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師教育能力的評價論文

來源:才華庫 1.34W

論文關鍵詞:資訊科技模糊評價模型教育能力

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師教育能力的評價論文

論文摘要:資訊科技環境下課堂教學的新特點,對教師教育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對新環境下教師的教育能力做出科學有效的評價,對教師教學能力提高、高校人才甄選、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保護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以網路化、數字化、多媒體化和智慧化為代表的現代資訊科技,正在改變人們傳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同時不可避免的影響到教育領域,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面臨著新的挑戰和變革,教學手段以及教與學之間的關係的改變是不爭的事實,而對於教師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達到資訊社會和新的教育教學模式的要求。新環境、新的能力要求需要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能對教師教育能力做出正確的評價。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師教育能力的評價不僅僅關注教師在課堂中傳授學科知識的情況,更多的是關注教師利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的情況。即評價教師女口何利用現代資訊科技,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優質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

一、資訊科技環境下課堂教學新特點

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活動是指藉助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所建立的人機、人人互動系統而進行的一種教與學的過程。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資訊資源的多渠道性和豐富性

在傳統教學環境中,書本知識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來源。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除了傳授和學習課堂教學中系統的專業知識之外,還可以藉助網路,學習書本知識以外的專業相關知識。由於網路能為師生提供豐富多彩、圖文並茂、形聲兼備的教學和學習資源。從網路中獲得的資訊資源不僅是數量大,而且還是多哲哩予、多層次、多形態的,甚至,教學管理部門還可以統一收集學科優秀教師的教學案例、教學素材放到校園網上,供師生使用,達到資源的共享。與傳統教學中以教師或幾本教材和參考書為僅有的資訊資源相比,學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選擇空間,選擇的自由是自主學習的前提和關鍵。

(2)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多重性

傳統教學的指導思想沿襲“教師中心論”,不太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不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來看,採取填鴨式的“滿堂灌”,使得學生只能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中,依據的是主導—主體教學理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學生學習主導地位,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是學習的中心,是學習主動參加者,通過對知識的探索實現知識意義的建構。因此,資訊科技的引入,使得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3)教學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

在傳統課堂教學環境中,教學方式主要基於歸納或演繹的講解,學生以被動學習為主。在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主導者,教師的主要責任在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並利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科教學。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通過網路資源進行問題的探討和研究;學生之間也可以在網路上進行小組合作式學習、問題探究式學習、自主學習等多種多樣的研究性學習和協作性學習活動,教與學的方式靈活多樣。

(4)培養資訊素養的重要性

傳統課堂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傳授知識、掌握技能與培養能力,資訊科技環境將賦予教育教學新的含義—培養資訊素養。所謂資訊素養,即將計算機作為接收、組織與處理、應用資訊的基本工具並對新資訊科技有一種接近、親近與嘗試的喜好。有資料將閱讀、計算、寫作、傾聽、述說、觀看作為基本的溝通能力,甚至認為這些溝通能力是一個人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立足的根基。尤其是通過視像螢幕來接收資訊、處理資訊的視覺化思維方式,更是綜合能力素質的要求。所以,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資訊素養的培養也成為教育教學的一項基二本任務。

(5)教學互動的多向性

傳統的課堂教學,雖然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共在一個空間,但在教學中相互之間的互動性卻極為有限。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等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教師與學生之間較多發生的是一種從教師向學生的.單向廣播式作用,學生很難有機會系統地向教師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以及他們解決問題的具體過程;同班同學之間就學習問題進行的交流也是極少的,更不用說和外地的學生交流與協作。在資訊科技環境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教學互動,而巨還可以在網上通過扣聊天工具、BBS論壇、部落格和e-mail等進行交流或者小組討論,實現實時互動。教師通過網路檢索工具收集教學資源,學生通過網路進行學習和問題探索、交流,實現教師、學生和網路之間的多向互動。

二、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師教育能力評價模型的建立

以上我們對資訊科技環境下課堂教學的特點進行了分析。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處於主導地位,其教育能力好壞是教學質量優劣的重要因素,所以對教師教育能力的評價要順應新環境的發展要求。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評價,有些是可以定量的,而有二些能力又不能直接用量化來衡量,因此我們認為教師教育能力的評價應以多指標綜合評價為好。由於教育能力是一個定性範疇的具有很大“模糊性”的概念,但它又是一個考察評判教師教育質量的重要鑑別標準。多指標中的有些指標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用模糊綜合評價來評定教師的教育能力實為最佳模式。

在複雜系統中,可以按特點分為幾層,先對每一層內進行綜合評價,再對評價結果進行高一層次的綜合評價,依次類推,直到最高層的評價。下面以二層評價模型為例,來分析多層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設評價因素集:

賦予評價集每個元素代表的分值,可得到對該教師能力素質分層得分和綜合評價得分。

三、資訊科技環境下對教師教育能力評價的方法

(1)從學生角度評價教師教育能力

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已不再是單一的傳授和接受的關係,還應該是服務者和接受服務者的關係,新的教學關係也不再只是教師評價學生學得如何,還應該由學生評價教師教得如何。所以學生作為受教者,對教師教育能力評價是最有發言權的。陳玉餛說,開展學生評教能夠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於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老師會更關心學生,學生也會更尊重老師;同時,學生評教的過程也就是對於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診斷過程,有助於學校領導和教師本人瞭解教學水平和教學態度,建立科學的人事管理制度。

在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精神指導下,不涉及學生不太瞭解的教師的科研能力,依據專家的訪談,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與大量學生的溝通了解,儘量多的涵蓋各方預選指標供學生選擇,反覆修改,形成問卷調查表。

(2)教師自我評價

與他評相比,教師最瞭解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工作背景和工作物件,最知道自己工作中的優勢和困難。因此,對教師的評價必須充分發揮教師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師在整個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自我評價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師評價方法。對絕大多數教師來說,自我評價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發內在動因的過程。通過自我評價,教師可以提醒自己的職責範圍,也可以評價本人目標的達到程度、教學技能的改程序度和知識的增長程度。

四、總結

在對資訊科技環境下課堂教學新特點分析前提下,然後依次從定性和定量兩個角度建立高校教學教師教育能力評價體系,設計了定性研究教師教育能力指標體系,以及定量研究的教育能力評價數學模型和計算方法。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建立和兩種評價方法的確定進一步豐富了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為高校人才甄選、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保護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可以科學、公正、合理的對教師教育能力做出綜合評價,對教師具有導向、鑑定、改進、激勵、管理的作用,對於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水平,改善教學效果.促進教學改革的推進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將為學校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