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門管理論文

來源:才華庫 3.33W

公共管理是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公共事務是公共管理的起點,決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態勢。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公共部門管理論文,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公共部門管理論文

篇一:公共部門績效管理

在當代中國,公共部門面臨著在可利用資源日趨減少情況下提高服務績效的難題。依靠過去那些陳舊的、呆板的、僵化的理論和方法是行不通的,公共部門需要一種卓越的、集眾家之所長的、簡單易學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於是標杆管理應運而生。標杆管理是如何尋找最佳實踐以提高組織績效的過程,並隨時根據研究結果重新做出調整,使組織績效得以最大的提高。同時它還為組織描繪一幅世界一流組織之所以優秀的清晰圖畫,讓公共部門結合自身特點模仿與創新。

一、標杆管理的概述

標杆管理一直以來主要是一種私營部門的活動。私營部門通過對最佳實踐實施標杆管理的方式取得了成功。美國施樂公司為了抵禦日本競爭者全方位的挑戰,對日本產品進行了分析,找到了日本產品成本低下的祕訣,繼而對自身產品重新改造,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一舉成了推行標杆管理的鼻祖。奇異公司通過借鑑福特汽車的標杆管理方案,降低了成本,改善了為顧客提供的服務。得克薩斯儀器公司為了提高印刷線主機板的裝配效率,對在每一個程式上居領先地位的企業進行了研究,實現了程式的持續改進,取得了世界級的績效。目睹了它們成功的可能性後,其他公司紛紛跳上標杆管理這趟快車,以期從這種新的手段中獲益。據美國1997年的一項研究表明,1996年世界500強企業中有近90%的企業在日常管理中應用了標杆管理,其中包括IBM、AT&T、柯達、福特、施樂等等。隨著西方公共管理理念的逐步被關注,我國理論界和實踐家開始重新界定公共部門在社會中的地位,認識到公共部門應該是以最經濟的手段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全面、優質的服務。因此,也逐漸開始了對標杆管理理論的研究。

所謂標杆管理(Benchmarking)就是以最強的競爭企業或那些行業中(或行業外)領先的、最有名望的企業作為基準,將本企業的產品、服務和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實際狀況與這些基準進行定量化評價和比較,分析這些基準企業的績效達到優秀水平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選取改進的最優策略。上述程式將連續不斷地反覆進行。它的首要目標是提高一個機構的績效,基本思想是系統優化,不斷完善和持續改進。這種管理正好適合我國公共部門要求不斷完善服務,追求卓越績效的時代要求。

二、公共部門引入標杆管理的必要性

標杆管理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已被國外的很多企業和組織做出了證明,我國公共部門應藉助標杆管理這一寶劍來磨鍊自己的實力,提高工作績效。

1、 標杆管理有利於公共部門消除“井底之蛙”行為

公共部門工作的公共性和服務性,使得其工作績效難以衡量。再加上我國官員受傳統官僚思想影響,唯我獨尊、高高在上、不肯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現象比比皆是,公共部門在很多問題的處理上出現了“井底之蛙”的現象。標杆管理為公共部門提供了一個清楚地認識自我的工具,便於發現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縮小自己與世界領先者的距離。

2、 標杆管理有利於解決資源有限與追求高績效的矛盾

現今,提高公共部門績效非常緊迫,但是可利用資源日趨減少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木桶原理”大家都很熟悉,如果木桶的長度參差不齊,則木桶的容量由最短的木板決定。若想增加木桶的容量,必須加長最短的木板。標杆管理應用於公共部門提高效率也是同樣的道理。它強調在不浪費資源的情況下尋求最佳實踐,為公共部門確立具體先進的榜樣,分析其各個指標,找出潛在的問題與瑕疵,提高組織績效。

3、 標杆管理有利於為管理目標樹立參照標準

標杆管理具有最佳實踐和度量標準兩大殺手鐗,可以使目標更加明確和具體。由於公共部門的產出難以量化、目標多元化,有時甚至相互衝突,所以績效管理指標的確立成為難題。而標杆管理的這兩大利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難題。它通過一系列規範化程式尋找“標準”,運用科學的指標體系衡量“標準”,明確自己所處的位置,找出薄弱環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實施中的不確定性和盲目性。

4、 標杆管理可以促使公共服務由“官僚導向”轉變為“顧客導向”

公共部門提供服務的物件是公民,公民作為納稅主體,他們期望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作為他們繳納稅金的回報。傳統的依據自身權力為自己謀福利、思想慵懶、效率低下的“官僚導向”的服務行為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了。標杆管理要求轉變思維模式,像企業一樣視納稅人為顧客。根據顧客的需求向顧客提供服務,公共服務變為以“顧客為導向”,通過尋求最佳實踐,在節約開支的前提下提高績效。

5、 標杆管理有利於在公共部門建立學習型組織

在知識經濟時代,組織的學習能力至關重要,把自己轉變為學習型組織是每個組織必須完成的任務。實施標杆管理,公共部門可以發現在產品、服務、生產流程以及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並學習標杆物件的成功之處,結合實際將其充分運用到自己的服務當中。由於標杆管理強調的是持續改善,所以它對推動公共部門向學習型組織轉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論文檢測,標杆管理公共部門。論文檢測,標杆管理公共部門。

三、向榜樣看齊,系統實施標杆管理

標杆管理是根據一套既定規則來尋找最佳實踐的程式,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筆者總結出如下的實施程式:

1、 選擇學習的標杆

一個好的榜樣可以使標杆實施主體有科學的標準可參照,從而更快地提高服務績效。論文檢測,標杆管理公共部門。論文檢測,標杆管理公共部門。公共部門需要確立以下三種標杆:

第一,組織內部的優秀部門和員工。論文檢測,標杆管理公共部門。一個學生想要在期末總評得到高分,必須努力提高每一科的分數,特別是自己的薄弱科目。公共部門也一樣,在開展標杆管理活動之前,必須是一個各方面均衡發展的組織,而不能是內部各部門績效參差不齊的狀態。在這個基礎上找出組織內部的優秀部門和員工,為其他部門樹立榜樣,共同學習。

第二,同行業的優秀者。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標杆管理瞄準的物件應該是全球範圍內同行業中最優秀的組織。通過比照業內世界一流業績,知道自己究竟可以做到多好,以使整體業績大幅度提升。

第三,其他行業的最佳流程。由於內部標杆管理產品和服務的相似性,它具有一定的模仿和複製成分。而向業內其他優秀者進行標杆,則由於多方面的異同使公共部門缺乏創造性。以其他行業的最佳流程作為標杆正好彌補了這兩個缺陷,它超越了單純的模仿和複製,代之是變革和創新。通過學習其他行業的最佳流程,用先進科學的程式改善自身的工作績效。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最好”的東西,最合適的往往就是最優秀的。所以,在選擇標杆物件的時候,公共部門必須用科學客觀的眼光,謹慎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標杆物件。

2、 瞄準目標,尋找差距

標杆管理是一項系統和複雜的工作,在確定了標杆物件之後就應對標杆物件進行資訊的收集與分析,找出本組織與優秀組織的差距。這項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第一,收集標杆物件最佳實踐的資料和資料。 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標杆部門的資料資料,即標杆部門的績效資料和取得這一績效的優秀方法、措施和管理訣竅;另一類是自己部門的資料,即反映組織自身的績效和管理現狀的資料。論文檢測,標杆管理公共部門。在收集標杆部門的資料時,要主動向標杆物件發起“資訊攻擊戰”,通過問卷調查、現場參觀和考察、分析評價對方產品和服務、以及權威的第三方提供等方法獲取自己需要的資料和資料。在收集組織內部的資料時,組織上下要形成一種創用CC的氛圍,讓組織內各部門和員工真實客觀地提供本部門的工作和服務資訊,便於標杆小組瞭解情況,找出差距。

第二,資料收集工作完成後,接下來應建立一個完備的資料庫測評系統,通過對資料的比較分析找出差距,確定標杆管理指標。它要求在紛繁複雜的資料資料裡對比分析,找出各個標杆物件的最佳實踐,再進行彙總,將這些資料資料組織成彼此相互連貫、有用的資訊,以它作為一把尺子來衡量自己與優秀組織之間在某一流程或環節方面的差距,試圖建立一個真正優秀的流程。

3、 快速行動,持續不斷地提升

經過對標杆物件優秀流程和管理實踐的瞭解和認識,組織找到了差距和縮小差距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接下來就是制定一套可靠的行動方案。行動方案的決定是標杆管理工作中最關鍵的一個步驟,前面所有的分析都是為這個環節所準備的。

(1)爭取一線員工的支援。員工是所有管理方法的最終執行者,是最有資格參與新的行動方案的制定的。因此應該開展多種培訓,向生產服務的第一線員工宣傳介紹標杆管理,讓他們從思想和心理上接受這一新的工作方案,並明確在標杆管理過程中的績效標準和自己應承擔的責任,消除牴觸和不滿情緒。

(2)制定一個明確具體的行動計劃。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一個具體的行動計劃可以指導專案準確到達預定目標。所以它必須是一個規範的、成熟的文件。對專案的有關事項,如資源配備、人員安排、時間進度、風險規避等問題有明確的規定,避免推諉扯皮等事情的發生。一些支援性工作和實施人員要做周密的安排,避免流程之間的相互牽制和責任不清。最後對這一方案進行論證和完善。

(3)對實施結果進行評價。標杆管理的一大特點就是量化,這一特點不止表現在實施過程中,還表現在實施之後所取得的成果也量化成可以比較的指標,與預期目標進行比較上。而最為理想的評價工具無疑是平衡計分卡和經濟增加值,這兩把尺子完美地結合起來使用是評價標杆管理結果的理想選擇。

(4)持續學習,不斷標杆,不斷提升。在競爭激烈的21世紀,今天是世界第一,明天可能就落後了。因此在實施標杆管理時不能自滿、止步不前,應該把目光放遠。適時更新標杆管理資料庫,不斷搜尋世界一流組織在最佳實踐方面的創新,分析整理成自己新的資料資料,不斷變革自己的業務流程,持續提升,爭取形成一個學習型組織。

結 語

標杆管理並非能解決公共部門面臨的所有問題,但它是績效改善方法“寶庫”中一種強有力的武器。它通過將本組織與提供相似服務的公共部門或私營部門中的領先者進行比較,充分地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從而揚長避短,提高政府績效。但是任何一種管理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在看好它的優點時我們也要看到它存在的不足,在引進標杆管理時,要結合本組織的實際情況加以具體的應用,不能生搬硬套,在模仿的同時更要注重創新。

篇二:公共部門危機公共管理論文

一、引言

2003年春節過後,在中國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急性傳染性疾病SARS,波及面廣,影響深遠。這場災難的背後,暴露出中國政府在預防控制突發性事件問題上的薄弱之處。SARS事件給政府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在經濟全球一體化,人員往來頻繁、資訊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如何系統地防控重大突發事件,使其影響降低到最小。長期以來,我國在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方面存在不少缺陷。這些方面主要表現在,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往往是衛生部門一家的事,缺少其他部門的通力合作;政府在指揮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缺位;日常應急儲備缺乏;資訊報告系統分散、緩慢等。這些缺陷直接導致了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出現時,應急反應的行動遲緩、手段匱乏。

社會意義上的突發事件主要有以下幾類:國防突發事件、傳染性疾病突發事件、科學實驗突發事件、交通事故突發事件;自然突發事件如地震、洪水、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各類突發事件都有其特點,其共性是突然發生,難以預知,危害巨大,影響深遠。

二、SARS事件引發對公共危機管理的思考

這場突如其來的“非典”席捲了大半個中國,給人民的生命健康帶來了威脅,並給社會經濟和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它不僅使我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也使政府的公共管理面臨著一個新課題,即如何管理危機狀態下的社會。隨著現代政府管理的複雜性日益加劇,政府管理的脆弱性亦日漸突出,特別是當社會爆發危機時,政府往往手足無措、難以應對,導致危機的後果迅速擴散,社會陷入混亂,進而危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如何將危機狀態下的社會有序地管理起來,使危機給社會造成的危害達到最小限度,無疑成為政府管理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公共危機管理的概念

危機管理一詞最早出現在1986年出版的《危機管理:為不可避免的事而計劃》一書(CrisisManagement:planningfortheinevitable)該書的作者StevenFink曾在1979參加過美國三裡島核電站事件的處理工作,之後,他對危機管理進行比較系統的研究。但最早國外在危機管理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促使企業的經營者加強企業的防衛管理的研究。但當時的危機管理研究只不過是單純的危險對策、保險管理、安全技術和防災計劃。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R。Blake和I。Mouton針對領導行為的有效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建立了相應的指標系統。20世紀80年代,一些學者開始將政治科學中的危機理論擴充套件到經濟及管理領域,探討企業在陷入危機後的緊急對策問題。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學者在研究企業危機現象時,提出將管理失誤作為危機起源來研究其過程機理。我國在危機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在20世紀90年代才展開了企業危機管理的研究,而公共管理危機的研究近幾年在中國才初見端倪。公共危機管理是政府針對突發危機事件的管理,目的是通過提高政府對危機發生的預見能力和危機發生後的救治能力,及時、有效處理危機,恢復社會穩定,恢復公眾對政府的信任。

(二)已開發國家公共危機管理的經驗

在危機管理方面,美、日、俄等國的做法值得借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建立制度化的組織機制。科學的危機管理組織是實現危機管理高效化的.關鍵。為此,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全方位的既相對獨立又高度協作的危機管理組織體系。美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體系最具代表性。這一體系縱向上是以國家(聯邦疾病控制與預防系統)——州(醫院應急準備系統)——地方(城市醫療應對系統)三級公共衛生系統為基本架構;橫向上是以公共衛生、執法、醫療服務和第一現場應對人員為基本架構。這種縱橫交錯的組織系統保證了政府進行多維度的、多領域聯動的危機管理。

建立完備的法律機制。在一個法制國家,法律是人們行動的準繩。在有關法律規定之下,政府、相關部門、民眾才能在突發事件面前不至於束手無策,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多國的實踐表明,制定完備的緊急狀態法是應對突發事件的有效保證。

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美、日等國都建立有立體的危機資訊收集處理網路,並進行常規的訓練和演習。如日本的防地震演習和美國的防恐演練都在定期舉行。

建立高效的應對機制。快速有效的應對措施是實現危機管理的重要環節。在俄羅斯解決莫斯科人質事件中,俄羅斯危機管理系統的高效運作使得危機事件迅速解決。建立開放的溝通機制。資訊溝通是維護公民知情權的需要,而傳媒則是資訊溝通的重要途徑。為此,國外都非常重視發揮傳媒在危機管理中的作用。媒體客觀公開地報道突發事件,有助於傳遞政府的政策,緩解民眾的緊張情緒,減少危機帶來的潛在損失。

(三)公共危機管理系統模型

基於以上的論述,公共危機管理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的工作,一是危機預警,二是危機預防,三是危機處理。

危機預警是指根據系統外部環境及內部條件的變化,通過對危機現象、危機先兆和危機起因的嚴密監測,並對所獲得的資訊進行處理,進而對系統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進行預測和報警。具體說,就是指政府對危機的預測能力,例如,對於自然災害,可以通過加強天氣地震等預報的準確性來提高預警能力,對於人為的災害則主要通過培養社會及公眾的危機意識來提高預警能力。危機預警是危機管理的前提,屬於預測性質的工作。

危機預防指的是對於收到的預警訊號,採取及時的響應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機的發生。是對策性工作。例如疫病在某地區的突然爆發,其他地區在得知該資訊後,應立刻採取措施,防止該疫病在本地區蔓延。

危機處理是指危機發生之後,如何有效應對危機,使危機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無數的事實證明,大多數人為危機是無法準確預測,所以,危機過後的危機處理顯得尤為重要,是公共危機管理的核心之所在。

其三者的關係如圖1模型所示。危機預警是公共危機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提高預警能力有助於提高整體的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危機預防則是危機管理系統的中間環節,一方面響應危機預警發出的訊號,另一方面配合危機處理。危機處理髮生之後,把資訊反饋至危機預警系統,預警機構把資訊彙總分析後,為下一次危機的發生提供預警資訊。

三、結束語

從SARS對中國乃至對全球的襲擊到屢遭恐怖襲擊的美國,我們看到,在國際關係日趨複雜,環境遭受大量破壞的當今社會,恐怖事件和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危害越來越大,如何有效應對公共危機是對政府和公眾提出的新課題。儘管關於危機管理的研究還處於早期階段,但是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危機管理涉及到管理學、心理學、財務、公共關係和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科,因此可以說公共危機管理系統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其建設和完善需要大量的專家學者和政府部門對其進行研究論證,相信在此領域的研究將大有作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