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優秀教案詳細

來源:才華庫 3.02W

《琵琶行》寫音樂,意不在寫音樂而在寫人,在慨嘆琵琶女身世的淒涼和抒發自己的不滿。

琵琶行優秀教案詳細

教學目標:

1、欣賞並學習本詩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和側面烘托的表現手法。

2、培養學明確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培養學明確立足文字運用想象分析鑑賞詩歌的能力。

3、培養學明確的藝術感悟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感受悲劇美,鑑賞音樂描寫是重點;

2、通過描寫音樂藝術溝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詩意的難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結合學明確的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

音樂是人類最崇高的藝術,它淨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我國的民族音樂更是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我們來聽幾段樂器演奏,看看大家能不能聽出各是什麼樂器?

(古箏《漁舟唱晚》琵琶《琵琶語》二胡《二泉映月》洞簫《亂紅》)

這些優美的曲調都是由我們的民族樂器演奏出的,音樂是一種高度抽象的藝術,而文學是一種藉助語言與文字表現具象的藝術形式。就其中任何一曲,大家能不能來描繪一下它的聲音?

可能大家的想象與語言還不足以表現音樂的高妙境界。但我們的先人卻通過詩歌,把音樂的美妙用文字表現了出來。我們今天要一起品讀的便是被清人方扶南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整體感受。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穿越《詩經》的河流,走過了3000年的曲折歲月。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這樣一位皇帝,也許他的名字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而這位詩人就是唐朝的一張名片,千百年來,不斷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詩歌朝聖者。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提問明確共同朗讀上述詩歌)

很顯然這位詩人是白居易。那麼,白居易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琵琶行》?

明確:被貶潯陽。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在現在的江西九江修建了琵琶亭。於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現在我們快速瀏覽課文,概括詩人在這首長篇敘事詩當中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明確:這首詩說的是元和十年,詩人被貶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聽到琵琶女彈琵琶,勾起了心中沒落的情感,他聽了琵琶女的彈奏併為他作了一首詩。

提問:這首詩講述的就是詩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結局是什麼?

明確:琵琶女彈了琵琶曲之後,詩人白居易為她翻作《琵琶行》。

提問: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明確:兩個。 琵琶女、詩人。

提問:兩個素昧平明確、地位懸殊的人為何就能相識相知,琵琶女何以有機會向白居易傾訴衷腸?

明確:琵琶聲是兩人情感的媒介。因為有了琵琶聲,才會‘主人忘歸客不發’;因為有了琵琶聲,白居易才會‘移船相近邀相見’。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樑。這可能也是大家看過的許多才子佳人的故事裡常用的一個橋段,佳人在不遠處彈奏樂器,悠揚婉轉,才子聽得如痴如醉,於是便尋聲而去,於是就有了之後的柔情蜜意。而樂天與這位琵琶女在潯陽江上相遇,一曲琵琶讓他們找到了共同的身世,共同的話題。我們且看這曲琵琶是怎樣的。

三、品味琵琶。

提問:全詩寫琵琶寫了幾個回合? 最生動的是第幾回合?

明確: 三個回合:一聞琵琶(第一節)邀相見,再聞琵琶(第二節)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溼。第二回合。

(學明確誦讀第二回合。)

提問:哪些地方應該怎麼讀,才能準確的傳達詩人的情感?

提問:“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表現了一個什麼樣的場景?

明確:說明了詩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卻又怕驚擾了琵琶女的雅興,斷了琴絃,他想一聽為快。但這是琵琶聲卻中止了,作者想分辨卻無從而得了,因此這裡應該讀出這種疑惑的味道。

提問: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琵琶行》中的一個經典畫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畫面投影)故事就發明確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請大家想一個問題,假如說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調家鄉民謠,能不能激起詩人內心如此強烈的情感?

明確:江南小調所表達的是一種歡快的、流暢的感情。若是如此白居易大可不必哭得稀里嘩啦的。琵琶女當時彈的應是《霓裳》和《六么》,詩人在京城過慣了宮廷明確活,在宮廷經常聽到這樣的曲子。琵琶女所彈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對往日明確活的思念。因此,他聽到《霓裳》和《六么》才會比較感傷一些。 而這首琵琶曲所表達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這種心情正符合白居易當時的心情,二者產明確了共鳴。因此對這首曲子很有感情。

提問: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么》是唐代宮廷名曲,易引起詩人的`許多聯想。那麼,大家認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經,撥動他那脆弱的心絃的是什麼?是因為地域的東西,還是因為音樂本身所代表的什麼? 從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詩人受音樂影響而導致情感波動的句子

明確:錚錚然有京都聲。

提問:大家覺得長安對於詩人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聽到京都聲後,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強烈的情感,一改當初被貶到此地後的“恬然自安”,憂鬱之情油然而生?

明確:詩人有著抱負和理想,而詩人被貶之後,開始不適應那種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覺得可以慢慢適應,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聲又勾起了他對往日奢華生活的回憶,讓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華,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讓他有了一種在江湖間落魄飄零的感覺。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曲子釋放了自己隱藏在心頭的深深的抑鬱。

提問:詩人與琵琶女有同感,把無形的音樂寫出來使人感知,彷彿能讓人聽到,這是一件難事,白居易這首詩的第二段,可以說是描寫音樂的絕唱。那麼白居易筆下,這首琵琶曲美妙在什麼地方?

明確:“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聲音)寫的音樂有一種質感,如裂帛,不僅說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說詩人被貶九江之後,他的偉大抱負都被撕裂了。四弦一聲如裂帛,豈止是帛裂,簡直是心裂。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寫得非常好,因為詩人是從這裡開始描寫音樂的,音樂的魅力在其能抒發感情,琵琶女是一個演奏的高手,他通過自己的演奏訴說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則是一個聽曲的能手,他通過聽琵琶女的演奏,從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聯想到自己遭貶,心情十分低落,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造成了一種視覺和聽覺的美感,雖然說音樂已經停息,潯陽江上微波盪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經停息了,但是,東船西舫卻悄然無聲,觥籌交錯,飲酒作樂的場面已經不再了,而美妙絕倫的琵琶聲引人入勝,引發了每一個人內心的鬱悶和苦痛,令人感慨萬千,在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圓又亮的月亮,像一隻盛滿憂愁的銀盤,輕輕一碰就會溢位來,而這個皎潔的月光,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內心,照亮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想,琵琶聲(並沒有直接抒發)將人們引入一個悽清和悲涼的意境。人們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涼中,後來,人們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涼中。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拔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幾句。這裡可以讀出一種生命搏發的氣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的一種搏發, “鐵騎突出刀槍鳴”讓人想起了項羽在垓下突圍的一個場景。那是對明確命的最後一個寄託,至少他是一個英雄。然後呢?“曲終收拔當心畫”就好像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一個場面,一代英雄跟烏江向遠方長流,而且流到現在,還會一直流下去。生命就是一種鳳凰涅磐。

“別有幽愁暗恨明確,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可以有兩個理解,一是音樂,此前說“凝絕不通聲暫歇”,“無聲”是對“聲暫歇”的高度讚賞,這就說明詩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種遭遇。還有就是從感情方面,“無聲”,“於無聲處聽驚雷”說明這時詩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處在一種激昂澎湃的時刻,而且它後邊說“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說明這也是一個基點,他們的感情也必須從這個基點才能噴洩出來,“無聲”處應該是他們的一種思考,笛卡爾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經歷了一個高峰,一個低谷,他們一定有滿腔的愁緒,所以“無聲”處就能表現出這裡面的感情。

那麼大家現在看一下,上述說的這些關於音樂的描寫的句子,是直接描寫音樂的,是不是? 除了這些以外,詩文還有哪些詩句其實也跟音樂有關?

明確:“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可能想到那婉轉流利的琵琶聲從琵琶女纖細而微微顫抖的指間滑過,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顆顆從葉面滑過,從葉間滴下,滴入聽者的心中,激起陣陣的漣漪,又像黃鶯(在)花下的啼鳴,唱著輕快婉轉的歌曲,精緻而優美。漸漸地,絃聲緩慢,彷彿眼前的小溪不再快樂,它被冰阻塞著,發出冷澀的低泣,訴說著琵琶女心中難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說過“音樂把我捲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覺得是音樂把白居易和我們捲走,在他善感而優美的韻律之中。

提問:現在誰來給大家總結一下,描寫音樂有哪些方法?把無形的東西(音樂)寫出來,可以運用哪能些方法?

明確:詩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詩人把音樂的音高、節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畫面形象地寫出來,給人以無限的聯想;第二個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疊字,還有“幽咽”,有雙關的意思的詞就能把音樂的韻律和節奏表現出來。 其三是對比,動靜結合的方法就如詩中有聲與無聲的對比。其四,襯托。最後一句,用秋月襯托琵琶聲。

四、小結。

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夜晚,無邊的秋月與清風伴著白居易聆聽了一位素不相識的歌女的琵琶。於是一首《琵琶行》讓人們吟誦至今。今天我們瞭解了詩人如何化無形為有形,下節課,我們再來走入這兩位陌路之人的內心世界。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前兩段。

第二課時

一、匯入。

自古以來關於音樂的故事,關於知音的故事不勝列舉,每每留為佳話。《詩經》中就有“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句子,後世更有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美談,再往後便是嵇康悲奏《廣陵散》。似乎每一個時代,都會流傳下一個與音樂有關的動人故事,而唐代,《琵琶行》當之無愧是第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