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而活著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1.81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為什麼而活著教案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我為什麼而活著教學設計

我為什麼而活著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情感

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知識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瞭解文章的結構及揣摩文章的語言。

能力

提高學生閱讀散文的能力和勤于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總體把握作者的思想傾向,引導學生對“我為什麼而活著”進行探討。

難點

揣摩語言及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朗讀,以探究式教學為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我為什麼而活著?

在座的各位同學,大家不知想過這個問題沒有,你們為什麼而活著呢?

古往今來,人們何止千百次地這樣追問過自己。我們究竟為什麼而活著,這個問題太簡單又太複雜。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經成為人間的匆匆過客;有人搜古尋今,苦思冥想,終其一生也未能參透其中玄機。我們今天來聆聽羅素的聲音,看看他是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

二、作者簡介

師:誰來介紹一下羅素?

生:(讀有關資料)

師:我來補充點。伯特蘭羅素(1872-1970),出生於英國,他2歲喪母,4歲喪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撫養成人。他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他始終堅強地生活。他後來成為一位集眾家於一身的偉人。他被稱為“20世紀最知名、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還被無數人視為是“未來時代的先知”;他還是著名的數學家、邏輯學家,社會活動家,又被公認為“富有鼓動天才的辯論家”。在1950年他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被稱為“百科全書式文學家”。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愛因斯坦說過:“閱讀羅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那麼我們就來讀一讀這篇讓愛因斯坦都能愉快的作品吧!

提示:誦讀時要注意體味本文優美流暢的文筆、凝練生動的語言、獨特而又細膩的情感,應讀出他的從容、激昂和無奈,讀出他對愛情與知識的執著追求,讀出他對人類苦難者的漠大關心,讀出一個哲學家的大度來。

1.羅素為什麼而活著?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的關愛,就是羅素活著的全部內容。文章開篇提出總的觀點,然後具體說這三個方面,最後一段又是總結。所以,全文采用的結構是——

生:總——分——總。

師:文章層次分明,結構清晰嚴謹。那麼我們具體看看羅素的人生內容吧。

2.羅素為什麼渴望愛情?

生:有三個理由:愛情給作者帶來狂喜;給作者解除孤寂;令作者看到聖徒和詩人們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祕縮影。

3.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識?

羅素第一個方面的知識,是有關人的。第二個方面,說“星星為什麼閃閃發亮”,實際上就是說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現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術等。第三個方面,說“畢達哥拉斯是思想威力”則是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如三大宗教、馬列主義等。羅素是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社會活動家。他的一生,寫了70多部著作,還有若干篇文章,涉及哲學、數學、文學等多個領域,可謂著作等身,知識龐雜。特別是臨近80歲的高齡,即1950年才開始創作小說,居然在文學方面又取得了不匪的成績。真的令我們感嘆啊!

4.作者同情苦難的具體內涵是什麼?

愛情和知識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對於人類苦難的同情讓人把目光投向現實世界。於是,作者耳邊經常回響起痛苦的呼喚,眼前浮現的是飢餓中的孩子、被壓迫者和孤苦無依的老人。在這裡,體現了一個偉大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但作者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他對苦難的拯救往往失敗,這就使人更加痛苦。

他從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他始終關愛人類:反對戰爭,反抗獨裁專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輕時因反戰而鋃鐺入獄,在他老邁的晚年,仍致力於禁核運動,奔走呼號,創立和平基金會。就在他逝世的當天,還為以阿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而憂心忡忡。這一切緣於他對人類的同情和愛心。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羅素在他一生身體力行為了人類的和平作出了哪些貢獻。(資料)

5、作者的這三種激情有沒有內在的邏輯順序?

這三種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排列的。對愛情的追求是最人本能的追求,對知識的渴望則進了一層,而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則昇華到了博愛的境界。

顯然,他睿智,他博大精深;他渴望知識、追求真理;他充滿溫情、多姿多彩;他的胸懷充滿了正義與良知,為了拯救人類苦難者,即便是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顧……這就是羅素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獻給了整個人類。他多想再活一次,再為人類奉獻他的一切,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讓我們再一次滿懷著對他的崇敬之情,齊讀一下課文,並品析他精典的`語句。

五.精讀課文,品析語句

1、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實際上告訴我們,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這三種感情是作者在漫長一生中奮鬥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

這個句子運用比喻修辭手法形象地說明了這三種激情強烈地支配著我的一生,在我漫漫的人生路中,我都活在這三個理由之間,我得到了愛情,但我獲得的知識“並不多”,並且為了拯救人類自己也深受其害,所以這三個理由把我吹到了絕望的邊緣。

羅素生於1872年,死於1970年,期間別的不說,單說兩次世界大戰,就可以想見他的生涯是怎樣的動盪不定了。在這樣的生涯中,羅素有過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絕望,但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的同情,這三種感情是如此強烈,猶如颶風一樣,給他擺脫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讓他從絕望中奮起,從愛情中發現美好,從知識中獲取力量,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又使他意識到人生的責任,總之,這句話的含義是說,這三種強烈的感情,是鼓舞人生的強大動力。

2、其次是因為愛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顆震顫的心,在世界的邊緣,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測的深淵。

句中破折號表示解釋說明,後邊的語句解釋前邊的“孤寂”的感覺。其意是說,沒有愛情滋潤的感覺就像親身經歷過可怕孤寂而產生的戰慄的感覺,處於這種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時會感覺到除了自己,這世界好像再也沒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沉在沒有情感、沒有溫暖的無底深淵之中。這孤寂之苦,反襯愛情的給人的充實、喜悅。這個句子運用比喻修辭手法描繪出了沒有愛情的生活是孤寂的,在深不可測的,令人膽顫心驚的無底深淵中,我完全不能自拔,我幾乎會喪失活的希望,這樣就從反面襯托出愛情的美好。

3、在愛的結合中,我看到了古今聖徒以及詩人們所想像天堂景象的神祕縮影。

渴望愛情的原因有個三個方面:愛情給予人類的巨大安慰和力量,愛情能使人擺脫孤寂,告訴我們愛情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美好體驗。

4、愛情與知識,盡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總把帶我回塵世。

愛情和知識把羅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一方面是知識能引他進入好的理想境界,另一方面是他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貢獻給人類,可以幫助人類擺脫苦難。而對於人類苦難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現實世界,這體現了一個偉大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

這些句子,教師與同學共同探討如何理解。不求統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六.拓展延伸

顯然羅素並不是為一己的痛苦而痛苦,這種不為一己痛苦而痛苦流淚的人還讓我們想到了剛剛學過的哪篇課文中的哪些人?

《淚珠與珍珠》中流淚的觀音和滴血的耶穌。

觀音願承擔世上所有的痛苦和罪孽;耶穌為解救整個人類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他們都是流的大我的淚。觀音,耶穌和羅素的愛像山一樣高,像海一樣深,他們都有博大的情懷,崇高的人格。琪君說過:“不為一己而為大眾流的淚是淚的最高境界。”那麼今天我也要說:“不為一己而視天下蒼生的痛苦為痛苦的痛苦是痛苦的最高境界。”

那麼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的生存觀也有如此境界的有哪些呢?

(1)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俗語:“人生在世,吃穿二事。”

(3)名人:

◇觀音願承擔世上所有的痛苦和罪孽,耶穌為解救整個人類而被釘死在十字架。

◇毛澤東、周恩來、孫中山為實現民族解放、中華復興而活著;

人民總理——-周恩來

他離開我們也已經30年。作為在這個世界上走了一遭的偉人,他幾乎沒有留下什麼有形的東西,但是他的身影卻時時在我們身邊,至今,許多人仍是一提總理雙淚流,一談國事就念總理。20多年了人們悟出了一個理:

總理六有,六無。

一無是死不留灰二無是生而無後三無是官而不顯

四無是黨而不私五無是勞而無怨六無是死不留言

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特別是他的大愛、大德。

◇馬丁路德金、林肯為實現黑人的解放而活著;

◇馬克思為替工人階級謀福利,實現共產主義社會而活著;

◇艾伯特史懷哲:人不能只為他自己而活,我們必須認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貴的,而我們和所有的生命是結合在一起的。這種認知指引了我們心靈和宇宙的關係。

◇阿拉法特:“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裡,請不要讓橄欖枝從我手中落下。”

◇希特勒宣揚諾爾曼民族是最高貴的民族,以此發動戰爭,給其他民族、人民帶來痛苦的傷害;

◇和紳須溜拍馬,為謀取自身的更大私利而活著。

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卻遺臭萬年,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活著有N種可能

改變社會——追求目標(偉大的先驅、革命者)

適應社會——物質生活(凡人)

逃避社會——精神家園(陶淵明為代表的隱士)

教師小結

鴿子,為和平而生,湖水,為萬物而生;鮮花,為大地而生;樹林,為地球而生。生命對某些人來說是美麗的,這些人的一生都為某個目標而奮鬥。生命的枯榮全看你怎麼去栽培。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穫。那讓我們帶著一份對“為什麼而活”的思考結束我們今天的這節課!

七.佈置作業:

學習了這一課文我們瞭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實每個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區別的,即使人生的每一階段也有所不同。請試著設計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時期的追求是什麼?中年時期的追求是什麼?老年時候的追求有是什麼?”為題,寫一篇想像性隨筆。

板書設計:

帶來狂喜

(渴望)愛情擺脫孤獨

見到天堂的縮影

我崇

為了解人類的心靈高

什(追求)知識瞭解自然奧祕而

麼瞭解社會博

而大

活的

著(同情)苦難減輕痛苦情

拯救痛苦懷

我為什麼而活著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積累語言,感受哲理性的語言表達。

2、反覆朗讀課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理解羅素的生平及其積極、崇高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4、感受崇高而博大的胸懷,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在不懈的拼搏中度過自己的一生。

教學重點:理解羅素積極、崇高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難點:同情苦難的具體內涵。

課時安排:1課時

20xx—12—4星期一

一、引入

生命是寶貴的,人又是為什麼而活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二、作家作品

羅素(1872—1970)20世紀英國哲學家、數學家、作家。獲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代表作品有《幸福路》《西方哲學史》《數學原理》《物的分析》《婚姻與道德》等。

三、讀課文,初步把握文章內容。

1、課文朗讀錄音。

2、積累語言

(1)生字詞

(2)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

遏制:制止,控制。

颶風:發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強烈風暴。

瀕臨:緊接,靠近。

俯瞰:俯視。

深不可測:深得無法測量,比喻對事物的情況捉摸不透。

四、課文內容

1.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文章開篇提出總的觀點,然後具體論述這三個方面,最後一段總結全文,所以本文的結構是

2.羅素為什麼而活著?

(1)羅素為什麼渴望愛情?

首先是因為;其次是因為;最後是因為。

(2)羅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識?

羅素第一個方面的知識是;第二個方面的知識是方面的知識,現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術等;第三個方面的知識是指方面的知識,如三大宗教、馬列主義等。

(3)作者同情苦難的具體內涵是什麼?

他從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他始終關愛人類;反對戰爭,反抗獨裁專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輕時因反戰而鋃鐺入獄,年邁的晚年,仍致力於禁核運動,奔走呼號,創立和平基金會,就在逝世當天,還為以阿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而憂心忡忡,這一切緣於他對人類的同情和愛心。

五、課堂小結

鴿子,為和平為生;湖水,為萬物而生;鮮花,為大地而生;樹木,為地球而生。生命對某些人來說是美麗的,這些人的一生都為某個目標而奮鬥,生命的枯榮全看你怎麼去栽培,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穫。當然人生的追求是多種多樣的,羅素追求愛情,知識,同情心,我們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只要你的追求是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的,是有利於大多數人的就好!

六、佈置作業

1、練習冊。

2、背誦課文。

3、積累關於愛情,知識,同情心的名言或詩句。

關於愛情

裴多菲: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維斯冠:愛情是生命的火把。

關於知識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李大釗: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

關於同情

白朗寧:把愛拿走,世界將變成一座墳墓。

雪萊:道德中最大的祕密就是愛。

我為什麼而活著教學設計 篇3

【知識目標】: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結構。

【能力目標】:

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質和博大的胸襟。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

總體把握作者的思想傾向,引導學生對“我為什麼而活著”進行探討。

【教學難點】

本課必須突出學生的活動,通過活動,深入作者內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啟發誘導、探究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一、運用網路查閱有關作者伯特蘭羅素的資料,如作者簡介、作品風格、有關圖片及評價性的文章等。

二、疏通字詞,做到熟讀成誦。

三、讓學生思考:你有怎樣的人生設想?你的人生目標又是什麼?

【教學思路】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熟讀全文,並讓學生暢談讀完這篇思想隨筆的諸多感受,從整體上感知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文章主旨。通過課堂活動拓展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深入思考小說的主旨,理解其中所折射出的時代資訊,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匯入新課,引出課題

“我為什麼而活著?”古往今來,人類何止這樣千百次地追問過自己,我們究竟為什麼而活著,這個問題又簡單又複雜。托爾斯泰說:“為自己的幸福活著的人,低劣;為別人的幸福活著的人,渺小;為大多數人的幸福活著的人,高尚.” 但丁說:“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餘華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在座的各位同學,你們是否考慮過這個問題呢?

三問自己:

一問:人從何而來?

二問:人為何而生?

三問:人死後又會如何?

(學生討論思考,作答後老師亮出史鐵生的經典名句)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她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剩下的就是怎麼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就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身邊的魔鬼或戀人。

——史鐵生

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沒有唯一的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我們如何來度過?下面,我們一起來傾聽一位大師他自己關於生存意義的思考,看看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二、介紹作者,瞭解背景

1.作者簡介

伯特蘭.羅素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社會學家,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社會活動家,分析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羅素出生於英國威爾士的一個輝格黨貴族世家。祖父約翰羅素勳爵,在1840年曾兩次出任英國首相。羅素的母親也是出生貴族,她在羅素2歲時便去世了,2年後,羅素的父親也去世。雙親去世後,他在祖母和家庭教師撫養、教育下長大。祖母在道德方面要求極為嚴格,精神上無所畏懼,敢於蔑視習俗,曾以經文“勿隨從人作惡”題贈給羅素,這句話成為羅素一生的座右銘。1890年,羅素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數學,哲學和經濟學。於1893年獲得數學學位,而後在第四年轉學哲學,並獲得倫理科學學位。羅素曾四次結婚,三次離婚。在其漫長的一生中完成了70餘部著作,主要著作有《數學原理》、《哲學大綱》、《教育與美好生活》、《羅素自傳》三卷本。 1950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給他的評語是:“欲以褒揚他的哲學著作。從這些多彩多姿、包羅永珍的著作裡,我們知道他始終是一位人道主義與自由思想的戰士。” 被西方稱為“百科全書式的作家”。

2.寫作背景

《我為什麼而活著》是羅素晚年為其所撰自傳而作的一則序言,文章以飽含情愫的如椽巨筆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種強烈的感情,表達了他對摯愛與知識的執著追求,以及對人類和平與安寧的莫大關心,為我們彰顯了一個思想家的博大情懷和崇高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

(以上環節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預習結果,並討論交流,最後由教師出示幻燈片做小結歸納。)

三、初讀作品,暢談感受

1.學生活動:請談一談你讀完這篇思想隨筆後的感受。

(學生髮表自己的真實想法,暢所欲言)

2.展示資料,總結感受

“閱讀羅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愛因斯坦

總結:這篇思想隨筆似乎信手拈來,但卻耐人尋味。充滿激情,充滿感慨,充滿智慧,作者巧妙地將生活圖景和自然景色與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情文並茂,發人深省。又一次深刻地闡述了“我為何而生”這個古老的哲學命題。

四、再讀作品,理清思路

1.思考: 文章的結構是怎麼樣設定的?

點撥: 總—分—總。開頭總提,中間三段對第一段內容進行具體闡述,最後總結。

2.理清文章的情節:

第一自然段:開宗明義:坦言“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三種單純而強烈的感情。”

第二自然段:說明追求愛情的三點理由:帶來狂喜,擺脫孤寂,夢見天堂。

第三自然段:說明追求知識的理由。

第四自然段:闡述對人類苦難的同情。

第五自然段:總結並有所昇華:人是值得活的,願意再活一次。

五、學生活動,把握主旨

1.活動準備

把學生分為三個小組,每一小組分別對作者一生中的三種追求進行分析探討。

第一組:愛情之花

第二組:知識之花

第三組:悲憫之花

2.活動要求

老師出示活動任務後,每一組的組員積極參與討論,老師在學生活動中要及時給予適當的點評,及時鼓勵,對於出現的問題予以及時處理。結合文字,引導學生對“我為什麼而活著”進行探討,使學生對自身的學習、生活有所思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