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機遇下高職人才培養探討論文

來源:才華庫 5.37K

摘 要:教育的國際化趨勢隨著中國加入WTO而日益明顯。國內外人才市場上對具備高階技術能力和高素質的勞動者的需求面臨巨大的缺口。高職教育必須抓住機遇,認清形勢,明確國際化的要求,並在此基礎上,探討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的教學改革措施,從而使高職人才更貼近國際化需要,具備國際競爭潛力。

國際化機遇下高職人才培養探討論文

關鍵詞:國際化;高職;人才培養;教學改革

1 高職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機遇

1.1 加入WTO使得對高職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

我國加入WTO使得經濟發展更具一體化趨勢,國際經濟競爭也比以往更加依賴有知識的生產、加工和使用。但在我國的製造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僅佔10%,中高階技術人才嚴重短缺。

1.2 高職教育的地位大大提高

以前,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界的地位不高。但我國加入WTO後,必然要與其成員國進行更多的往來。而在WTO成員國中,特別是已開發國家中,職業教育廣受推崇,常有讀完普通高等教育再進高職院校學習的情況;大企業為了讓新員工儘快適應工作,老員工可以持續發展,都紛紛創辦職業技術培訓學院,以培訓員工。甚至有些企業的技術學院還可頒發國家承認的高等學歷。這種趨勢也帶動了國外企業參與高職辦學,對我國高職教育地位的提升有著重要推動作用。

另外,我國政府也對高職教育給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援。我國已經把義務教育、建立高水平大學和加快發展包括高職教育的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重點。

1.3 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高職教育的國際化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給高職教育創造了良好的平臺。為了適應高科技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展開了更加廣泛地競爭、交流與合作,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高校都不可能在所有科學領域內保持領先地位,再加上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日益增多,必須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流與合作,才能培養出更多的高階技術人才。另外由於以電腦、電視和衛星為主體的現代化資訊網路,已把世界連成一個整體,消除了人類交往的地域障礙,所以方便了各國之間各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如跨國教育網路和遠端教育的出現,加速了高職教育國際化的步伐。

2 高職人才培養國際化的要求

2.1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國際化

高職院校培養的應該是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這類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需要有國際視野和精神,面向世界,努力去了解和掌握本專業領域世界先進的知識和技術,有一定的國際知識,能正確地運用外語和熟練地運用計算機,具有良好的道德風貌,勇於參加國際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

2.2 高職人才培養內容國際化

應該加強適應國際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高職學生的專業外語水平和計算機網路技術操作技能,增加國際生產和商貿活動規則的知識(尤其在外貿、財務結算、稅收等方面),把國際上先進的生產技術(包括裝備和工藝)知識及時地補充到教學內容中來,並使學生學會操作。

2.3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國際化

我國高職院校要與國際上加強溝通,增加對話的基礎。要在某些專業適時地實施4年的學制,以後還可逐步提高。要通過比較和談判,建立雙邊或多邊的學習者學歷資格和職業資格認證標準以及教育機構資格認證標準等。這樣有利於畢業生進入國際教育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高職院校應積極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3 高職人才培養國際化的教學改革方向

3.1 專業建設改革

中國加入WTO後的就業結構中,就業人數減少的是:農業、汽車工業、機械及儀表行業,其中汽車工業就業人數減少比例最大為14.5%,而絕對就業人數減少最多的是農業,約減966萬人。同時,就業人數增加的是:食品加工業、紡織業、服裝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等行業,其中增加比例最大的是服裝業(約為52.3%)、紡織業(約為23.6%),絕對人數增加最多的為紡織業(282萬人)、服務業(266萬人)、服裝業(261萬人)。而且,工業化階段的`大批量、標準化的生產特點將被未來知識產業階段的多門類、小批量、柔性化的生產特點所代替。面對這麼巨大的變化,高職人才培養中的專業設定就要做相應的改革。

以“地區性,通用性,獨特性,國際化”為原則,應重點考慮加入WTO後急需人才的專業,重點發展應對WTO挑戰的專業,增加涉外專業,應用國際觀念和資訊科技加快專業建設和發展,適應和引領經濟的發展。積極打造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能被國際職業技術教育界認可的專業品牌,增強國際競爭力。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學校的自身特點,進一步拓寬專業口徑,繼續強化優勢學科,採用資訊化、學科交叉、調整合並和設定新的專業方向等多種途徑,改造、更新傳統學科專業,剔除陳舊、過時的內容和專業方向,調整專業定位,形成體現學校學科優勢、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的學科專業結構。在專業建設中,還要加強同行業、企業乃至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的密切聯絡,以資訊化帶動專業建設現代化,以國際化促進專業建設標準化,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達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3.2 課程體系改革

按照“打好基礎、強化實踐、突出創新”的原則,構建理論課程體系。要突出基本知識,減少不必要的公式推導和論證,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目的;精選教學內容,通過整合,優化課程結構;打破學科壁壘,組織複合性課程;注意吸收新技術新成果。而對於專業技能課則應體現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中心的高職教育特色。另外,還應拓寬專業面向,加強複合性課程建設。以前僅僅只針對崗位和崗位群設定專業和進行課程建設已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應面向整個行業進行專業設定和課程建設,真正實現“寬基礎,多方向”。拓寬專業面向的關鍵是要按專業方向建設好課程組,供學生選擇進修,這樣既滿足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也滿足了行業多方面的人才需要。

3.3 教學手段改革

以學生為主體,建立現代化課堂教育模式;整合課程體系,淡化細節瞭解,強化學習概念和思維技能;提倡討論式、啟發式、案例式等各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儘可能根據課程特點,把課堂講授與工作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如電視錄影、網路教學等;結合教師科研實際,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納入教學過程,充實教學內容,還可把課程設計、畢業實踐納入教師某項科研課題中,發現和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學生。

3.4 評價體系改革

過去,在人才培養評價體系上,沒有合理、健全、規範的評價體系,對評價體系建設的重視也不夠。 在評價體系上,應逐步實現公共課的教考分離;專業理論課除可採用閉卷考試外,可根據課程特點,採用開卷考試、口試、獨立完成大作業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成績評價方法;實踐教學儘可能按照施工驗收標準、實驗報告、圖紙等與實際工作相一致的成果進行鑑定和稽核,同時通過答辯來評定成績;學生參加各種大學生科技競賽、創業設計大賽,參加社會上各種認可的考級、考證,取得成績者,應按有關規定計算學分。 另外,把國際專業資格評價引入我們的高職人才評價體系之中,儘快開展跨國、跨校學籍、學分、證書、學位的認定工作,推廣國際通用的考試體系,建立、完善和推廣諸如HSK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考試體系。儘快建立和完善高職辦學質量、學位的社會客觀評估制度和相應機構。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國際化,使人才具有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錢景舫.加入WTO與我國高職教育的國際化[J].職教論壇,2000,(11).

[2]@汪旭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動因與模式——兼論中國大學國際化的路徑選擇[J].遼寧教育研究,2007,(8).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