人解花語類:理由是課文句子:“覺得這紫藤蘿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緩緩地流過。流著流著,它帶走了這些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都是關於生死謎、手足情的。”“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以及課文第十段。這些都表明作者領會了花作為生命形式的本質。

三、提問同學對課文主旨的把握,介紹寫作背景

1、文章寫花,為何會由花談到“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文章主要是通過對比的手法,由花的現狀(過了這麼多年,紫藤蘿又開花了,而且開得這樣盛,這樣密),和過去(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好像在察言觀色,試控什麼。後來索性連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作比較,談到紫藤蘿經歷磨難仍生生不息,故“生命的長河是無止盡的。”

2、文章寫紫藤蘿花為何會談到“關於生死謎、手足情的”?因為作者此時為弟弟的病情而憂慮(介紹背景)。

3、文章如何把花和人聯絡起來,提出文章的主旨?因為二者有共性:都是歷經苦難仍生生不息,都體現生命的長河無止境。

4、文章在這裡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借物抒情、託物言志。

5、這種寫作手法的運用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要注意所借之物與所抒之情有其共同點,抓住事物的共同點來描繪。

四、遊戲、寫作

請同學做遊戲:一位同學描繪多媒體上的畫面,或一種花的特徵,或一種事物的特徵;另一位同學根據他的介紹採用“借物抒情、託物言志”的手法,聯絡班級某位同學,抒發某種相應的感情。

舉例:我們常用玫瑰形容一個人豔麗又清高,請你也舉例來說明。

五、分析文章的寫景手法

1、同學描繪是否逼真,為什麼?有一些逼真。

2、如何逼真,該注意什麼問題?必須注意要抓住事物的特徵來寫。

3、從哪些地方來抓住事物的特徵?

從顏色、形狀、質感等各方面來寫。

六、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的遷移

請學生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對“紫藤蘿的特點”進行分析,學生歸納。教師總結:觀察必須從顏色、形狀等來看。紫藤蘿花的特點是什麼(分析1~6段)?何處體現?

1、主要的特點是繁茂、活潑、熱鬧、沉靜(見課件演示)。

如繁茂,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活潑熱鬧:只是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擠著,好不活潑熱鬧!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沉靜:顏色上淺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澱下來了,沉澱在最嫩最小的花苞裡。

2、花的特徵與文章中心有何內容上的聯絡?花的沉靜滌盪了我心中的焦慮與悲痛,留給自己精神上的寧靜和生的喜悅,並引入“生死謎、手足情”的思考。

花的繁茂、花的活潑、熱鬧體現生命永恆、生命永無止境的中心,引出文章的主旨。

3、景物的描寫能否遊離於主題之外,該注意些什麼?景物的描寫不但要抓住特點,而且它還必須圍繞文章的中心來展開。

七、教師總結佈置作業

1、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2、景物描寫必須抓住特點。

3、把本課中的片段與《敬畏生命》片段比較作為作業。

【多媒體的演示】

1、多媒體應用分析及設計思路:

開啟磁碟,點選課件中的“紫1”進入課件。

點選“紫藤蘿瀑布配朗讀”。

點選課件中“背景介紹”,打出所要朗讀的內容,打出“表現手法”所提出的問題。

點選課件中“遊戲、寫作”展示畫圖。

點選課件中首頁“紫藤蘿瀑布”的標題,出現它的畫面。

點選課件中的“作業”比較。

點選課件中的“紫1”進入該課件,深件首先響起飽含淡淡哀愁的音樂及一些具有動態效果的文字,這是以多媒體豐富的聲樂畫面吸引同學的注意力,安定同學情緒,同時營造情感氛圍,以突出課文要求“領會作者情感”。這正符合兒童心理學家卡哈娜指出的:如果兒童在學習前情感已做好準備,能控制自己的衝動,則他的思維會得到良好的發展。同時展示紫藤畫面給學生以感性認識。

設計思路:這一部分主要的作用是營造氣氛,為下面的“分析文章的情感”作烘托鋪墊。讓學生首先進入狀態。

本文是抒情散文,結合單元提示及這課的教學要求:“領會文章的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採用音樂配置畫面為背景以及作者《哭小弟》中最後四段的配樂朗誦,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因為眾所周知“音樂的魅力遠遠地超過言語的表達。”目的是增加同學的感性認識,加強視聽感受,進入情感氛圍。

設計思路:音樂的旋律配合朗讀,有助於學生領會文章描寫的是什麼情感,以便下一環節的提問、分析。

⑴ 打出背景文字及畫面。插入“配樂朗讀”這個環節目的是加深同學對作者的經歷的瞭解。

⑵ 畫面音樂能強化他們對文章情感的理解。因為記憶及理解力只有在強化中才能加深。

⑶ 提問的方式是採用巴甫洛夫經典性學習條件作用學習說,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⑷ 用多媒體打出問題有利於節省時間。這些都體現“讓學生動起來”的教學思想,同時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設計思路:教育家賈得指出“遷移的核心依賴於法則和原理的應用”。這一環節的設定一方面加強記憶,另一方面自己總結的法則能為下一環節熟練運用作埋伏。

寓教於樂是這一環節的特點:

⑴ 用多媒體展示畫面利於學生仔細觀察事物。只有再現事物,才能更好喚起學生記憶,才能對事物進行細緻描繪。

⑵ 允許同學描寫其他事物,這樣一來就不會限制他們的思維。

⑶ 由於班級的同學比較熟悉,能使學生抓住二者的共同點,進行知識遷移。

⑷ 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其樂無窮,利於他們轉動思維。

設計思路:通過多媒體展示畫面、學生初步描繪為下面分析“描繪事物要抓住特徵”作基礎,從而使教學環節一環緊扣一環。

多媒體再現實物,使學生有感性認識,便於觀察。這與寫作要求“藝術高於生活又源於生活”的理論不謀而合,同時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

設計思路:為引導學生自行分析下一環節“紫藤蘿的特點”,完成知識遷移而設計。

再現畫面利於學生結合課文來分析,輕鬆解決這一重點難點。採用的教學法是巴甫洛夫經典性學習條件作用說。說與寫結合、知識與能力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通過作業強化教學重點。多媒體的運用增大課堂容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