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重慶的麻辣小面散文

來源:才華庫 1.59W

一直生活工作在重慶,對重慶美食的熱愛,並沒有刻意去回味,因為我們總把生活中的平常事看得理所當然。

我愛重慶的麻辣小面散文

半年前,因為外出留學,離開了重慶。

剛到新加坡那陣,對吃的東西沒有太多地在意,因為新加坡也有很多在重慶找不到的東西,加上我自認對吃的東西不太挑揀。

每當走進遍佈獅城那大大小小的熟食中心,看著食客們對著那一碗碗不湯不水的魚丸面、香菇面、肉脞面不溫不火地下嚥的時候,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重慶麻辣小面和豆花飯,對故鄉美食的那份思念陡然濃烈起來。

在重慶美食中,火鍋已經香飄海內外。在新加坡也能找到重慶火鍋,雖然還沒來得及品嚐,但是自從我在吉隆坡見識了當地人對於火鍋的理解後,我就更加堅信只有在重慶才能酣暢淋漓地就著山城啤酒燙鮮鴨腸和鮮毛肚的理念了。

重慶美食中,另外兩個沒有漂洋過海,但與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須臾不離的就數麻辣小面和豆花飯了。

我問過外地人,小面是什麼?他們首先想到的是“長安面的”。我繼而問,長安面的是什麼,是在北京的長安街上跑的面的,還是產於重慶的長安牌面包車?如果不和麻辣聯絡在一起,十有八九的外地人不知道麻辣小面是咱們重慶的背街小巷賣的一種麵條。他們一聽到麻辣小面,會問我,那種麵條是不是很細很細?

重慶麻辣小面,是一種只有當地人才能理解的麵條文化。首先,它不會到繁華的鬧市和街道上與豪華酒樓爭寵搶市,它只需要背街小巷的一個角落就能立足,但它並不顯得落寞與孤單,回頭客一傳十、十傳百的連鎖效應讓它即使在寒冬的深夜裡仍然食客滿座。然後是它那豐富的'調料和幾近奢侈的糊辣殼辣椒。我觀察過,新加坡的麵條裡面加入的調料很難超過5種,不外乎鹽醋醬之類。重慶麻辣小面的調味料則不下10種,多的會達到20多種,這樣多的調料融合在一起,味道當然豐富多彩,叫人流連忘返。既然稱作麻辣小面,自然會在麻和辣上面大有考究。單說那個辣,就會讓外地人看了退避三舍。炙烤到黑色的油辣椒,儘管成本極高,但是面老闆絕對不會吝嗇,準會多加辣椒,滿碗湯麵除了白花花的麵條,其餘皆是油黑油黑的糊辣殼,不吹一口氣,肯定很難見到那醇美的高湯底料。但是這樣多的辣椒卻是食客們的最愛,雖然看上去像是一碗辣椒的湯,但吃到最後也沒有感到辣得難受,反而只有酣暢淋漓的感受。

我偶爾會在深夜與幾個朋友坐上出租車直奔麵攤,叫上一碗麻辣小面,不管是與前來講學的教授學者一起,還是與同事一塊,只管對著那碗麻辣小面一陣呼啦啦地盡情享受。外地來的教授學者開始不大習慣那種將麵條一縷縷夾帶著響聲呼進嘴裡的吃法,試了幾口,也欣然地學著我們呼啦啦起來。吃到最後,連碗底的那點芽菜渣渣也不捨得放過,喝完最後一滴麵湯,一邊放下碗,一邊擦著額頭上微微冒出的細汗,一邊連說“好吃好吃。”

這就是重慶的麻辣小面,重慶的男人吃了性格豪爽豁達,女人吃了容顏亮麗柔情似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