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學習》讀書筆記

來源:才華庫 2.19W

我們或許很努力,每天不是在學習,就是在學習的路上,看起來忙碌而充實,可是好像啥也沒學到。

《有效學習》讀書筆記

在今天這個碎片化時代,知識似乎變得更加廉價,也更容易獲得,反正有什麼問題,一搜一大把;人工智慧進入了很多領域,銀行業務、金融的資料分析可能都會被人工智慧所替代,我們花費幾十年學習到的知識可能毫無用處。

學習什麼,如何學習其實一直沒有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你也許會說,學習誰不會?重複閱讀,多做練習,刻苦努力,死記硬背,這不就掌握了知識了嗎?

其實不然。

由美國智庫研究員、學習方法研究領域的專家烏爾裡希﹒伯澤爾所著的《有效學習》,顛覆了我們平常自以為是的學習習慣。他總結出了一整套科學系統的學習方法,助力我們順應知識經濟的浪潮,併成為知識付費的弄潮兒。

假如你想成為一個知識分享者,假如你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者,假如你想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假如你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有效學習》這本書一定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學習是一個過程,一種方法,一套理解事物的體系,烏爾裡希﹒伯澤爾指出系統化的學習方法主要包括六個模組,看起來是有些老生常談,但其實卻與我們平常的認知與學習習慣有著本質的區別。

價值感讀書筆記

假如我們不想學,或者認為自己根本學不好,學了也沒用,我們也就根本學不會。賦予學習過程某種意義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首先是發現意義。從事任何一項學習活動,我們都希望獲取價值,成年人的學習尤其如此。比如你想學習插花,你可以學會感受生活的美好,提高你的幸福感;學習跑馬拉松,可以鍛鍊身體,提高身體素質;學習心理學,可以學會了解自己、瞭解他人,改善你的人際關係;學習哲學,可以提高認知水平,讓自己更加智慧。

所以在學習一樣東西時,我們要問問自己,它可以給我帶來什麼樣的價值,它能給我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更通俗一點來說,它能給我帶來什麼好處?其實就是把知識與自己建立強聯絡。

其次是創造意義。比如學習寫作這事件,寫出來的東西沒有人讀,好像也產生不了任何經濟價值,那我學習寫作還有什麼用呢?寫作可以紀錄自己的成長曆程,成為一種梳理情緒的工具,也是一個瞭解自己的途徑。

很多人最初只是寫著好玩,並沒有想太多。而如果一件事情沒有價值,它就很難長久地堅持下去。主動去尋找意義,製造價值感,就成為了我們繼續學習的動力。比如,作為一個職場的文職人員,寫作能給你帶來什麼好處?高水平的公文寫作水平可能會帶來升職或者加薪;通過寫作分享自己的職場經驗,可能會帶來收益;寫作可能會獲得一定的知名度,產生更多的需要,而需求又會倒逼我們去學習,去輸出,這就是意義給我們帶來的良性迴圈。

目標

有人說我們似乎陷入了知識焦慮時代,不學習會落伍,但學什麼,卻沒有想清楚,更談不上什麼學習目標了,這樣的學習我們稱為無效學習。

設定清晰的階段性的目標,這裡的重點是清晰與階段性。你的目標是成為作家,這個目標並不清晰,作家是一年出幾本書呢,還是隻是寫幾篇文章呢?還是成為一個網紅作者?設定目標的目的,是培養我們的專注力。

《有效學習》中提到目標越簡單,就越容易實現。每天寫500-1000字的文章,比成為作家更容易做到。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在難與易之間可能也需要找到一個平衡。太容易實現,會缺乏成就感,太困難的又很難堅持,所以階段性的目標最恰當的可能是踮起腳剛好能夠著的計劃。假如你已經養成了每天1000字的習慣,你可以設定一個稍高的目標,比如每天3000字或者每天更新一篇文章,這樣可以讓自己跨出舒適區,但又可以在堅持與挑戰中獲得成就感。

提升

刻意練習能夠讓我們快速提高知識與技能,但如何去練習,效果卻有著天壤之別。

死記硬背大多數時候只是將資訊存貯在短時記憶中,非常容易遺忘。而如果在學習之前帶著問題,可能會對知識有更深刻的領悟,並且與自己的親身實踐或者生活中的事件相聯絡,成其與身體相連線,就會形成長時記憶,並且不容易遺忘。

輸出倒逼輸入。我們有種感覺,就是知識要用的時候才覺得不夠。比如我準備一個比較陌生的主題分享,就會調取大量的資料和資訊,並結合自己的經驗與例子去闡釋。我會在不同的書中去尋找相同的主題,比對各方的觀點與例證,再去結合我所針對的聽眾的特點以及接受水平,去嘗試如何交付。

這就是一個深度學習的過程。針對這一個主題點,集合各家所長,並對之進行取捨,用通俗的語言去傳遞知識,自己在這一個主題上有了更系統、整合性的理論,而這些知識是很難被別人複製的,這才是知識的本質。

分享獲得反饋,擴充套件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越分享,得到的越多。我們分享時,如果能夠有不同視角的迴應,我們會對知識有了更加立體的感覺。別人的提問也會引發新的思考,如果我們回答不了,這也正好給我們提出了新的學習內容,幫助我們發現我們所欠缺的地方。

現在很多學校的設計,創造了許多主動性學習的機會。比如講到力學,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元,去尋找生活中與力學相關的例子,然後把自我的發現與產生的疑問做成PPT,在班級進行分享。在準備與分享的過程中,孩子們就對這部分知識有了很多感性與理性的認識,未解決的問題也會讓他們產生更多的好奇,推進他們繼續探索的動力。有一些困惑可能在分享討論階段就已經搞明白了,還不明白的,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聽老師的講解,就會把知識點搞得更加地透徹。

實踐

提取練習是一種非常的有效的記憶方法。比如我們閱讀一篇文章,養成自問的習慣:這篇文章說的是什麼,我從中學習了哪些內容,如何將所學的知識再現。

《有效學習》講到,提取練習可以分三步,首先回憶學習過的內容,然後進行總結概括,最後用自己的話把主要內容表達出來。

施瓦茨說,提取練習不斷地提醒我們,這些內容存放在記憶中的哪個位置,也就更容易在需要時就像搜尋引擎一樣,立即從大腦中提取出來,並加以應用。

知識的應用可以深化我們對於知識的理解。看完一本書,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書中的`精髓,給了我們哪些新的啟事,教會了我們哪些技巧,學會了哪些方法,瞭解了什麼樣的思維方式等等。

我們可以把書中的關鍵點通過思維導圖進行梳理,書的結構一目瞭然,知識點也非常清晰。人的記憶特性決定了人們記住圖形的機率要比單純文字要高得多,所以思維導圖除了清晰結構為,同時也可以幫助記憶。

除了上面說的提取練習、思維導圖的方法外,寫書評、讀書筆記也是非常好的實踐手段。你想想,你讀完一本書,想把書中自己認可的,或者有價值的觀點說給別人聽,寫給別人看,你要如何去組織語言?你想要說服別人,你用什麼樣的例子去證明?你如何結合你的親身經歷,給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這個過程也被本書作者伯澤爾稱為一個元認知的過程。

他認為寫作是一個訓練自己元認知的最佳途徑。比如,當我們準備一篇書評時,我們首先會問自己,這篇文章的讀者會是誰?我要如何說才讓他能夠容易理解?我還可以交付給讀者哪些有用的資訊?這個整理思路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有效學習的過程,它會讓我們學會去表達自己的觀點,評估我們的論述,讓我們的思維繫統結構化。通過長期的訓練,除了知識本身,我們還能夠培養系統思維的能力。

融合

高手學習,除了善於總結實踐外,最重要的是具有系統思維,可以觸類旁通。認知科學家林賽﹒裡奇蘭德經過多年多學科的學術研究後,發現所謂的精通就是對知識結構如何相互關聯具有清晰的認識,他認為只記住一堆事實其實沒有什麼用處,有效的學習是發現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理解因果關係,並且發現其中的異同。

我自己有個方法,就是在準備一篇文章或者準備一堂課的演講時,會首先進行發散性的思維方式,進行自由聯想,寫下根據這個主題所聯想的詞語、句子、觀點,然後再把這些內容按照內在邏輯進行歸類,然後按照某種方式把這些內容進行整合,比如時間順序,現象-原因-方法,遞進順序等等,就把整個文章的脈絡呈現了出來。

這是一個放與收的過程,也是一個融合的過程。融合也是一個從現象到本質的學習過程,比如先講幾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故事,故事雖然好聽,但人們會一頭霧水,不知道你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你可以先賣個關子,然後匯出你從這些現象中看到了什麼,這就是你比別人高明之處。你給出了結論,然後可以通過這個結論引出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思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在我們的生活實踐中有著什麼樣的指導意義,或者可以避免什麼樣的錯誤等等。

融合是一個高級別的學習過程,從事件上升到概念,把事實建立成模型,用資料轉換成圖表,從假設到結論,從相似到類比,這就是一個知識不斷聯絡與創新,不斷分解與融合,不斷打破又創立的過程,這樣的方式,也會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極大地發展我們在學習中的創造力。

反思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什麼都不知道,這是他的智慧之處。我們通常都會認為自己知道的比實際要多,這讓我們總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反思讓我們保持了謙虛的態度,因為過度自信,尤其是對自己過去經驗的過度自信,會影響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反思,讓我們學會質疑,對自己對他人都抱有懷疑的態度,才會有機會接近真理或者真實。

我們的大腦有一個雙處理系統,不好意思,這是我剛剛從《生活中的哲學》一書中剛剛瞭解到的,這本書中也提到了反思,你看,我就把這些不同的知識體系中有關聯的知識點給連結起來了。反思不僅是一種思維習慣,而且還是一個學習習慣。

言歸正傳,這個雙處理系統,一個是負責自動化思維的,或者說是我們的潛意識所主導的,另一個是理性思維繫統,是由我們的意識所主導的。通常理性思維繫統的反應要比自動化思維繫統反應慢,反思的過程,就是增加理性思維過程,進入深度思考,從而避免我們忽略了工作與生活中的很多細節,或者實施錯誤的行動。

一個善於高效學習的人,會讓我們對學習上癮,除了從學習中獲得快樂,更重要的是,可以將學習轉化為生產力,為我們的人生注入神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