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

來源:才華庫 2.06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以前我曾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但是,這次暑假再一次看《三國演義》讓我有了不同的體會。以前我總是覺得劉備是好人,曹操是壞人。但是,這次看《三國演義》讓我明白。其實,整本書並沒有絕對的好,絕對的壞。只不過,劉備在對待自己手下和曹操對待自己手下不同罷了。劉備是對自己手下如自己手足,而曹操是夢裡殺人。對自己手下種種猜疑。而且在中國古代,對於曹操這種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臣反君一種舉動。而對於劉備對於血脈接近的就算是不接天子也是算忠。其實,劉備並沒有把天子接來這明顯是打這“復興漢室”自己做皇帝的一種想法。而老百姓跟劉備,一是因為劉備姓劉並且,以德服人而已。《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表面是,告訴我們要忠誠、誠信。

但是,細細品味你會發現沒有人絕對的好絕對的壞。我們總是哭,關羽為什麼死,不想讓關羽死。而狠孫權但細細想沒有劉備不歸還荊州就沒有關羽死也沒有蜀吳破裂。更沒有魏國坐收漁翁利。所有,人都說為什麼助曹不助漢。因為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漢朝必須走出歷史舞臺。還有剛開始蜀國過於自信而跟吳國斷交,如果和吳國一塊打下魏國則為不一樣的結果。

所以,關於劉備和曹操二人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並讓我明白,看一個人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全面。

煩惱,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化成一縷青煙隨風飄走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2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

在《三國演義》中有200多個形象人物,在這裡面我最喜歡的還是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它還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別人有什麼計謀都瞞不過他。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就是《草船借箭》,這個故事講的是:周瑜非常的忌恨諸葛亮,總是想找個機會殺了他。有一天周瑜讓諸葛亮在10天內造10萬枝箭,諸葛亮非常痛快地回答:“我只要三天!”,這一句話就把周瑜給驚住了。

諸葛亮向魯肅借了20條船,諸葛亮在船頭和船尾放了許多個稻草人。到了第三天早上,天空中雲霧迷濛,諸葛亮和魯肅一起來曹操的地盤,曹操聽到有敵人來了,於是讓弓箭手向這些船上射箭,箭像雨點似的向每一條船射來,很快船上的稻草人身上已經密密麻麻地射滿了箭,這時諸葛亮命令所有船立刻掉頭,當船的另一邊所有的稻草人身上射滿箭後霧也快散了,於是諸葛亮命令撤退。當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經在等著諸葛亮了,他讓士兵數一下有多少支箭,數完後有十二三萬,這讓周瑜心服口服了。

《三國演義》這本書還講了許多有趣的故事,讓你看了還會再想看一遍,看來四大名著十分的好看呀!

《三國演義》讀後感3

今天我讀完了一本書,這本書包含了歷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漢的故事,這個故事不僅古代人知道,連我們現代人也忘不掉那驚心動魄的場面,大家可能已經猜到了這本書是《三國演義》。

讀起《三國演義》,大家便會情不自禁的想起:胸懷大志、以仁義為本的劉備劉皇叔;想到神機妙算、計謀超群、為蜀漢大業盡心盡力的諸葛孔明;想到貪婪好色、視眾諸侯為草菅的呂布;想起高大勇猛、堅不可摧的張飛;想起義重如山的漢壽亭侯關雲長;想起假仁假義、居心不良、挾天子令諸侯的曹操;想起恩將仇報、見利忘義的孫權……

《三國演義》共一百九十一頁,無論是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諸葛亮草船借箭、火燒上方谷等都能讓讀者心存崇拜的感覺,比如我崇拜諸葛亮,因為他料事如神,先博望坡設計燒曹營,又以空城計打敗曹軍,然後用三寸不爛之舌勸說孫劉聯手攻打曹操,周瑜見諸葛亮之才不低於自己,三番五次謀害諸葛亮,諸葛亮略施小計讓周瑜的計謀次次失敗,最後周瑜自己氣死了自己,這告訴我們,能嫉妒他人的能力及才智,更不能陷害別人,不然自己最終會嚐到惡果,有人說曹操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只要讀過《三國演義》者會有定論。

古代沒有任何先進的儀器,可是還是有人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琴、棋、文、畫等樣樣精通,這是他們勤奮比常人付出百倍努力所得到的才智,現在科技發達,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回報祖國!

《三國演義》讀後感4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若是英雄,怎麼能不懂寂寞……”這是林俊杰在《曹操》中唱的歌,歌詞中所描述的東漢末年間的戰火紛飛的場面、亂世英雄的輩出,正是出自我最喜歡的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中,我認識了許多英雄人物。曹操陰險狡詐,告訴我們人還是要有點心計的;關羽重情重義,但也不能太心高氣傲;張飛粗曠豪邁、諸葛亮神機妙算等等。這些人物性格鮮明,編織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精彩故事。

從英雄和歷史的身上,我懂得了一些道理。“草船借箭”,讓我們知道了諸葛亮他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事事都有一手;“三顧茅廬”讓我們知道了劉備的耐心、不拘小節、寬巨集大量;“挑燈夜戰馬超”讓我們看到了張飛的魯莽衝動、強悍勇猛。每個小故事都表達了書中人物的鮮明特性和為人處世的道理。

我在這本書中,我最為欣賞的人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有謀有略、智勇雙全。他最出名的就數“草船借箭、“空城計”事件了。在這兩個故事中,諸葛亮準確的猜測到了人的缺點,曹操和司馬懿最大的缺點就是生性多疑,他正是掌握了每個人的弱點所在,設下陷阱,才能一次又一次的反敗為勝,真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三國演義》,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可以與英雄對話,與歷史交談。《三國演義》不僅讓我開了眼界,還告訴了我許多小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舉多得呀!

《三國演義》讀後感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還得這句話嗎?沒錯,這就是《三國演義》中都能見到的一句話。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諸葛亮。他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在戰火連天、民不聊生的情況下,放棄了舒適的隱居生活,憑著自己足智多謀,幫助劉備打出了一片天下。諸葛亮,他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和建議,敢於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或是反對的意見;他不像那些只因為一些小嫌隙,就聽不見不同的意見。

諸葛亮,他能夠正視自己的錯誤,勇於深刻檢討、知錯就改。公元二二七年,諸葛亮率大軍攻魏,但由於錯用了馬謖,結果在街亭打了敗仗。後來,他在《街亭自貶疏》中,誠懇深刻檢討,並請求降職三等,來懲罰自己的過錯。

諸葛亮不貪財,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他是一個高尚、一個純粹的人。他這些品質在我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三國演義》在作者羅貫中的筆下描寫的栩栩如生。我非常喜歡《三國演義》這本書,它讓我知道了很多歷史知識,也懂得了人與人相處的方法,以後我將讀更多這樣的好書。

《三國演義》讀後感6

滾滾長江向東,波濤沖走英雄。對錯,成敗,轉空,古今多少事,都為段子買單。

這首詩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詞。當時,魏、蜀、吳三個強國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逐漸崛起。他們是三足鼎立,為了一統天下,爾虞我詐,浴血奮戰,最後還是把機會給了司馬家。

劉備身邊有那麼多足智多謀的先賢,誰也堅持不到最後;諸葛亮是如此忠誠,但他就是不能幫助阿逗;曹操是一個英雄,但他的權力被司馬家族盡了最大努力竊取

就像三隻老虎之間的競爭,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競爭。雖然我們經常失敗,但還是很有意義的。因為,競爭重在過程。

我記得上學期在競選隊長時我又報名了。和以前一樣,我懷著一顆充滿希望的心填寫了申請表,並再次成功通過了第二次測試。最後說到我的生死。一開始我是充滿期待的,但是當我真的臨陣退縮的時候,我擔心自己很內向,不能在老師面前發光,不能展現自己。開始訪問的時候,我看著隊友們嘰嘰喳喳轉著嘴脣。我也努力給自己創造機會。雖然我沒有別人那麼有活力,但足以給人留下好印象。同時,我也在努力管理團隊的秩序,讓孩子們聽話。我那麼努力,還是失敗了。

幾次失敗只是你未來成功的墊腳石。而且,我們不需要在意比賽的結果,只需要看比賽過程中付出的努力。

《三國演義》讀後感7

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都讓我佩服不已。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所以我覺得諸葛亮所具有的品質都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諸葛亮不但計謀多端,且口才了得。罵死王朗便是最好的例證。王朗本欲使諸葛亮拱手而降,不戰自退。誰知沒有說退蜀軍,自己反被諸葛亮說得理屈詞窮,最後甚至被諸葛亮罵死,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後人說得好:"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

諸葛亮在有生之年為蜀國立下無可比擬的功勞,甚至在死去之後,還能以木偶退兵,用錦囊計殺死魏延,其洞察天機的能力有如天神,怪不得魯迅先生說"狀諸葛之多智近妖"呢。

諸葛亮自出茅廬之後巧施妙計屢試不爽,指揮作戰無往不利。他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負劉備所託,竭盡畢生精力效忠蜀國,實在是百年難遇的良臣謀士,得力助手。他用自己傳奇的一生為《三國演義》這部著作添上了絢爛的一筆。

《三國演義》讀後感8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一樣的時期讀它,有著不一樣的感受。

國小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好處的鴻篇鉅作。對裡面的人物也有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我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我不犯錯誤,不就應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就應因為自我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就應為自我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必須存在著需要充實改善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我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就應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隨著我的成長,每次研讀《三國演義》都有不一樣感受,《三國演義》真是伴我成長的一本好書。

《三國演義》讀後感9

自從我讀了一本武俠小說和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之後,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在東漢末年時三國鼎立的故事。裡面諸葛亮神機妙算、劉備對人和善、曹操生性多疑、周瑜小雞肚腸、關羽英武豪邁、張飛講義氣、趙雲赤膽忠心······

裡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截然不同。這讓我學到了許多:對朋友要講義氣,不能小雞肚腸等等。我主要懂得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個道理。裡面諸葛亮就是利用自己的才智和這個道理才能幫助劉備自立為王,成為一代明君!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就是既要知道他人的動靜,又要有自己的計謀,這樣才能百戰百勝。這本書使我深受感觸,讓我懂得了人並非分善惡、好壞,就像裡面的三國一樣,都自認為自己是好人,這就沒壞人了。有句古話說的好:“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說如果你真的有誠心,天和人都會幫助你,就像裡面的劉備,為了請到諸葛亮,自己帶另外兩位弟弟誠心的三顧茅廬,這才感動了諸葛亮,同意輔助劉備。

每個人都有一顆誠心的心,只是你沒去開啟。只要你對自己充滿著自信,那你必能開啟這顆誠心的心!

做人也一樣,你一定要腳踏實地的去做每一件事,那你必能成功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諸葛亮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他懂天文、識地理,所以我很喜歡這個人物。

《三國演義》的大概內容是:東漢末年,漢靈帝劉協昏庸無能。後被董卓奪權,曹操等地方諸侯組成聯盟,立袁紹為盟主,征討董卓。董卓後被呂布謀反刺死。再經過一番群雄割據,劉備、孫權和曹操三國鼎立。劉備佔益州,曹操佔北方大部分地區,孫權佔江南地區。就這樣,又經過了100多年,曹操手下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權。建立晉朝,統一天下。

我讀了書中的許多故事,有諸葛亮用計草船借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諸葛亮大火燒赤壁、諸葛亮三氣公瑾、諸葛亮兩上出師表······才華橫溢的諸葛亮幾把火就可以將這些兵士燒的片甲不留,下面來走進這三把火了解了解它們吧!

第一把火——火燒博望坡。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進攻新野,諸葛亮在新野設下埋伏,令趙雲去誘敵深入,然後火攻。夏侯敦一時輕敵,大敗而歸。

第二把火——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不甘心,捲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兩名大將率大軍進攻新野,曹兵再次大敗而歸。

最後一把火——火燒赤壁。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

《三國演義》給了我許多啟發,也讓我開始對歷史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我們要向諸葛亮學習,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膽有識、才智超群、足智多謀。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句話正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此時此刻,我心中頓時熱血澎湃,眼前展現的是那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而我尤其被書中關羽的故事而感動。

關羽兵敗,退走麥城。途中被東吳兵所擒。吳王以高官收買關羽,卻因關羽內心頑強不屈,直到臨死,他也神態從容,英勇赴死。他那堅強不屈的精神讓我無比感動。

讀完這一章節,我體會到了關羽的堅定。他的意志堅不可催,他沒有低頭折節,沒有逆來順受。他的心是堅定的,是高尚的,是美好的,他就像那些革命烈士一樣,毫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把國家放在首位,這是一種多麼崇高的品質啊!正是他那不投降的精神,喚醒了我的勇氣。有人曾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死得卻比羽毛還輕。”我認為關羽就死得比泰山還重!

在中國革命史上也有許多與關羽一樣堅強不屈的人。如"劉胡蘭,她被敵人抓住,她寧可葬身火海,也不願意暴露了重要的訊息。對她來說,敵人的刺刀不算什麼,堅定自己的意志才是第一!

有人說:”現在我們太小,不能像這些戰士一樣,但是卻在我們的身邊,也能做到堅定不移:比如說解難提,許多人想了一會兒就打推堂鼓,但是如果堅持就能破解出,這就是堅定啊!”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人生的路上,面對困難,我們也可以像關羽一樣,堅強不屈,不在困難面前低頭,退縮!

關羽的精神與他的尊嚴,使我一輩子受用不盡!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在這個假期裡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進兩百個人物形象,此書的作者羅貫中將三十六計融匯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我喜歡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些語句也富有很深的含義。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說關羽。這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再說我喜歡的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書中的情節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書中人物的優秀品德、智慧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在我呀呀學語的時候,書,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好夥伴,正所謂一本好書,伴我成長。

第一次感受到書的魅力是在幼兒園時期,那時的我每天聽老師講《三國演義》,立馬就安靜下來,那一個個曲折跌宕的故事,令我心馳神往。可惜,那時老師每天只講一個故事就結束了,我有著對故事裡世界的無限嚮往與戀戀不捨。

一年級時,已經初步學了一些漢字,我便讓爸爸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自己一點兒一點兒地啃起來,雖然常常讀得一知半解,但是對故事的內容也有了大致的瞭解。當時天真的我在讀到孔明的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等故事而心生敬仰,也為五丈原借命失敗而暗恨不已。當張飛、關羽等人死去後,也曾暗暗流淚了好久。

時隔5年多的時間,我讀的書多了,當我再一次翻開這本《三國演義》時,對這本書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劉、關、張三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深厚友情令我為之感動;曹操“寧叫天下人負我,不叫我負天下人”的梟雄氣概令我為之佩服。也深刻理解三國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災難,亂世人命如草。而三姓家奴呂布更對比出忠義無雙的關羽,對“忠誠”之二字更是熟記於我心中。《三國演義》在我心中已是本飽含人生哲理的鴻篇鉅製!

有話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贊同,在這長路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一本好書,就是我們最好的精神伴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