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家寶藏》觀後感(通用7篇)

來源:才華庫 2.78W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央視《國家寶藏》觀後感(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央視《國家寶藏》觀後感(通用7篇)

央視《國家寶藏》觀後感1

最近,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引發全民收視熱潮。它經過展示全國各地博物館的珍藏,邀請一些專業人士對文物進行講解,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引導觀眾去保護文物,弘揚歷史。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件文物是號稱“中華第一燈”的長信宮燈。長信宮燈出土於河北滿城漢墓,通體鎏金,全身九處銘文,共計六十五個字,因燈座底部銘文長信尚浴而得名。宮燈的整體形象為左手持燈,右手擋風的漢宮侍女,正如蔣雯麗所說“你望著她的眼睛,彷彿真的能夠一眼穿越千年”。在《國家寶藏》中,國寶守護人蔣雯麗以燈靈的形式為我們講述了西漢初期竇太后贈長信宮燈警告劉勝,語重心長的講述了天子之道。一盞宮燈,凝聚了古代人們的智慧;一位佳人,讓我們看到了大漢王朝的國富民安。

接下來,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外展專家楊陽先生講述了長信宮燈的今生故事。197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第一次舉辦長信宮燈參展,此後長信宮燈等國寶文物多次出國展覽,為我國文物交流事業奠下了汗馬功勞,甚至還登上了美國雜誌封面。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和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先後訪華,他們對長信宮燈都情有獨鍾,基辛格還說:“中國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環保意識,了不起!”

經過觀看《國家寶藏》,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一名中國人,保護國家寶藏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我們有義務將文物傳承和延續下去。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奇蹟,從商周青銅到秦磚漢瓦,從古代四大發明到新四大發明,從圓明園到故宮......中國禮貌一向領先於全世界。

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應當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為祖國的富強、民族的振興貢獻自我的力量,我們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有“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拼勁,我相信只要我們從此刻做起,從小事做起,就必須能創造出一個更加繁盛的中國!

央視《國家寶藏》觀後感2

這個星期天我領略了大國風範,真正瞭解了華夏文明。具體從何說起?那就從這檔綜藝節目的開頭講起,開頭就是雄壯渾厚的音樂,宛若幾千名戰士在邊疆擂鼓一般,震撼人心。這期講述的是九個國寶的誕生,每個館的競選都異常激烈,群雄逐鹿,不知花落誰家?

隨著節目一路往下播放著,一本樸素的幾乎不加修飾的書卻吸引了我的目光。他看著是那麼的不起眼,可是封面上那幾個蒼遒有力的字,卻讓我不禁緊盯螢幕——《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我立刻端正姿勢,用心地記著關於它的前世故事:是建國工程孫臏與亂臣賊子龐涓的鬥爭,是看似忠誠卻暗地裡背棄主子的阿離,是每個人心裡都存在的那麼一絲不甘。看完了前世故事後,我還是意猶未盡,已經被孫臏前所未有的智慧和識人的精準所折服。這兩本《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初稿,可謂是非常珍惜。

我一向不怎麼想看世界名著,可瞭解完它的今生故事,我卻想好好深入瞭解一下《孫臏兵法》。這是為何?因為這本書,在外國友人看來是必不可少的絕世佳作。他在外屋國每個書店都能買到,可謂是老少皆知。在記者對外國人的採訪中,有一個和藹的老爺爺,讓我記憶深刻,他不僅中文說得一口流利,而且對《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比中國人還要了解透徹。除此之外,他還品讀了一番《中庸》以及其他中國古典古籍。他不僅把這個作為一項興趣愛好,而且還通過翻譯這兩本書發家致富了,這不禁讓我佩服不已。

另連外國人都對我們中國文化如此熱情,作為炎黃子孫,我更應該好好守護這兩本書的初稿,並瞭解這兩本書的文化,把它發揚光大。不得不說,看了《國家寶藏》後我收穫了很多,既瞭解了國寶的前世今生,又從心裡想發憤圖強傳揚中國文化。

那麼,如果你也對這個節目感興趣,那我們就一起守護國寶吧。

央視《國家寶藏》觀後感3

說到綜藝節目,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說到文物類節目,又有人會想到《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樣的紀錄片,但是能把綜藝和文物融合起來的節目卻是少之又少。《國家寶藏》就是這樣的一檔節目。

《國家寶藏》每一集都介紹一個博物館,由博物館選出三件文物,介紹它的前世傳奇與今生故事。節目組會請明星以小劇場的形式演繹文物前世的傳奇,而今生故事則會請專業人員進行介紹。

節目中反覆強調“讓國寶活起來”想來有點可笑。中國一向以擁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著稱,而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了解祖國的文化呢?五千年的歷史不是文化實力而是文化潛力,只能稱之為素材,只有將這些浩如煙海的素材做出心的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新故事,這些潛力才能轉變為實力。歷史上的忍者文化放在中國估計連忍著列傳都做不了,但日本卻將其做的家喻戶曉,變成了日本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美國亦是如此,作為一個僅有幾百年歷史的國家,相對而言文化本應該比較貧瘠,但是創造力卻使他們的文化大放光彩。

中國文化現在也許欠缺的就是創造性的傳輸模式。如今中國最有創造力的文化產品是什麼?有人會說是網路小說。專門翻譯中國網路小說的英文網域僅憑几十本網路小說,流量推到世界1200名,日均點選量200多萬。近年來一些國人鄙夷的網路小說改編的電影卻火遍了歐美,知名度不知比那些正統文化電影高出多少。激烈的競爭現狀強迫這些作者必須做出各種創新。的確,部分小說可能是粗製濫造的,文筆也比較拙劣,但具有創新性,而這創新性正是文化魅力的源泉。這些網路小說讓人詬病的地方也許還有很多很多,但是他對於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播並取得成功的結果卻是不可否定的。多少人卻對此嗤之以鼻。

在《國家寶藏》中也是如此。面對古文古畫《洛神賦》,很多人也許感受不到它的魅力,但是通過兩首小詩一段表演,洛神之美,子建之痴,長康之才卻能深深地印在觀眾心中;雲夢睡虎地秦簡,不去講苛賦勞役等人們看慣聽厭的東西,而是舉出那些在當時甚至放到現在都很超前的法條……這些充滿創造力的表達使古老的國寶散發出生命的氣息,真正的使國寶“活了起來”。

而今生故事無不是向現代化國際化靠攏。雲文銅禁的失蠟法與現代的發動機葉片的熔模鑄造法原理相同,皿方罍提到了3D列印技術,坤輿萬國圖提到了VR,AR技術……節目組想方設法把古老的國寶和現代高新技術、文化結合,降低了認知門檻,便於理解,極大地拉近了我們與國寶的距離。只有當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去了解研究他們,並從中不斷地汲取營養,國寶才算真正的“活了起來”,國寶才能永遠年輕,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才算真正年輕,同時這也是建設精神文明發展文化軟實力的正確開啟方式。

中國不是文化貧瘠,而是缺乏讓博大精深的文化深入人心的創新形式。

央視《國家寶藏》觀後感4

“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詩,歌頌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從大禹建立夏朝開始,我國曆史序幕拉開,中間經歷了無數王朝更迭。時代變遷,一轉眼,我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滅亡,封建社會自此煙消雲散,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如今,我們想探索歷史的奧祕、古人的智慧,只能從一件件珍稀的文物中探尋些許。而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國家寶藏》。其間的內容很快讓我著迷。這個節目就讓我打開了通往古代的穿越之門。

中國九大博物館強強聯手,邀請了二十七位國寶守護人,為我們帶來國寶的前世今生,看透背後的歷史故事,瞭解中國古文明的燦爛與輝煌!

細細觀賞《千里江山圖》中,它不僅訴說了北宋的大好河山,更體現了少年王希孟的驚人畫技。透過壁畫《闕樓儀仗圖》,它能帶我們一覽大唐盛世的繁榮景象。而一枚小小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它見證了絲路文明,更是唐明皇和楊貴妃悽美愛情的體現。

我最喜歡的是遼寧省博物館的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當年,曹植乘船行於洛水之上,在夢中遇見洛水女神宓妃,心生愛慕。但船身一抖,美夢破碎。曹植文興大發,寫就千古名篇《洛神賦》。百年後,東晉一代畫聖顧愷之,用他的畫筆,描繪出了這一悽婉絕倫的愛情故事。畫中人物鮮活,躍然紙上。但是因為顧愷之已沒有真跡傳世,此乃“下真跡一等”。曹植與洛水女神最終因為人神殊途而終要分開,更是成為遺憾。一曲《仙才嘆》流露出兩人的難過與不捨,更是牽動著我們的心靈。“求不得,放不下”是人生中最苦之事啊!

而在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也是大火。當然,是跟著它的仇人吳王夫差矛一起火的。據說這兩位在博物館裡還想打一場呢!越王勾踐劍現代科技感也是十足,劍身上鍍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身為君王劍的它,身上揹負的責任重大。勾踐劍在節目前世傳奇中是作為勾踐嫁女的禮品送到楚國去的。它歷經兩千四百年,依然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更是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劍”。

而乾隆帝更是在節目播出後受到萬眾矚目,因為這位皇帝“農家樂”的一面暴露在了陽光之下。他命令景德鎮的工匠們做一個精緻的瓷瓶,集歷代瓷器之大成,用了十幾種方法燒製,但是成功率實在少得可憐,也就0.23%。但是奇蹟出現了,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各種釉彩大瓶”橫空出世了!古人的手藝與智慧是驚人的,一點也不輸給當代。他是一個愛藝術的皇帝,但這明顯不符合他們家族的基因。比如雍正帝時期的瓷器都是素雅的,他偏偏要用大紅大紫等豔色,這才會被吐槽“農家樂”。

看《國家寶藏》,我學習了許多關於歷史的知識。我們從這一件件華麗而莊重、簡樸而不失尊貴的文物中,窺探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冰山一角。身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歷史長河一直滔滔不絕,從未乾涸。它向人們訴說著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故事。

如今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古文化已經消失,唯我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流傳至今!中國古文明的燦爛,值得我們驕傲!千年國寶,一騎絕塵!

央視《國家寶藏》觀後感5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來講,傳播的效果差異很大。身處網際網路時代,人們接受資訊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作為電視產品,歷史文化類欄目不能是陽春白雪的學術派,而應放下身段。《國家寶藏》力求通過電視呈現的手段讓文物“活起來”,通過具有藝術觀賞性的設計來為觀眾展出“國寶”,並對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故事、歷史進行充分解讀。讓觀眾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瞭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核心。就像主題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勝萬語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這光明似箭。”

讓那些珍藏於博物館的寶貝走到聚光燈下,走進最大眾化的“客廳文化”,國家級博物館與國家級電視臺聯手把傳統文化推向前臺,也是讓優質資源與文化擔當相得益彰。正如央視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呂逸濤所說:“每一件文物都記載了中華文明、文化的基因,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傳播方式,讓更多的人瞭解我們的文化,熱愛我們的文化,傳播我們的文化,從而更好地保護我們的文化。”

據悉,九家博物館館長將組成“國寶守護聯盟”,親筆簽名的99套9張簽名紀念門票套裝將送給幸運的熱心觀眾。這組套票堪稱“絕版”,早已全部啟用電子門票的南京博物院專程為《國家寶藏》重製紙質門票,一週前新館剛剛開放的湖南省博物館為《國家寶藏》提前印製了新館門票,節目以滿滿的誠意為觀眾準備了這份特別的禮物。其實“簽名套票”只是一個符號和代表,旨在希望更多人士走進博物館。

除此之外,伴隨《國家寶藏》的正式啟動,一系列豐富有趣的主題互動將在線上線下同時開展,在體驗和互動的潤物無聲中建立情感的連結和時代的共鳴,讓博物館融入尋常百姓的生活日常,吸引更多的人蔘與其中,去發現、去呵護、去啟用傳統文明的生機與活力。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巡視員羅靜說:“《國家寶藏》節目立意高、形式新,國家文物局將給予大力的支援,我們也期待通過此次電視國家隊和博物館國家隊的合作,能夠為全社會提供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貢獻。”

觀照當下,才是讓文物活起來的真正意義所在。正如於蕾所說:“希望觀眾能夠感知文物背後的人文精神、與自己的血脈相連,從而樹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央視《國家寶藏》觀後感6

近日,央視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火了。這檔耗時兩年製作的誠意之作,號召九大最具分量國家級博物館(院),每家甄選出3件鎮館之寶亮相。每件國寶都有一個“保護人”,由明星演員演繹國寶的前世故事。

《國家寶藏》有多火?朋友圈裡到處可見人們為這部節目點贊、各路好友競相向我推薦“一定要看啊”,連一向高冷的豆瓣網友也給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當然,《國家寶藏》有很多走紅理由。比如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大氣磅礴的解說詞,以及華麗酷炫的舞美效果。連在年輕人、二次元們扎堆的B站,《國家寶藏》的熱度也排名前列,很多彈幕為其精良的製作水平點贊,大呼“真是良心綜藝”。

在華麗的外表之外,《國家寶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輕人中頗受歡迎,一方面在於其打破了傳統的文化節目固有思路,敢於創新,採用了一種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講述方式。比如,講述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如果用傳統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現,不僅不具象,還很枯燥,而《國家寶藏》採用了情景劇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後的故事。尤其是敢於使用“自帶流量”的當紅明星,臺詞中還穿插了不少網路流行語,雖然不乏爭議之聲,但在我看來要達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讓大眾有了解的興趣,否則再好的內容,沒有人願意看也是做無用功。以明星提升人氣,正是大膽創新之舉,況且在節目的效果呈現上,各位明星們的演技也可圈可點,值得肯定。

另一方面,《國家寶藏》的好,還在於在文物背後見人、見情。如果只是展示文物,《國家寶藏》可能不會這麼火。正是因為在節目中引入了一系列與文物有關的人物,向觀眾表現了他們對文物的情感與思考,才讓這一節目更加打動人心。比如節目請到了74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畫顏料製作技藝”的傳承人仇慶年現場演示,除了讓觀眾更清楚地瞭解古代繪畫顏料的製作難度以外,老人獨自去深山老林裡尋找能作為顏料的礦石等故事,更讓人感受到了他對於中國文化的熱愛;老中青三代故宮志願者亮相,讓觀眾感受到了他們的虔誠和敬業。這讓我想起曾引來萬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國》,在展現食物的美味之餘,也講述了與之相關的人的故事:廚師對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後的人情故事、一場家宴中的親情與鄉愁,也許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動人心。

《國家寶藏》廣受歡迎,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文化傳承,不能守舊僵化,更不能拒絕創新。只有用當下的社會語言講出來、用當下年輕人能接受的方式傳播出來,才能賦予其時代魅力。只要選對了表現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同樣能贏得公眾的追捧。

央視《國家寶藏》觀後感7

《國家寶藏是一類的文博探索類的題材,主旨主要是讓文物活起來,走進去,傳下去。而它的陣容主要是主講人張國立001號講解人(類似主持)、九大館長(故宮、上海、南京、湖南、河南、陝西、湖北、浙江、遼寧(看到遼寧還有點小親切)博物館),及請的明星類人物。不瞞大家說,本人基本上僅僅去過恐龍博物館,慚愧,慚愧。自身的知識受限,對於博物館來說始終保持著一顆敬畏之心,儲備不夠,恐有沽名釣譽之嫌,故至此不敢踏入其中。而看了第一期的《國家寶藏》之後發現,在下簡直是幼稚,五千年的文化,器物、畫卷、書法等,光是一項就足以讓人研究數十載。實在感到羞愧。

27件國寶共賞,27位國寶守護人(明星陣容),演譯國寶的前世今生(是真的進行表演啊喂)。(這樣的形式其實倒是讓我想起了啞舍那本書)每期有三個國寶進行講解,由三件選一件,CCTV《國家寶藏》官方微博微信進行投票。

有如下幾個特點:

1、以每一個國寶的背後的故事作為代入點,解讀它的生命密碼,把我們拉回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中去,而對於人員的選擇上則是李晨這一類的演員,保證了表演的可觀性和真實性,與此同時舞臺的效果也是極為用心將用3D效果完全呈現了出來,當時的鋪陳擺設,及氣氛的渲染,都添上了一筆。

2、講解細緻、問題深入淺出,同時又具有趣味性,不同於以往的講解人獨自解說,而加入了張國立老師和李晨作為代表,以大眾與自己的角度進行發問,這樣保證了趣味性和互動性。以這第一幅《千里江山圖》為例,首先李晨尋問了它的製作過程,而這位馮海濤老師,他事先自己還原了它的畫法,來進行的講解(以VCR作為輔助)。再有當我看到這幅青綠山水畫時,我在畫中卻看到最後一層是藍,故而有此問,不是藍嗎?哪來的青?沒想到剛想出來,張國立老師就問了起來,原來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當時的第一個感覺,震撼。簡直不要再親民了。讓我們知道這幅畫的珍貴之處在哪裡,經千年而不變色來自於寶石顏料,“上等的材料都用來畫畫,中等的才用來吃”這也是沒誰了。更讓人意想不到的在後面,還專門請了仇慶年來實操這些顏料的來源及製作工藝。匠人之心。在最後時仇慶年表達了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不光是傳承問題,還有資源的稀缺。原來在我們世界中還有這樣的一群匠人,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眼中只有明星、只會關注他們,而對於我們國家的珍貴文化財富卻視而不見。(看了看自己手機裡的微博,想把它卸了)。

3、最後則是九位專家進行點評,更加權威,可以說是重重把關。

其中最讓我觸動的一句話說“很多人都說我們華夏民族沒有信仰,可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如果連這點信仰都糊塗,那我們何以為人呢”我聽了這翻話,久久不能忘懷,因為我也問過自己為什麼沒有信仰,身邊人也沒有感覺到。我很鬱悶,而這句話解讀了一切,不管對錯,原來我想聽到的,就只是這個答案。這是來自於國家的自豪,更是屬於我們的驕傲。想起了開場的張國立老師說的一句話,“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有多年輕呢?上下五千年。“我由衷的希望可以掀起一陣全民學習中華文化的浪潮,而我們面對傳承,能夠儘自己的一份心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