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八佰電影的觀後感

來源:才華庫 3.25W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九年級八佰電影的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九年級八佰電影的觀後感

今天終於有幸在煒華見識到了《八佰》這部影片。我認為這確實是最能扣動我心絃的一部戰爭片。

然則,要進行分析,最直觀的方法是比較(fhj老師說得好)在這裡我想和7—8年前看過的一部影片《狂怒》進行比較。

首先的不同是二者的地域文化差別,同是二戰,一個是國軍抗擊日軍,一個則是美軍抗擊納粹,都體現戰爭的殘酷與血腥,然則兩者表達的主題在最主要的銘記歷史,守衛和平之下,略有差異。

我認為狂怒他很好的體現了人性,人性最震撼的地方就在於成長性,即從懵懂出發,到堅強乃至異化為殘忍,最後終於把生存本身奉為圭臬,可能這對於我們有些人來說算是侷限的世界觀,屬於一種關在果殼中的悲劇,然則仔細思考,這恰恰也是對於反戰最好的呼聲,我認為影片最後諾曼被一個納粹軍少年放過是點睛之筆,但又顯得力道不足,少年意味深長的笑容似乎超越了這個時代,對於一個偏向紀實的戰爭片確實不合常理,我認為他真正的意圖不是為了體現侵略者超越國家立場能夠獲得人類共同體的.同理心,而是一種人類摸爬滾打誤打誤撞走到的明哲之路(因此少年的表情完全可以有一系列的變化)可這如同一個閃耀的火花,與百年後我們的心靈相呼應,隨後又在百年前的洪流中熄滅,說到底,也是悲劇。

八佰則是以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與史實聯絡在一起構成了一部血肉分明的戰爭鉅作,編劇顯然是有心把中華曾經生過病和仍然有希望的兩個維度纏繞在一起,然則我認為生過病這個部分很不巧的被橋那邊的激憤呼聲所沖淡(可能是我本人的問題,但我是直觀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這不屬於對這部影片的苛責,因為這部影片的表現手法註定了達到兩者的平衡交融,以致還原歷史真實模樣的同時還不忘傳遞精神已經是最難最難的事了。為什麼?影片用了一個絕妙的表現手法租界和四行倉庫中間的那一座橋,極大極大放大了戰爭的悲劇性。這裡大致有三點:租界和四行倉庫僅僅數百米天差地別的景象令人咋舌,令人難過,令人絕望,彷彿剛要游出水面,岸上有人看著你眼睜睜的被一種力量瞬間又抓回水底一樣;而橋不僅作為連線的載體,更在於是一個作戰的場景,日軍從中期的進兵突擊到後面的狙擊式獵殺其實角色定位是略有不同的,前者有著一種正面公平對抗的感覺,後者日軍不見人蹤影,只有子彈在一個一個射穿士兵們的胸膛,彷彿是死神而不是侵略者,絕望瞬間拉滿一層,所以隨著時間的進展,會將絕望拉到更深,因此戰士們的覺悟越來越高,才尤為可貴。最後橋也扮演了一種生命通道,距離很近,實則很遠,這顯然是編劇明示的內容,以及影片頭尾諸多意識流手法不多贅述。

寫到這裡突然有一些尷尬,說是對比,其實只是闡述了兩個影片不同而各有魅力的優點,未來若能更加完美的將二者合為一體,我想歷史戰爭對人心的震撼和教育意義,也將銘刻在每一箇中國人,乃至每一個世界公民的心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