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大學生創業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

來源:才華庫 2.59W

摘要:通過對我國高等院校創業創新教育的現狀分析,借鑑國外經驗,探索了我國大學生創業創新可遷移能力培養的思路。

淺論大學生創業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

關鍵詞:創業;創新;可遷移能力

高等教育揹負著為國家培養血液、為民族培養脊樑的光榮、艱鉅的使命,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了“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階專門人才”。創業教育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個詞,鼓勵創業也是大學教育比較重視的就業教育的方向,但是,是不是每個畢業生都要去創業?如何指導大學生創業?我認為,創業教育並不是真的每個畢業生都必須去創業,也不是一畢業就去創業,網易創始人丁磊就曾經公開表示,他並不鼓勵畢業生一畢業就去創業。據廣東省教育廳的統計,近三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創業成功率不足1%,而在韓國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大學畢業生有過創業的經歷。為什麼我們和我們的亞洲鄰國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究其根本原因,還是我們的大學教育對學生的創新精神、探索未知視野、大學生可遷移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大的.缺陷,和其他一些經濟已開發國家有著巨大的差距。其實教育並不是指導畢業生去創業,而是培養大學生的可遷移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開創的個性和創造力,增強大學生的求知慾望、探索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大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目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指出:“科學技術的時代意味著:知識在不斷變革,革新在不斷地進行。教育應較少地致力於傳遞和儲存知識,而應該更努力追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即學會如何學習。”在我國現階段的教育體制中,我們更為重視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培養,而對於交流和表達技能(口頭、書面和圖解)、團隊工作和人際能力、組織管理和計劃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等可遷移創新能力的培養還不夠重視。

在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儒家“中庸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平穩安定的思想深入人心,大學生都有一種求穩定的心理,不願意做異類,沒有冒險精神,從眾思想較為嚴重,我國的教育制度也制約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特別是學生創業中的創新魄力不足,高校在課程設定時處處受到掣肘。我們的大學在課程設定中也更加註重理論知識,即使在更加註重技能和實操的技校和高職院校中,理論知識仍然在教學計劃中佔有重要地位,課時量佔到總課時量的五分之三,其中英語、數學等基礎課程應試教育的痕跡處處可見,而技能和實操能力所佔比例也非常有限,僅佔總課時量的五分之一,高等院校在課程設定上更加重視專業知識的培養,而對於探索精神的培養、創新意識的養成、可遷移能力的積累,大多數大學教育都沒有涉及。而在教育教學方法上,我們的大學教育更多的是採取“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嚴重破壞了大學生的獨立思維習慣,而且我們的應試考試製度以成績論英雄的評價體系也從另一個方面鼓勵學生死板、固化的學習方式和思考模式,扼殺了廣大大學中青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阻礙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和可遷移能力的培養。同時,高校的教師大多數都是從應試教育的體系中培養出來的,在大學的各種考試中成長並最終通過考試進入大學任教,他們對於人才培養體系中應試教育的評價體系認知已經根深蒂固,創新意識和創新素質缺乏,需要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教學方法非常困難,需要提高中國的創業創新意識要看大學,而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革特別是涉及創新素質的培養可能更需要改變的是高校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思維,以此作為我們教學教育改革的起點。

借鑑國外高等教育經驗,我們應當首先活躍課堂教學,打破固有的教學計劃的條條框框,以人為本,以實踐帶動課堂教學,教師僅僅引導學生提問、答問,用啟發探討的教學方式培養大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大學課堂上充分鼓勵大學生的思維發散,提倡大學生特立獨行的進取精神,標榜師生平等,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與學生充分互動,重視大學的課外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在國外,實踐教育早已充分融入大學生的創業、創新教育,在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始終突出重視個性原則,將教學過程延伸到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中去。德國頒佈了大學生科研津貼制度,鼓勵和支援大學生參加科研活動。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則採用合作教育,幫助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從事科研和發明創造,開闊大學生的視野和眼界,增強大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業教育與創新思維在大學教育裡是相輔相成的,創業是行為,創新才是基礎,在全球化程序越演越烈的今天,國家對於創新人才的培養、一個民族的創新能力是否能跟得上世界技術發展的腳步已經能作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潛力,未來強盛與否的標準。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為活躍的一個分子,如果年輕人都已經暮氣沉沉,那國家是沒有希望的,所以要改革大學教育,加強大學教育中可遷移能力的培養,加強創業創新教育,將創新教育更好地融入大學的專業教育中來,高校教師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從幾十年僵化的應試教育中走出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