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冷長河》讀書筆記範文3000字

來源:才華庫 2.76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霜冷長河》讀書筆記範文30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霜冷長河》讀書筆記範文3000字

關於友情

對於友情的看法,年輕人都是比較單純的,就像我,一直都認為友情是僅次於親情的,至於愛情說白了也不過是從友情到親情的過度,朋友就是除了親人之外能夠談心的人。作者認為友情的真正意義產生於成年以後,因為孩童時代的友情只是愉悅的嬉戲,而大多數的人卻總是懷念著孩童時代的自己。在書中提到“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麼。不依靠事業、禍福和身份,不依靠經歷、方位和處境,它在本性上拒絕功利,拒絕歸屬,拒絕契約,它是獨立人格之間的互相呼應和確認。”的確,友情一旦與功利掛鉤就會變質,在功利面前,有的人會出賣或是陷害自己的朋友,在這個社會上這樣的事例很多,年輕一代的我們還不能體會,但是將來也許要承受一番,旁觀者的我們只能和作者的反映一樣,悽然一笑,深深點頭。真正的友情是無所求的,不企求什麼,既純潔又脆弱,這樣的友情真的很少,想到這裡,身邊的朋友一一浮現眼前,慶幸的是,我身邊確實有這樣的朋友,學會珍惜身邊的朋友,因為一段友誼的產生不容易,尤其是這種無所求的友情更應該小心翼翼,防範破碎。人一旦過了拼搏的歲月,親情和友情就是最重要的了。

先生說:一生走過了無數的城市,平時想起一座城市,最先總是想起這座城市的風景,到最後,必然只想這座城市的朋友。是朋友,決定了我們與各個城市的親疏。我非常同意先生的結論。人們時常說,乘著年輕去奮鬥和追求自己的事業吧,但一過中年,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朋友們活著。各種巨集大的目標也許會一一消退,而友情的目標則越來越堅硬。報答朋友、安慰朋友,讓他們高興,使他們不後悔與自己朋友一場。所謂成功,除了功利性的目標以外,也無非是在意朋友們的首肯和笑聲???我們或許關愛人類,心懷蒼生,並不以朋友的圈子為精神終點,但朋友仍是我們遠行千里的鼓勵者和送別者,我們經由朋友的橋樑,向億萬眾生走去。很難設想一個沒有朋友的人,居然能兼濟天下。

其實,世間的孤獨者也都經歷過友情,也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只是他們不知道鑑別與維護,不善於呵護與珍惜,最終被一一破碎了,以至最後孤獨了自己。

常聽人說,人世間最純淨的友情只存在於孩提時代。這是一句極其悲涼的話,居然有那麼多人贊成,人生之孤獨和艱難,可想而知了。那麼友情的錯位,是基於什麼理解的呢?答案來源於自身和外界的混亂。就外界來說,人們習慣用功利和商業思維來判斷友情的實用和交換原則,他們說,患難見知己,烈火見真情,似乎友情在為難之際及時出現,在經歷考驗之後才得到昇華,這是對友情的苛求,但友情不是應急的儲備,也沒有接受考驗的義務;就自身來說,或許因志趣、愛好、共同的事業奠定了友情的基礎,但人性的差異,又往往不能因為“高山”都有“流水”,因撥琴絃,都有知音。我最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長期信賴的友情竟是虛假的,而這種虛假又並不出於惡與罪,而是出於我們自身對友情本身的錯位和悖論,我們應該怎麼面對呢?

先生回答得好啊:人的一生要接觸很多人,不可能人人都能建立友情,因此應該有兩個或者更多層次的友情存在。“寬泛意義的友情和嚴格意義的友情”。沒有前者未免拘謹,沒有後者難於深刻。寬泛意義的友情,是人們結識、好感、愉悅的集合,它的寬度是人們全部履歷和經歷的概括,它隨人們接觸外延的擴大而不斷擴充套件,它與事業、地位、經歷、方位、功利聯絡,沒有數量界限;嚴格意義的友情,是一個人終其一生所尋找的精神村落,尋找途中沒有任何功利性的路標,它是以生命來涵養的,這種友情不依靠什麼,它在本性上拒絕功利、拒絕地位和身份,只不過是相互使對方更加快樂、溫暖、自在、幸福,“都是無所求的飄落,都是詩化的高貴”。然而,這種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在如飢似渴地追尋,很可能友情與你擦肩而過,你沒有在意,或無法辨認,也許等你驀然回首的時候,不是來得太早就是來得太遲。餘秋雨先生最後說,人們“來一次世間,不容易。有一次相遇,不容易。叫一聲朋友,不容易。因此,要學會珍惜。

關於名譽與關於謠言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很看重自己名譽,否則為何如此介意別人的看法呢。作者有一句話說得很對,“人們在名譽的爭奪中最容易降低自己的生命方位,降低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人們往往在爭名奪利的時候迷失自我,而且迷失得很嚴重,甚至用上了一些不道德的手法,也就是作者所說的不名譽,一旦爭奪不名譽的話,那麼真正的名譽裂縫就再也無法彌補了。作者舉例李清照,李清照是我一直都很喜歡的一位詞人,她目睹身邊的人經歷著失去名譽,到她中年改嫁自身也遭遇著名譽的受損,但是她卻能流芳百世,這是她想不到,當初的她也許也擔心自己的名譽受損,但是那些惡名卻並未持續太久,作者想要說明的是日常體驗的名譽和最終的名譽之間的差異。我也認為名譽並不是生命中最珍貴,名譽是來自別人的評論,有時候是我們追求不來的,我們可以做的只是做好自己,如果把追求名譽當作自我進步的動力還是可以的,但是千萬不能弄巧成拙,否則追求名譽則變成一種罪惡。最後作者還談到了已經取得名譽的人,我認為人到高處時,處境自然變得危險或者變得寂寞。一個在高處的人,要站得穩,不容易;要有知己,要被人理解,不容易;這也許是為什麼那麼多名人到最後喜歡迴歸田園,隱世而居。

我認為謠言是跟名譽相關,所謂“人言可畏”,謠言就是攻擊名譽的武器,謠言的本質就是謊言,因此謠言也被分為善意的謠言和惡意的謠言。我們痛恨的通常就是後者,而最可恨的就是那造謠的人。“我們與謠言的對峙,也就是與人類根深蒂固的心理隱患的對峙。”追蹤謠言的根源,就是造謠者的為何要捏造或誇大事實。謠言不同於謊言的是它具有傳謠者。作者作出這樣的結論:人們對謠言的需求是出於求真的的需求,因為人們對自己的生存環境都有著因迷茫而產生的不安全感,因為不安全感的存在促使了對高於自己的事務的好奇之心,因為長久的仰視而產生的一種內心不平衡的現在惱怒。我有一個朋友曾經被謠言弄得痛不欲生,我當時安慰她說:嘴巴長在人家那裡,你只有做好自己才能讓謠言不攻自破,的確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很難不去介意別人的看法,“惡者撥弄謠言,愚者享受謠言,勇者擊退謠言,智者阻止謠言,仁者消解謠言。”那麼你又是哪一種人呢?

關於嫉妒

談到嫉妒,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會嫉妒,只是程度的不同罷了。“嫉妒的起點,是人們對自身脆弱的隱憂。”這句話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人們會不經意的與那些比自己強的人比較,因為人必然要面對這樣那樣的社會關係,而那份自卑感對強勢的人產生了敏感,進而演變成嫉妒。其實嫉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說白了就是人的本性,我們捫心自問是不是真的從來沒有嫉妒過別人,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正如作者所說的:“面對嫉妒,誰也難以充當一位居高臨下的醫生。這是我們城堡中一種源遠流長的傳染病,已有不少人因它而瘋,因它而死,只是還留下了不少病情稍輕的人。”這麼說來,似乎大家都承受著嫉妒之苦,那麼嫉妒為何苦呢?苦在於對自身的貶低,對他人的太高,苦在於自迷自困,自輕自困。作者認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就是嫉妒的人,如果不想成為不幸的人,那就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嫉妒別人身上,而是把時間用在如何超越別人的過程之上。人們常常要問何為“嫉妒”,所謂“嫉妒”,就是指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的一種心理狀態。其實嫉妒是人的`一種本性,它在生活中也無處不在。“奧塞羅在嫉妒,林黛玉在嫉妒,周公瑾在嫉妒,甚至連神話故事中那些頂天立地的天神也在嫉妒。”而事實上,人人都有嫉妒他人的經歷,我們中又有誰能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是個從不嫉妒的人?這正如餘秋雨所說的“面對嫉妒,誰也難以充當一位居高臨下的醫生。這是我們城堡中一種源遠流長的傳染病,已有不少人因它而瘋,因它而死,只是還留下了不少病情稍輕的人。”可見,嫉妒是人性的一種,它既可以出現在一個偉人的頭腦中,也可以出現在一個齷齪小人的頭腦裡,任誰也無法擯除。對於嫉妒與嫉妒者,我們常常抱著一種鄙夷和憤怒的眼光,認為嫉妒別人的人,一定是一個卑鄙無恥之徒,而殊不知,這類人是最值得同情,值得可憐的,也是最不幸的。試問一句,他(她)為什麼要嫉妒?還不是因為別人處處都強於他(她)。且別人做的事正是自己最想做的,但自己做不到,別人卻做到了。於是,羨慕、不服氣等諸多情感因素匯聚在一起,就有了嫉妒。這樣看來,嫉妒者處處不及人,就只有靠佔一點口頭上的便宜來平衡一下自己失控的心理,真是不幸之極了。關於嫉妒者的不幸,餘秋雨先生在書中闡述得非常詳盡。

“一個人一旦陷入了嫉妒就成了半個傻.,頻頻地用伶牙俐齒來自我作踐,一次次打自己得耳光還覺得紅光滿面,真是可憐。”“世界上最不幸得人是誰?我得回答是:嫉妒的人”“對方的每一個成績,都被看成是針對自己的拳腳,成績不斷則拳腳不斷,所以只能時時圓睜著張皇失措的雙眼,不等多久就感到遍體鱗傷。”等等說法真是大得五吾心。

餘秋雨先生在文中不僅講述了嫉妒得根源與嫉妒者得不幸,還認為嫉妒可以分為兩種:高貴得嫉妒與卑下得嫉妒。“是的,嫉妒也可能高貴,高貴得嫉妒比致於卑下得嫉妒,最大得區別在於是否有關.他人、仰望傑出得基本教養。”使人耳目一新。既然我們無法擯除嫉妒之心,那我們該如何使之降到最低程度呢?我想,關鍵使如何正確看待比自己優秀得人。周瑜之於孔明,龎涓之於孫臏,都是因為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才使前者因嫉妒而喪命。對於比自己優秀的人,應該調整好心態,向他(她)學習,取長補短,將心中的不服化為前進的動力,而不能一味地嫉妒,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我,儘量減少嫉妒。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將來走上社會,時時刻刻都會遇到比自己優秀的對手,如何處理好嫉妒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對於這點,人們常常會有兩種表現。一是心中不服,便埋頭苦幹,竭盡全力,非超過對手不可;還有一種就是表面上對你心服口服,而內心卻心懷怨恨,暗地裡拼命打小報告,非扳倒你不可。這大概就是高貴嫉妒與卑下嫉妒的區別吧。我們當然應該學習前者,把怨恨、嫉妒藏在心中,將它當作鞭笞自己不斷進取的長鞭,腳踏實地拼搏,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而不是指望靠一點小聰明,在別人背後捅刀.,以此來打倒對手。因此,我們應該嘗試一下高貴的嫉妒,因為“它曾是一位學者在整理另一位學者遺稿時的永久性後悔,它曾是各處一端的科學家冷戰結束後的無言擁抱,它曾是兩位孤獨詩人一輩.的互相探尋,它曾是無數貴族青年決鬥前的默默託付。

嫉妒是人之本性,一個會嫉妒的人才是真實的人,我們應該學會高貴的嫉妒,將嫉妒降到最低程度,是它即便在破碎時也能體現一點人類的尊嚴。“人類多一點奧賽羅的咆哮、林黛玉的眼淚、周公瑾的長嘆怕什麼?”

仰望星漢燦爛的五千年曆史長河,大江大河的影子隨處可見,文人墨客競相追捧--你看,在孟浩然的筆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江河是何等的蕩氣迴腸;在劉禹錫的筆下,"湖光秋月兩相知,潭面無風鏡未磨",江河又成了如此的"和風細雨";在蘇軾的筆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江河閃現的是--氣勢磅礴!然而,在餘秋雨的筆下,《霜冷長河》中的江河卻是與眾不同的。

許是一種深沉的思念,遙遠的冥想在牽引著我,他的江河是一種深沉的回憶,柔韌堅決而又延綿不斷的,是秋雨先生心中的河,平靜而又悲壯,是文化歷史的長河,源遠而又流長。他說"我更傾心的,則是秋風初起,霜天水影的景象。為什麼更傾心?因為只有那個時候,春天的激情早已減退,夏天實用也已終結,大地霜降,河水驟冷,冷走了喧鬧的附加,冷回了安詳的本體。涼涼的河水綿綿千里,給收穫的泥土一番長長的寧靜,給燥熱的人間一個久久的寒噤。"秋雨先生正是想要通過這種意象的闡釋,把握並揭示自己體驗到生命形態的另一側面:經歷過幾番風雨、幾番滄桑之後,生命漸漸平息了最初的歡騰與激盪,也由此開始了一種更為深沉的積澱,趨於平和。這種積澱因融入了自身坎坷人生的情感閱歷,而具有了更為深刻的生命體驗與認知;因融入了中華幾千年文化的滄桑,而具有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底蘊,因此愈發的透徹、厚重。經過生活的磨礪,情感的積澱,秋雨先生關於江河的冥想猶如陳年老酒愈發顯現出芬芳誘人。類似夢囈的話語亦似遙遠的迴響,冥冥之中的似曾相識牽動著秋雨先生點點滴滴的往事情懷。寧靜而又悲壯的黑龍江邊,秋雨先生展開了如飛的思緒,"難道上一輩子,我曾坐著狗拉雪橇駛行在冰封的黑龍江上,也許我在半道上凍僵了?"這種人河之間的神祕的緣分,是那樣的具體,又是那麼朦朧而令人神傷。秋雨先生的體驗在黑龍江找到了一種寄託、慰藉,人生就是這樣一條河,綿延不息,悲壯卻並不悲涼,從容不迫而又氣度不凡。

書中收錄了關於友情、名譽、謠言、嫉妒、善良、年齡等諸多經典之作。這些作品風格平實自然,行文簡潔流暢,充分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對社會現實和真實人性的深入思考。

喜歡讀餘秋雨教授的散文,因為先生的文章文化底蘊厚實;喜歡看席慕蓉女士的散文詩,因為她的文字清麗細膩;還喜歡翻閱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因為先生的文章真實透徹。我的案頭,幾乎都是他們的作品集子。閒暇的時候就喜歡翻看這些文集,有了這些智者陪伴,長夜就不會寂寞,生活也不會孤單。

“生命是一條江,發源於遠處,蜿蜓於大地,上游是青年時代,中游是中年時代,下游是老年時代。”羅素的這個天才比喻讓頗有人生閱歷的餘秋雨覺得十分貼心,於是以霜冷長河的圖景為背景來談人生。想想也是自己好像剛剛畢業,如今卻是這般年紀了。於是我感嘆歲月的無情,我會經常想,我要好好玩玩,事實上,就是在這樣的自我安慰中我會在自己的空間編織一份份美麗,這美麗不是人們理解的女人的美貌,讓人可以用眼睛看的;也不是女人的味道,讓人可以用心去品味;而是我的一切順其自然的生活。快樂的時候找幾個朋友打打牌,苦惱的時候找個知心朋友談談心,無聊的時候叫幾個同學遊一遊,需要的時候去開動一下自己的腦筋完成一些作業。

有的人將人生比作長路,也有的比作高山,而現在餘先生將他具化成了長河。

這種比喻正解釋了人生的現象,在有的地方河流湍急,有的地方水波不興,而在長河的源頭永遠是純潔的,在長河的盡頭則是寬廣平靜。這多麼像人生。在這長河中的各種水下暗礁,水中險灘,水中生物無不活現了生命中的曲折,困難,得失,成敗。而餘先生的關於善良,關於生命,關於年齡等篇也都是在這長河中歷練浸泡之後而釣上來的肥腴的黑魚與我們共享,我們應該再次謝謝他的盛情。

他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和平,他正直、善良、誠懇,他無時不在感化同類,希望我們能夠接受多點文明,吸收多點精華,不要再這樣無謂的喧囂下去,多去思考思考有益的人生話題,而不是為了物質而競爭人生。

他也不是用無情的法律的眼光去看罪犯,而是用人的起碼的感情出發去尋根究源,到底什麼才是犯罪的動因。這讓我很感動,在西方的法庭中的陪審團制度正是體現了這個人性、人情的重要性。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是反對社會主義法律的,也許不是我錯了,而是社會主義法律制度還不夠完善的原因。

餘秋雨先生用感性的長河來概括人生,有點像東方人用佛、西方人用上帝來解釋過去的無知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的激烈與平靜、純潔與混沌、狹窄與寬廣不也正好與真正的歷史吻合嗎?那麼如今正處於這條長河的哪個位置呢?

這本書講述很多人生哲理,作者有一些看法是我們現在暫時無法理解的,但是作者的分析真的很到位很嚴謹,從根源的分析到現象的分析再到如何解決問題的分析,使我們能夠充分的認識問題。以後再生活再遇到什麼問題的話,可以再細細地品味這本書,也許就能豁達地面對問題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