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其三賞析

來源:才華庫 2.17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歸園田居其三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歸園田居其三賞析

歸園田居其三賞析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譯文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裡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剷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

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溼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溼並不可惜.只希望不違揹我歸耕田園的心意。

註釋

①南山:指廬山。

②稀: 稀少。

③興: 起床。

④荒穢:形容詞作名詞,荒蕪,指豆苗裡的雜草。穢:骯髒。這裡指田中雜草

⑤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⑥狹: 狹窄。

⑦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

⑧夕露:傍晚的露水。

⑨沾:(露水)打溼。

⑩足: 值得。

但使願無違: 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但:只。願: 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意願。違: 違背。

賞析

詩篇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後的生活和感受,抒發了作者辭官歸隱後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從而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出勞動者的喜悅。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表現了作者不願同流合汙,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作者陶淵明其實寫的歸園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有的論者很樂於稱道淵明胸中的“無一點黏著”,其實,“黏著”還是有的。即以淵明辭官之際寫下的《歸去來兮辭》而論,不也還有“奚惆悵而獨悲”之句嗎 就是說,他心中總還難免有一絲惆悵之感的。真正純淨的靈魂不會是與生俱來的(儘管詩人一再宣稱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而是在不斷地濾除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正如一個人不願觸及心中的隱痛那樣,詩人在《歸園田居》中也很不願意提及剛剛從其中拔脫的汙穢官場。“誤落塵網中”,就很有點引咎自責的遺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從29歲“投耒去學仕”,到41歲“我豈能為五十鬥米向鄉里小兒折腰”而辭去彭澤縣令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畢竟如願以償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釋然了。

創作背景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愉悅的心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