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小班《小馬運糧》說課稿

來源:才華庫 2.47W

一、說教材

幼兒小班《小馬運糧》說課稿

1、教材的選擇:

《綱要》中指出:通過幼兒感興趣的方式,在走、跑、跳、投、鑽、爬、攀登的遊戲中,能平穩地控制自己的身體。每年我園都要進行體能測查活動,對幼兒的體能水平進行摸底。在上學期末的測查中,我班幼兒的單腳跳達標率僅為14%,在體能檢測各項中成績最低,是體能發展的弱項。因此,我設計了"我的小腳真能幹"的單腳持續向前跳躍系列活動,這次活動是其中的第三個活動。小班教育目標實現的適宜途徑為"遊戲化的一日生活"。遊戲中幼兒最容易成為主動的學習者,他們在遊戲中學習與進步。小班幼兒的肌肉力量和耐力較差,因此,我設計的這個活動就充分考慮到了小班幼兒的生理特點及心理特點,注重在遊戲情景中激發幼兒的運動興趣,使幼兒在積極愉快的遊戲情境和角色體驗中大膽嘗試單腳連續向前跳的動作,同時還將語言、科學及社會等領域內容有機滲透與融和,從而挖掘出每個環節所隱含的教育價值。

2、目標的確定:

教育目標的確定要結合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來制定。

幼兒的現狀分析:

小班幼兒的骨骼較軟、肌肉比較容易疲勞。因此,單腳跳對小班幼兒來說是一個難點。他們常常連單腳站立都堅持不了幾秒,身體就開始向兩側傾斜或搖擺。因此,在第一次的活動中,我把重點放在了學習單腳站立上。由於這個動作需要幼兒多次的重複性練習,因此幼兒很容易厭倦。所以,我採用了多種方式,如:單腳站立,讓幼兒想象是什麼小動物,孩子們有的說是小兔子、有的說是小馬......於是,我就請他們來模仿這種小動物,學新本領,幼兒在遊戲中逐步掌握了單腳站立的方法。除此之外,我還和幼兒一起學劃小船--單腳站在摺好的報紙上,而報紙的寬度則為正好能讓幼兒一隻腳站在上面,以次遊戲來激勵幼兒單腳站立的時間,學習平穩控制自己的身體;第二次遊戲"給小熊送禮物",以遊戲的形式練習5米之內的隨意單腳向前跳躍。鼓勵幼兒用單腳向前跳躍的動作完成全程,從而進一步學習平穩控制自己的身體,體驗運動的快樂。

基於以上活動中對幼兒的觀察,我班幼兒已經都能做到平穩地單腳站立以及原地單腳跳躍。由此,我確定了此次體育活動的目標:

1、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單腳連續向前跳躍,能平穩地控制自己的身體。

2、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感受運動遊戲的愉快。

3、活動準備:

在教育活動中要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根據幼兒的現有水平及能力的差異,我在場地內先後各設定了自制小路四條,第一次為長度4米、6米的小路各兩條;第二次則長度分別為6米、12米的小路各一條,8米的小路兩條。路型有直線、斜線及弧形,不同路型的設計,幼兒在觀察的基礎上,也自然滲透了科學領域的內容:認識各種線,間接感知同等距離下直線、斜線以及弧線的不同長度,這主要是考慮到根據幼兒不同的發展水平,設定從易到難,滿足不同層次水平幼兒的需要。滿足幼兒根據自己能力、意願,自主進行選擇的需要,從而在活動中獲得滿足與成功,從而感受運動遊戲的愉快。而我們的達標測查工具是長度為20米的同心圓,因此,弧形小路的設計,也正是出於讓幼兒對這個工具的逐步熟悉的考慮,隨後逐步增加長度,直至20米。其中瓶子小路是幾種材料中唯一的立體遊戲材料。為了讓幼兒對新的遊戲材料不感到生疏,並吸引幼兒大膽嘗試,我在此次活動前,就利使用者外活動時間組織幼兒進行了幾次"玩水瓶"活動:由幼兒收集水瓶、親自往瓶子中灌水、然後自由選擇顏色,往瓶子中放彩紙,觀察瓶子中水的變化;親自嘗試擺瓶子小路,其中不乏有各種路型--直線、曲線、弧形等等,而且,他們也在樂此不疲的"擺放"中悄然進行著科學領域中的排序練習:將瓶子按顏色排序、按高矮排序、按粗細排序......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及探索慾望。最主要的是活動材料幼兒親自來擺放,激發了幼兒遊戲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參加體育活動收放材料的習慣,讓幼兒熟悉、瞭解了新的遊戲材料。有效避免了:突然投放新材料幼兒會無所適從或不知所措的情況發生,從而增強了活動的效果與質量。

二、說教學程式

依據組織體育活動的基本結構及方法,我設計的體育活動步驟為:

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

(一)開始部分:(3-5分鐘)

1、準備活動:聽《小司機》的音樂做全身的熱身活動。

小班幼兒的有意注意時間短,教師在組織活動時要設計有趣的情節,鼓勵幼兒,讓幼兒在有限的時間裡充分"活動"起來。因此,結合小班幼兒好模仿,思維具體形象的特點,選擇播放了有歌詞的並與遊戲內容非常貼近的歌曲《小司機》,從而在準備活動中,教師與幼兒就及時成為了貫穿整個活動的遊戲角色:小馬媽媽和小馬。並且利用遊戲角色完成了熱身,活動了全身各部位。同時,教師用自身形象的語言及動作帶動幼兒,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願望。

2、重點動作練習

這個環節的安排主要是重點練習幼兒單腳連續跳躍的動作。而採用邊說兒歌邊練習的方法,避免單純練習的枯燥,同時也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在玩"說"的遊戲時就完成了動作的鞏固練習,並且也使幼兒的情緒逐漸激昂,增強了進行遊戲的願望。

(二)基本部分:(10-12分鐘)

動作要領:單腿站立,一條腿抬起。屈伸主力腿然後向前跳,兩肩隨之上下襬動。

由於前期的兩次活動,幼兒已經基本能夠做到單腳抬起並離地跳起,但是單腳連續向前跳躍一定距離則有很大困難,能夠單腳連續跳躍12米的幼兒佔14%,能夠連續跳躍8米的幼兒佔42%,能夠連續跳躍6米的幼兒佔32%,能夠連續跳躍4--5米的幼兒佔12%。因此我確定了本次活動的難點為:單腳連續向前跳躍。

遊戲:

1、方法:

(1)教師語言引出遊戲後,帶領幼兒觀察遊戲場地的材料佈置:4米長的彩色皮筋直線小路和6米長的自制紙棒直線小路各兩條。這樣設定小路的目的是根據幼兒現有水平,先投放相對容易完成的遊戲材料,首先可以幫助幼兒鞏固已有經驗,同時幼兒在完成的.同時,更加增強了自信心,也為教師激發幼兒繼續遊戲的興趣做好鋪墊。首先,教師進行示範後,請兩名幼兒先進行體驗。這兩名幼兒為健壯兒,此舉是為了增加他們的運動量,同時也激發了他們運動的積極性,並強化了他們的成功體驗。

(2)充分利用多種運動遊戲材料開展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感受運動遊戲的愉快。在活動中,幼兒可以自由選擇去"運糧"的小路,而過小路的要求是學小馬單腳跳躍經過。不同形狀、長短的小路,也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了幼兒根據自己願望去跳過小路的積極性。同時也關注幼兒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個體差異,愛護、理解、照顧每一位幼兒。考慮到小班幼兒的生長髮育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對於單腳連續跳躍過小路實在有困難的幼兒(),教師可給予適當幫助:如語言鼓勵或動作支援--扶一小段路程,或者就依自己的興趣,這些幼兒隨意雙腳跳過、跑過、走過均可。目的是不使幼兒對活動產生畏懼心理,能高興進行遊戲,使他們逐步建立參與活動的信心,同時也能達到提高幼兒腿部肌肉力量的目的。幼兒跳過小路後,最後手拿一(小)包糧食沿旁邊跑回,繼續遊戲。場地上投放的"糧食"為幼兒人數的2--3倍,這樣放置沙包數量的設計,主要是基於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幼兒的運動量的考慮:使之既達到小班運動量的要求,又不至於使幼兒過於疲勞。聽到"雷雨"聲後,回到"家裡"。雷雨聲的設計也是出於兩個目的,其一是整個小馬運糧的遊戲情境的一部分,使遊戲內容更加豐富,而且,貼近幼兒生活,幼兒較容易進入遊戲;其二是為了靈活控制幼兒的運動量,在幼兒運完糧食時,教師放錄音機,使幼兒聽到"雷雨聲"提示,及時暫時調整與休息。

幼兒休息時,請幼兒協助調整、擺放並觀察遊戲材料--在原來小路長度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將小路的長度分別調整成:6米長的自制布帶直線小路一條;8米和10米長的自制紙棒斜線小路各一條,12米長的弧形瓶子小路一條。分層次的擺放,也為幼兒的活動提供了漸進性的有效支援。同時讓幼兒參與調整擺放材料,他們不但可以及時休息,還激發了他們繼續進行遊戲的積極性。而終點沙包也調整為重量是前面遊戲時使用的沙包的一倍,數量也調整為幼兒人數的1.5倍。這樣調整是因為小路的長度增加了,因此,對應也要適度調整減少沙包的數量,從而保證了適宜的運動量。然後開始第二遍遊戲,此次的遊戲要求則改為幼兒到達終點後要運一大包糧食"抱"回來。這主要是為了增加遊戲難度,由原來的自由持物跑回調整為負重跑回。單腳連續跳躍主要鍛鍊了下肢動作,而負重的目的是為了鍛鍊幼兒上肢的臂力,達到在一次活動中引導幼兒上下肢體都參與活動的目的。並使遊戲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當然,幼兒也可視自己的能力及意願靈活確定抱回糧食的數量,這樣,幼兒在去運回"糧食"的過程中不但增強了自信,還很自然地滲透了科學領域的點數內容......

(三)結束部分:(3-5分鐘)

組織幼兒玩遊戲"劃小船"

兒歌:劃呀劃,劃小船。起風了,大浪過來了!小船升高了。風小了,小船慢慢降低了。劃呀劃,劃呀劃,小船停了,到岸了。

幼兒經過兩輪遊戲後,運動已經相當充分了。此時全身緊張的肌肉也需要及時放鬆。而此環節結合兒歌開展小運動量的放鬆遊戲,使幼兒緊張的身心得到了有效緩解。

三、說教法

師生共同遊戲是小班遊戲活動的主要方式與方法。因此,在本活動中,教師不僅僅要用生動的語言、神祕而誇張的動作來感染幼兒,還要運用多種形式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於是,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

《綱要》中指出:通過幼兒感興趣的方式,開展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感受運動遊戲的愉悅。幼兒常把假想的事情當作真實的事情,是他們想象誇張性的表現。他們很容易沉迷於想象的情境,把自己真的當成了遊戲中的角色。很多幼兒都聽過"小馬過河"的故事,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創設了小馬運糧的遊戲情境,正好與幼兒的已有經驗相吻合,並以小馬角色貫穿活動始終,正好適應了小班幼兒思維"擬人化"的特點;同時,在幼兒兩次遊戲中間的休息環節,我採用了"用事先錄製好的雷雨交加的聲音"來提示幼兒,自然逼真,而且貼近幼兒的生活和已有知識經驗,是幼兒遊戲與生活的自然結合,支援了幼兒的學習,他們在遊戲角色的體驗中學習與進步。

2、遊戲法

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更是小班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因此,在體育活動中,利用遊戲來貫串整個活動,幼兒很容易就進入到遊戲中去,不知不覺便練習了難點動作,完成了活動的預設目標。

四、說學法

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關注幼兒個體獨特性和學習方式的差異性,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活動。從而多途徑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以及良好情緒、情感的培養。本活動中,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體育遊戲法

小班幼兒的教育目標應該主要依靠遊戲化的一日生活來實現。在遊戲中,他們可以更好地發展動作,認知事物,保持愉快情緒和進行模仿學習。因此,整個體育活動的設計,我均以遊戲"小馬運糧"貫穿始終,使幼兒在遊戲中愉快地進行了單腳連續跳的嘗試。

2、師幼合作法

師生共同遊戲,是小班遊戲活動的主要特徵。所以,在此次活動中採用的是由教師發起遊戲,幼兒在主動參與中發展。"小馬"在與"小馬媽媽"的生動、有趣的互動中,獲得了興趣性、自主性及勝任感、幽默感等遊戲體驗。

3、模仿學習法

愛模仿是小班幼兒突出的年齡特徵。他們喜歡模仿老師、家長和小夥伴。他們同時也在模仿中學習、成長。在活動的開始部分,我設計了分別由老師和小朋友來示範單腳連續跳的動作,激發了幼兒的模仿學習動機,充分利用了幼兒身邊可利用的模仿資源,使幼兒通過模仿,積極學習並實踐,最終成為自己的成功體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