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案合集八篇

來源:才華庫 2.26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再別康橋教案合集八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教具使用:相關錄影。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於富商之家。他是中國現代“才華橫溢的一路詩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這個經常“想飛”的詩人坐飛機在山東濟南附近觸山焚化。

《再別康橋》出於他自編的最後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於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遊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m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於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後,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遊該國後,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三、整體思路

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併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盪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澱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著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於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願。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願離別。

最後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於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欣賞點提示

①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③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五、練詞以造緣像而披詩

――釋《再別康橋》之“招搖”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於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鍊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誇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誇耀的是一種安閒,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湧,水質清澈,那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實,《再別康橋》全詩都籠罩籠罩著詩人寧靜、安閒、自在之情、之態,因為旅居康橋的七八年間。康橋,它最吸引詩人,帶給詩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於此。

“賴你和悅寧靜的環境和聖潔歡樂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

初到康橋,它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閒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後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六、作業: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一、設計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文學鑑賞能力的要求,針對新詩特點,以學生原有的詩歌積累為基礎,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鑑賞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感知並鑑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體會“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難點:以意向為突破口,鑑賞本詩的意境美。

三、學情分析

學生處於高中階段,閱讀並背誦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學習過一定的詩歌知識,對韻律、對仗等常識有所瞭解,同時,學生具有閱讀、鑑賞優美詩歌的主觀願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徐志摩的人生經歷,熟悉新詩的基本特點,掌握“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詩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鑑賞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民族的優秀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五、教法設計

誦讀法、討論法、研究性學習方案等

六、媒體選擇

CAI課件

七、教學流程

一) 匯入:詩歌朗誦會

課前佈置學生利用網路尋找有關離別的詩歌,在新課前配合古人吟詩畫面和FLASH音樂當堂朗誦,教師點評。

總結:同學們找到了許多離別詩,真可謂“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就讓我們帶著離愁別緒走進現代離別詩的經典名篇《再別康橋》。

二) 新課

1、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受本詩的節奏和情感。

2、學生活動:思考初讀之後對本詩的特點、主旨、手法的感受和認識,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3、大螢幕:播放作者簡介、寫作緣起,促進學生理解。

4、學生聽示範朗讀:FLASH課件

學生聽的過程中注意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

5、學生分節試讀,讀後自評,然後學生講評。

6、教師點撥,講解每節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初步滲透“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及本詩的情感基調。

7、設疑:讀過本詩的人,都用一句話來形容讀詩的感受,那就是“怎一個美字了得”,那麼請大家思考,本詩美在何處?

8、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先小組內討論,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向全班提出。

9、釋疑:引出“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音樂美:雙行押韻,逐節換韻,疊詞的運用。

建築美:全詩七節,每節4行,平行兩級臺階。

繪畫美:意象絢麗,動詞的使用。

10、熟讀成誦:全班配樂朗誦《再別康橋》

三)總結

輕輕的,徐志摩走了,正如它輕輕的來,他雖然不曾帶走一片雲彩,卻把永恆的思念留給了中國詩壇,也讓我們在七十三年後的今天真正體驗了詩歌的美,好,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八、教學反思

這節詩歌品讀課充分體現了創新教學思想和新教材以朗誦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

“詩歌朗誦會”複習了知識,創設了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讀、初感”,保護了學生的自我認識,利於深層教學。

“寫作緣起”放在初讀、初感後,在學生個性認識的基礎上,使學生豁然開朗。

“示範朗讀”的FLASH畫面精美,音樂輕盈,給學生以美的感受。

“學生讀後自評”,直接指向停頓、重音等難點,使誦讀教學落到了實處。

“鑑賞評價”中學生先思考,後討論使討論極具實際效果,激發出思維的火花。

“熟讀成誦”對整節課的學習是一種檢驗,這是比較成功的新教材典型課例。

“課件製作”畫面優雅輕盈,音樂舒緩寧靜,給學生美的感受。

整節課,誦讀教學抓得比較實,真正體現了誦讀教學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不過,後期在點撥的過程中,講解稍多,學生思考的時間稍少,如能把這種講解變成學生探討的話,相信效果會更好。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

2、學會抓住詩歌意象體會詩人情感

3、體會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體會詩人淡淡憂愁的離別情緒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詩歌中的融合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徐志摩曾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為何對徐志摩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名作《再別康橋》,去探尋其中的奧妙吧!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康橋的圖片。

三、簡單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茅盾說他既是中國的布林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找學生個別朗讀,指出存在的問題。學生齊讀,進一步熟悉文字。

五、整體感知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提示學生:自古寫離別的詩歌數不勝數,請大家舉幾個例子。說明它們與本詩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同?

明確:王 勃:“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 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啟發學生: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與徐志摩的這首詩對比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寫的是與人的離別,而本詩寫的是與物(康橋)的離別,離別的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暄叮嚀的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詩人藉助物象寄託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我們稱之為意象。詩人徐志摩是如何選擇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呢?這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2、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探討: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找出詩中的意象有哪些?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色?它們是如何表達詩人情感的?

明確:雲彩

金柳

青荇

天上虹

笙簫

夏蟲

3、小結:

本詩的美,美在寧靜,美在空靈。詩人告別康橋時,沒有喧囂的車馬,沒有悽切的寒蟬,也沒有叮囑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雲彩、金柳與青荇,靜靜的、悄悄的,詳和、柔美、飄逸,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籠罩著全詩的那份離愁也是淡淡的,在給人感染的同時,能帶你到夢裡去。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

明確:《再別康橋》在形式《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 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