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來源:才華庫 2.81W

課時安排:2課時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學習目標:       

掌握並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培養古文自讀能力。     

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體會並學習古人刻苦學習和虛心求師的精神。

學習重點與難點      

重點:①學習積累文言實詞與虛詞。 ②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難點: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學生勤奮學習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講一則古人懸樑刺股刻苦勤奮學習的故事匯入。其實古代還有許多這樣勤奮讀書的人和事,你還知道哪些呢?引導學生從記憶中搜索相關故事      (王羲之刻苦勤奮的故事;囊螢映雪;成門立雪;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這樣 一個勤奮好讀書的人,而且還是個善於勸學的人,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送東陽馬生序》 

文題背景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現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人。明初文學家。年宋濂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著有《宋學士文集》。 

關於“序”  古代“序”有兩種:一是介紹、評論文章的序;一是臨別贈言的贈序。本文屬於贈序。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送東陽馬生序》是作者給同鄉(東陽)一位姓馬的晚輩(馬生)的臨別贈言(序)。這是一篇贈序,有別於介紹評價的序。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教師範讀,學生正音 

易錯字  嗜(shì)學   硯(yàn) 逾(yú)約   叱(chì)咄(duō) 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  媵(yìng)人   燁(yè)然   持湯沃(wò)灌    以衾(qīn)擁覆     綺(qǐ)繡 俟(sì)  縕(yùn)袍敝衣 

多音字  容臭(xiù)  既加冠(guān)     僵勁(jìng) 2  四支僵勁    支---肢  “肢體”         皆被綺繡    被---披  “穿” 

學生自讀,梳理文意 

重點字詞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 不懈怠,不放鬆讀書。 走:跑。  逾越:超過預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  既加冠:已經到了成年。   患:擔心,憂慮。  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碩,大。   嘗:曾經。  趨:奔,快走。   叩:請教。  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    稍降辭色:言辭放委婉些,臉色放溫和些。  叱咄:訓斥,呵責。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燁然:光彩照人的樣子。    縕袍敝衣:破舊的衣服。

2.一詞多義  

以衾擁覆(用,介詞)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連詞)   俯身傾耳以請(而,連詞)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因為,介詞 / 拿,把,介詞)無從致書以觀 (來,連詞)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的,助詞)  走送之 (代詞,指借的書)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弗之怠:之:指抄書。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     

3.詞類活用  

筆.錄    用筆抄寫。(名詞做狀語) 腰. 白玉之環    腰:名詞用為動詞,腰掛。  

古今異義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熱水  今--菜湯     走送之    走:古-- 跑   今--行走     嘗趨百里    趨:古--奔,快走 今--趨勢卒獲有所聞    卒:古--最終 今--士兵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假:古--借   今--假期  5.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著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二、具體研習  

(一)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本文以作者自己學習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敘述在他青少年時代求學生涯中的艱苦和勤奮,表現了頑強的學習毅力和勤苦的學習精神。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字裡行間流露出對馬君則的殷切期望。  

(二)作者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都是怎樣解決的`?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 

明確:得書之難,求師之難,求學之苦。 

第一段總寫,突出勤奮。    無書:無從致書以觀----借書,抄書: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無師:無碩師名人與遊----求師: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為師嚴厲:未嘗稍有降辭色(遇其)叱咄----求學禮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禮愈至。    

第二段詳寫,突出艱苦。    求學中途艱難: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受人照顧: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學習生活艱苦: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縕袍敝衣處其間----樂以忘憂: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三)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麼? 

明確:從本段最後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絡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四)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序,是贈序,亦即贈言。與書序(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寫給馬君則的贈言,勉勵他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滿懷期望,態度懇切。  

三、深入思考  

(一)課文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手法?其作用是什麼?  

明確:如第一段中一開始就運用對比,“嗜學” 與“家貧”這對尖銳的矛盾,意在刻畫作者能克服困難勤勉好學。第二段寫求學的艱苦情況。寫家中窮苦、路途險惡等衣、食、住、行,這一切都表現一個“苦”字,目的是與同舍生形成對比,也表現自己外表雖苦,內心卻樂。對比中無不是從正面教育勉勵馬生。 

(二)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明確: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採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敘述、描寫的同時,還適當地穿插了議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歸結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補拙,後者表明樂以忘憂。  

四、延伸拓展:

宋濂成功的原因是什麼?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五、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給我們上了一堂很好的有關學習態度的課。其實古人論及學習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詳的警句,像“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稱頌的成語典故,諸如“頭懸樑,錐刺骨”,“囊螢映雪”等等。在今天,學習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學習的態度與方法是亙古不變的,這些足以供我們借鑑。希望同學們能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勤奮刻苦,在為求學之年,學有所成。 

李建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