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手抄報高清

來源:才華庫 1.51W

正值清明佳節,為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結合學校文化特色,杏林中學開展了“傳統節日之美——清明節”手抄報比賽,下面為大家分享了清明節手抄報,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手抄報高清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1

清明節手抄報高清 第2張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2

清明節手抄報高清 第3張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3

清明節手抄報高清 第4張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4

清明節手抄報高清 第5張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5

清明節手抄報高清 第6張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6

清明節手抄報高清 第7張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7

清明節手抄報高清 第8張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8

浙江清明吃什麼?

清明糰子|杭州

搗青草為汁,和粉做粉團,色如碧玉。清明時節,吃青團是南方地區的傳統習俗。上好的青團該是用早春艾草芽頭擠出來的汁,將糯米粉染成碧綠色,同時留有清香,還能看得見艾草。老底子杭州人的清明糰子喜歡做成甜口的,就是麻心、豆沙這些餡兒。原料也就只有艾草、糯米粉、豬油、白糖、芝麻等。剛蒸好的青團雖然有一點黏,卻也沾不上牙齒,軟軟糯糯、筋道又帶著餡兒的香甜氣息,沁人心脾。

清明螺|杭州

江南地區,水網交錯,各地都有吃螺螄的習俗。俗語說的好,“清明螺,賽肥鵝”。清明前後,在休眠中甦醒的的螺螄從泥土中爬了出來,也只有在這個時節的螺螄肉鮮嫩肥美,而且殼中又沒有小螺螄,肉質極佳的同時又保證了口感,是吃螺螄的最佳時令。據說杭城被譽為“啜螺聖地”。如果,清明時節你來杭州,記得點上一盤,就著黃酒,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索麵|金華浦江

到了浦江,就一定要嚐嚐索麵了:曾上過《舌尖上的中國》,一口下去可不是普通麵條所能相提並論的口感。清明時節,農家房前屋後,千萬條白色的面線如絲如縷,沐浴著春日溫暖的陽光,從木架上飛瀉而下,在青磚瓦礫中映襯出淳樸的農民特有的勤勞與智慧。索麵又被稱為長壽麵,所以吃法也頗有講究,一根索麵吃到底才是最吉祥。四月是浦江萬畝油菜花盛開的季節,當花開成海,且看千條萬絲掛庭院,別有一番韻味在心頭。

清明果|麗水蓮都

不同於清明糰子圓圓胖胖的可愛形狀,清明果其實更像一個碧綠晶瑩的胖餃子,也是浙南地區小夥伴們祭祖必備良品。早春採摘的棉菜,用開水燙過瀝乾後拌以糯米粉搗柔,便造就了外面那層韌性十足的“餃子皮”,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清明果的餡兒一般有甜、鹹兩種:蘿蔔絲、春筍、豆腐、肉丁的組合,或是豆沙、豬油的搭配。清明果蒸熟後,其色青碧,不論哪一種口味都是春日大讚!

麥芽塌餅|嘉興石門

作為一種傳承已久的一種鄉土傳統風味的茶點,麥芽塌餅也是嘉興石門地區養蠶人家奉祀的必備供品。由於受制作佐料的限制,一般只有在清明時節制作,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芽麥塌餅是以米粉、芽麥粉及一種叫作“草頭”的野草為原料製作而成,嚼起來很是筋道。煎好後的麥芽塌餅呈青色,表面油光黃亮,吃起來甜度平和,軟而不爛,糯中有韌,不粘牙,還拌著一絲野草和芝麻的清香,口水簡直停不下來!

棉菜餅|溫州泰順

每到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都會做上一鍋的棉菜餅,祭祖當然是正用,但最多的還是為了給小孩子解饞。幾場春雨過後,春光正好,山野常見的一種灰綠色小草漸漸冒出頭來,是棉菜餅的主要原料——鼠麴草,也是我們常說的棉菜。綿菜餅包好後,墊上一張柚子葉,不僅能避免粘鍋,還會讓綿菜餅添一份柚子清香。或煎或蒸,鼠麴草獨特的香味配上竹筍、豆腐、豬肉、鹹菜的鮮香,絕對是溫州人記憶裡最正宗清明味道!

清明粒|衢州開化

清明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會搓上幾鬥米,只要吆喝一聲,鄰人之間便會互相幫忙。做清明粒很簡單:把米碾碎後倒入沸水,煮熟後襬以大桌,力氣大的挪大塊粉,力氣小的則是搓長條摘小粒,餘下的人就是把小粒放在桌面上搓圓。清明時節,小野菜們正長勢旺盛。用臘肉佐以小筍、小菜卜就著新鮮蒜苗爆炒,一碗青青白白的清明粒香氣四溢、令人垂涎。一顆一顆的清明粒好吃又好玩,哪怕是挑嘴的小朋友們也很是喜歡。

粽子|湖州

粽子只是端午的專屬?不不不,湖州的清明,家家戶戶都會裹好粽子。粽子既是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在湖州,有句俗語流傳了數年:“清明粽子穩牢牢。”說的就是粽子在清明時節對當地人的重要性。湖州最出名的要數諸老大粽子了,鹹甜都有,細沙甜粽和鮮肉鹹粽是大家的心頭好,這種粽子伏天存放一週不會餿。甜粽清香撲鼻、味甜而糯;鹹粽肉質鮮嫩,油光閃亮,一口咬下去,怎麼一個滿足了得。

看全國各地區各民族不同的風俗

江蘇清明節“撐會船”

江蘇省清明節習俗泰州農民於清明節舉行划船比賽,稱為“撐會船”。鎮江人以柳葉七片泡茶,據說喝了可以明目。丹徒縣圌山附近的鄉民,還保留了寒“望綿”﹝綿山﹞的舊俗。上海舊俗在清明節吃桃花粥、紫筍茶,並有祭厲臺、迎城隍出巡的習俗。武進縣方茂山以清明為龍母化身之日,鄉民競相拜禱。

安徽省清明節清明插柳

徽州府於清明淘新泉釀酒。貴池縣清明節,婦女制米繭以祭蠶姑,祈禱蠶桑有好收成。涇縣稱清明為“插柳節”。壽春清明,家家插柳,並懸紙錢於墓樹,稱為“贐野鬼”。

浙江省清明節習俗

海寧縣清明夜,養蠶人家睡覺時會把蠶子裹在棉衣之下,據說蠶子得了人氣才會容易繁殖。嘉興縣清明夜吃青螺,稱為“挑青”。海鹽縣清明有龍舟之戲。台州府清明簪柳,稱為驅香九娘。紹興人上墳時,要準備一些糖果、餅乾,稱為“上墳果”,發給住在祖墳附近的兒童。三月九年級日,古曰上巳。漳人謂之三日節,祀祖祭墓。而泉人以清明祭墓謂之嘗墓;嘗,春祭也。祭以餑餅,治牲醴,掛紙錢,歸乃食之。餑餅以面為衣,內裹蔬菜,炸油者謂之春餅。嘗墓之禮,富貴家歲一行之,常人則兩、三年一行。婦孺歸時,各插榕枝於髻,以祓不祥。河北省清明節習俗東安縣清明插柳、看花。節前五、七日即有人祭掃墳墓,清明節當天則在自家堂上祭祖先。永平府以寒食前一日為蛆日,造醯醬。官府祭厲壇。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諺語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元氏縣清明節又稱花節,人家買花置酒宴請賓客。

山東省清明節鬥雞

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要在墳上加新土。據說這是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棲霞、黃縣等地全族公祭祖墳後,一起吃祭後的饅頭及菜餚,稱為“房食”或“祊社”。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鬥雞子”的習俗。濱縣的兒童,在這天以煮熱的雞蛋互頂,誰的雞蛋先破,誰就是輸。齊山、博山等地在清明節煮一鍋小米乾飯讓牛飽餐一頓,稱為“飯牛”。有諺語道:“打千罵萬,清明一飯”。

打墓記

細雨濛濛,透過細膩的雨絲,彷彿能看透街上的行人,就好像“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的,街上的人不多,嘆,又是一個清明。

回了老家,在未開桌前,看天未暗又下著幾滴小雨,伴隨著這種天氣走了出去。

眼前是一排整齊的綠,鋪滿老房子前面那塊地,聽爺爺說那是米麥,他還笑我沒見過這東西。下地後一股清晰的味道撲鼻,似乎是從天空飄下的餘地濺落在大地上,順便還吧藏在土裡的香味帶了出來。是的,這的的確確是大地是味道。上前折下一支米麥,整支米麥裡都沾著春雨,一有什麼動靜,水珠就滴溜溜地滾進葉子於杆的`縫裡去。細看這支米麥,有六股,它們還沒成熟,青幽幽的。一粒粒一顆顆,都有以根常常的須沖天向上。爺爺告訴我它們是先長殼再長肉的,成熟後可比現在大多了。

其實剛進老家的小道,我先注意到的並非這片麥綠,而是遠處院子裡兩棵高達的梨樹以及那漫樹白花。看完這片綠,我就迫不及待地跑是看這片白了,哦不,是雪白。真的很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站在這片雪下,滿地都是春風帶下來的花瓣,零零散散,灑灑落落。又回到老房子轉了轉,欣喜發現14年前那棵枇杷樹結果了。有好幾棵枇杷樹在支小小的土地裡孕育,生長。那是14年前媽媽懷我的時候所吃的枇杷,隨便一扔,誰知所扔之處必有發芽,它們與我同歲,與我一起成長。

時間還早,又與堂哥去了後山,這個小小的村莊依山而建,後山不是一座兒是一片。找了最近的地方上了山。這是一條經常走的路,小時候把整座山都翻遍了,走遍了,玩遍了卻找不到什麼寶藏,今日卻感覺整座山都是寶藏,它正堅守著小時候與夥伴們冒險留下的快樂與回憶。上山依舊做著那同樣的事,走同樣的路,吹一樣的風,卻又不一樣的感受。整座山都沐浴在微寒的春風中,都沉浸在有趣的回憶中。依舊做著看似幼稚的事,採了一大把紅杜鵑,小時候也如此,彷彿上山就是為這片春風春雨滋潤過的紅色似的,時間怎麼過還是如此風塵不變。

這些植物以及這些山,完好地保留著我的回憶,觸控著空氣,觸控著風,看到它們彷彿打開了記憶,那扇陳舊的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