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架下散文

來源:才華庫 1.63W

“王大媽,李二嫂,南山地裡摘豆角,三把兩把沒摘(liao)了,拎著褲子往家跑,進屋生個大胖小……”這是我們鄉下的童謠,說的是婦女們在地裡摘豆角情景。現在想起來,又好像看見了鄉里鄉親們那熟悉的身影。

豆角架下散文

豆角,在過去農村裡是老百姓夏天吃的主要菜品之一。家家戶戶的婦女們做最拿手的菜就是是土豆燉豆角。八十年代前,農村生活非常困難,只有過年才能吃上幾斤肉,有會過日子的婦女,在過年的時候把肥肉熬成油,留著夏天燉豆角吃,一般人家只能是白水土豆燉豆角了。那陣子,沒有塑料大棚,莊稼完全靠自然生長,沒有人為因素促其生長,沒有破壞植物的內部結構,所以,豆角特別好吃。我最喜歡吃的是一種叫“彎鉤”的豆角,皮是黃黃的,豆是鼓鼓的,身體胖胖的,腰彎的象小月牙,用葷油一燉,噴噴香,下米飯啊。其他的豆角象“老母豬耳朵”,“鵝蛋”,細細長長的.姜豆角等,基本都是根據豆角的形狀起的名,各有各的不同味道。

我喜歡吃豆角,更喜歡那小園裡的豆角架。豆角秧苗出土後,剛剛伸開身子要舒展懶腰的時候,就開始架豆角架了。有的用柳條,有的用高粱秸,兩條壟綁成一個架,中間和壟兩邊可以走人,方便摘豆角,也可以納涼。豆角架搭好以後,豆角秧白天一直很安靜,一到夜晚,便拼命的狂長起來,如果你晚上蹲在豆角架裡面,就能夠聽到豆角秧爭先恐後長身體的聲音,那叫聲是肆無忌憚的。遺憾的是,我一直沒有聽懂豆角的語言。豆角秧邊爬架,邊開花,花是紫色的,一種很正經的顏色。花期很短,短的讓你來不及驚喜和嘆息,彷彿只是一個幻覺。花瓣還沒有落地,豆角便飛快的跑出來。很調皮的模樣,弓著身子,如蕩著鞦韆。這個時候,豆角架一切都是綠的,綠的安逸,綠的深沉,綠的神祕,好奇的蜜蜂、蝴蝶、蜻蜓前前後後,左左右右在它的身邊探祕………

在如水柔情、月朗星明的夜晚,坐在密密斜織的豆角架下,享一方安謐、品一絲閒適。遙看無限天光勻細的灑下來,心中生出無盡的美好。尤其是在七月七日的夜晚,總是喜歡和小夥伴躡手躡腳的來到豆角架下,支起耳朵,仔細得聽著。想探聽到一點牛郎和織女相會的語言。夜已深,脖子也已經開始僵硬,但依然不肯歸去,銀河系的星星閃爍,河的兩岸是織女星和牽牛星遙遙相望。那個時候,心裡有點怨恨王母娘娘,為什麼讓有情人難成眷屬?後來長大了,也逐漸理解了王母娘娘,對王母娘娘也多了一份寬容:想想,那麼大歲數的老太太圖個啥呀,還不是因愛自己的女兒嗎?是母愛,就值得原諒的。

其實,寬容別人,是最好的解放自己。貧苦的鄉下人的快樂之所以多,皆因他們無限地寬容別人,對一切都永葆美好的心性,這也是黑土地給予的胸懷吧?

童年的美好時光沉澱了太久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回憶也就象那豆角秧一樣一個勁往架上爬,不斷開著花,雖然已經是“晃花”了,依然還是很美麗的,每當我思緒裡閃過這些美麗的花的時候,我就感到從來沒有過的滿足,幸福,快樂……

——因為我多了一份對農村的愛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