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風琴聲閱讀答案

來源:才華庫 1.06W

1950年冬,我隨父母從四川遷來北京,母親把我送進了公立的隆福寺國小,報到那天剛進校門,就聽見音樂教室裡傳出風琴的聲音,母親頷首微笑,她認為這才是正經的國小校。

遠去的風琴聲閱讀答案

這裡所說的風琴,不是手風琴、口琴,也不是管風琴,而是指那種立式的踩踏板用手指按琴鍵發出音響的管簧樂器。那時候學生稱教課的老師為先生。有天放學我就隨口說起:“‘小嘴先生’教我們唱《二月裡來》啦!”我覺得那首歌很好聽。媽媽卻批評我:“不許給先生取外號!”我就辯解:“又不是我給取的!同學們背地裡都這麼叫她,她嘴巴就是特別小嘛!”媽媽說:“我記得她姓因,你就該當面背地都叫她因先生!”我就笑了:“咦吔!媽媽,你也咬不準人家那個姓啊!她姓英,不姓因!”我們四川人,分不清韻母in和inɡ,也分不清聲母l和n。

“小嘴先生”是一個美麗的女子,她的嘴,是名副其實的櫻桃小口,有趣的是她偏會唱歌,唱的時候小嘴張得圓圓的,聲音非常嘹亮。她總是按著風琴教我們唱歌,不時扭過頭來望望我們,她那張小嘴真的很厲害,發出的聲音往往會壓倒全班同學的合唱。她有時候會讓某個學生站起來獨唱,讓你唱幾個音節,通過糾正你的唱法,來教你唱好歌。有次她點我名,讓我唱《快樂的節日》。那首歌第一句是“小鳥在前面帶路,風啊吹著我們”。我站起來,閉緊嘴,就是不唱。“小嘴先生”就問:“你為什麼不唱啊?”我說:“要唱我就唱《我們的田野》。”“小嘴先生”更驚訝:“那又為什麼呢?”有個同學就故意學舌:“小了在前面帶路!”他就知道我發不好“鳥”的音。“小嘴先生”明白了,微笑地看著我,對我說:“不要慌。不要怕。要敢張口,要敢咬字,跟著我說:因為、英雄、印刷、影子……這次,再跟我說,小鳥、瞭解、列寧、樹林……”

1984年,那時我已經成為一個作家,應邀到聯邦德國訪問,我帶去了謝飛導演的電影《我們的田野》,而那首歌曲《我們的田野》的旋律貫穿電影始終。在放映過程中,我忽然憶起了“小嘴先生”,耳邊響起她循循善誘的聲音——“跟著我說:因為、英雄、印刷、影子……再跟我說:小鳥、瞭解、列寧、樹林……”在異國他鄉,那幻聽勾起我濃釅的鄉愁

1985年我回四川,在一個竹牆草頂的山村國小留宿了一夜,同住的一位山村教師輾轉反側、失眠許久。原來,第二天有一架風琴運到學校來,他既興奮又惶恐,因為他一直是吹口琴教學生唱歌,不會按風琴。他曾來回走一百多裡去縣城買了一本風琴演奏的書,書雖然幾乎被他翻爛,但畢竟要在實物上實踐才能演奏成功!第二天早晨,我隨學校師生與圍觀的村民,在那老師風琴奏起的國歌聲中,看學生將一面國旗升起在毛竹製成的旗竿上,那演奏還不怎麼達標,但其聲響卻十分莊嚴。下午我離開的時候,教室裡傳來風琴伴奏的《大海啊,故鄉》,節奏不那麼準確,每一句師生耐心地唱過重來,當我走出很遠,還能聽見他們那質樸的歌聲。

1987年,楊陽把我的一個短篇小說《非重點》改編拍攝成電視劇,在那劇裡有一段,是老師踏著風琴引領孩子們唱歌,她說正是在那個節點上,當年的電影局的審片者眼睛潮溼,她是刻意用風琴伴奏的稚氣童聲來烘托師德之美。但是楊陽告訴我,現在如果劇裡要出現那樣的'風琴,得讓劇務去找專門的道具公司租借了。

是呀,現在學校的音樂教室裡,鋼琴已經取代風琴多年了。歲月會流逝,生命會衰老,立式風琴會式微,遠去的風琴聲難以複製,但那。

(選自《文匯報》)

15.通讀全文,簡要概括本文的記敘順序與敘事線索。(4分)

16.結合有關內容,歸納一下“小嘴先生”這一人物形象的特徵。(4分)

17.簡要分析文章標題不能改成“小嘴先生”的理由。(3分)

18.細讀全文,請在文章結尾部分的空白處填上合適的內容(寫在下面橫線上)。(3分)

19.選出對文章兩處劃線句的朗讀要求的把握最恰當的一項:(2分)

A.吐字用力而且很慢。

B.吐字清晰且比較快。

C.激情飛揚且有節奏。

D.風趣幽默而且較慢。

答案:

15.記敘順序:時間順敘。敘事線索:風琴(聲)。(共4分。各2分)

16.從文中對她外貌的描寫可見她是一位美麗、溫柔的老師;從同學們背地裡都親切的稱她為小嘴先生可見她平易近人,受學生歡迎;從她為我糾正發音可見她工作認真,和藹可親,關心每一個學生;從多年後,我耳邊依舊想起她循循善誘的聲音可見她對學生影響深遠。(共4分。各2分,意對即可)

17.文章是以“風琴聲”為線索來寫人記事以及抒發感慨的,“小嘴先生”雖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不能代表全部。所以,如果以“小嘴先生”為題則顯得過於片面了,也不能很好地表達作者對過往時光的追憶與留念。(共3分。意對即可)

18.參考示例:以真善美薰陶人心靈的師德,卻是永恆的光亮。(共3分。意對即可)

19.A。(共2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