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隨感

來源:才華庫 1.35W

我出生在1981年,父親是縣上一所中學的老師,母親是一家國營企業的營業員。那是一個物質生活資料十分匱乏的年代,那時的單位是沒有福利房和職工宿舍的,學校考慮到父親的困難,分配了四百多平米的空地給父親,蓋了兩間土房,算是有了自己的房子。值得高興的是還有菜園子,種上蔬菜,家裡幾乎不用買菜了。現在說起這些,還有點田園式的清新感覺,可是在當時,條件還是非常艱苦的,因為處於縣上的一個邊緣化的偏僻位置,每到下雨時腳連同鞋子陷進泥裡拔不出來。一旦遇到下雨天,家裡的房子都會漏雨,滴答滴答的和著屋外的雨聲。都說屋漏偏逢連綿雨,我當時還不知道這句話,現在想來那時的生活真是清苦。這樣的生活持續了近10年的時間,後來母親單位分了福利房,生活條件也漸漸好了起來。

讀弟子規隨感

2000年正值企業改革的關鍵時期,母親所在的單位破產清算,企業倒閉了。下崗後母親和一家農戶在農村合作經營農民合作社,從建廠房開始,經過8年的經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獲得了農戶的信任。同時,2001年6年我從郵電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在一家大型國有通訊企業做出納員的工作,由於機緣巧合,後來到市人社局工作。

近日局內號召年輕幹部學習《弟子規》,作為機關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意義深遠。它作為我

們做人做事的規矩,令人讀後深感慚愧,其中一句:“己有能,勿自私”,意思是我們自己有能力,不該自私自利,要多幫助別人。有中國首善之稱的'陳游標,就是一個知恩圖報、有血性、愛國愛民的草根英雄,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弟子規中的這句話。陳游標的義舉可以說得上是“達則兼濟天下”了。對於當下的年輕人來講,最多也是獨善其身,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我們每天都會面對人民群眾,是需要有民生情懷的,哪怕是隻有為他人奉上一杯清茶的能力,那也是對人民的關懷與付出。

我時常想起童年時代,那時社會普遍的貧窮,可是大部分人都有豐富的人情,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關懷,人情義理也不曾被貧苦生活所昧卻,直到現在我還記得那時家裡的飲用水是到鄰居家的水井取來用,正是人情義理最好的象徵。人的貧窮不是來自生活的困頓,人的富有也不是來自財富的累積,而是來自在富裕生活中不失去人的溫情。我一直認為不管時代如何改變,總會有一些卓越的人,就好像山林無論如何變化,總會有一些清悅的鳥聲一樣。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有為的青年,都想為社會,為他人“奉茶”,只可惜到後來大半的人都消磨了意志,同樣地,人人都會在時間裡變化,最常見的變化是從躊躇滿志的心靈,變成平凡庸俗而無可奈何,從對人情時序的敏感,成為對一切事物無感。因為缺少一種無言無私的胸懷,便不能實現“奉茶”的理想,我想這是寂寞而悲哀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