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自考試題答案

來源:才華庫 1.43W

一、填空

傳播學自考試題答案

1、 示現的 再現的 機器

2、 表述和理解 傳達 思考

3、 “多媒體”

4、 下行傳播 上行傳播 橫向傳播。

5、 商品屬性 文化屬性

6、 廣泛的大眾 少數權力精英 心理實驗法 抽樣調查法 阿爾及爾宣言 經驗學派 批判學派

二、名詞解釋

1、 擬態環境答案要點:

所謂“擬態環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資訊環境,它並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徵性事件或資訊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後向人們提示的環境。

但是,這種加工、選擇和結構化活動是在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媒介內部) 進行的,所以人們一般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把“擬態環境”作為客觀環境本身來對待。

大眾傳播形成的資訊環境(擬態環境)不僅制約人的認知和行為,而且通過制約人的認識和行為來對客觀的現實產生影響。

2、集合行為答案要點:

其指的是在某種刺激條件下發生的非常態社會集合現象。比如火災、地震後的群眾騷亂,出於某種原因的自發集合、遊行、種族衝突,物價上漲的.流言引起的搶購風潮等。

集合行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騷動的形態出現,往往會造成對正常社會秩序的干擾和破壞。

集合行為是一種自發的反常現象,有其特殊的傳播機制。

3、知曉權答案要點:

廣義上來說,指的是社會成員獲得有關自身所處的環境及其變化的資訊、保障社會生活所需的各種有用資訊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也是人的生存權的基本內容之一。

從狹義上來說,知曉權指的是公民對國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權力機構的活動所擁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權利,這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政治權利,也意味著公共權力機構對公民負有資訊公開的責任和義務。

4、傳播效果答案要點:

其一,它指的是帶有說服動機的傳播行為在受傳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態度和行為的變化。這裡的傳播效果,通常意味著傳播活動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傳播者的意圖或目的;

其二,它指的是傳播活動尤其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的活動對受傳者和社會所產生的一切影響和結果的總體,不管這些影響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顯在地還是潛在的。其又表現為三個層面:環境認知效果、價值形成與維護效果和社會行為示範效果。

三、簡答

1、 答案要點:

所謂傳播,即社會資訊的傳遞或社會資訊系統的執行。人類社會傳播有以下特點: a. 社會傳播是一種資訊共享活動;

b. 社會傳播是在一定社會關係中進行的,又是一定社會關係的體現;

c. 它是一種雙向的社會互動行為;

d. 傳受雙方必須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

e. 傳播是一種行為,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系統。

2、 答案要點:

一集大成者:施拉姆,傳播學科的奠基者;

二大學派:批判學派和經驗學派

三大來源:傳播學來源於資訊科學、“三論”和新聞學

四大先驅:拉斯韋爾、盧因、拉扎斯菲爾德、霍夫蘭

五大研究領域: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效果分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