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關於讀書成就名師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2.97W

  【篇一】

讀完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厚重,是每個老師身上深厚的文化底蘊。正如王崧舟老師所說“底蘊是靠書堆起來的。書讀的多,不一定底蘊就深厚。但是不讀書,少讀書,是一定沒有底蘊的。語文課,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識、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課程,而是底蘊。一位有文化底蘊的教師才能向學生輸出正向的價值,讓學生感悟到語文的魅力。”似乎語文老師讀書是理所當然,但是,當看到吳正憲老師潛心閱讀哲學和心理學書籍時,你才能明白為什麼她的數學課孩子們喜歡上;當看到聽過華應龍老師數學課的人,都欽佩他融數學於生活、於遊戲的能力,驚訝於他讓孩子們在動手玩的過程中,輕輕鬆鬆喜歡上數學時,你一定也會明白這種功底和他潛心閱讀是分不開的。12位名師給我的厚重感,不僅是他們書讀的多,而且涉獵面非常廣,幾乎都是經典書籍。比如教育經典《葉聖陶教育文集》、《呂叔湘文集》、哲學、心理學、人文類、兒童文學等等,每個領域都有涉獵,而且還一定要閱讀理論性書籍。

捫心自問,自己應該也算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可是自己讀的書都有哪些方面呢,經典性、理論性的東西自己能耐著性子讀下去嗎?自己也就是愛看看小說之類的東西,偶爾也讀一下教育方面的書籍。看完12位名師所涉獵的書籍,我真的覺得很慚愧,他們讀的書我幾乎都沒有讀過,有些雖然也計劃讀,甚至都買來放在書櫃裡,但一直遲遲未開始,因為很多是有難度的書,是不那麼“好看”的理論性、專業性很強的書。這樣看來,自己還不能算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會讀書的人,因為自己一直都不是一個喜歡“爬坡”的人。當看到閆學老師提出的“有坡度閱讀”、“閱讀重在完善教師知識結構”時,我才意識到自己閱讀的癥結所在。

其實,多動筆從工作的一開始我就被前輩告知過。記得一位前輩跟我介紹另一位年輕的前輩時說,“她從一開始做班主任就開始寫班主任工作日誌,這也是她成長的這麼快的原因所在。”所以,做班主任那兩年,雖然自己沒有什麼經驗,但在不斷學習中,自己堅持寫“班主任工作日誌”,所以有幾次的班主任徵文和演講比賽,我都是從工作日誌拿出來的。現在不做班主任,開始寫教學日誌,只是可惜,堅持的不夠好。

這本書,我是在上面畫的最多,折的最多的一本,因為這本書關於閱讀有太多我喜歡的文字,有太多契合我的想法,所以是我中意的一本書。當讀到竇桂梅、吳正憲、王崧舟老師時,我甚至在網上搜了他們的上課視訊,我想認真看看這麼有文化積澱的老師的課堂是什麼樣子的。我也立馬去超市買了一本厚厚的本子,準備把每次的學習筆記、心得都集中起來。因為,現在回頭想想,自己工作近5年的時間,參加了大大小小的培訓N個,可是每次培訓一個本子,所以亂七八糟無從翻閱。

  【篇二】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他通宵達旦讀過的一兩百本書。”雖然自己有讀書的習慣,但離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境界還有很大的差距。

近段時間我認真閱讀了《讀書成就名師》,這本書讓我看到傑出教師之所以成名成家的路徑,也讓人對閱讀之於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同時深深的慶幸自己養成了看書的習慣。因為越讀書越能知其中樂趣,也越能感受它帶給我人生的意義,之於成長,之於如何成為一名更稱職的教師、更稱職的校長。

書中的12位名師在教學上都能做到有獨到之處、有著精湛的教學藝術、有著深邃的教育思想。而這些並非全部源自他們的天賦,而是因為他們是熱愛教育,熱愛思考,熱愛實踐,熱愛閱讀。雖然他們都有不同的讀書方式,有著不同的閱讀主張,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終身閱讀的踐行者和推動者。

作為一名校長,通過閱讀,我深知閱讀對於一個教師、對於一個學生、對於一個學校的重要意義。下面我簡單的從幾個方面談談:

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藉助於各種方式,表達了人類社會的一些共同的基本準則,如正直、勇敢、忠誠、互助等,也表達了人類最美好的感情,如母愛、愛情、友情、手足之情等,以及對美和理想的永恆的追求。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少年人的心靈,幫助他們抵禦世俗的種種侵染,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腹有詩書氣自華”,“知書達理”指的就是這個影響。

閱讀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的過程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它激發著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並且,由於每個孩子個性氣質的差異,他們往往自然地傾向於某一類自己喜歡的書,如歷史、哲學、偵探、科幻、旅行、武俠等。這種帶有傾向性的閱讀反過來又加強了孩子個性的發展。

同時,閱讀既是一個瞭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過程,又是一個人心靈自我觀照過程,即通過閱讀來反芻自我、提升自我,從而養成內省和深思的習慣,這對一個人的精神成長至關重要。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從來不讀書的人會是一個修養良好、內心豐富的人。

總之,閱讀能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