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市網際網路資訊差距形成與治理研究論文

來源:才華庫 1.83W

[摘要]:研究社會不同群體間網際網路資訊差距的三個細分層次及其內在關聯;分析我國網際網路的發展模式及資訊傳播特徵,闡述城市群體間網際網路資訊差距現狀,從個體與社會兩個層面分析差距的成因;在國家層面上,確定相關的治理政策視角,設定治理網際網路資訊差距的兩個階段性戰略目標,具體提出各階段的不同措施。

我國城市網際網路資訊差距形成與治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城市 網際網路 資訊差距 治理

1 引言

國內研究主要分析我國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資訊差距及其社會影響。而新近的調查發現,我國網際網路的普及率差距超過資訊差距的總水平…,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體間存在顯著的網際網路資訊差距,而且還呈現出加劇的傾向。需要從城市資訊貧弱群體的資訊需求與認知能力出發,結合我國的網際網路發展模式與特徵,探討治理差距的對策職稱論文

本文首先區分網際網路資訊差距的不同層次。在此基礎上,具體闡述我國城市群體間網際網路資訊差距狀況與成因,以促進就業與社會和諧發展為目標,明確治理差距的政策思路,基於我國城鄉二元分割的具體情境,提出分階段的治理措施。

2 網際網路資訊差距的三個層次

雖然已有文獻尚未明確劃分其過程的層次性,但可以從中發現,群體間網際網路資訊差距涉及接入、使用、獲益能力差距三個層次。

2.1 第一層次——接入差距

以歐盟的網際網路調查和美國商務部的系列調查為代表,許多研究根據創新傳播理論分析了網際網路接入的發展過程。研究發現一國的不同社會群體開始接入網際網路的時刻、飽和率水平都有顯著差異,可以用圖1所示的分層模型來表述:

群體A屬於資訊富有者,是一國最先接入網際網路的群體,該群體中的個體接入比例最高;群體C是資訊貧弱群體,開始接入網際網路的起始時刻最晚、群體中僅有較低比例接入網際網路之後就不再有新增的採用者。

2.2 第二層次——使用能力差距

不同群體的網際網路使用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使用能力包括基礎性技能、結構性技能兩個層面。基礎性技能即對網上文獻的閱讀理解能力,包括英文水平,主要是通過基礎教育取得的;結構性技能是使用網際網路收集資訊、加工資料等方面的能力,包括使用超文字以及各類軟體等工具的能力,建立在基礎性技能之上,主要通過資訊科技培訓與學習取得。參與網路遊戲、瀏覽網頁與設計圖文、開展網上交易之間的技能差別是顯著的。基礎性技能具有相對穩定性,而資訊科技的發展推動著結構性技能持續變化。

2.3 第三層次——獲益能力差距

網際網路使用能力在經濟資本、社會資本的輔助下,形成獲益能力,即運用網際網路支援工作、改善個人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是在資訊社會中生存的一種戰略效能力。綜合已有研究,本文認為網際網路使用能力、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和獲益能力之間的關係如圖2所示,獲益能力差距最難以縮減。由於掌握的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差異,即便在使用能力等同的條件下,圖1中的群體C從網際網路使用中獲得的收益也低於群體A和B:

3 我國城市網際網路領域的資訊差距現狀

3.1 我國網際網路發展模式與資訊傳播特徵

與已開發國家不同,我國的網際網路發展建立在政府推進和外來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政府一資訊服務組織一使用者”自上而下的資訊服務體系。自2005年後,我國網際網路快速普及,正處在快速擴張初期,開始向農村滲透。2009年普及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12月已有網民3.84億,成為人口最多的網民國家。區別於已開發國家的一個關鍵性變化,是產生了多樣化的網際網路應用方式創新。除電腦之外,手機、遊戲機、電視機等,都已具備網路接人能力,手機和電腦共為網際網路資訊服務的重要基礎設施,網際網路隨身化、便攜化趨勢日益明顯。持續更新的網際網路媒介,推動了我國資訊傳播向分眾化、個人化方向發展。

3.2 我國城市網際網路資訊差距

我國城市資訊貧弱群體主要包括城市戶籍的無業與失業人員、在業低收入人員等以及農民工兩類。

3.2.1 城市網際網路接入差距

根據網際網路資訊中心(CNNIC)關於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2008~2010三年中,我國總體網際網路接入率在持續增加,網民城鄉結構對比基本沒有變化;而城市資訊貧弱群體的接入率遠低於平均普及率,其中農民工的接入率明顯低於城市戶籍資訊貧弱群體的接入水平,幾乎沒有提高,如表1所示:

3.2.2 城市網際網路使用差距在以上海、廣州和北京為代表的大城市及其周邊城市中,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體之間存在明顯的網際網路使用差距。以網際網路發展全國領先的北京市為例,包括流動人口、郊區農民在內的各群體的資訊化水平可分為高階、中端、低端三個層次,所佔人口比例分別是9%、37.6%、53.4%。各群體之間在收入水平、電腦擁有率、網際網路接入、上網時間長度、網路應用方式等方面差距較大。高階群體網路接人率近100%,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廣泛使用電腦和網路,平均每週上網時間超過30小時,網路應用水平高;中端群體電腦擁有率超過五成,網路接入率近50%,平均每週上網時間13小時;低端群體電腦擁有率低,幾乎不能上網、沒有郵箱。占人口半數以上的低端群體包括城郊農民、下崗與無業人員、殘疾人、家庭婦女以及農民工,傳統媒體仍是他們獲取資訊的主要渠道。

雖然缺乏國家層面的量化資料,北京市的網際網路應用結構作為一個參考,部分反映了城市資訊貧弱群體的數量以及該群體與其他群體間的網際網路使用差距。

3.2.3 城市網際網路獲益差距城市資訊貧弱群體的網路應用產生的價值很有限。在我國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制度環境缺乏穩定性、組織機構快速變遷、個體流動性大幅提升,城市資訊貧弱群體的資訊服務需求主要涉及就業、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生活服務等方面,而利用網際網路提供上述服務,在我國仍處於初始階段。第24次CNNIC網際網路調查指出,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等群體因迴避社會現實而上網的傾向,超出主動的網際網路應用,而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者、企業管理人員等則與之相反;農民工與辦公室職員在網上教育、網路銀行、電子商務等應用的普及率上有巨大差距。第25次CNNIC網際網路調查發現,與我國整體網民相比,手機網民中農民工和城市無業、失業人員所佔比例更高;而手機上網中使用率最高的應用是聊天,達到71.5%,資訊貧弱群體從網際網路應用中獲得的利益十分有限。

4 我國城市網際網路差距成因與治理

4.1 群體間網際網路資訊差距的成因

在個體層面,低教育程度、職業狀況、收入水平以及對網際網路的有限認知是我國城市網際網路接人與使用差距的四個主要成因,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對產生網際網路獲益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CNNIC歷次調查發現,個人不上網的兩個主要原因依次為:缺乏上網所需的技能、不具備上網條件。國家統計局釋出的《2009年農民工監察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外出農民工中國中文化程度比重佔6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佔23.5%,以從事低收入的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為主。月平均收入為1417元,幾乎沒有在崗位上獲得資訊科技培訓,制約著該群體對網際網路的使用。我國市場化定價的網際網路接入費用每戶平均77元/月,網咖上網費用平均44.8元/月(第22次CNNIC網際網路調查),網路接入價格佔收入水平較高。城市戶籍的資訊貧弱群體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略高於農民工,但是也難以支付市場化的資訊科技培訓和網路接入費用。資訊貧弱者獲取資訊的途徑以先賦性社會關係為主,鏈合關係短缺,導致其社會支援系統薄弱,難以通過使用網路獲得利益。

在社會層面,農村網際網路資訊基礎設施薄弱、城市公共資訊設施的難以獲得性,是造成農民工、城郊農民這兩個細分群體低接入率的兩大外部主因。資訊資源供給存在制度性缺失,是城市資訊貧弱群體獲益少的主要原因。資訊貧弱群體對資訊服務的型別和定價決策以及資訊內容和傳播形式沒有實質性影響,公共資訊服務體系對符合資訊貧弱群體需求的資訊資源整合不足,未能支援這一群體的就業、學習、生活事務。

4.2 治理網際網路資訊差距的政策視角

城市資訊化的本質是建立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的資訊共享和良性互動,改善城市交通、教育、安全與公共衛生、社群服務等,促進城市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公眾的深度參與。我國城市資訊貧弱群體數量龐大,與其他群體間存在較大的網際網路資訊差距,城市資訊化程序缺少堅實的社會基礎。在缺乏外部干預的情況下,現存差距將會加速擴大,網際網路差距會與既有的多種社會分化相互滲透,導致資訊貧弱群體難以參與資訊科技手段支援的社會活動,加劇這一群體在社會、經濟等多個方面的劣勢。

已有研究發現,僅採用技術性思路,例如改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降低網際網路接入費用、提供網路技能培訓等技術性措施,不足以縮小群體間的網際網路資訊差距。自2000年以後,相關政策設計開始轉向社會性視角,在採用技術性政策措施的同時,從資訊貧弱群體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發展障礙出發,通過社會政策,向這一群體賦權,使之形成自我發展能力。治理我國城市網際網路資訊差距涉及教育、就業政策與資訊化政策等多個領域,需要提高資訊貧弱群體的資訊使用能力和職業技能,增加其社會資本,完善公共服務,使這一群體獲得更多利益。一個有效的途徑是通過公私部門、非政府組織等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合作,共同治理網際網路資訊差距。

5 治理我國城市網際網路資訊差距的思路

需要根據《2006~2020年國家資訊化發展戰略》,建立一個社會矯正機制,縮小我國城市群體間的.網際網路資訊差距,改善資訊貧弱群體的就業與生活狀況,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5.1 治理我國城市網際網路資訊差距的戰略目標

與已開發國家不同,我國資訊化發展的社會基礎還較為薄弱。本文認為,我國治理城市網際網路資訊差距的目標應具有階段性,以提高接入率為基礎,設定近期和長期目標,見表2。

5.2 治理城市網際網路資訊差距的對策

5.2.1 近期的治理措施

·改善網際網路資訊服務的可獲得性。應加強城市公共網路埠建設,將學校、圖書館、社群學習中心等接入網際網路,使資訊貧弱群體能夠接觸網路。建議以民政部門的社群資訊化建設、各地區的社群學習中心為依託,通過社群、居委會統一管理,藉助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向各類資訊貧弱者提供廉租或捐獻電腦、免費或低收費網路服務;各地區應探索將城市公共網路資源向農民工開放的模式,改善他們對網路的獲得。應融合網路與傳統媒體,整合從中央到地方的已有資訊資源和服務,向資訊貧弱群體提供多樣化的資訊渠道。

·提高網際網路使用技能與收益。目前面向資訊貧弱群體的資訊化培訓存在多方投入、多頭管理、缺乏整體規劃等問題,應鼓勵資訊科技培訓機構、用工企業和非政府組織,以及開展就業支援計劃(例如國務院扶貧辦的“雨露計劃”)的政府部門進行合作,結合就業需求(無論是正式或者非正式就業)設計教學內容,使資訊貧弱群體通過培訓提高資訊使用能力,增強這一群體在就業市場上的靈活性。

5.2.2 長期的治理措施

·強化資訊化的社會基礎。應推進競爭政策和普遍服務政策,加強資訊基礎設施建設,降低網際網路接入費用;根據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把握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趨勢,為本土產業技術創新形成包容性空間,繼續推進資訊無障礙標準,增強縮減資訊差距的技術基礎;借鑑國外經驗,重視全民資訊科技教育,避免資訊差距的代際傳遞。

·提高資訊服務質量。採取措施促使各類資訊服務主體承擔社會責任,要求電視、廣播、報紙、雜誌、中文網路等媒體對資訊內容加強自律管理,建立符合資訊貧弱群體需要與認知能力的資訊內容。重點是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提高公共資訊服務的使用者導向性,使城市資訊貧弱群體能夠獲得關鍵性的公共資訊服務。

·形成長效資訊培訓執行機制。資訊科技培訓需要進行平臺建設,吸引地方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的長期投入,對培訓專案進行科學的評估和改進。在實踐中,一些跨國公司聯合公益性、非營利性組織和志願者等多方力量,建立了面向城市資訊貧弱群體的社群學習中心,專案設計和管理的規範性高,重視培訓師資和當地的骨幹力量,產生了規模效應,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社群學習模式。

·增強城市資訊貧弱群體的社會參與能力。我國在較長時期內不會改變以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中高階藍領短缺的就業市場狀況會延續。城市資訊貧弱群體就業以藍領職業為主,而當前的教育體系和就業選擇、社會資源分配不利於藍領。國家應提高職業教育的成效,建立更為多元的文化環境,使藍領在社會參與、經濟與文化資源分配中獲得更為公平的機會,提高收入和職業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張新紅,中國數字鴻溝報告2008,電子政務,2008(11):25-43

[2] Empirlca Work Research Centre (Ireland) , University of atic Study to Analyze Policy Measures to Promote Avcess to ICT as a Means of" Combating Social Exclusion. Luxembourg: Eu-ropean Union, 2006:33-42.

[3] Steyaert J. Inequality and the digital divide: Myths and realities//Hick S, McNutt J. Advocacy, activism and the lntemet. Chicago:Lyceum Press, 2002 : 199-211

[4]Bonfadelli H. The Interact and knowledge gaps: A theoretical andempirical investig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2, 17(I): 65-84

[5]邱林川,資訊社會:理論、現實、模式、反思,傳播與社會學刊2008,5:71-99

[6]Cartier C, Castells M, Qiu J L. The Infomaation have - less: Inequali-ty, mobility, and translocal networks in Chinese cities. Studies in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at, 2005, 40(2) : 9-34

[7]北京市資訊化工作辦公室,北京市數字鴻溝研究報告(2005)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8] Van Dijk J, Hacker L. The digital divide a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henomenon. Information Society, 2003, 19:315-326

[9]刁鬆齡,城市化程序中外來農民工資訊服務研究——以珠三角為例,圖書情報工作,2009。53(4):136-139

[10]李曙光,我國資訊服務體系構建現狀與對策,國家圖書館學刊,2009,68(2):67-70

[11] McClure R, Jaeger P.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olicy research: Im-portance, approacbes, anti realiti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i-ence Research, 2008, 30(4): 257-264

[12]周巨集仁,國家資訊化優先領域和推進策略,中國資訊界,2009.1:36-43

[13]Stephen M,Bidging Ihe dlgitat divide through e-governance,TheElectronic: Library, 2005, 23(5) : 591-602

[14] Blau A. Access isn' t enough: Merely connecting people anti com-puters won' I close the digital divide. American Libraries, 2002,33(6):50-52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