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的《活著》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來源:才華庫 1.96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餘華的《活著》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餘華的《活著》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餘華的《活著》讀後感1

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不懂為什麼書名會叫做《活著》,慢慢的深入看下去才知道,因為福貴的一家老小,隨著時間隨著各種原因相繼的離開了人世,到最後只剩下福貴和一隻被他命名為福貴的老牛,他倆也相伴走完剩下的路。

福貴他做過地主,打過仗,逛過戲院,賭過博,經歷著家人們一個又一個的離去。從富貴一時到落魄無比,從放蕩的青年直至寂寞的晚年,或許平常人看來是悲慘的,但作者偏偏採用第一人稱,這樣或許旁觀者的傷感大概是不必要的,人生的喜怒哀樂大概只有福貴自己知道吧!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裡是忐忑的,更是覺得很蒼涼。忐忑,是因為看著福貴一家人的離世,一個接著一個,永遠都不知道你看到哪裡,他的家人又會離開;蒼涼是因為,看著在這世界就只剩下福貴一人,年邁的他盡顯孤獨。

這大概也是最能打動我的地方,是啊,有時候閱讀別人的作品時,是會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的。而活著中的福貴,更讓我們看到活的人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看法。

或許有的人會像福貴一樣小心翼翼的活著,小心翼翼的待人待事,又或許我也是這樣的,小心翼翼,可是儘管有再多的小心翼翼,也藏不住內心衝勁兒,面對自己害怕的事情,沒做過的事情,告訴自己,別怕,試試看,大不了重新來過,沒什麼的。

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著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保夕的日子,你還會感到生活不易甚至徒生感嘆嗎?那曾經的不如意,恐怕就變成了一個個的美好回憶了。

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就應該選擇努力,沒有一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只要堅信,活著才有一切,才有希望。

餘華的《活著》讀後感2

《活著》給人的感受是,哇,這個人好幸福,誰知下一頁劇情陡然轉變。讀這本書是一種把喜劇讀成悲劇,把悲劇讀成喜劇的感受,它不遺餘力的展示命運如何摧毀生活,到最後好像活著是一件無比心酸的事情卻又顯珍貴。

富貴這樣一個小人物,實際上折射的是整個社會的底層人物,他的悲劇實際上也是當時整個社會的悲劇。他們被時代的洪流激地無法喘息,那個時代有很多像他們那樣的悲劇人物,他們雖愚昧無知,但卻勇敢勤勞。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無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難。”

雖然不知前路如何,一直走下去卻是我們必然的選擇,有時作出選擇就意味著勝利。縱然要擔當眾多難以承受的苦難,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就像是福貴,儘管風雨飄搖,但他從未倒下,帶著已被時間沖刷成黑白色的回憶,牽著那條新買的老黃牛,仍能從容的漫步與夕陽下,淡然地講述過往。我想,這應當便是堅持的結局,生命的力量吧。

餘華的《活著》讀後感3

最近看完了一本書,名叫《活著》。

活著真的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他讓你看的一次又一次心疼的厲害。

它講述了我們國家過的歷史性災難全部發生到一家人的身上,作者不遺餘力的告訴我們,生命怎樣一次一次的摧毀你對活著的希望。

文中用了很平常的口吻,用文中主人公對第三者的故事講述視角來記述,故事簡單,樸素,卻直抵人心。

作者用沉重的口吻一次一次講述每個人離去時候的痛苦。看著這些普通的文字,卻讓我一次又一次的有扎心的刺痛感。

文中主人公看著一個又一個至親離開自己,十多歲的兒子、剛生產完的女兒、自己的媳婦兒、女婿、最後連相依為命的外孫也離他而去,這樣的打擊下,一般人早就承受不住了,他還是堅強的活著,也記述了一位與生命抗爭到底的英雄,那個年代,活著是人們唯一的意志。

餘華的《活著》讀後感4

頭一次看到一個作者,為自己的一本書寫了五個序,加了許多的外文版評論摘要,封底又選了張捏著菸捲留著小分頭蹙著眉張著嘴的半身照片,為什麼要這樣那?我感覺餘華在寫作過程中是痛苦的、煎熬的,可當他咀嚼自己作品時,他又是恃傲的、自喜的,餘華自序裡也說過自己,他明確感受著自我的分裂,就如文中福貴講述自己苦難經歷的同時,又充滿著幸福和快樂。

《活著》,對與錯,好與壞,幸福與痛苦,快樂與悲傷,辯證著的哲學。

我想起了以前,夜晚看到有老人在翻動垃圾桶,我每每會很同情,以為老人很貧苦。可慢慢的,我會想到,當老人撿到了比較好的所謂廢品的時候,他應該會很高興;當老人賣掉積累的廢品拿到相應價值鈔票的時候,他也應該很高興;當回到家,酒燙好,端起小酒盅,眯起眼,嘬一口酒,孫子或孫女趴在腿上依偎在身上的時候,他應該是幸福的。

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餘華的《活著》讀後感5

合上書籍,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裡立刻充滿的幸福和快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他的子女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叫福貴的老黃牛,還有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

福貴的一生經歷的苦難,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人們生活唯一的目標就是活著。也許現在的人,永遠無法理解!書中人物貌似離我們很遠,但一個個人物又是那麼的真實。因為現實遠比小說殘酷!那段殘酷的歲月,大家只為了活著。

福貴是地主家少爺,曾是個不學無術紈絝子弟。輸光了家產,他爹也被他氣死了。又被徵兵,親眼所見上千人一夜凍死。士兵臨死前的哀鳴猶如螞蟻不斷的啃食著福貴的心。他命大,活了下來。輾轉返家,發現大女兒得了急病成了聾啞人。生活是殘酷的,貧窮的生活更是煉獄。接二連三,福貴的兒子為了獻血救縣長的夫人。醫生把他的血給抽光了,女兒生孩子時也死了,女婿施工時被砸成的麵糊,外孫吃豆子撐死了。福貴後來想,也行吧!大家都走了,我最後一個走就不用再擔心你們了......

讀這本《活著》猶如經歷了一遍那個年代,走了一遍福貴的人生。與我而言是震撼的!福貴一生苦難無數,卻從未放棄生之希望。美好生活之希望!我們是幸運的,生存在這個和平年代。但更不應虛度光陰!

活著,就要有意義。好好活!

餘華的《活著》讀後感6

翻開書頁,心中湧上沉重,卻也交織著欣慰。作者近乎冰冷的筆調洋溢著樂觀,同時印證一個年代的艱辛、坎坷與蒼涼。一次次生離死別,委婉卻淒涼,展現著生命的渺小與短促。家道中落的悲哀,強徵兵役的悽慘,雙親逝世的痛楚接踵而至,在為“活著”而“活著”的信念的支撐下,次次打擊後福貴依舊繼續堅持著。孤苦伶仃的晚年裡,他只能與一頭同樣名叫“福貴”的牛作伴,回首曾經,他需要多大的勇氣。“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他用他的一生告訴我:活著是一種歷練,活著是一種幸福。

“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活著是任何人也無法逃避的,有的人在歲月中感知到活著的意義,於是得到了生命的價值與永恆。可是有的人活著,失去了追尋的方向,活得迷茫;失去了的奮鬥的理想,活得可悲;失去了美好的期待,活得艱辛;失去了腳下的路途,活得愚昧。其實活著,並非要名垂青史,轟轟烈烈。過分追求名望,常常是身心俱疲卻也無所得。“平平淡淡才是真”,不要過於苛求,不要有太多的奢望,淡然面對,積極把握,珍惜當下。

生活是人生一片廣闊的田野,而苦難亦是一種希望的播種。它在落寞時滋潤枯竭的心靈,在迷惘時指引前進的方向,在無助時鼓舞失意的靈魂,它能夠使人在逆境中堅強,在平凡中不凡。

這樣一句俗話被人們口口相傳:“好死不如賴活。”的確,人們總是在探求生命的實質與活著的意義,認為人活著是為了理想、奉獻、青春、奮鬥,諸如此類,卻忽略了人生中最真的東西——“活著”,不管處境如何,不管堅持著是為了什麼,我們都應該為“活著”而好好活著,這是人生最基本的信條,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加有價值。就如人生旅途上的朵朵小花,我們日積月累地採摘,那些樸實無華的花朵,也會變成生命的花籃。

人生中沒有什麼幸運或是不幸,生命只是靜靜地、平淡地活著。善待自己,珍惜生命,把握人生。

餘華的《活著》讀後感7

王爾德曾經說過:“生活是世界上最罕見的事情。很多人只是存在,僅此而已。”當我讀完《活著》這一書後,很慶幸主人公福貴不是那很多人之一,他真實的活著,而非簡單的存在過。

餘華所作的《活著》從福貴自敘年輕時遊手好閒嗜賭成性為始,以暮年時與同樣垂垂老矣的老牛作伴消失在暮色中作結,期間伴隨著父母﹑妻兒﹑女婿﹑外孫先後離去的失親之痛,又經歷了戰爭﹑土改﹑人民公社﹑饑荒﹑文革……這是他的一生,又或許可以說這是那一代人的縮影。只不過相較於他人,福貴似乎擁有了更多的苦難。在閱讀時我幾次克服住了不再翻閱的衝動,因為當作者用最最客觀的語調將殘酷的現實一層層剖開呈現在眼前時,那種悲苦更甚﹑那種震撼愈發讓人難以平靜。

然而當我們由旁觀者的視角轉化為主人公的身份時,當一切的不幸變成了現實,擺在面前時,我們會驚訝的發現福貴的快樂其實多於苦痛,甜蜜可以大過心酸。一夜輸光家產從地主淪為平民,卻因此在土改中逃過一劫,福貴是幸運的。大戶人家的小姐甘願一生守護在他的身邊不離不棄,恰恰印證了她的名字“家珍”,是家裡最珍貴的財富。又聾又啞的鳳霞勤快能幹,最終也覓得一樁好姻緣。有慶長跑能手運動會第一,受老師表揚,作為父親同樣驕傲。二喜女婿懂得責任與擔當,孝順長輩,給鳳霞以最好的生活。我們不可否認福貴生活遇見的變故之多,但我們同樣應該知道這些最親近的家人,美好而又溫馨的回憶會是支撐著他一直活下去的力量。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寫道:“《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有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與命運相處的模式並非對抗,而是順其自然,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軟弱與妥協。他看見了苦難也看見了幸福,儘管美好總是短暫,僅餘的些許溫存總是在不經意間最慘烈的方式從他生命中抽離,但他依舊選擇了不斷向前,不斷生活。有人曾評價說“人太渺小,稀釋成了平凡”,而我認為他並非麻木,他只是在用一種最溫和的方式來告訴我們――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這本書裡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福貴的一生。我並未從中讀到福貴很多的心理描寫,是悲哀自己慘淡的一生,亦或樂觀的積極生活下去,這些都沒有。彷彿在講述時,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但我卻感受到了傳達出來的一份平靜,平靜的接受,平靜的生活。

就像在結尾,老人扛著鋤頭與同樣名為福貴的老年遠去時,在鄉村渺遠的歌聲裡,在夕陽沉沉的暮色裡,大地正敞露胸懷無聲的召喚著,蒼老而又龐大,充滿著無盡的隱祕感。我知道,這是活著最美好的姿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