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分析論文

來源:才華庫 2.12W

摘要:近年來,閩臺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在政策驅動下,快速展開,取得一定的成果。在院校領導交流,學生交流,科技和文化交流,繼續教育交流與合作,合作辦學,學分、學歷互認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筆者提出兩點建議:臺高校教師赴閩就業,閩校與臺企深度合作,推動閩臺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更持久、更深入。

閩臺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分析論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

2008年11月,海協會會長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臺北簽署海峽兩岸“三通”協議,海峽兩岸空運直航、海運直航和直接通郵全面啟動,進入“三通”時代。2009年5月6日,國務院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發表,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定位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試區域,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實施先行先試政策,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向更廣範圍、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邁進。在此歷史背景下,閩臺交流與合作日趨活躍,本文重點關注閩臺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的諸多問題。

一、閩臺職業院校領導交流

舉辦“海峽兩岸職業院校校長論壇”。2007年12月04日,首屆海峽兩岸職業院校校長論壇在福州舉行,來自海峽兩岸107所職業院校的校長參加,圍繞“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現狀與前瞻”“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校企合作與人才培養”三個主題進行深入研討。據瞭解,近年來閩臺教育交流頻繁,2000年以來,來閩訪問的臺灣地區教育界人士近8000人次。2000年至2007年期間,福建省教育系統有600多批、1600多人次赴臺講學,開展合作交流、學術交流等活動。2007年,教育廳組織了三批職業教育代表團赴臺訪問。高教院校領導交流先行先試,簽署相關合作交流協議,帶動閩臺院校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等各對應團體進行溝通,進而交流與合作。

二、閩臺職業院校學生交流

舉辦“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2002年開始舉辦,至今共舉辦12屆,閩臺職業院校學生較少參加,主要是普通高校學生參與。辯論賽的成功舉辦,促進兩岸大學生的瞭解和溝通,增進友誼和感情。舉辦“海峽兩岸大學生籃球賽”。海峽兩岸大學生籃球賽創辦於2006年,以籃球為載體,以運動為媒介,為兩岸大學生加強溝通與交流建立了友誼的橋樑。閩臺職業院校學生組隊參加比賽,籃球比賽已成為兩岸高校影響力較大的一項重要賽事,促進兩岸高等教育交流,促進兩岸大學生思想、感情和文化交流,增進兩岸大學生的互信、瞭解和友誼。“學生辯論賽”“籃球賽”等閩臺高教院校學生間的各種文藝、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促進閩臺大學生之間,部分帶隊領導、教師之間的溝通與瞭解,使閩臺各院校間從認識、相識到相知,部分院校間結成兄弟、姐妹院校,從而進一步深化交流與合作。

三、閩臺職業院校科技和文化交流

邀請臺灣地區專家來閩講學。2013年8月,臺灣蘭陽技術學院院長林江龍教授等專家受邀到廈門軟體職業技術學院講學,福建職業院校選派教師赴臺開展專案交流。2014年4月,廈門軟體職業技術學院與臺灣地區高職院校合作完成“閩臺協作構件課證融通課程體系”建設,該專案獲2014年福建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獨具閩臺特色的茶文化交流。2014年11月,由天福集團與漳州科技學院聯合主辦的“天福杯海峽兩岸名茶邀請賽”在漳州科技學院隆重舉行,兩岸500多位茶農歡聚一堂,賽茶、品茗、用餐、談心、頒獎,穿插文娛演出,豐富多彩,慶祝新一屆茶王的誕生。

四、高職院校繼續教育交流合作

繼續教育是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知識更新、補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種高層次的追加教育,涉及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2014年,廈門軟體職業技術學院與臺灣地區高職院校合作完成“閩臺協作構件課證融通課程體系”,對於高職教育的教學體系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閩臺高職院校繼續教育交流合作剛起步,有待今後共同努力,主要原因是臺灣地區嚴格控制大陸人在臺就業,兩岸職業資格證書無法通用,無法互認。

五、高職院校間人員交流合作

拓展交流渠道,建立長效的閩臺高職院校交流互動機制。分期分批組織職業院校領導赴臺訪問,實地考察學習臺灣地區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辦學體制、教學和管理方法。邀請臺灣地區職業院校領導、教師和研究人員到福建交流、講學和開展科研,合作舉辦學術研討會。廈門軟體職業技術學院在此方面作出很大的努力,取得初步成效。自2011年以來,與臺灣地區多所職業院校先後多次互派教師參觀訪問、交流學習。2014年1月,廈門軟體職業技術學院與臺灣地區高職院校合作編寫教材,雙方教師多次召開專題研討會,針對教材編寫內容進行深入探討,通過交流與合作,雙方取長補短,強強聯合,既促成教學內容的契合,又建構教學方法的互通機制。

六、閩臺高職教育合作辦學

探索閩臺職業教育合作辦學模式。2009年,啟動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專案。研究閩臺職業教育資源的互補性,引進臺灣優質教育資源,開展閩臺職業教育合作培養研究生專案,聘請臺灣地區職業教育的知名教授、研究人員來福建高職院校擔任研究生導師,講授相關課程,共同指導學術研究和撰寫學術論文。早在2009年,福建就有多所院校開展閩臺合作辦學專案。如閩江學院、武夷學院、福建工程學院、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等。本科學制4年,普遍採用“3+1”“2+2”模式,專科學制3年,採用“2+1”模式。學生前段在閩讀書,後段在臺讀書,學分互認。這些合作專案比較成功,多年來一直實行,現在已經是新常態。

七、閩臺高職教育學分、學歷互認

2014年4月18日,臺灣地區教育部門宣佈新承認18所大陸地區高等教育機構的學歷,目前承認名單已達129所。所承認學歷的大學以綜合大學為主,福建省53所高職院校均未在這129所承認學歷的名單中。為進一步推動兩岸教育領域的全面合作,2006年3月,大陸單方面宣佈承認臺灣地區教育行政部門核准的臺灣地區高等學校的學歷。閩臺高職教育學歷互認處於單方面狀態,閩承認臺而臺不承認閩。閩高職院校招收“2+1”學生,即前兩年在閩就讀,後一年在臺就讀,閩承認在臺就讀的學分,因而發放畢業證書。

八、臺資企業在閩創辦職業院校

2007年,臺資企業天福集團出資人民幣2.5億元創辦民辦高校漳州天福茶職業技術學院,專業突出茶的特色,重點培養實用型的高等技術和管理人才。2012年3月經過教育部專家組檢查後更名為漳州科技職業學院。2007年以來,職業學院作為兩岸交流合作平臺,為閩臺職業教育交流合作做出重要的貢獻。閩臺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在以上八個方面已經取得進展,並且不斷深化交流與合作,成為閩臺職業教育院校新常態,成為閩臺交流合作的亮點。陸生赴臺就學自2009年開放以來,數量逐年增加。交流與合作重在往來,有往而無來,非禮也。臺生赴陸就學亦由來已久,但是臺生普遍選擇知名度高的研究型學校,如廈門大學。然而,陸生赴臺就學無法改善臺灣地區高等教育資源過剩的狀況,與臺生赴陸就學一樣,即使臺當局未放開頂尖學校,陸生普遍選擇競爭力較強的院校。近五年來,臺灣地區競爭力較弱的高等院校出現招不到學生的問題,而且越來越嚴重,部分學院甚至整個系、整個專業停辦,原因是招不到學生維持運營。臺灣地區高等教育資源過剩為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契機,臺高校教師赴閩就業將成為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新的亮點。從整體來看,臺灣地區高等職業教育教師資源過剩,福建省高職院校教師資源不足,臺高校教師赴閩就業,閩臺教育資源互補達到雙贏的局面。但是,實際操作並不容易,存在諸多問題和實際困難。主要有:相當多的臺灣地區高校教師對福建不瞭解,不願意赴閩就業。福建省53所高職院校中,公辦院校對臺灣地區高校教師吸引力較大,但是由於事業單位編制問題,需要政府相關單位出臺政策,用於招聘臺灣地區高校教師。民辦高職院校的待遇難以滿足臺灣地區高校教師的需求。2009年,福建省教育廳啟動閩臺“校校企”聯合培養人才專案。閩校與臺企深度合作將成為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新的亮點。進一步覆蓋福建省全部高職院校和大部分在閩臺資企業,促進閩校與臺企深度合作,福建省高職院校應調整培養方案和課程內容,適應臺資企業專業技術、管理人才本地化的需求。一方面,高職院校設立實踐教學周,聘請臺資企業技術人員來校講課,另一方面,安排學生到臺資企業參觀、學習,由企業技術人員親自指導。通過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兩個環節與臺資企業緊密合作,促進高職院校課程改革,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及時更新課程內容。這些過程同時使高職院校教師更新知識,掌握新的專業技能,提高教學和技術水平。縱觀閩臺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現狀,政府政策支援,閩校臺校積極推動,交流合作的規模不斷擴大,不僅有深度,而且有廣度,對全國來說,大部分政策是先行先試,具有帶動效應。筆者認為,新形勢下應重點推動臺高校教師赴閩就業,閩校與在閩臺資企業深度合作。

參考文獻:

[1]楊輝.研究與比較:海峽兩岸高等職業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譚世貴,華世佳,龍騰.大力開展瓊臺高校合作促進兩岸教育文化交流[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5(1).

[3]李紅,林華東.福建地方本科院校與臺灣高等教育交流研究[J].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08,(6).

[4]王長旺.深化閩臺職業教育交流合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2(2).

[5]archmethodsineducationanintroduction[J]esonSchweizAg,1980,1991(1991):1-99.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