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生說老師,讓我再想一想

來源:才華庫 1.21W

               中國教師報     2003-05-19     顧寅娟 

當學生說老師,讓我再想一想

 

    在教學“用釐米量物體”一課時,我在指導學生掌握了量物體的方法後,為孩子們提供了直尺、軟尺、摺尺、短尺,量的物體有硬的、有軟的(如紙條)、還有一些很長的。我這樣做,只是想為孩子們創設一個豐富的問題情境:用摺尺量時,可以自己確定一個零刻度,或者用後面的刻度減去前面的刻度,就可以求出物體的長度;短尺不夠量時,可以在量過的地方作個記號再量;軟的紙條可以把它對摺再量。

    孩子們在用自己的方法。量著每一個物體,有獨自操作的,有同桌協作的,有小組幾人合作的……

    欣賞著孩子們在探索的情境中學習的場景,我真的為孩子們的進步而高興。

    “這個怎麼量啊?”突然,一個聲音打破了教室的寧靜。一看是班上一個成績不算理想的孩子,只見他手拿一把摺尺,扯著一根絨線無從下手。

    見此情景,我發現自己出差錯了。本來這個操作材料是應該發給他的同桌的(發材料時我有意給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材料,其用意是讓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發展)。於是,我趕緊跑到這個學生身邊,想要告訴他應該怎麼量。他說:“老師,讓我再想想吧。”這一句話堵住了我的口。 是啊!誰說他就不能量出來?我為什麼就不能給孩子以更多的.期待呢?

    我點點頭,用我的目光告訴他:“老師相信你。”

    班上的學生都量完了,只有他還在擺弄,學生們有些等不及了,都急著想要告訴他。我說:“我們先交流一下,等等他,相信他一定會量出來的。”

    果然,過了一會兒,我聽到一個驚喜地聲音:“老師,我量出來了,是26釐米!”只見他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說道:“我把這根絨線對摺,然後在4釐米處開始量,量到17釐米處,我想如果它是一根的話就是17減4,應該是13釐米長,現在它有對摺的兩段,那就應該是26釐米。”學生們都訝異地看著他,同桌已經急不可待地幫他檢查起來,也喊著:“對,是26釐米,他量對了。”望著他充滿自信、洋溢著燦爛小臉兒,我也笑了。

    “在人的發展中,最核心的東西是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然後是能力,最後是知識。”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現象:一般學生通過思考已經得出結論了,可是後進生卻離結論還差一步,限於教學時間,教師便會以很多學生都懂了為理由而草草收場。可是長此以往,這些學生潛有的靈性就讓老師在無形中抹殺了,失敗的陰影會一直籠罩著他們,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他們彷彿是個旁觀者,任憑其他學生情緒激昂而自己卻無動於衷,這樣他們還能有自信嗎?還能談得上體驗思考的快樂、享受成功的幸福嗎?有時候想想,所謂的後進生真的是由我們教師造成的,只要願意給他們時間,只要給予他希望,他們完全可以與其他學生一樣的出色。

    新課程給課堂教學帶來的不僅是孩子們學習方式的轉變,我認為最值得稱道的是師生情感有了平等交流的平臺。作為老師,我們應多傾聽孩子們的聲音,特別是後進生,要讓他們也和其他孩子一起共享學習的快樂,能夠使他們在課堂上就有所體悟、有所得、有自己的一定想法和收穫,讓他們也在課堂上昂起頭來,而不是靠課外的輔導來提高他們的成績。要知道,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的那份快樂是老師永遠無法給予的。 

    讓每個孩子輕鬆、自信地展示一個個獨具特色的自我吧,也許這樣我們才能真實地感受到新課程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的最為真實的變化。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國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