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良好語感的培養

來源:才華庫 3.29W

 論良好語感的培養

一、 語感含義及意義

1,什麼是語感

語感,就是言語交流中指人(主體)對語言文字表達的直覺判斷或敏銳感知,對詞語句子的迅速領悟能力。也可以說,語感是人(主體)對語言文字或語文現象(客體)從語表到語裡、從形式到內容,包括語音、語義、語法、語用等在內的一種“正確豐富的瞭解力”(葉聖陶語)。語感這種對語言文字“正確豐富的瞭解力”,包括形式上的文感、象感,內容上的意感和情感。

2,語感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季羨林先生對漢語言文字特點分析中指出:中國的漢語是沒有形態變化的語言,現代漢語的綜合性依然存在,因而模糊性依然存在,多義性依然存在。學習漢語,還得重視語感。可見,培養良好語感的重要性。

語感修養較好的人,能夠在一瞬間就辨別出詞義的細微差別和感情色彩,可以從語句或語段的開頭立即預測到整個語句或語段的審美(中心主旨)趨向。培養良好的語感,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提高成績,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時,培養良好的語感也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二、培養良好的語感是探究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

要探究科學的知識教授法,就首先要明晰知識的性質。知識的性質按不同的標準來劃分,可分為客觀性與建構性、普遍性與境域性、個體性與社會性、明確性與默會性、簡單性與複雜性。其中,默會性知識(即緘默知識)就是一種以實踐為基礎體驗獲取的知識。具體說來就是指空間感、數感、方位感、語感之類的知識。根據漢語“偏重心理、略於形式”的特點,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自然特別重視言語主體的心理因素,語感這一緘默知識則是重中之重。

默會性知識具有非邏輯性、非批判性、非傳遞性,是學生智慧發展的核心和基礎,是習得的。依據上述劃分的性質,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其實是一種內隱學習,需要的是直覺、頓悟、想像、審美,這樣的緘默知識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給學生留下意會的空間。因此語感的習得過程應該是“實踐-意會-鑑賞-表達”這樣的過程。

三,怎樣培養良好的語感

以上關於語感這一默會性知識的解讀換用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來解讀,培養語感就是必須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體現人文性,必須遵循語文實踐性的特點。培養良好的語感可從識字教學開始,其中最重要的途徑是在閱讀中培養良好的語感。《語文課程標準》亦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所以我們應當以閱讀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閱讀中培養良好的.語感。

閱讀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語感形成的過程:感知(看文字,讀語音)、理解(理語義,解語義)、想象(合語境、生語象)、體味(擬親歷,品語味)。閱讀,一般按聲音的有無,可分為朗讀和默讀;按閱讀方式,可分為精讀、略讀、瀏覽、通讀和掃讀;按閱讀速度,可分為速讀和慢讀;按閱讀目的劃分,有感知性閱讀、直覺性閱讀、理解性閱讀、探究性閱讀、評價性閱讀、積累性閱讀、感受性閱讀

1, 在朗讀中培養語感

在朗讀過程中,學生需要口、耳、眼等多種感官參與,通過將文字轉化成聲音的方式,直接感受語言。在全文誦讀中,獲得對課本的整體感知,進而在分段落或單句朗讀中,感受文章的語氣、節奏,體會作者蘊含在其中的思想和感情。文章用詞造句的精妙之處也在學生反覆朗讀的過程中得到意會,從而獲得語感這一默會知識的習得。那些感情色彩強烈的文字,通過朗讀,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有助於語感的培養。

因此,早自習的晨讀、課堂上的朗讀等都是形成良好語感非常好的機會。多給學生展示鍛鍊的機會,比如可在學習課文齊讀之後再進行分合讀、分角色朗讀、輪讀等,也可在課前、課間開展一些朗誦小活動。

除此外,教師在範讀中的榜樣作用也很重要。一名教師若擁有出色的朗誦能力,在組織課堂教學中,其激情澎湃或聲情並茂優美的誦讀必然會大大增強文章對學生的感染力,從而激起學生的朗讀慾望。最終,在學生自己的誦讀中,更真切地體會文章的節奏、韻味、情感等。

2, 在比較中培養語感

在閱讀中,可通過形象、思想、情感的比較,寫作思路、文章結構的比較,句式、句型、修辭變換的比較,句子成分的增刪比較,詞義比較等更好地感知,增強語感。

比如國小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小壁虎借尾巴》中,截選三句進行縮減比較來說:a“小魚姐姐,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小魚,你的尾巴借給我。”b“黃牛伯伯,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黃牛,你的尾巴借給我。” c“燕子阿姨,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燕子,你的尾巴借給我。”從中對比出小壁虎待人禮貌,語言表達的得體性。學生更能體會到在日常交際中,要禮貌待人,對長輩要有尊稱,用“您”字表達自己的尊敬,求助別人時要學會用商量的語氣,如“好嗎?”“行嗎?”;再如a“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撥水呢!”--“不行,我要用尾巴撥水。”b“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趕蠅子呢!”--“不行,我要用尾巴趕蠅子。”c“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不行,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從中對比出改動後的句子顯得很生硬,很不近人情,而原句才能比較貼切地表達出無奈、為難的感情。

3,增強課外閱讀

良好語感的培養要靠長期的積累,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古語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強調的就是培養語感要從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去獲取感悟。

學生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通過整體感知、感悟、積累和薰陶,才能培養良好的語感。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也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於課外看書”所以,學生不能侷限於語文課本的學習,要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多接觸豐富的語言材料,在語言實踐中去解讀、感受。《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優秀詩文的背誦篇數和課外閱讀量的明確規定也著意於此。

4,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感這種默會知識是學生與文字對話之後的共鳴。每位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存在,每個人的成長環境、文化背景、生活經驗等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對於同樣的文字每位學生的解讀會不一樣。也就是說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已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也是語文課程人文性質的體現。

總的來說,依據自身性質,語感這一緘默知識的培養需要在大量語文材料的接觸中去體會、應用。不僅應該是是課內教學過程中的加強和鍛鍊,課外閱讀和生活實際中的人際交往、口語表達等也是培養良好語感的重要途徑。

 

王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