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知識點梳理

來源:才華庫 2.31W

下面yjbys對《勸學》知識點進行了梳理,歡迎大家閱讀!
 

《勸學》知識點梳理

【判斷句】

1、雖又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例裝句】

1、狀語後置: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2、狀語後置: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3、定語後置句: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被動句】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通假字】

【輮以為輪】

“輮”通“煣”。

【雖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

【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

【多音字】

興:xìng(高興)

省:xǐng(反省)

暴:gǎo(槁暴)

中:zhōng(中間)

xīng(興起)

shěng(省會)

bào(暴力)

zhòng(中計)

參:cān(參考)

cēn(參差)

shēn(人蔘)

【難句解析】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⑴這是轉折複句的緊縮形式,“而”是轉折連詞。第一分句的“青”應當是主語,“取之於藍”是偏正片語作謂語(“取之”是正,“於藍”是偏)。“之”代替“青”使“青”復現,從而產生強調的作用:兩個“於”用法不同:前一個要譯成“從”;後一個要譯成“比”,“於”在形容詞後面總是介引比較的物件。第一個“青”跟第二個“青”不同:前者是名詞,後者是形容詞。翻譯時兩個介詞結構要移到中心語前面作狀語。

⑵前一個“青”,靛青,青藍色的染料。現在也叫“靛藍”。“藍”,不是指顏色,《說文》:“藍,染青草也。一種可以提煉靛青染料的植物。又,白居易《憶江南》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藍”也是“染青草”。

譯文:“靛青從蓼藍裡取來,卻是比蓼藍更青。”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⑴轉折複句。

⑵“能”這裡既不是名詞,也不是動詞,而是形容詞。上文“非利足也”,“利”也是形容詞。《出師表》:“先帝稱之曰能。”“能”也是形容詞。“水”,動詞,“能”的處所補語,上文“利足”也是“利於足”的省略形式。又,《韓非子·孤墳》:“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能法”也是“能於法”,在法制方面能幹。“絕”,橫渡,《三峽》有“沿溯阻絕”。

譯文:“藉助船和槳的,並不是在游泳方面能幹,卻能橫渡江河。”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本句的“利”和“強”詞義顯豁不晦。原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都是主謂片語,加上“之”字使“利”、“強”重讀也因而被強調。為什麼要強調“利”和“強”這又是由特定的語言環境決定的,下文有“上食埃土,下飲黃泉”,都是“利”和“強”在一般條件下應當產生的作用。如果不是這樣,就寫成“利爪牙”、“強筋骨”,當然用不著有“之”字,也就不能寫成“利之爪牙,強之筋骨”了。總之,句式不同,所產生的修辭功能不同。

譯文:“蚯蚓沒有爪牙的銳利,筋骨的強勁。”或者:“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這樣,強調的重點轉移到“爪牙”和“筋骨”上了。

【結構分析】

本文節選自《荀子·勸學》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著重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應持的態度和方法:

第一段,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用一連串的比喻進行論證,最後說明人要廣博地學習並不斷反省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為無過。

第二段,論述學習的作用。作者先從正面闡述學習的顯著效果,接著闡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為憑藉外界條件,最後推論人需要通過學習來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說明學習應持的態度。全段分三層:

第一層

著重說明知識需要積累;第二層

著重說明學習貴在持之以恆;第三層

著重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

這三層意思層層深入,內在聯絡十分緊密。

所選的這三段融為一體,成為一篇完整的短文,能體現原著精神。

【結構示意圖】

【語法修辭】

本文在寫作上還有大量運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的特點。文章開篇就是一組排比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如此的排比句式在文中很多,既富於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韻味,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奏感流動其中。同樣,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本文也很有特色。如在說明學習要善於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後以“騏驥”和“駑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捨”對於學習的`重大意義。在闡述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時,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後者雖有“六跪而二螯”,卻“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道理就在於前者“用心一也”,後者“用心躁也”。鮮明的對比,增強了說服的力量。

【寫作特點】

1、條理清楚

層次分明:

文章一開頭就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圍繞中心分段論證。每一段闡明一個問題,論證集中,脈絡清晰。例如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後,連用比喻說理,從不同方面論證,最後結句照應首句,收束上文。第二段承上文,先提出“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肯定學習的重要作用,然後連用比喻,說明“假物”的重要,最後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一句作結,條理十分清楚。第三段論述學習應取的態度,先講積累,次講有恆,後講專一,層次非常分明。

2、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覆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3、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