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抒情散文

來源:才華庫 1.67W

在很早的記憶當中,每年的清明節都會下雨,不知是碰巧如此,還是上天早有安排。瞧,今年又下雨了,真讓人琢磨不透。

清明祭抒情散文

已經有兩三個年頭清明節沒有在家,上墳掃墓便成了父親一個人的活。按北方的習俗,人去世後都要土葬,陰陽師拿羅盤,依據亡人的生辰八字找一個合適的地方,選定位置,挖一個和棺材一般大小的坑,然後把棺材放進去,再用土埋上,堆一個土丘便為墳頭。或者在地裡田埂上挖一個地窖一樣的洞,放進棺材,再用土封住洞口。值得一提的是,家鄉有個習俗,棺材裡和死者身上不能有任何鐵質東西,尤其在農村更是規矩,只是現在土地太貴,國家也提倡節儉環保,因此大城市的人一般都選擇火葬。可農村就不一樣了,每家都會請風水先生選一塊寶地圈起來,作為自家的墓地,俗稱陰宅。家裡一輩一輩的老人去世了,都會葬在裡面,叫進祖墳,而且葬的位置也有規定,長輩在上,晚輩在下,同輩並列一排。最上頭有一個小冢,裡面埋的不是屍首,好像是一塊青磚,上面寫著密密麻麻的文字,具體的不清楚,寓意代表著列祖列宗,最下邊也是一個小墳堆,代表的是陰宅的大門,墓地一般為長方形或正方形,裡面可以栽松樹、柏樹還有楸木,但堅決不能有槐樹,一經發現必連根而拔之,不知是何緣故,可能有什麼忌諱吧。平日,墳地裡是不允許任何人亂動的,一旦亂動可能會給家人帶來厄運,而清明節這天則不同,可以在墳地裡砍樹、拔草亦或挖坑栽樹,是百無禁忌。記得那年,二爺還活著,我去山上挖野菜的時候拔了一棵松樹苗回來。清明節那天在墳地邊上挖了個坑栽進去,澆上水,到現在還活著,只是沒長高。高三那一年,有個風水先生說,我家的祖墳被樹遮擋得太厲害,需要修理一下,於是父親、大伯、二叔、我們幾個在清明節把旁邊的樹整個修剪了一遍,而且還把一棵直接鋸掉了。大伯把樹幹扛回了他家,因為大伯是木匠,也許有用,反正一下子祖墳就明朗了許多。

這幾年,一直在外,清明節沒有回家,也不知道父親他們有沒有再修理過。清明節是法定節假日,都會放假,國小的時候,放假是很開心的。而且是清明的時候,漫山遍野的花都綻放,春天來得那麼明顯,野草野菜都長出來了,正是踏春的好時節啊!吹過的風都是暖暖的,瀰漫著各種花香,沁人心脾。那次放假,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吃過晚飯,就聽到外面亂糟糟的,跑出一探,便聽見有人說:“馬戲團來了,看耍把戲的走!”心裡癢癢的,忙跑去看了。幾個耍雜技的人走街串巷,據說是從河南那邊過來的,帶著一些小玩意兒。開始表演,小孩子們圍成一圈,老人們則選擇坐在土臺上吸菸聊天,一個長竹竿挑著一隻白熾燈泡來照亮,略顯昏暗。先是那個班主模樣的人,表演“三仙歸洞”,三個碗,三個海綿球,從一個碗裡,變到另一個碗裡。隨後一個小夥子脫掉上衣,把幾段鋼絲纏在胸膛上表演氣功繃鋼絲,見他深吸一口氣,胸膛一鼓,鋼絲就斷了。又一個小夥子表演噴火,接著是手捏瓷片,把幾個碎瓷片放在手上,然後用手指頭捏成粉末。最後一個壓軸的是脫骨還卯,把一個人的胳膊擰脫臼後,轉幾圈,然後再接上去,還是那個班主模樣的人和一個小夥子,只見那個人摁住小夥的胳膊一拉一擰,小夥疼得叫出了聲,聽到了骨頭摩擦的'聲音,這時候,下面的老人看不下去了,都說不要再演了,好殘忍,那人不聽,接著演,只見那小夥低下頭去,不再說話。好多人說小夥一直在哭,但我沒看清。本來,大家都很高興的,卻因為最後的一個場景,心裡便有些失落,尤其是老人。農村的人都很淳樸的,看著小夥子被那樣折磨,不免有些同情,表演完了,大人領著小孩都往家走,路上一直議論著今晚的事。第二天,便是清明節,由於是露天表演,他們沒法收費,於是想出一個辦法,挨家挨戶收糧食,再拿糧食換錢,從村頭第一家到最後一家,每家幾斤糧食,大家也都給他們了,不管那天晚上有沒有去看耍把戲。也許是出於對外鄉人的一種同情和照顧,畢竟出門混口飯不容易,而且那小夥子強忍著疼痛,還給大家表演。

清明節,按習俗是要到祖墳上去掃墓祭奠的。在掃墓的前一天,各家會買好鞭炮,紙錢,香燭,還有白紙,或者是黃紙。白紙不是用來燒的,而是往墳地裡掛的,把白紙摺好,需要用鑿子一樣的東西鑿一下,鑿出來是銅錢的圖案,而整個村只有一戶人家有那個鑿子,據說他家以前是地主,所以清明前一天紛紛去他家。也有人嫌太麻煩,就在家裡找出幾個硬幣,放在紙上,下面墊上木板,用錘子敲一下,紙上也就有了圖案,還有的直接用剪刀剪出銅錢的圖案來,不曉得為什麼會這樣做,也許是希望祖宗保佑能多賺一些錢吧,不然呢。圖案鑿好了,再把紙裁成條狀,備用。等到掃墓時,一般家裡的人都會去,除了婦女,小女孩不算,有的拿香燭,有的拿紙錢,大人拿鐵杴,揹簍,三三兩兩排成一隊,小孩在前面蹦蹦跳跳,大人後面跟著,在他們看來,清明祭祖,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到了墳地,先是除雜草,修剪樹枝,發現槐樹便把它連根挖掉,然後再栽一些松樹苗。接著就是添土,一般都是由大人來完成的,拿上鐵杴和揹簍去固定的地方背土,每個姓氏都有一個固定的地方,說是土神所在,不能隨便挖的。每個墳堆,上面倒一揹簍土,如果墳堆實在太高,只需一點就好了,完成添土的儀式即可,然後便開始了祭祖的高潮,掛紙條。小孩子很喜歡做這個的,把白的黃的紙條掛在墳堆和樹枝上,有的樹太高則由大人來掛,但有的地方大人也夠不到,於是大家就想出一個辦法,在紙條的頂端裹上小石頭或小土塊,然後丟擲去,紙條輕,並拋不遠,但有了石頭和土塊的重量就會拋得很高很高,拋上去就掛在樹杈上了,等所有的紙條都掛完,就開始點蠟燭,焚香燒紙錢,每個墳頭都是要燒的,端著酒杯、茶杯灑在墳頭以示祭奠,燒完紙還要磕頭作揖。待所有儀式都完成後,收拾好一切,就該放鞭炮了,放鞭炮是預示著一種活動和儀式的開始或結束,鞭炮放完就可以回家了,清明節祭祖掃墓儀式也就告終。

一般回到家裡就到吃中午飯的時候了。清明這天,各家各戶也都會炒幾個菜,喝點酒。而有兩個菜,好像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是韭菜雞蛋,一個是豆芽,不清楚是為什麼,可能有一定的寓意吧。我最喜歡吃的還是豆芽菜,一個人可以吃好多,不過近些年很少吃到了。

早上祭祖,下午大人們依舊下地幹活,而孩子們也有事幹,就是去挖野菜。我們那有一種叫苜蓿的植物,是用來做飼料的,牲畜最喜吃。清明節的時候,苜蓿已經發芽,這個時節最好,再過些日子長老了就不能吃了,於是約上幾個小夥伴,提著菜籃子,吆喝著去地裡挖苜蓿芽。明裡去挖野菜,實則是到野地裡耍,草已經發芽,暖暖的空氣,到野外真的是清新自然,風一吹,花香四溢,對了,還有那早上掛的紙條,被風吹得滿山跑,當時小,看見紙條覺得很漂亮,於是撿了幾個疊起來放在兜裡,回家後還用來當寫作文的稿紙,並不知墳地的紙條帶回家是不吉利的,想想都好笑。太陽快落山了,大部分時間用來耍了,籃子裡只有少許野菜,而且還混著一些雜草,不管了,先回家吧。大人看到也不會責怪什麼,因為本就不指望能挖到很多。晚上,母親把籃子裡的苜蓿芽倒出來,經過挑揀之後,僅剩一大把,其餘都是雜草,不過她還是放在煮過麵條的水裡焯了一下,撈出來後,滴一些香油,再撒一點鹽,拌一下就可以吃了,雖然只有一小碟,但畢竟是我的勞動成果,吃起來倍覺香,吃得很開心。

又是一年清明節,還是回不去。在電話裡知道,今年是父親、妹妹堂弟他們去祭祖掃墓的,無法想,只能遙拜一下祖宗,還望勿怪。

遊子懷鄉揮淚灑,三杯薄酒祭宗堂。先祖英靈,永垂千古,乞在天有靈,佑我子孫,身體康健,永享太平。

嗚呼哀哉,伏惟尚饗!

熱門標籤