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 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9.6K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俗世奇人》 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俗世奇人》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瞭解“俗世奇人”--“泥人張”、“楊巴”的高超技藝及過人智慧。

2、品味本文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3、 培養學生愛護我國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感。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預習】

1、查詢一些民間奇人的故事。

2、預習課文,畫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大家也許不會忘記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遠的故事吧。他能把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現了蘇軾泛舟遊赤壁的故事,奇絕!妙絕!請同學展示蒐集到的民間奇人的故事說一說。(師適時點評)今天,讓我們進入第20課的學習,來見識見識馮驥才先生筆下的俗世奇人。(板書課題)

(展示教學目標)

二、簡介作者

馮驥才,當代優秀作家、畫家、文化活動家。他以寫知識分子和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短篇小說《雕花菸斗》,中篇小說《啊!》《神鞭》分獲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獎。

他長於天津,近年來,他為儲存中華民族地域文化而奔走呼號,他對天津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過搶救性考察,他寫的《泥人張》也是其中的一種行動

生字搶答 詞語解釋搶答,小組競賽

三、解題

“俗世”是民間社會,多指下層百姓生活的民間。“奇人”是指那些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或工匠。

《俗世奇人》是馮驥才創作的小說集。《俗世奇人》共有18篇作品,以清末民初天津衛市井生活為背景,素材均收集於長期流傳津門的民間傳說,每篇記述一個奇人趣事,各自獨立。內容雖互不相關,但“讀起來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體性格’”。

四、自由朗讀課文,複述故事情節

1、本文讀來充滿風趣,有些單口相聲的味道。相信同學們都預習過了,文章主要寫了哪兩個人之間的故事?(泥人張和海張五之間的交鋒)

2、請以泥人張和海張五之間的交鋒為中心自由朗讀文章。簡要複述故事情節。

(海張五挑釁泥人張--泥人張捏泥像還擊--海張五出口譏諷--泥人張賤賣海張五)

五、把握人物形象

1、分析“泥人張”奇人之“奇”

把握了文章的情節結構後,對文章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那麼,你認為奇人“泥人張”“奇”在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什麼印象?

(技藝高超、有智慧、有個性)

(1)找出文中描寫泥人張技藝高超的句子讀一讀。分析這些句子在描寫方法上有什麼不同?

(正面描寫、側面烘托,兩者的有機結合,突出了泥人張技藝的高超,也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2)文中除了描寫泥人張的高超的技藝外,他的“奇特”還表現在什麼地方? (他的“奇特”還表現在他他與海張五的較量的智慧,沉穩,幹練,鎮定自若,面對無端侮辱,他後發制人,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予以還擊,一招致勝。泥人張個性內斂、不畏強權,敢於鬥爭,讓人們在佩服他手藝的同時,更佩服他的智慧。)2、文中對海張五的描寫也十分精彩,用了什麼描寫方法?(外貌、語言)從文中找出描寫海張五的句子,分析一下他的`形象?

(愛擺臭架子,且蠻橫無理,故意挑釁,粗俗,完全一個活脫脫的地痞形象。)六、品味文章語言

1、文中的語言給你留下什麼印象?

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天津風味),幽默傳神。

(架式挺牛、撂高的、怵、賽、砍過去等汲取了方言中的精華。)

2、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1)作者說泥人張的手藝“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這麼說是不是太誇張了?你怎樣理解這種誇張的作用?

(運用強烈的誇張的手法,突出泥人張的技藝超凡絕倫,遠遠超出同仁中人,就能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較好的表達效果。如果換成“泥人張技藝高超,眾人不能相比”就過於平淡,缺乏表現力。)

(2)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的找樂子,泥人張這邊肯定把這些話在他手裡這團泥土上全找回來了。你怎樣理解這句中“不停的找樂子”中的“找”?試著將它換成其他的動詞,看看錶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找”體現出海張五無端挑釁,無賴的醜態;換成其他的動詞“沒有這種表達效果。“找”字還與後面的句子中“全找回來了”的“找”字相得益彰,還體現泥人張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機智。)

(3)隨後手一停,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櫃檯結帳。

(“戳”字展現了泥人張內心的憤怒、鄙夷與不屑。)

好嘴楊巴

一、匯入新課--引出“好”:

(板書:好嘴)憑你的理解,什麼樣的“嘴”才稱得上是“好嘴”?最好能舉個例子。(教師鼓勵學生談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絕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馬逢迎的、妙語連珠的、一語中的的……)然而,在馮驥才的一則故事裡,主人公楊巴只說了一句話,又怎麼能稱得上是“好嘴”呢?(板書:楊巴)

三、重點研讀--探究“好”:

說楊巴是“好嘴”,其實作者就讓他說了一句話。研究這個“好”字,既可以從說話的難度看,從這句話本身看,也可以從說話的效果看,還可以從他人的角度看。請選擇一個角度,分組深入探究:楊巴的嘴到底“好”在何處?

全班討論:

1、從說話的難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亂飛”“潑了一地”,眾官員都“嚇懵了”,情勢緊急,千鈞一髮,這需要“敢說”。二是左右為難:說是芝麻,這等於“罵中堂大人”;不說是芝麻,“等於承認給中堂大人吃髒東西”,自己要吃大虧,甚至會掉腦袋。這需要“巧說”。三是時間緊迫:必須趕在中堂說話之前說,需要“快說”。

2、從這句話本身看。有兩個關鍵詞: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說“猜到”,這兒卻說“不知道”;二是“不愛吃”,前文明明說中堂大人“不知道”,這兒卻說“不愛吃”。這樣說,有兩大妙處:一是明確告訴李中堂這是“壓碎的芝麻粒”,不是髒東西;二是給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沒說是芝麻,也沒說不是芝麻,一個“不知道”“不愛吃”,使緊張的情勢頓時化解。

3、從說話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轉危為安,而且使李中堂對楊巴“心生歡喜”“賞銀百兩”,從而使楊巴“威名大振”。

4、從他人的角度看。故事開端,並不寫楊巴,而是從誇讚楊七的高超技藝開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轉,就讓人明白了寫楊七是為了襯托楊巴。楊巴說話之前,眾官員“嚇懵了”,“一個比一個糊塗”,而楊巴“立時猜到”,“一轉兩轉三轉,主意就來了”;楊巴說話之後,李中堂覺得他“機敏過人”,“心生歡喜”,在場所有人“摸不著頭腦”,而楊巴“心裡頭卻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師小結:這些小人物在封建時代的社會地位較為低下,在謀生過程中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輕視、排斥、剝削和擠壓。這種生存壓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楊巴的回答又是多麼無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錯,卻要搶著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無錯,卻要搶著求恕罪。這種機靈是生存空間遭到擠壓面對生存困境時的順時應變,是以犧牲自己的人格做代價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